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12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元网报道] 【财经访谈】专访王卫东公参:机会只给有眼光的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1.8.2017 18:15: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d# d/ b0 l4 @0 p4 y; v' F
“机会只给有眼光的人”

  _4 U5 P1 @! C7 }$ p! K* }" _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德经济有哪些影响? 中德之间经济合作的未来趋势将会如何? 怎样看待德国媒体对中国企业投资并购的负面报道? 在新形势之下,如何继续推进中德投资并购? 针对这些问题,近期开元网记者特别专访了中国驻德国使馆经商处王卫东公参,为大家带来最权威的解读。

. Z4 \; F5 e" E) y) F
一带一路:机会只给有志之士
▶ 开元网:请您谈一下,在过去的四年中,一带一路政策对中德经济方面有什么具体的影响?
王公参:2013年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得到了世界各国关注。从德国来讲,对中国提出的这一倡议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从怀疑到认可,到现在积极寻找参与的可能性;而从我的理解看,这一倡议的逐步实施,将为包括德国在内的各国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当然,这种机会只有有眼光的人才能抓住,如果只是在怀疑,或者权衡利弊犹豫不决,那么这个机会就会失去。“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宏大的发展计划,大家对它的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很正常。包括我们在内也在经常努力学习理解。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抓项目落实,力争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合作机会
2 D/ ?+ q- X6 K; C5 \1 Q) N
在这一倡议下,对中德两国来说,有两方面的合作可以给与关注和推进:一个是中欧班列,这是目前最能形象代表”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合作机会的项目,中欧班列的开通和发展,为两国,乃至为中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提供了快捷实惠的运输方式。对于汉堡、杜伊斯堡这样的城市,开通中欧班列后,他们自身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并且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除了德国的很多城市会从中受益,德国的企业也会感受到中欧班列为他们提供的更加丰富的运输方式,多了一种选择。德国铁路(DB)这样的企业更是直接受益者,可以通过中欧班列的运营获取更多的商业机会,德铁已经提出了目标,到2020年要达到10万个铁路集装箱。
% B0 b8 u; [- H& T- V
“一带一路”倡议还为中德两国企业提供了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机会。”一带一路”倡议涵盖中德之间的很多国家,这些国家组成了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带,其中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如果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得到各国认可,会带来有很多的项目机会。针对这些机会,中德企业家完全可以联起手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一定会得到更多商业机会。所以对德国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实实在在、摆在面前的良好商机。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主席提出来的对国际社会未来发展的基本设想,其目的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沿线国家的共同合作,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希望德国政府和广大的企业能正确了解这一倡议,认识到这一倡议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其中蕴藏着的巨大的合作机会,并把握好这些机会。
! @' ]* R$ D, h; s- c( c
▶ 开元网:部分西方国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不够正面,甚至是说中国要用经济来控制世界,对于可能出现的种种阻挠,我们有什么应对措施?
王公参:据我观察,在德国媒体界,包括德国政府,总有一部分人持有的还是过时的零和思维,对中国的崛起十分不适应,甚至视之为威胁。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他们会试图阻碍、制约中国的发展。我感觉这种思维方式是十分荒唐的。而中国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认为只有通过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通过发展,做大蛋糕。蛋糕做大了,大家都有份,是共同受益,是多赢。这实际上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合作机会。
% M" n* m; j7 Q
当今世界,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政治、经济、地缘等层面上,困难很多、问题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单靠德国一个国家没有能力去迎接这个挑战。同样的道理,只靠中国也没有可能。所以中国提倡,各国应该摒弃成见,携起手来,表现出真诚合作的态度。在上个月结束的汉堡G20峰会上,习**主席代表中国对全球化、自由贸易、全球经济合作旗帜鲜明的态度,对与会各国达成共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 `/ h0 N. G; n+ }
我认为,德国政府部分人士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偏见会给德国企业带来一些困惑或者说是误导。从企业来讲,只要是有合作共赢的机会,他们就愿意积极参与。但是德国企业也会重视政府的建议,尤其是广大的中小企业,信息渠道相对单一,政府对他们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如果德国部分人士不负责任地发表一些带有偏见的言论,当然会对德国企业正确判断这一倡议带来的互利共赢的机会有一定的影响。中国切实希望通过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让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受益,让他们的人民也可以过上好日子,并给包括德国在内的各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合作机遇。如果出于偏见让企业失去合作的机遇,我想最后企业也会不满的。
6 N: j) _% L& r& D) C4 K$ L
所以我们一直在和德国各界介绍这一倡议,希望他们正确地了解情况。中国绝对不是想独霸天下,中国没有这个想法也没有这个能力。最近无论是李**总理还是习**主席的来访,都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德国企业肯定可以发现其中的机会并且积极参与进来,事实会说明一切。
▶ 开元网:2017年以来,李**总理和习**主席相继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出席还出席了G20峰会,这对中德两国的经贸往来有什么积极影响?
王公参:高层互访非常重要。两国领导人对中德合作非常重视。习**主席已经两次访德,李**总理三次,默克尔总理在十二年任期中已经十次访华,这在西方领导人中是唯一的。如果默克尔总理能够连任,她还将打破自己的这个记录。
7 D) o5 e" k6 x8 C9 O  A8 n
作为合作伙伴首先要互信,中德要加深合作,还需要增加互信。政府高层的互信,企业界的互信,民众的互信,这些都是合作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领导人互访,有助于加强交流,奠定信任的基石。而经济界应执鞭随蹬,将互信化为合作成果。
德对中的反对之音:西方应跳出狭隘的冷战思维
▶ 开元网:2016年是中德经济的突破年,从数据上来看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我们成为了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二是中对德的投资首次超过了德对中的投资。您如何评价这些新的变化?
王公参:突破年的这些新特点说明我们双方贸易往来非常密切,彼此间市场的依存度有所增加。不过,投资不能简单的用一些数字或是短时的现象来判断,我们去年确实是超过了德国在中国的投资。但是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在德国投资多于德国在中国投资,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以后各界也要适应这种现象

