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51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你就是变成灰,我也认得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3.10.2006 19:57:18 | 只看该作者
知青,你就是变成灰,我也认得<br /><br />                                                                        <br />                      刘刚<br /><br />                                                一<br /><br /><br />1975年7月,我高中即将毕业.学校里就开始动员人人表决心,积极相应党的号召毕业<br />后到农村去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br />绝大多数同学就用红纸黑墨写了决心书,贴在教学楼外的红砖墙上,内容都是套话:我<br />一定到广阔的天地去经风雨见世面,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炼一颗红心,把自己锻炼成<br />为社会主义有用的人才....<br />我想反正要去,也不用表什么决心.班主任就来对我说,就差我没有表决心了.我把我<br />的观点陈诉了.班主任说,光脑子里的东西不上算,要见行动.我就只好写了决心书.<br /><br />8月中,我父母所在的单位派车送我和其他十几个毕业生离开了成都,许多家长不放心<br />,也随行,我母亲和妹妹也在里面.汽车翻山越岭,中午我们在一家镇上的小饭馆吃了<br />饭,后来又经过一条崎岖不平的土路的颠簸,下半午才到达那个荒僻的地方----中江<br />县辑庆区清河公社.中江还有一个公社叫继光公社,是战斗英雄黄继光的故乡,.<br />公社就是一条两旁破烂不堪房子的街,在社党委大院里的那间土墙垒砌的平房,一个<br />农民模样的干部迎接了我们,讲了一些欢迎的话,后来又轮到知青和家长发言,我也被<br />迫说了几句,又是套话:我一定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学习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br />然后我们知青分别被交给各生产队来接我们的干部.我们所有的人分别被安插在不同<br />的大队小队.我所在的小队离公社不远,我背着塑料布包扎好的铺盖卷,走了约二十分<br />钟的机耕道就到了.<br />山坡下有个池塘,竹林掩映的院落,院坝是石板铺成,许多看热闹的大人孩子围着我们<br />笑.赖书记是个高个子的老头,我妈赞扬他,&quot;老书记,不简单.&quot;老头笑呵呵地说,&quot;整天<br />都是给他们解疙瘩.&quot;这句话非常形像,我至今都还记得.他让我和母亲在他家吃的晚<br />饭,晚饭的确很晚,约九点了,吃的啥,记不清,差不多就是红薯稀饭或玉米粳和咸菜.那<br />个时候农民只有这些可吃.吃完饭,坐在院坝里和农民聊天,院坝里很黑,只有周围的<br />房门里闪着幽暗的煤油灯光,我根本看不清那些人的脸,只是一个个黑幢幢的剪影.<br />院坝旁的一间小草房是我的家,我母亲亲手给我用干稻草铺床.第二天,她就走了,我<br />看见她眼里含着泪.<br /><br /><br />                                                                    二<br /><br /><br /><br />我妈走后,下午我就去下田割谷子.中学期间,学校组织到农村学农,所以对农村并不<br />陌生.这一天我干活干的太狠,傻不傻,跟农民校劲,我腰杆后来痛了一个月.<br />当时下乡,都知道是暂时性的,两年三年,早晚要回到城里,只是要在农村表现好,成都<br />话叫&quot;挣表现&quot;,就是到时争取早日被贫下中农推荐上大学或回城进工厂,所以我干活<br />那么积极.<br />我在赖书记家搭了几天伙,后来开始自己做饭.我的那个小房间里有一个土灶,上面架<br />一大铁锅.刚开始还有一些木材,后来就只能烧谷草.我不会烧,虽然有个烟筒联着旁<br />边的墙,但满屋子都是乌烟瘴气,熏的我泪眼汪汪.屋子里总是围着看热闹的娃娃(孩<br />子),有的娃娃就来教我,怎样把草挽成捆,灶堂里要保持空心,火才燃的旺.<br />知青每月可以在公社粮站领到一些米,菜油,但主要的粮食还是靠在队上干活&#39;挣工分<br />&quot;来获取,一个全劳力干一天算一个工分,一个工分相当于当时人民币一毛左右.许多<br />知青都要家里接济.中江是个丘陵地带,红薯玉米半年粮.玉米通常是磨成粉,做粥.红<br />薯砍成块,和着米煮,没有米就那么吃.