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橙色温暧 于 22.11.2009 17:34 编辑
大千世界谁能守住自已的灵魂? 在外的日子越久, 越是明白,坚持做自已有多难。。。。 常常,夜深人静时, 这些故事触动着自已内心最柔软的一部份。。。。
。。。。。告诉我,你还相信爱吗?还相信天长地久吗?
爱到不能爱
傅雷在法国留学期间,曾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他遇到和他一样钟爱艺术的巴黎女郞玛德琳后, 内向的傅雷一下子坠入情网,狂热地爱上了她,本来傅雷出国前已与远房表妹朱梅馥订婚, 爱上玛德琳后,傅雷写信给老母亲,提出婚姻应该自主,要求与朱梅馥退婚。 可这时傅雷却发现,追求浪漫的玛德琳根本并不像自已想的哪样,一边热情似火, 披肝沥胆,另一边却心猿意马,别有怀好抱,这令他极度失望之余,几乎举枪自尽, 后来在朋友的劝说下,才伤心地离开法国。
朱梅馥,与傅雷青梅竹马的表妹,据说她有一菩萨一般的心肠和脾气,应该说, 她是知道傅雷在法国的情事的,但她没有揭开,对一个女人来说,这需要多大的坚韧和忍耐?
1932年,傅雷和朱梅馥结婚了,朱梅馥不是传统的“旧式妇女”她有着极高的文化修养。 她有个法文名叫玛格丽特―――即歌德《浮士德》女主角。这是傅雷给她起的, 杨绛先生在《忆傅雷》中写道:梅不仅是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 她一生承担了大大小小、里里外外的杂务,让傅雷专心工作,她还是傅雷的秘书, 为他做卡片,抄稿子――她写得一手端秀好字,著名的《傅雷家书》便是由她誉抄和留底的。。。。。。。
我曾看过傅雷和朱梅馥在书房的照片,傅雷清瘦,目光犀利,炯炯有神;而朱梅馥, 一位微微发胖的妇人,头发拢在脑后,面庞饱满,笑容和蔼,给人很淡泊沉静的感觉,像一朵优雅的荷。
作为著名的翻译家,傅雷有着学者的清高和禀性,而他的坏脾气和他的才华一样非同凡响, 有时简直到了可怕的程度――曾经为发教训儿子傅聪,他抓起瓷盘就扔,以至于给孩子留下了疤痕。 和这们的男人生活,该有多少的委曲求全?多少的逆来顺受?然而她说他,一贯秉性乖戾, 疾恶如仇,是有根源的。。。。。。。悲惨的出身,童年不堪回首,到了成年,孤军奋斗, 爱真理,恨一切不合理的旧传统和杀人不见血的旧礼教,为人正直不苟,对事业忠心耿耿,她愿意谅解他。
这种对爱人深入骨髓的宽容和理解,世人能有几个?
不过,平静的生活也有波澜。傅雷翻译的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多芬传》等, 在当时引起强烈的反响,他不仅是单纯地逐字翻译,而是领悟深意,倾注了大量情感, 使翻译的著作闪耀人文光辉,被视作难以超越的巅峰译本。所以傅雷拥有很多“粉丝”, 其中一位姓王的女子,就对傅雷很是迷恋。她曾到过傅雷家里,而朱梅馥却把王当客人, 当朋友对待,傅雷工作时,她还打电话把王叫来二人聊天,后来,王离开了上海。 若干年以后,她说,她是被朱的善良、宽容所打动,无法面对,主动退场。
什么是爱?这或许就是真正的爱了,朱梅馥的温柔善良、文静随和,贤淑豁达,是对傅雷最深的爱。
傅雷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1966年9月3日凌晨, 在经历了三天四夜惨无人道的批斗后,刚直孤傲的傅雷不堪凌辱,一怒而死, 想不到的是,温和善良宽容大度,一直充当“温柔的保护者”的梅馥竟也以身相殉自缢而亡, 也许正如她给儿子的信中所说:“我们现在是终身伴侣,缺一不可的”
对于朱梅馥的死,傅雷生前好友施蛰存在《纪念傅雷》一文中说:“。。。。。 朱梅馥能同归于尽,这却是我想像不到的,伉俪之情,深到如此,恐怕是傅雷的感应” 儿子傅聪也深知,根据父亲的性格,他的死是必然的结局,而这个结局不应属于妈妈: “我知道,其实妈妈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忍受得过去。。。。”
这,就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背后的妻子,一位众人眼中的活菩萨,善良,宽容,大慈大悲。
爱到不能爱,有人选择放弃,有人选择离开,可朱梅馥却选择了同行。爱是什么? 爱是关心、容忍、信任、牺牲,爱是你到了哪里我就跟到哪里,管它生与死,只要在一起就好。 已经相扶相携了33年,你已去,我何生?有爱到天堂也是幸福。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 这就是朱梅馥对爱情的诠释。
相思引
啦啦~~~~~
梦随风万里
几度红尘来去
人面桃花曾相映
又是一年春华春骤离
落叹明月想多情
爱早已难记
你的眼不能写
回首是潇潇暮雨
天涯尽头看流光飞去
不问何处是归心
几世情缘不付相思引
等待繁花能开满天际
只愿懂你一生不忘情
我回首
笑对万千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