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此次会谈结果评价说:“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但不少环境专家表示失望说没有达到预期水平。照片=法新社/韩联社 “温家宝总理,您可以和我见面吗?”
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落幕前夕18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急忙地要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见面。当天在全球领导人聚集在一起的谈判桌上,温家宝让本国外交副部长、气候谈判特使等下属官员出席。但谈判一直没有进展,奥巴马终于要与温家宝举行双边会谈。此外,他还指示准备与巴西、印度和南非共和国领导人的会谈。
中美会谈开始之前,美国白宫方面的工作人员大吃一惊。因为,温家宝正在与巴西、印度、南非领导人在举行会谈。奥巴马接到相关报告后,直接闯进了会场。可能是因为奥巴马的“失礼”受到刺激,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在谈判过程中甚至用手指着奥巴马做出了一些过激的言论。《纽约时报》报道说,温家宝指示翻译人员不要翻译“过激言论”,并亲自出面就协议内容进行协调,最终才好不容易达成妥协。
德国德新社就这种会议情景评价说:“由此可以看到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即美国和中国指挥合唱团,新、旧强国主要演唱独唱部分,而其余国家则演唱副歌部分。”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说:“作为气候变化谈判,此次会议的成果不完整,但是如果说有什么贡献的话,那就是‘反映出新世界秩序’。”
此次大会主席、丹麦首相拉尔斯-勒克-拉斯穆森19日凌晨表示,193个与会国决定“留意(take note)”《哥本哈根协议(Copenhagen Accord)》。使用“留意”一词是因为不是要求全体与会国都追认协议,是否采用取决于个别国家的意愿。委内瑞拉、古巴、玻利维亚、苏丹和沙特阿拉伯等五个国家否决了协议。就经过13天的艰难谈判终于达成的协议,国际救助团体乐施会执行总干事杰里米-霍布斯却给予了较低评价,他说:“没有做出具体的承诺,从这一点来看,此次协议只是形式大于内容。”
有人指出,当初大肆宣传此次会议将成为120多位世界领导人齐聚一堂的外交博览会,但实际情况则是通过美、中(G2)两国领导人的谈判艰难达成协议,因此,追求全体成员国一致通过的联合国议决方式暴露出了局限性。
此前一直以地球环境守护者自居的欧盟(EU)此次颜面尽失。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首相弗雷德里克-赖因费尔特直到最后阶段仍召开主要缔约国会议,竭尽全力进行斡旋,但真正给谈判画上句号的还是美中两国领导人的一对一谈判。德新社报道说,在两国领导人大玩“政治扑克牌游戏”的近12个小时里,接近 100名的代表只能无可奈何地坐着等待。
奥巴马就此次会议的结果评价说:“虽然不足以同气候变化这一威胁作斗争,但仍然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评价说:“取得了重要、积极的成果。”但德国总理安哥拉-默克尔遗憾地表示:“我们原本有更多的期待。”代表发展中国家的苏丹代表卢蒙巴-迪亚平婉转地将此次协议比喻成纳粹分子的大屠杀(犹太人大屠杀),他说:“此次协议将把非洲人推向地球变暖引发的灭亡深渊。”
内幕一中美首脑两次过招
联合国气候会议经过18日一整天相持不下、各执一词、误解、退席和给脸色的高潮起伏后,18日深夜终于达成部分共识。
这一天最精彩的过程,就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总理温家宝前所未见的直接较劲。
奥巴马公开坚持中国承诺的碳减排必须接受国际监督,中国总理温家宝非常不满。奥巴马后来发表谈话,宣称如无国际监督,“任何协议将只是纸上空谈”。
奥巴马这种毫不让步的强硬作风,终于使温家宝受不了,愤而离开会议中心,返回他下榻的旅馆,并对美国还以颜色,派遣低级代表取代他出席会谈。
消息人士透露,奥巴马发现他的谈判对手是谁时,几乎难以相信。他显然觉得温家宝故意缺席是很大的外交侮辱,并当场发火说:“如果能与能够做政治决定的人协商就好”。
不过,双方赶在深夜紧急进行外交努力,后来奥巴马、温家宝当天进行第二次面对面谈判,以消除彼此的分歧。杨宗
内幕二奥巴马硬闯四国会议
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五国领导人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过程,原来有一段戏剧性的小插曲,正当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印度、南非、巴西三国领导人,开会协调立场之际,美国总统奥巴马突然不请自来,直接闯进了会场,开展了五国的商讨,并最终取得共识。而在五国首脑会议期间,场外就发生了记者推挤事件。