刚开始还能吃下去,后来听到&quot;红薯&quot;二字就要<br />吐酸水.<br />吃肉就要等逢场时到街上去买,每星期天算一个场.逢场这天,分在其他队的知青就可<br />以来聚一次,不是说非得等到逢场才聚,只是相距太远,有几里的地.相聚时我们一起<br />做饭吃,有说有笑,到了晚上分手后,我又会陷入孤独.<br />我就捧起我的手抄本,朗读普希金海涅的诗以及许多至理名言:<br />                             .......我们忍受着期待的苦行<br />                                    等待那神圣的自由时光<br />                                    正象一个年青的恋人<br />                                    在等待确切会期一样......<br /><br />我最幸福的时刻是,洗漱完后吹灭灯,圈在被窝里听半导体收音机.什么都听,业余英<br />语讲座,歌曲,诗朗诵,电影录音.有时不小心旋钮扭到&quot;美国之音&quot;,&quot;苏联台湾&quot;等敌台<br />,吓得心惊肉跳,赶紧把音量降到最低,生怕那泥巴墙后有耳,要是被人发现检举,那可<br />了得.<br /><br /><br />                                                                三<br /><br /><br />挑粪决不是一件轻松活.用一根长杓从粪坑里把粪舀进桶里,两个满桶至少有百十来<br />斤,架上扁担,刚开始我是根本站不起来.好不容易站起,走起路来,晃晃荡荡.特别是<br />在窄窄的田埂上就有了点走钢丝的感觉.如果要去的地方是在山坡上,那就更考验人<br />了.第一天干下来,肩头磨得红肿痛.<br />最苦的活是冬天耕冬水田.牛不能下田,只能以人代牛,三四个人在前面拉,后面一人<br />扶Li〔利字在上,牛字在下).把裤腿挽的高高,光光的大腿一插进冰冷的水里,犹如针<br />扎.人就在齐腰深的软泥中奋力向前.拉完,把腿用清水洗净,两根腿被冬的通红,象两<br />根胡萝卜.<br />我渐渐有些害怕这种男人的活,虽然我是男人,虽然我已成年18岁了,虽然我小时还算<br />个热爱劳动的孩子---在我家的窗外的土里,我还种过四季豆,虽然我当时就知道这句<br />话:劳其筋骨,苦其心智,空泛其身,动心其忍,增益其所不能.....<br />我有时就跟着女人家一起干活,要轻松些,比如摘棉花锄草等,当然女人的工分要比男<br />人低的多.<br />那个时候我多么盼望下雨,下雨就可以不出工了,就不再在宁静的清晨被那出工的号<br />子的尖叫声惊醒.<br />后来大队成立了宣传队,把我找了去,幸好我还有点&quot;文艺细胞&quot;.这样就可以逃避劳动<br />了.<br />我大有一种被解脱的幸福.要不就去当个什么员,宣传员,讲解员,就可以美其名曰到<br />公社开会之类的什么事了.当时各个生产队都架的有线广播,公社有什么会,都是一早<br />广播.居然发生过几起,我误听了要开会的通知,我跑到公社去,那个土墙围成的礼堂<br />空空如也.可见我想开会都想发疯了.<br />有次公社有个书记得了什么病,弄到成都去治疗,我母亲帮了不少忙.他后来对我也特<br />别关照,让我到公社去看鱼塘,实际就是监管那些地富反坏右干活.<br /><br /><br />                                                                        <br />              四<br /><br /><br /><br />其实农民的生活比我们知青不知还要糟糕多少倍.他们天天干那么重的活,吃的比我<br />们还要差得多.75,76年,那是经过文革&quot;洗礼&quot;后最困难的年代.青黄不接时,我看见许<br />多农民吃厚皮菜,有米放一些米,无米就那么煮着吃.听那些老一点人说&quot;过去(1949年<br />前)帮人都还有白米饭吃,现在吃的都能照出人影来.(指稀饭太清,水多于饭).&quot;<br />成都人当时把农民叫作&quot;栾儿&quot;,表示很土的意思.那时我见的农民没有一个漂亮的,又<br />瘦又黑,形貌极其丑陋,我非常可怜他们.可他们好象没有太多的反抗情绪,似乎生活<br />就是如此.照样日出而出,日落而归.照样打情骂俏,吵架打架.有一天,小队长与会计<br />吵架,嗓子都吵亚了.<br />农民上厕所用旧报纸擦屁股,找不到报纸就用篾片.冬天许多农民还赤着脚.<br />.农村那么凋敝贫穷,但照样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quot;反击右倾翻案风&quot;时还要我这个<br />所谓有知识的青年给农民讲解宣传,其实我哪里懂的.