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贴】试述中医胎养胎教
转贴自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3年8月 第19卷8期(总第127期)
试述中医胎养胎教
董 陆 (浙江中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杭州310007)
中医关于“胎养”、“胎教”的记载。最早见于夏商周时代。《列女传》说:“太妊者……乃见有娠,目不祝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此后,历代医学家也多有胎养胎教的论述。如北宋徐之才在《胎产书》的基础上,阐述了《逐月养胎法》。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共八门。还专立“胎教”一门。这些胎养胎教的认识。虽然由于当时医学条件的限制,有其局限性。但今天读来,仍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及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与现代医学家倡导的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应从胎儿期开始的认识是相一致的.著名生物学家巴浦洛夫说过:“婴儿出生三天后再进行教育.就已经迟了三天”。这不能不说是对胎教的充分肯定。现将一些古代医家有关胎养胎教的部分论述,摘述如下。
1 胎养
关于胎养,《逐月养胎法)论述最为详细:妊娠一月,“饮食精熟。酸美受御”。“不为力事.寝必安静”;妊娠二月,“居必静处.男子勿劳”;妊娠三月,“未有定象,见物而化”,“欲子美好,敷视壁玉,欲子贤良.端正清虚”;妊娠四月,“食宜稻粳,羹宜鱼雁”。‘当静形体,和心志.节饮食”,妊娠五月。“卧必晏起。沐浴浣衣”,“其食稻麦,其羹牛羊”;妊娠六月,“身欲微劳.无得静处。出游于野,数观走犬及视走马.食宜走鸟猛兽之肉,是谓变腠理纫筋”,妊娠七月,“劳身摇肢,无使定止”,“居处必燥,饮食避寒”;妊娠八月,“和心静养。无使气极”。“无食燥物,无辄失食.无怒大起”;妊娠九月.“饮丰食甘,缓带自持”。“无处湿冷.无著炙衣”,妊娠十月.“五脏俱备,六腑齐通。纳天地气于丹田.故使关节入神皆备,但俟时而生”。北宋徐之才的以上论述。对妇女妊娠期的生活起居、饮食、活动和情志等,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放到今天。在围产期的保健中仍具有现实意义。
节饮食——注意饮食宜忌的调摄。《逐月养胎法》说:“无大饥,无甚饱,节饮食,调五味”。《女科集略》说:“受妊之后,……须内远七情,外薄五味,大冷大热之物,皆在所禁,……
务谨节饮食”。《便产须知》说:“勿过饮酒,……食毋太饱,……《产科心法》说:“饮食只可家常饭菜”等等。
慎起居——注意生活劳逸的适度.《产孕集》说:“凡妊娠,起居饮食,惟以和平为上,不可太逸。逸则气滞;不可太劳,劳则气衰”。《便产须知》“勿举重、登高、涉险.心有大惊。犯之难产,子必癫痫.勿多睡卧,时时行步,勿劳力过伤,使肾气不足,生子颅,脑破不全.衣毋太温,食毋太饱,若脾胃不合,荣卫虚怯。子必赢瘦多病。”《产科心法》说:“……行路不宜急,下步不宜重,勿攀高拾物.勿轻狂负重”。
审药治——注意孕期药治的宜忌。《便产须知》说:“勿乱服药.……勿妄针灸.”关于孕妇的用药原则,《素问》提出:“有故无殒,亦无殒也”.“衰其大半而止……”。
2 胎教
古人在胎教方面。特别强调精神和心理状态的调摄。《叶氏女科证治》说:‘胎前静养.乃第一妙法、不较是非,则气不伤矣。不争得失,则神不劳矣.心不嫉妒,则血自亢矣.情无淫荡,則精自足矣。安闲宁静,即是胎教.”《竹林女科》:“宁静即是胎教……盖气周则胎安.气逆则胎病。恼怒则气衰不顺,肝气上冲则呕吐衄血.脾肺受伤,肝气下注,则血崩带下,滑胎小产。欲生女子者.必须先养其气,气得其养。则生于性情和顺,…….”《产科心法》说:‘总之孕妇宜清静,宜小劳,宜买物放生。不宜看戏,勿观异物,勿致动怒,勿戏谑,勿妄想.……知字者常观经书则生子自然聪明清秀而多寿”。《巢氏病源》:“妊娠三月名胎始。当此之时。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敢于端正庄严,常口谈正言.身行正事……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贤能,宜看诗书.是谓外象而内感者也”。凡此种种.不一而述。
以上这些通过调养精神,通过谈正言、行正事、佩白玉、读诗书等方法,培养孕母的高尚情操,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使未来的胎儿智力高。性格好的认识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当今时代,我们对怀孕期的母亲,也提倡她们在妊娠期多接触美好的事物,诸如听优美的音乐,欣赏优雅的风景,观赏高雅的艺术作品,阅读清新流畅的刊物等.从而陶冶性情、开阔胸怀。使“气血和顺”、“阴阳子和”,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一定会有好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