各国的记者争相希望进入会场内拍摄五国领导人开会的情况,但当首批中方记者拍摄完毕后,美方希望跟随进入拍摄,但遭到阻止,双方一度引发争议。其后要美国白宫发言人吉布斯出来调停,经过一番争论,美方记者最终获准进入拍摄。所有记者最后在美国官员的陪同下离开,五国领导人的会谈才随即展开。
奥巴马政府一名高级官员其后透露,由于奥巴马希望与四国领导人会面,恰好四人正举行会谈,奥巴马认为是一个良机,所以决定加入会议。
谈判最后48小时
现场充满火药味和变数
虽然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会议经过一波三折后,最终峰回路转在“加时赛”后取得最后协定,然而与会国家对由几个国家先行谈判敲定的草案在审议时分歧严重。
当地时间18日21时许,哥本哈根会议原定的正式会期结束。部分国家领导人开始离场。在步出会场时,每一个人的神色看起来都十分凝重。在采访区挤满了世界各大媒体的记者,纷纷希望用“喊话”的提问方式向这些领导人了解会议的进程,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放慢脚步说哪怕一句话。
22时许,美国一位官员突然对媒体放出了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经过连夜谈判,美国、中国、印度、南非等取得了‘实质性’成果”。不过他又神秘兮兮地说,虽然谈判取得结果,但并不意味着气候变化问题能迎刃而解。
在随后继续举行的全体大会上,来自英国等欧洲国家与部分非洲发展中国家的部分代表对中美印等国达成的协议草案表示欣慰。然而,也有来自小岛国与中南美洲的部分国家大呼很失望,这当中莫过于最快在50年内就会遭海水淹没的图瓦卢。“我们的未来不能用钱来买,”图瓦卢代表语气低沉、每一个字都说得非常缓慢。他的这句话一说完,立刻被其他代表团的掌声所打断。感受到获得支持,图瓦卢代表更有底气地说:“很遗憾地说,我们图瓦卢不能接受这份草案。”
不少国家代表还用了激烈的措辞,一时间“吸血鬼”、“叛徒”、“非洲将成为火葬场”等字眼飘荡在会场上空,有些代表干脆责骂起大会主席来。据广州日报
查韦斯发言上瘾
称警察来抓也不走
气候峰会18日进入最紧张的阶段,英国首相布朗、巴西总统卢拉等多位领导人当天的记者会纷纷被取消。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却出人意料地举行记者会,引起新闻中心一阵骚动。
查韦斯整场记者会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攻击资本主义。他原定半小时的记者会在举行了一个小时之后,还没有结束的意思。联合国秘书处协调员上前与查韦斯交涉,他根本不予理会,反而高呼,“叫警察来抓我好了,我呆在这里是不会走的。”会场内随即爆发出热烈掌声。查韦斯又接着说,“他们大可以切断电源,不过我想他们不敢这么做”。
哥本哈根谈判:最后24小时中国等国发生了什么?
首脑们走了,非政府组织们歇了,空荡荡的大厅里,只有眼睛布满血丝的记者们仍在等待。18日晚上,奥巴马在回国前宣布,美国与中、印等国就气候变化达成《哥本哈根协议》。一份三页纸的协议,但不具有法律效力。原定于当天闭幕的大会继续进行。终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丹麦时间昨天中午宣布,《哥本哈根协议》只是个开始,希望在2010年,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过去的两周,谈判一直迷雾重重。最后24小时,发生了什么?
混乱一日
北京青年报报道,18日,大会原定闭幕的日子。一大早,奥地利记者兰姆德啃着面包,满脸倦容。“今天多半结束不了,做好再熬一夜的准备吧。”
大会只剩下最后一天。史无前例,全球110余国的领导人云集哥本哈根,希望抓住“挽救人类最后机会”。谈判,却仍处于僵持状态。大会两个工作组 ——《联合国框架气候变化公约》常设工作组和《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提交的两份官方草案依然留下许多“填空题”。那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争执的焦点:减排目标、资金援助……
工作组在通宵达旦地工作,国家元首和首脑也是如此。在丹麦女王的招待晚宴上推杯换盏过后,18日凌晨,26个国家的领导人召开会议,讨论大会最终文件的草稿,直到3点才结束。
进入谈判的后半程,没什么是准时的。原定10点钟的领导人会议,两小时后才开始。联合国秘书长致辞后,各国来宾中,温家宝总理第一个出场发言,奥巴马总统则被排在第三位。当领导人结束演讲,记者们知道,将进入当天最核心的小规模高端会谈中了。
媒体中心里,各种小道消息开始满天飞:哪几位领导人正在密谈,哪位领导人正在经过哪个厅。人们在大厅里不安地走来走去,期望和奥巴马或者温家宝擦肩而过。有人喊了一声,奥巴马要开新闻发布会了,人群蜂拥而至,搞得门口的保安很是疑惑,谁说这里有呀?纯属乌龙。
与此同时,关于“最后的草案”在记者们手中流传开来。几乎每隔10分钟就有一个最新的版本出来。非政府组织的政策分析师们在第一时间给媒体提供分析报告。这是官方的报告吗?各国领导人会就此达成协议吗?