<br />农民才是&quot;干的牛马活,吃的猪狗食&quot;,他们那种疾苦一直让我刻骨铭心,这是我后来对<br />那个造成这种贫穷的领导阶级仇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br /><br /><br />                                                                        <br />         五<br /><br /><br /><br />在农村那些年有三个女孩留在我的记忆里.一个是隔壁生产队的姑娘,她是我在那里<br />见到的最漂亮的女农民,圆脸蛋,长辫子,笑容可掬,说话声很脆,我很惊奇,农村也有<br />这样漂亮的我们是在对上搞演出时有过一些接触,我不知道她的名字,,还是叫她&quot;小<br />芳吧.还有一个是大队团支部书记,她不漂亮,但很聪明,也许是与她接触的机会校多<br />,也有一种对我有种说不出来的吸引力,她名叫胡世秀.第三个女孩是成都川医下放来<br />的知青,我是在拥挤的场上见她穿一件旧的军大衣排队买猪肉,我只是远远地望着她<br />.看着她我想起中学是的校花.也就在那杂乱破败的街头我对她产生一种莫名的怜悯<br />,校花插错了地方.我作为男人都难以承受农村的艰苦,更何况她一个女孩.更何况一<br />个漂亮女孩,在这穷乡僻壤该有多少贪婪的眼睛盯着她,我不少听说有些公社书记大<br />队干部凌辱女知青的故事.她名叫朱一秀.这三女孩虽说喜欢,但也没有也没有什么行<br />动.性,爱情对于当时的我还很朦胧,更何况我生性内向.另则前两个都是农村人.第三<br />个是城里人但没有接触机会,只是盼望下一次逢场能再相见.<br />在田间干活时,农民常说一些浑话,我听起来很刺耳,觉得农民庸俗下流.但我独自一<br />人时,却偷偷做着&quot;庸俗之事&quot;.我的小屋里,有一本从家里带来的&quot;农村医疗卫生手册<br />&quot;,里面有一幅女性生殖系统的最简单的素描,那是我见到的第一个裸体女人.我百看<br />不厌,知道她藏在哪一页.在油灯昏黄的光亮里,我对着她手淫.<br />后来我从城里带回一张上面有郭兰英扮演白毛女的黑白剧照的报纸,我把她剪贴在墙<br />上.记得有一次在公社礼堂看刚刚重新解放出来的电影&quot;英雄儿女&quot;,里面的插曲&quot;我的<br />祖国&quot;就是她唱的,以前听惯了激昂的革命歌曲,第一次听到郭兰英嫩声嫩气得嗲唱,我<br />全身被振颤得抖动----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妙的声音.<br />我对着她的剧照shouyin.<br /><br /><br />                                                               六<br /><br /><br />1976年的一天,我和农民伯伯们正在田间干活,从公社开会回来的小队会计脸上带着<br />嘻笑有些手舞足蹈地叫道:&quot;毛泽东死了&#33;&quot;这个消息令在场所有的人震惊,不知是好是<br />坏.我感觉,当时大多数农民,中国人民,都已很麻木了,但有不少人,也包括我感到要<br />变天了,中国不能再这样下去了.<br />真的变了,第二年就恢复了高考,我马上投入到准备中.我虽然也在农村,但基本没有<br />干活.我认识公社小学的老师袁百年,他也准备高考,我就住在他那寒舍一起复习.<br />考试是在县城中学进行的,我报考的外语专业,考试科目:数学,语文,政治,英语.<br />考试结果,清河公社有4名考上大学:我,袁百年,朱一秀,还有一名也是成都来的那个<br />能说会道的&quot;优秀知青&quot;.<br />在办理转户口手续时,我又见到了美丽的朱一秀,那种激动更胜过&quot;中状元&quot;的喜悦.<br /><br />我背着背包,沿着来时的土路上了一个山坡,转过这个坡就看不见清河公社了.我想起<br />了与农民告别时一个大伯的话,&quot;你恐怕以后屙尿都不会朝这头.&quot;当时我确实也尿涨<br />了,就在山坡上撒了,好象还是对着清河公社的方向.但我当时没想到以后还要回去看<br />看.<br /><br />读大学的第三学期的暑假,我就独自回到那个地方去看了看.那次是因为我失恋,恋人<br />不是一秀,虽然我和她都在重庆读书,也有接触的机会,我也曾给她去过信,但没有进<br />展,当然是她对我没有兴趣,很伤我的自尊.我的恋人是我在中学时的校花.<br />我乘长途汽车到辑庆区,从区上到公社跟过去一样不通汽车,我只得搭拖拉机或货车<br />去公社.我走过我曾在那游过泳得河畔,走过了我劳动过的土地.没有马上进村,站在<br />坡上的玉米地里眺望,我哭了.为什么要哭?我想,我肯定是想到了我曾经在那里受的<br />苦---那难以承受的苦.我想,也许是这个是造成我后来对把青年赶到农村去的那个人<br />恨的原因之一.<br />那次去,我还去了胡世秀的生产队,没见到她,我在大学期间还和她通过信.听说她后<br />来到县上去工作了.