+ E& }! t2 s  u8 s, J. Y
近一两年,中国在德投资发展迅速,引起德国部分人士的担忧,部分德媒甚至炒作“中国要买空德国”。这种担心是杞人忧天,也是别有用心的。实际上,我们在德国的投资起步晚,底子薄,所以我们50%的增长,是在一个非常小的基数上的增长。截止目前,德国总计在中国投资700多个亿,我们在德国投资不到100个亿。所以,我们应该对两国的贸易投资进行长期的观察,而不应该根据一年的或者短期的一些数据就急于下定论,这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做法。
▶ 开元网:在中德经济合作非常紧密的情况下,德国媒体和政府都存在一些反对之音,他们为何会有不同的观点?负面报道是否会影响中国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王公参:德国无论政府还是媒体,尤其是其中部分人士,对来自中国的投资都是持非常警惕的态度。德国一直号称是自由经济,市场开放,但是在面对中国的投资的时候,他们开启了双重标准,对此我们无法理解。同样一个项目,如果是被其它国家的企业并购了,他们的媒体不会有那么大反应的,政府更不会干预;但是,如果是被中国企业并购了,他们就马上跳出来,发出反对的声音,表达各种担忧。这种做法既不正常,也不理智。媒体为吸引眼球,如此行事可以理解。但是政府部分人士这样做则会失之于公信。

6 O) e+ e# ~& y! r' [" r5 P
德国政府一直标榜不干涉经济,却三番两次出手干预中国企业在德的收购。比如2016年,福建宏芯投资基金并购德国半导体企业爱思强(AixtronAG)一案,德方在已经签署“无损害证明”的情况下,又收回重审,开了一个政府失信的先例。再比如,同年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库卡(KUKA)公司时,时任德国经济部长加布里尔(Sigmar Gabriel)直接出面干预。
' _) l) a0 g3 b' t3 b
我认为,这一部分人士对中国的偏见,是意识形态在作怪,是对中国崛起不适应的心态在作怪,他们担心中国企业发展起来会成为其对手,而无视企业合作带来的无限机遇。企业投资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有一个稳定的法律环境,以及带来的可预见的管理。现在德国政府通过修订条例,增加了对企业投资的干预力度,使得德国的投资环境变得不可预期,这在伤害中国企业利益的同时,对德国的投资环境也是一种破坏。
8 h* k0 l( I0 ^7 _) u
▶ 开元网:德国针对中国投资的负面报道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中国在德投资属国家行为;强制性技术转移以及技术偷窃;跟中国做生意难;您能分别具体来谈一谈吗?
一、中国在德投资属国家行为:“我们比他们大气的多”
6 T- c# @4 s$ a; C4 c
王公参:这确实是部分国家包括德国对中国企业在德投资或者贸易进行干涉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借口或者理由。因为中国有国有企业存在,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中国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就一定是国家行为,这种理解本身就是错误的。企业是国有企业还是民有企业只是它的所有制的问题,所谓的国有企业就是有一部分资本是政府出资的,而私有企业就是个人股东出资的。
' k5 r* n& d. _& L
如果按德方的逻辑,说一个国有企业的行为就是国家行为的话,那么在德国有13000多家国有企业,知名的大众公司就是国有企业,该公司每年80亿欧元的利润,40%的销量带来的60%的利润是在中国的市场上实现的。而我们从来没有因为它是国有企业而指责它,或声称德国政府有组织有预谋的利用大众公司在中国攫取利润。我们认为,只要是你的产品合格,消费者认可,在中国赚钱盈利我们都是欢迎的,因为你给消费者带来了好的产品,在这一点上,我们比他们大气的多。
0 j1 B7 b* G% c( d1 K1 S+ F
另外,德方有些部门对中国企业的另外一个指责就是反复强调中国政府补贴企业,从而扭曲市场。实际上,我们做过相应调研,德国对各行各业的补贴不少于中国。比如钢铁企业,他的补贴非常多的;农产品,全球补贴最高的就是在欧盟。但是,我们从没有因为这个事情,来指责他们扭曲市场,限制他们的产品。

