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31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万年来谁著史----弱国外交下的李鸿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6.11.2007 06:1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清·李鸿章


史实回顾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早年投笔从戎,屡建奇功,中年出任封疆大吏,推动洋务运动,晚年入值中枢,主持外交,活跃在晚清政坛上长达40年之久,超过了清朝立国以来任何一位首辅人物。但李鸿章一生虽有宠于朝廷,却有愧于国家,一生连签卖国条约,生前生后均遭世人唾弃。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曾写道,“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以中国当时的国势,“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辩之理,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

  “内春功”———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

  李鸿章有一幅广为人知的对联: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这“内春功”,可谓是李鸿章超常心理素质的写照,它突出表现为:(一)能容骂:承受士子之骂,大臣之责,不光如此,他还嫁女给一度骂自己最凶的“清流派”首领张佩纶(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祖父);(二)能伸屈:承受甲午海战的屈辱,带伤签《马关条约》,被贬为商务大臣;(三)识大体: 虽饱受骂名,仍与八国列强谈判,签订《辛丑条约》,最终赔上老命一条。

  事实上,李鸿章自19世纪70年代主持晚清朝政以来,就一直饱受上下官员的责骂,甚至是辱骂。特别是甲午海战失利及1896年签订了《马关条约》后,李鸿章更一度成为国人皆曰可杀的卖国贼。对此,李鸿章一向不予解释和抗辩,只是埋头做自己的事情。而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李鸿章原本可以在南方观望时局,可他却不计77岁高龄,拼着老命应诏到北京签订《辛丑条约》。

  据时人记载:“京师陷,中外皆延颈望和”,“鸿章既受命,朝局始有转机,都人皆置酒相贺”。不但崇拜他的人颂扬他此次议和有“扶危定倾”之功,使自己“黄花晚节,重见芬香”。甚至连反对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其为“当代第一伟人”,“不独朝廷倚之为长城,即中外人民无不望之如山斗”,此次进京,“中外人民莫不举手相望,以为和局指日可成,銮舆指日可回,旋转乾坤,非异人任”(杜春和等编:《荣禄存札》第48页)。

  由此,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实是为国捐躯!

  此时的李鸿章,可谓百感交集!

  老佛爷认可的事,就是再被辱骂,也心安理得

  李鸿章为迎奉老佛爷而对外执行绥靖政策,曾遭到许多人的坚决反对。这当中有他的同僚(如左宗棠)、下属(如刘铭传)和朋友(如曾纪泽)。而对于朝野的批评,李鸿章一向是既不退缩,也不辩驳,一切我行我素。因为他认定这一切都是为了老佛爷。

  就心理学而言,李鸿章苦练“内春功”,就是提高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泛指个人在精神受干扰时所采取的心理平衡手段,特别是其中的合理化机制(rationalization),指个人对不合实际或不符个人理念的事物加以歪曲,以去除焦虑,获得内心平静的手段。而李鸿章的合理化机制突出表现为竭力迎奉老佛爷(慈禧太后)的旨意,虽万死而不辞。由此,只要是老佛爷认可的事情,李鸿章就是再被辱骂,再被误解,也心安理得。如果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别人性格的评价语言,那李鸿章就可谓是一个超级厚脸皮。

  这既是他合理化机制的根源,也是他心理素质之所在。由此,他与慈禧太后的关系远远超越了恭亲王、翁同禾、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与老佛爷的关系,却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为慈禧太后并非一个英明的太后,她为满足私欲而再三扰乱过晚清的政局!

  梁启超曾评论李鸿章说:“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李鸿章事事迎奉老佛爷,既成就了他,也毁灭了他!

  李鸿章死到临头:我受了一辈子的气,我不甘心啊!

     1901年11月6日,《辛丑条约》签订后四个月,李鸿章因为受尽洋人的气而病危,本已穿好寿衣,却挨至次日中午“目犹瞠视不瞑”。他的旧属周馥抚之痛哭曰:“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请放心去罢!”李鸿章“忽目张口动,欲语泪流”。周馥“以手抹其目,且抹且呼”,其目遂瞑,须臾气绝。周馥曾赋诗以志怀念曰:“吐握余风久不传,穷途何意得公怜。偏裨骥尾三千士,风雨龙门四十年。报国恨无前箸效,临终犹忆泪珠悬。山阳痛后侯芭老,翘首中兴望后贤。”(《周悫慎公全集》诗集卷4)李鸿章就是死到临头,也在表现出其超强的心理素质。他似乎在向世人呼吁:我受了一辈子的气,我不甘心啊!

  终李鸿章一生,他虽误国有罪,却从未卖国。在这点上,他与前世之秦桧、后世之汪精卫有着本质的区别。李鸿章的悲剧在于:他为了迎奉慈禧太后屡屡误国,令国人皆呼“可杀也,该杀也”;而他那超常心理素质又使他度过一个又一个政治危机,成为清朝立国以来最长的政治不倒翁。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其功过誉毁可谓欲说还休。亦不是本文旨义所在,但从心理学角度看来,李鸿章有着超强的心理素质,这使得他能够忍受种种屈辱而完成自认为有意义的使命。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李鸿章的人生起落,我有一首七律诗:

      叹李鸿章

  生逢乱世意不平,入幕曾府求功名。济平天下显身手,远东名相壮志凌。兴办洋务促国醒,裱糊江山一时宁。甲午耻恨辛丑辱,委曲求全扶摇行。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2.11.2007 18:2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12.2007 01:0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12.2007 07:3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6.11.2024 18:48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