<br /><br />                                                                 七<br /><br /><br />农村给我留下那么深的印象,不论在大学,在后来的工作中,以至我到了国外,我都无<br />法忘记那片贫穷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父老姐妹.<br />2千年后,国外报道中国的新闻越来越多,都报道中国发展很快,我甚至高兴地做了一<br />个梦:我所在的那个生产队,不少人都开上&quot;宝马&quot;了.<br />01年回国,我准备再去清河公社,到了长途汽车站,看到那拥挤不堪吵吵嚷嚷的人群,我<br />却退缩了.<br />03年回国,我已离婚,在国外没找到合适的,还是准备在国内找一个再结良缘.在寻找<br />的间隙,我妹开车载着我和我妈,走高速公路进入中江县,那条通往公社路还是象过去<br />一样崎岖不平.公社已改为镇了,街上铺了柏油路,两旁的几乎都是新盖的二层房,当<br />然算不得洋气.出了公社,我们往生产队去,原来那条机耕道加宽了些,村旁的山坡上<br />盖了不少灰瓦房.池塘旁,有位老妇在洗东西.我认识她,她是赖家的丑媳妇.她也认出<br />了我,赶紧笑着直起身.<br />我问,村里为啥这么安静?她说年轻人都进城打工去了,她的两个儿子也在城里.并且<br />问我在成都哪个厂工作.我随便说,研究所.我想她也是想找我帮忙.临走时,她再三要<br />我们住一晚再走.但我们还是走了.<br />这一次回清河镇我没有上一次那么激动,也许有我妈妹妹在场,没能回到过去的时间<br />隧道里去.这次回去,我觉得我的知青情结也该了结了,以后恐怕不用再回去了.<br /><br />希特勒曾经也把年轻人弄到乡下去锻炼,那是为了战争的需要.哪么毛泽东当时让青<br />年下放又是为啥?也许也是为了战争,也许是为了解决当时城里的就业问题,也许是没<br />有办法的办法.不管什么原因,知青下放的政策都是当时中国政治斗争的一系列恶果<br />中的一个.<br />可是那个恶果的制作者至今仍然安稳地躺在中国的&quot;靖国神社&quot;里,我是不会去的,绝<br />不&#33;如果去,我则拿着鞭子去.

Mao40.jpg (7.87 KB, 下载次数: 1)

Mao4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17.12.2006 18:47:27 | 只看该作者
<!--QuoteBegin-jianglang+23.10.2006, 19:57 --><div class='quotetop'>QUOTE(jianglang @ 23.10.2006, 19:57 )</div><div class='quotemain'><!--QuoteEBegin-->知青,你就是变成灰,我也认得<br /><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刘刚<br /><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一<br />1975年7月,我高中即将毕业.学校里就开始动员人人表决心,积极相应党的号召毕业<br />后到农村去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br />绝大多数同学就用红纸黑墨写了决心书,贴在教学楼外的红砖墙上,内容都是套话:我<br />一定到广阔的天地去经风雨见世面,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炼一颗红心,把自己锻炼成<br />为社会主义有用的人才....<br />我想反正要去,也不用表什么决心.班主任就来对我说,就差我没有表决心了.我把我<br />的观点陈诉了.班主任说,光脑子里的东西不上算,要见行动.我就只好写了决心书.<br /><br />8月中,我父母所在的单位派车送我和其他十几个毕业生离开了成都,许多家长不放心<br />,也随行,我母亲和妹妹也在里面.汽车翻山越岭,中午我们在一家镇上的小饭馆吃了<br />饭,后来又经过一条崎岖不平的土路的颠簸,下半午才到达那个荒僻的地方----中江<br />县辑庆区清河公社.中江还有一个公社叫继光公社,是战斗英雄黄继光的故乡,.<br />公社就是一条两旁破烂不堪房子的街,在社党委大院里的那间土墙垒砌的平房,一个<br />农民模样的干部迎接了我们,讲了一些欢迎的话,后来又轮到知青和家长发言,我也被<br />迫说了几句,又是套话:我一定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学习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br />然后我们知青分别被交给各生产队来接我们的干部.我们所有的人分别被安插在不同<br />的大队小队.我所在的小队离公社不远,我背着塑料布包扎好的铺盖卷,走了约二十分<br />钟的机耕道就到了.<br />山坡下有个池塘,竹林掩映的院落,院坝是石板铺成,许多看热闹的大人孩子围着我们<br />笑.