5 C5 t2 W" }$ k
在这个问题上,德国政府一些部门对自己的问题视而不见,采取双重标准或者选择性”失聪””失明”,我认为这是一种不成熟不自信的表现。
二、强制性技术转移以及技术偷窃:“真正懂技术的人知道,技术是偷不走的”

: X6 @) o0 o( M# E, q1 ~( ?! S
王公参:这也是德国政府某些部门常用来指责我们的说法。针对他们的指责我们国内相关部门都进行过认真地调查,这些指责大多数是没有根据的。我们在要求德方提供案例的时候,他们也提不出具体的案例。所以,这些指责的欺骗性很强,尤其是德国的百姓不可能都去中国了解真实情况,他们只能通过报纸来获取信息。
- }6 f  u( X- G
比如说“中国买下企业,偷走技术”。真正懂技术的人知道,技术是偷不走的。德国的先进技术不是在图纸上,而是在工程师的脑子里,在一个国家完整的鼓励创新的体系中。现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新的速度则更快。并不是说我们把你们的设备拿走了,我们就把你们的技术拿走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种担忧没有必要,也不符合事实。
: d0 N8 C8 @. \! H" D; w3 v
其实我们经常跟国内的企业交流,想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尤其是想成为技术领先的企业,靠并购是不可能。要靠企业的良好经营,靠资金投入、研发和培养自己的人才,逐渐积累来发展。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通过并购成为世界强国的,我们的并购,目前只是两国合作中的一个阶段,企业看到了市场带来的机会。通过并购我们和德国实现强强联合,我们提供资产,资本市场的优势,德国则提供其技术优势,从而为双方带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三、跟中国做生意难:“要是不难,说明中国市场不成熟,说明我们老百姓吃亏太大”

) N* z+ x1 k  Z3 s
王公参:现在有些国家在经济遇到困难,面对挑战时,喜欢找替罪羊,而中国现在恰恰是最受欢迎的替罪羊。我们迅速的进步和发展,使中国处于浪尖之上,很多国家更加关注中国。加上我们体制上的差异性,使中国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推卸责任的借口。

7 S8 F+ h5 q0 w& T3 A; Z
比如说现在在中国做生意困难,这是不争的事实。做生意挣钱本非易事,所谓的“难“是相对的。中国市场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非常多的优秀企业都把中国视为重点市场,因此这里的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除了其他国家的竞争者,还有中国本土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加入了竞争的行业。也许以前德国企业在中国没有对手,他们原来享受的待遇要比中国本土企业好得多。中国政府以前推出了许多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因此他们曾经在中国享受的是“超国民”待遇。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则要推动平等竞争,内资外资一视同仁。所以他们原来享受的好政策没有了,竞争加剧了,消费者的品味也高了。而我们推动平等的这个过程,就是让所有企业享受“国民待遇”的过程。
! N  h) a# P1 o* N9 n1 b& e. u9 g8 h
大众公司曾凭一个桑塔纳车型称雄中国市场20余年,但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这一现象是不可能再出现了。不拿最新产品到中国,老百姓是不认的,消费者是不接受的,于是有的公司觉得挣钱难了,挣快钱、大钱难了。那么这个难是个好事,要是不难,说明中国市场不成熟,说明我们老百姓吃亏太大。所以我觉得他们对“难”的感受是对的。但他们找问题的原因找错了。我认为,与其抱怨难,不如脚踏实地地研究中国市场、消费者和竞争对手。只有把产品做得更有竞争优势,包括价格、性能还有服务,才能在中国取得好的业绩。

