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71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小学生作文 一篇让中国式教育震撼的文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9.6.2010 14:4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小学生作文 一篇让中国式教育震撼的文章
7 m% z0 s9 B. O! n3 u4 z7 c9 @+ h5 \% H6 p( E. f. k
& w: n7 N+ g( _" p, ?# ?& v
; e0 W- G) n! b# y. f

6 L. H  H" D* w      10岁的孩子被送进了美国学校,上英文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论文,题目居然大得冲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上历史课,老师让孩子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当高参;在中学的物理课上,作业竟然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从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
# \1 j+ {9 U: d6 B0 P
5 a( x6 J* l% f) ]7 O6 k8 H  x
' h- m5 q/ e* R$ I0 Z* C     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统一的考试,没有对学生的三六九等的分类排位。这就是呈现在一个中国记者眼前的美国教育。面对与中国教育截然不同的西洋景,种种的疑虑、困惑接踵而至,美国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这究竟是教育学者的危言耸听,还是对人与教育之间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
: J  ?3 S! u+ H' Y  B6 P我们中国人是否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我们中国的教育有缺陷吗?如果有,在哪里?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前程的民族,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
- J( k6 u: ?$ X; Y, R8 F& C% ^# E& ?8 O1 @1 q6 C: z
6 j' F9 a3 @7 \+ o: x# h
      美国小学给10岁的儿子留的作业是写一篇论文,题目吓我一跳:《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学习二战史,美国老师竟然让10岁的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种种躲闪不开的冲突与思考,我由此遭遇美国教育。
* m& \/ Y4 t8 J( ?2 @当我牵着10岁的儿子登上中国东方航空公司飞往美国洛杉矶的班机时,心中就充满了疑惑:我不知道在孩子这幺小的年龄就把他带到美国去,是不是一个失策?一位朋友的劝告还响在耳边:最少应该让孩子在中国接受完基础教育再到美国,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完整、最系统的。多少专家也认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很出色,而基础教育绝对不如中国扎实。
/ b3 \% r8 J. }7 W
! v) i. d! z0 m% \0 @      直到我把儿子送进了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内心的忧虑终于得到证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在学校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儿子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教师弗丝女士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6年级以前,他的数学是不用再学了!面对她那双充满笑意的蓝眼睛,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是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4 j4 V" t/ ]- o9 Y1 j
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觉得沉甸甸的。在中国,他从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他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书包里没了负担,孩子精神上就更松快了,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送给了我一个字正腔圆的答案: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 L; X! P" x$ j, z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至此,总不能再把他送回国去呀?也只有听天由命了。
3 ]: D( @! a1 x; m8 H! P3 J+ D7 v
8 Q" K7 `, w& z* e0 E! a! {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计算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8 H& x2 V# D, h+ q# v) |
8 m* u8 v: t* v. _

+ R7 Z1 K# e# v6 D- v    作业?我忍不住凑过去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是一个小学生的作业?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严声厉色地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v& [: a  C' P+ i; r+ U1 m

/ V. l: v6 h! g    我一时语噎: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偌大一个中国,它的地理和文化,它的历史和现状,一个10岁的孩子能说得清么?我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弄这些大而无当的东西,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w4 A& Y1 z/ V  \
; q1 k6 l; e  ]& }& D9 K: Z+ f( b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懵,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使用的写作论文的方式,那时,我30岁。
4 h/ ~& Q* J9 O$ ^5 F& [# E) w4 P. F% U2 Q. \
    不久,儿子的另一个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边际可循,那这次真可谓是不着边际了。
6 k/ h" {7 V- r
" `9 b1 E4 d" p0 q. y6 q" b6 u) d* _, q& X
-------------------------------------------------------------------------------------------------------------------------------------------------: T. i& D- j; n
% s/ n9 s3 i; V% s
        (联合早报网讯)香港明报报道,中国高考今天进入第2日考试,昨天上午语文科考试完毕后,全国卷和各地方卷(部分省市可自主命题)的作文题目相继公开,当中不少命题被指暗喻社会现象和事件,有网民更“恶搞”题目,将其与社会现象联系,如称作文题“幻想与现实”影射楼价调控、“找回童年”暗指毒奶粉等。有社会学家认为,今年作文题颇具现实意义,网民联想亦“切中时弊”,反映社会充满浮躁和急功近利心态、对两级分化等矛盾不满。
) M4 z$ K0 A! {, e( Y& o
# e$ v0 t* C- V5 k0 ^( X/ K6 p9 ~: H6 Q6 b* O
  今年全国“考卷一”作文题是根据一则漫画自由发挥:餐桌,许多猫在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别的猫说,“有鱼吃还捉老鼠?”网民认为漫画影射了只想坐享父辈钱财不求奋斗的“富二代”。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对本报说,漫画反映了内地贪官巧取豪夺,彷佛只吃鱼不捉老鼠的猫,“猫本应通过劳动才有鱼吃,人也一样,但很多人现在都不想自己劳动,抱及时行乐的心态。”
, p0 L6 c! I4 a  p) G; G3 W* c9 Z8 J) g$ f1 P# }4 v

; a! h! P$ ^+ O9 e4 T: a, T( C  北京卷的作文题目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该题立意源自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诗作《仰望星空》,而温总在今年5月4日视察北大时,曾书写“脚踏实地”赠予师生。不过,由于北京最着名的一家夜总会“天上人间”早前被公安查封,有网民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恶搞成“天上人间”。周孝正说,如今很多年轻人幻想一夜暴富和成名,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十分浮躁。
8 ?7 v8 c1 x* c! p7 _. ?
5 o+ v! H, N2 M
$ M/ |* e# m( ]% U4 g6 F. a/ ]  学者:网民联想切中时弊
$ z( I: C! _3 }' E& D
+ L8 r, G5 j! U  p* n8 c) `
6 y$ ~6 U0 v2 x& T  而四川卷的作文题是《最美的青春》,有网民就将其与近期备受关注的“富士康员工连跳事件”结合在一起,暗示新一代年轻人将青春贡献给机器。
2 k1 m8 Z8 _' q0 q! a  x9 v& I9 c4 B8 t
1 n& a1 F- Y3 m' @5 Z' {% `* E" j      至于浙江的作文题是《角色转换之间》,有网民指此题暗示众多受贿被拘、被判的贪官:“以前我是局长,今天家属上访;以前忠心维稳,如今可笑下场.....”周孝正认为“网民非常有想像力,也切中时弊,反映社会对不公现象强烈不满,需要发泄出口。”
2#
发表于 27.6.2010 23:58:55 | 只看该作者
把中国人口减到两亿,中国就是世界老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9.6.2010 22:4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3.4.2025 20:35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