赖书记是个高个子的老头,我妈赞扬他,&quot;老书记,不简单.&quot;老头笑呵呵地说,&quot;整天<br />都是给他们解疙瘩.&quot;这句话非常形像,我至今都还记得.他让我和母亲在他家吃的晚<br />饭,晚饭的确很晚,约九点了,吃的啥,记不清,差不多就是红薯稀饭或玉米粳和咸菜.那<br />个时候农民只有这些可吃.吃完饭,坐在院坝里和农民聊天,院坝里很黑,只有周围的<br />房门里闪着幽暗的煤油灯光,我根本看不清那些人的脸,只是一个个黑幢幢的剪影.<br />院坝旁的一间小草房是我的家,我母亲亲手给我用干稻草铺床.第二天,她就走了,我<br />看见她眼里含着泪.<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二<br />我妈走后,下午我就去下田割谷子.中学期间,学校组织到农村学农,所以对农村并不<br />陌生.这一天我干活干的太狠,傻不傻,跟农民校劲,我腰杆后来痛了一个月.<br />当时下乡,都知道是暂时性的,两年三年,早晚要回到城里,只是要在农村表现好,成都<br />话叫&quot;挣表现&quot;,就是到时争取早日被贫下中农推荐上大学或回城进工厂,所以我干活<br />那么积极.<br />我在赖书记家搭了几天伙,后来开始自己做饭.我的那个小房间里有一个土灶,上面架<br />一大铁锅.刚开始还有一些木材,后来就只能烧谷草.我不会烧,虽然有个烟筒联着旁<br />边的墙,但满屋子都是乌烟瘴气,熏的我泪眼汪汪.屋子里总是围着看热闹的娃娃(孩<br />子),有的娃娃就来教我,怎样把草挽成捆,灶堂里要保持空心,火才燃的旺.<br />知青每月可以在公社粮站领到一些米,菜油,但主要的粮食还是靠在队上干活&#39;挣工分<br />&quot;来获取,一个全劳力干一天算一个工分,一个工分相当于当时人民币一毛左右.许多<br />知青都要家里接济.中江是个丘陵地带,红薯玉米半年粮.玉米通常是磨成粉,做粥.红<br />薯砍成块,和着米煮,没有米就那么吃.刚开始还能吃下去,后来听到&quot;红薯&quot;二字就要<br />吐酸水.<br />吃肉就要等逢场时到街上去买,每星期天算一个场.逢场这天,分在其他队的知青就可<br />以来聚一次,不是说非得等到逢场才聚,只是相距太远,有几里的地.相聚时我们一起<br />做饭吃,有说有笑,到了晚上分手后,我又会陷入孤独.<br />我就捧起我的手抄本,朗读普希金海涅的诗以及许多至理名言:<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我们忍受着期待的苦行<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等待那神圣的自由时光<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正象一个年青的恋人<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在等待确切会期一样......<br /><br />我最幸福的时刻是,洗漱完后吹灭灯,圈在被窝里听半导体收音机.什么都听,业余英<br />语讲座,歌曲,诗朗诵,电影录音.有时不小心旋钮扭到&quot;美国之音&quot;,&quot;苏联台湾&quot;等敌台<br />,吓得心惊肉跳,赶紧把音量降到最低,生怕那泥巴墙后有耳,要是被人发现检举,那可<br />了得.<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三<br />挑粪决不是一件轻松活.用一根长杓从粪坑里把粪舀进桶里,两个满桶至少有百十来<br />斤,架上扁担,刚开始我是根本站不起来.好不容易站起,走起路来,晃晃荡荡.特别是<br />在窄窄的田埂上就有了点走钢丝的感觉.如果要去的地方是在山坡上,那就更考验人<br />了.第一天干下来,肩头磨得红肿痛.<br />最苦的活是冬天耕冬水田.牛不能下田,只能以人代牛,三四个人在前面拉,后面一人<br />扶Li〔利字在上,牛字在下).把裤腿挽的高高,光光的大腿一插进冰冷的水里,犹如针<br />扎.人就在齐腰深的软泥中奋力向前.拉完,把腿用清水洗净,两根腿被冬的通红,象两<br />根胡萝卜.<br />我渐渐有些害怕这种男人的活,虽然我是男人,虽然我已成年18岁了,虽然我小时还算<br />个热爱劳动的孩子---在我家的窗外的土里,我还种过四季豆,虽然我当时就知道这句<br />话:劳其筋骨,苦其心智,空泛其身,动心其忍,增益其所不能.....<br />我有时就跟着女人家一起干活,要轻松些,比如摘棉花锄草等,当然女人的工分要比男<br />人低的多.<br />那个时候我多么盼望下雨,下雨就可以不出工了,就不再在宁静的清晨被那出工的号<br />子的尖叫声惊醒.<br />后来大队成立了宣传队,把我找了去,幸好我还有点&quot;文艺细胞&quot;.这样就可以逃避劳动<br />了.<br />我大有一种被解脱的幸福.要不就去当个什么员,宣传员,讲解员,就可以美其名曰到<br />公社开会之类的什么事了.当时各个生产队都架的有线广播,公社有什么会,都是一早<br />广播.