集体失声
官方“集体失声”,当天,一个接一个,几乎所有代表团的新闻发布会都取消了。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杨爱伦说,国际谈判中,往往会上演最后一分钟的奇迹。在核心问题上,只有领导人才能拍板;他们也面临着空前的压力,要给本国民众和世界一个交待。这一夜,会有奇迹发生吗? 难挨的寂静终于在当晚10点钟被打破。广播里,欧盟将召开发布会的消息吊足了记者们的胃口。媒体中心距发布厅也就50米,大家都一路小跑过去,希望占到前排的位置。安保人员来了,送矿泉水的服务生也来了,但一个小时过去了,盼望中的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首相,还是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新闻官用甜美的声音告诉大家,“很抱歉,新一轮的会谈开始了。新闻发布会可能会推迟举行”。记者们在问,午夜前还会有发布会吗?新闻官摊开手,耸耸肩:“我们也不知道。”
几乎与此同时,失望的记者们在贝拉中心的电视屏幕上,看到了当天唯一也是最大的新闻:当地时间晚上11点,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有关协议在对抗气候变化问题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美国在与中国、印度、南非和巴西等国领导人会面后,已达成协议,但没有法律效力。他表示,没有一个国家对于协议是完全满意的,但协议有助各方再在谈判上再做进展。
不请自来
这时,人们想起了之前流传的一个“小插曲”。当温家宝总理与印度、南非、巴西三国领导人开会协调立场之际,美国总统奥巴马突然不请自来,直接进入了会场,于是开展了五国的商讨,并最终取得共识。
美国单方面宣布这条消息后,77国集团主席卢蒙巴。迪亚平来到媒体中心,激动地表达了不满之情:“这不是游戏的终结,在未来的六个月到一年,我们将继续谈判。”
与此同时,记者们也试图找到和美国达成协议的国家代表,希望从多方证实这个消息。凌晨1点多,在会场的吸烟区,中国记者“堵”住了中国代表团于庆泰。前一天上午本报记者在大厅邂逅他时,于大使还显得精力充沛,但此时看起来颇为憔悴。他从烟盒里拿了根烟,吸了几口后便掉头走向全会会场,没有回答记者的任何提问。在他旁边,恰好站着联合国负责经济与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沙祖康,见到闪光灯,他也转身离去。
凌晨2点,瑞典首相赖因费尔特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走进了发布厅。或许因为太劳累,巴罗佐失手差点把水杯打翻。他直言,对协议没有达成约束性的减排目标表示失望,不过有协议总胜过没有协议。
虚虚实实
气候谈判中,各方在围绕着减排目标、资金援助等问题讨价还价。谈判中,小岛国的哭诉也好,非洲国家代表的愤然离席也好,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争吵也好,虽然引人注目,但这些表象的背后,是各国关于能源创新和经济发展空间的博弈。
在这场关系到未来发展空间的“大战”中,常被解读为是三大集团之争:欧盟;以美国为首的,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伞形集团”;包括中国、印度、南非、巴西在内的“基础四国”及77国集团在内的发展中国家。
这次的哥本哈根大会,原本是要达成一份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于2012年到期后的新协议。《议定书》是唯一一份有法律约束力、规定发达国家强制减排目标的国际公约,于2005年生效,其中规定了发展中国家没有绝对量化减排的义务。此前各方认为,三大阵营分歧主要集中在减排目标和发达国家应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的数额上。在哥本哈根,关于这两个数字是各个利益团体永远的矛盾,但除此之外,要不要《议定书》也成为争论焦点。种种“扼杀” 《议定书》的企图让大会迷雾重重。
根据两年前“巴厘路线图”达成的协议,气候变化谈判同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议定书》的“双轨道”之下进行,分为两个特设工作组。《议定书》不涉及美国,《公约》长期合作行动计划则覆盖所有国家。这样,既可以使《议定书》得到延续,又能够将美国拉入应对气候变化的轨道。如果实行“单轨制”,废除《议定书》,就意味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责任界限被重新定义。坚持《议定书》,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发展中国家的底线。
谈判的第一天,澳大利亚代表就要求实行“单轨”制,这违反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遭到反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份据传是英国、丹麦等国拟定的“丹麦草案”曝光,它的目标是将《京都议定书》逐渐废弃,引起发展中国家的愤怒。第一周谈判将进入尾声,正当人们笼罩在“丹麦草案”的乌云中,以为谈判停滞不前时,大会官方草案出炉,确立了“双轨制”。不料,16日丹麦又表示要提交一个新议案,被指责是要“杀死”《议定书》。谈判了两年多,似乎又回到了原点。这让谈判桌外的看客们有些糊涂,大会最终到底会以什么案文为基础?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13天后落下帷幕。大会会场中心内外,参会人员拉着行李箱,互相祝福着“圣诞快乐”,离开了他们战斗了两周的地方。在贝拉中心大厅的门口,墨西哥的展台矗立依旧。下一次联合国气候谈判大会将在墨西哥城举行,到那个时候,我们能为拯救地球达成一致吗?
各方矛盾分歧严重 协议不具法律效力
对于奥巴马宣布的《哥本哈根协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这可能不是一个各方都满意的协议。文件回避了谈判中的矛盾:没有规定发达国家到 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只是附上了一份各发达国家目前已经提出的减排目标作为参考。在资金援助方面,文件要求发达国家到2010年至2012年期间,总共提供3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在长期资金援助方面,到2020年前,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但没有每个发达国家承诺提供的具体数额。
和略显空洞的内容相比,这份协议最关键的问题,是它不是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不过大会之前就有评论家认为,各方矛盾分歧严重,很难达成一份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