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話說出來,才能讓別人知道我們心中的想法,而方便彼此的溝通。但是,說話有說話的藝術,說得不好反而傷感情。好話固然能讓人產生信心,是一種助緣,但無心之語也會釀成災禍。如《華嚴經》裡提到的粗獷語、苦他語、令他瞋恨語、如火燒心語、怨結語、熱惱語等,都是「能壞自身他身語」,因此,人與人之間,有四種話不足取:<br /><br />第一、譁眾取寵的話不取:有時候一句話說出來了,雖然一時之間能讓大家覺得興奮,但實際上卻只能取悅人於一時。像現今台灣政壇以作秀的態度來問政,即是一例。事實證明,這種顛倒浮誇的言論,終究無法長久取得大家的信賴和支持。<br /><br />第二、舉止輕慢的話不取:我們做人處事,話不可說盡,勢不可用盡,凡事要為自己和他人留個餘地。有的人做事靈巧,不但動作快速,腦筋反應也快速,很容易不經意就說出傲慢犀利的傷人言詞,讓別人聽了不舒服。這種語言如同一把利斧,傷了別人,自己也得不到好處。<br /><br />第三、危言聳聽的話不取:有些人懷有「唯恐天下不亂」的不健康心態,像過去有人揚言世界末日即將來臨,但直到現在,地球還是完好無恙;SARS期間,媒體報導太過於聳動,引起社會民心的恐慌等等。無益於人的話說出來,給人錯誤的聯想,甚至會擾亂人心,引發動亂,都是不可取的。<br /><br />第四、信口開河的話不取:《金剛經》讚歎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因此感得廣長舌相的正報。抗戰期間日本飛機轟炸重慶,一拉警報,大家問:來了多少架飛機?「是一架飛機」,最後卻變成九十一架飛機。說話要說正派的話、說中肯的話,有些人說話不經大腦判斷,不根據事實求證,隨便信口亂說,鬧笑話事小,不能為人所信任才得不償失。<br /><br />說話的目的在溝通、表達,如果說出來的話,對別人沒有幫助,反而損害他人的前途、名譽,使之陷於痛苦的深淵,則不如不說。<br /><br />《法華經》云:「是人舌根淨,終不受惡味…引導眾生心,聞者皆歡喜。」言語得體,能夠善言軟喻的人,不但能導人向善,更可以為後世立下言語的典範。所以言語有四不取:<br /><br /><span style='color:purple'>第一、譁眾取寵的話不取,<br /><br />第二、舉止輕慢的話不取,<br /><br />第三、危言聳聽的話不取,<br /><br />第四、信口開河的話不取。</span><br /><b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