居然发生过几起,我误听了要开会的通知,我跑到公社去,那个土墙围成的礼堂<br />空空如也.可见我想开会都想发疯了.<br />有次公社有个书记得了什么病,弄到成都去治疗,我母亲帮了不少忙.他后来对我也特<br />别关照,让我到公社去看鱼塘,实际就是监管那些地富反坏右干活.<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四<br />其实农民的生活比我们知青不知还要糟糕多少倍.他们天天干那么重的活,吃的比我<br />们还要差得多.75,76年,那是经过文革&quot;洗礼&quot;后最困难的年代.青黄不接时,我看见许<br />多农民吃厚皮菜,有米放一些米,无米就那么煮着吃.听那些老一点人说&quot;过去(1949年<br />前)帮人都还有白米饭吃,现在吃的都能照出人影来.(指稀饭太清,水多于饭).&quot;<br />成都人当时把农民叫作&quot;栾儿&quot;,表示很土的意思.那时我见的农民没有一个漂亮的,又<br />瘦又黑,形貌极其丑陋,我非常可怜他们.可他们好象没有太多的反抗情绪,似乎生活<br />就是如此.照样日出而出,日落而归.照样打情骂俏,吵架打架.有一天,小队长与会计<br />吵架,嗓子都吵亚了.<br />农民上厕所用旧报纸擦屁股,找不到报纸就用篾片.冬天许多农民还赤着脚.<br />.农村那么凋敝贫穷,但照样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quot;反击右倾翻案风&quot;时还要我这个<br />所谓有知识的青年给农民讲解宣传,其实我哪里懂的.<br />农民才是&quot;干的牛马活,吃的猪狗食&quot;,他们那种疾苦一直让我刻骨铭心,这是我后来对<br />那个造成这种贫穷的领导阶级仇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br />&nbsp; &nbsp; &nbsp; &nbsp;  五<br />在农村那些年有三个女孩留在我的记忆里.一个是隔壁生产队的姑娘,她是我在那里<br />见到的最漂亮的女农民,圆脸蛋,长辫子,笑容可掬,说话声很脆,我很惊奇,农村也有<br />这样漂亮的我们是在对上搞演出时有过一些接触,我不知道她的名字,,还是叫她&quot;小<br />芳吧.还有一个是大队团支部书记,她不漂亮,但很聪明,也许是与她接触的机会校多<br />,也有一种对我有种说不出来的吸引力,她名叫胡世秀.第三个女孩是成都川医下放来<br />的知青,我是在拥挤的场上见她穿一件旧的军大衣排队买猪肉,我只是远远地望着她<br />.看着她我想起中学是的校花.也就在那杂乱破败的街头我对她产生一种莫名的怜悯<br />,校花插错了地方.我作为男人都难以承受农村的艰苦,更何况她一个女孩.更何况一<br />个漂亮女孩,在这穷乡僻壤该有多少贪婪的眼睛盯着她,我不少听说有些公社书记大<br />队干部凌辱女知青的故事.她名叫朱一秀.这三女孩虽说喜欢,但也没有也没有什么行<br />动.性,爱情对于当时的我还很朦胧,更何况我生性内向.另则前两个都是农村人.第三<br />个是城里人但没有接触机会,只是盼望下一次逢场能再相见.<br />在田间干活时,农民常说一些浑话,我听起来很刺耳,觉得农民庸俗下流.但我独自一<br />人时,却偷偷做着&quot;庸俗之事&quot;.我的小屋里,有一本从家里带来的&quot;农村医疗卫生手册<br />&quot;,里面有一幅女性生殖系统的最简单的素描,那是我见到的第一个裸体女人.我百看<br />不厌,知道她藏在哪一页.在油灯昏黄的光亮里,我对着她手淫.<br />后来我从城里带回一张上面有郭兰英扮演白毛女的黑白剧照的报纸,我把她剪贴在墙<br />上.记得有一次在公社礼堂看刚刚重新解放出来的电影&quot;英雄儿女&quot;,里面的插曲&quot;我的<br />祖国&quot;就是她唱的,以前听惯了激昂的革命歌曲,第一次听到郭兰英嫩声嫩气得嗲唱,我<br />全身被振颤得抖动----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妙的声音.<br />我对着她的剧照shouyin.<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六<br />1976年的一天,我和农民伯伯们正在田间干活,从公社开会回来的小队会计脸上带着<br />嘻笑有些手舞足蹈地叫道:&quot;毛泽东死了&#33;&quot;这个消息令在场所有的人震惊,不知是好是<br />坏.我感觉,当时大多数农民,中国人民,都已很麻木了,但有不少人,也包括我感到要<br />变天了,中国不能再这样下去了.<br />真的变了,第二年就恢复了高考,我马上投入到准备中.我虽然也在农村,但基本没有<br />干活.我认识公社小学的老师袁百年,他也准备高考,我就住在他那寒舍一起复习.<br />考试是在县城中学进行的,我报考的外语专业,考试科目:数学,语文,政治,英语.<br />考试结果,清河公社有4名考上大学:我,袁百年,朱一秀,还有一名也是成都来的那个<br />能说会道的&quot;优秀知青&quot;.<br />在办理转户口手续时,我又见到了美丽的朱一秀,那种激动更胜过&quot;中状元&quot;的喜悦.<br /><br />我背着背包,沿着来时的土路上了一个山坡,转过这个坡就看不见清河公社了.我想起<br />了与农民告别时一个大伯的话,&quot;你恐怕以后屙尿都不会朝这头.&quot;当时我确实也尿涨<br />了,就在山坡上撒了,好象还是对着清河公社的方向.但我当时没想到以后还要回去看<br />看.<br /><br />读大学的第三学期的暑假,我就独自回到那个地方去看了看.那次是因为我失恋,恋人<br />不是一秀,虽然我和她都在重庆读书,也有接触的机会,我也曾给她去过信,但没有进<br />展,当然是她对我没有兴趣,很伤我的自尊.我的恋人是我在中学时的校花.<br />我乘长途汽车到辑庆区,从区上到公社跟过去一样不通汽车,我只得搭拖拉机或货车<br />去公社.我走过我曾在那游过泳得河畔,走过了我劳动过的土地.没有马上进村,站在<br />坡上的玉米地里眺望,我哭了.为什么要哭?我想,我肯定是想到了我曾经在那里受的<br />苦---那难以承受的苦.我想,也许是这个是造成我后来对把青年赶到农村去的那个人<br />恨的原因之一.<br />那次去,我还去了胡世秀的生产队,没见到她,我在大学期间还和她通过信.听说她后<br />来到县上去工作了.<br /><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七<br />农村给我留下那么深的印象,不论在大学,在后来的工作中,以至我到了国外,我都无<br />法忘记那片贫穷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父老姐妹.<br />2千年后,国外报道中国的新闻越来越多,都报道中国发展很快,我甚至高兴地做了一<br />个梦:我所在的那个生产队,不少人都开上&quot;宝马&quot;了.<br />01年回国,我准备再去清河公社,到了长途汽车站,看到那拥挤不堪吵吵嚷嚷的人群,我<br />却退缩了.<br />03年回国,我已离婚,在国外没找到合适的,还是准备在国内找一个再结良缘.在寻找<br />的间隙,我妹开车载着我和我妈,走高速公路进入中江县,那条通往公社路还是象过去<br />一样崎岖不平.公社已改为镇了,街上铺了柏油路,两旁的几乎都是新盖的二层房,当<br />然算不得洋气.出了公社,我们往生产队去,原来那条机耕道加宽了些,村旁的山坡上<br />盖了不少灰瓦房.池塘旁,有位老妇在洗东西.我认识她,她是赖家的丑媳妇.她也认出<br />了我,赶紧笑着直起身.<br />我问,村里为啥这么安静?她说年轻人都进城打工去了,她的两个儿子也在城里.并且<br />问我在成都哪个厂工作.我随便说,研究所.我想她也是想找我帮忙.临走时,她再三要<br />我们住一晚再走.但我们还是走了.<br />这一次回清河镇我没有上一次那么激动,也许有我妈妹妹在场,没能回到过去的时间<br />隧道里去.这次回去,我觉得我的知青情结也该了结了,以后恐怕不用再回去了.<br /><br />希特勒曾经也把年轻人弄到乡下去锻炼,那是为了战争的需要.哪么毛泽东当时让青<br />年下放又是为啥?也许也是为了战争,也许是为了解决当时城里的就业问题,也许是没<br />有办法的办法.不管什么原因,知青下放的政策都是当时中国政治斗争的一系列恶果<br />中的一个.<br />可是那个恶果的制作者至今仍然安稳地躺在中国的&quot;靖国神社&quot;里,我是不会去的,绝<br />不&#33;如果去,我则拿着鞭子去.<br />[right][snapback]1140482[/snapback][/right]<br /><!--QuoteEnd--></div><!--QuoteEEnd--><br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7.12.2006 18:52:44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插队,中国惨痛的代价<br /><br />       辛平<br /><br />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由来与反思辛平撰文阐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由来与反思?没有哪个国家付出过这么大的代价在全世界科技开始腾飞的时候中国在做相反的事情这是让历史震惊的举动城市学校里的毕业生安排不下去插队的事中央早就想做<br /><br />  五十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医治战争创伤中,遇到了中小学毕业生升学和就业的难题。<br /><br />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年,全国小学毕业生达二百六十万人,要继续升学者八十三万余人,而初中所能容纳的应届小学毕业生有限,与要求升学者的数目相差较大。<br /><br />  据教育部统计:如将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七年的毕业生计算在内,以后四年高小毕业的人数估计将达一千七百万余人,而全中国的初中只能吸收五百万人升学,还剩余一千二百万人不可能升学。<br /><br />  一九五五年,中国国内的合作化运动进入飞速发展时期。<br /><br />  八月十一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必须做好动员组织中、小学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作》社论,要求各地青年组织积极地帮助青年人转到农村参加生产和工作。这是第一次比较明确地向广大知识青年提出下乡的号召。<br /><br />  九月初,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上写了一段批语:“全国合作化,需要几百万人当会计,到哪里去找呢?其实人是有的,可以动员大批的高小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去做这个工作。”<br /><br />  九月四日,毛泽东对另一篇文章感到极大兴趣,他继续发挥上述观点,批下了后来多年中被广为宣传的名言:“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br /><br />  中共中央马上做出反应,在《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全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特别写上了一条:“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下山,去参加农业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在这里,首次出现了“下乡下山”的概念。<br /><br />  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开始精简下放人员,知识青年下乡的事情再次被提出来<br /><br />  “大跃进”运动受挫,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全中国有二千六百万人被精减下放,中国形成第一次人口倒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再次被提上中央的议事日程。<br /><br />  由于“大跃进”的失误,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中国进入全国调整阶段。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大幅度精简城镇人口。在“大跃进”运动中,成千上万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三年内吃商品粮的人口猛增三千多万,给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造成巨大的压力,致使交通、住房、教育、食品供给等状况日趋恶化。<br /><br />  一九六一年五月二十一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压缩城市人口。<br /><br />  一九六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作出了《进一步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在此形势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又成为宣传部门的一个重要的话题。<br /><br />  到一九六三年六月,全国共减少职工一千八百八十七万人,减少城镇人口二千六百万。毛泽东闻知此事后兴奋地说:“我们中国人民,我们的广大干部,好呀!叫做两千万人呼之则来,挥之则去,不是共产党当权,哪个党能办到?”<br /><br />  中国的经济刚刚走上好转的轨道,毛泽东又发动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上山下乡被称为培养革命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涂抹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6.11.2024 22:3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