' T7 W4 L2 `7 p2 g: B) J3 H; N) }
实际上,德国的“贸易壁垒”不少。比如德国禁止中国企业收购他们的输电公司,因此中国企业基本不能参与德国的基础设施项目,如通信项目、修建高速公路等。建筑行业号称开放,但是非欧盟的人来搞建筑,那是不可能的。德国这种隐形的“贸易壁垒”或者“合作壁垒”给我们的企业也带来了困惑。
▶ 开元网:中国媒体有时候对德国评价很高,甚至“神化”德国。中德合作上,对于中方您有怎样的建议?
王公参:中国媒体的对德报道应实事求是,保持独立而清醒的观察和判断,不要人云亦云。现在我们对德国的宣传有个不好的现象,那就是”神话”德国,这其实并不利于双方的真正合作。

$ Q9 ~; ~$ U" V0 m& j- A' t
举个例子,中国国内目前对于德国”工业4.0”就缺乏理性认识,常常夸大其实。德国的工业基础良好,因此工业4.0的愿景应运而生。目前,工业4.0只是一个计划、一个目标,一个未来发展的方向,包括德国在内也没有哪一个企业真正达到了4.0的生产水平。我们重视德国工业4.0,想学习,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德国的工业4.0之所以被很多人重视,还是得益于德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但是德国目前的工业发展水平,毫无疑问不是工业4.0这个概念带来的。我们应该学习的是德国过去几十年如何重视实体经济,如何重视职业教育,如何重视产品质量这些让德国工业有今天的发展水平的真实原因。我不希望国内的企业走弯路。企业家、劳动者和管理层在学习工业4.0的同时更应该先将自己的产品做好,把自己的技术研发做好,并且学习德国人,培养对质量、对技术的敬畏。
中对德投资的新思路:“成功没有固定的模式”
▶ 开元网:中国政府对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并购是怎样一个态度,现在国家控制资本外流,会不会影响我们走出去?        
7 t" s  ^! \+ w; E" a* ^
王公参:同样,德国人现在也很关心这个问题。他们经常跟我说,中国政府控制资本外流,企业的利润汇不出来。但这样的理解比较片面。

+ |/ \% G3 c& L+ K# N: v
我们对资本外流的审查是建立在中国法律的基础之上的。前几年,因为国家大力鼓励企业走出来,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审查相对宽松,结果导致部分企业在外投资混乱。出现跨业投资,如工厂投资足球俱乐部,银行投资酒店,甚至借此转移资产,进行洗钱等违法活动。

3 r. i5 r* i2 I! T2 @4 r0 k
因此,为了让中国企业的投资更合规,在原有法律框架之下,对资本输出采取了更加严格的审查,但这并不是控制。我们的目标是,保证并保护正常合法的投资。我迄今为止没有听说过,因为资本的审查,影响到了我们对外的正常投资。只有灰色地带以及违法乱纪的投资才会真正受到资本审查的“影响”。
▶ 开元网:从中国企业角度,目前德国哪些地区和领域使中国企业最感兴趣?在继续深度合作中,德国方面还存在着怎样的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王公参:我们的合作领域非常宽广,德国的优势行业如制造业是中国企业对德合作的首选。如果没有各自的优势,合作的意义就不大。另外,德国各州对华的合作意愿是很强的。我们应该顺应这个需求,推动地区间合作。从目前来看,我们合作的重点地区还是在西部,即原来的西德。但是,我们现在也非常希望中国的企业能多来德国的东部投资。东部发展不如西部,但也意味着机会更多,潜力更大。
# b+ U8 X# x* F, T2 a
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还是中德文化差异。这需要各界的人士的推动,协助企业解决各种问题。此外,还存在技术层面的困难,如签证、劳动许可的问题。最近,有权威人士提到,五到十年间实现中德签证互免。我们希望能尽快实施。签证互免带来最大的好处的是旅游。对投资贸易来说,最重要的是双方有没有加强交流的这种意愿和条件。

4 _. @0 c% ^! l8 k7 ]
法国承认中国的驾照之后,就有很多企业向我打听德国的情况。我们意识到了企业的这个需求,向德国有关部门提出了这一建议,李**总理访德时也谈到了这个议题。我们希望德国政府能够像法国政府那样开明开通,为这里的中国投资者创造更好的生活工作条件。

4 T7 S% k3 e; @. T4 ~  ^
中德之间还存在航权问题。中德互相开多少航班是受航权的数量限制的,这是两国达成的协议。现在中方的航权已经用完了,但增加航权的谈判却受到了阻力。作为交换条件之一,汉莎公司希望增加到北京的航线,这一点没有问题。但是他们希望降落起飞的时段是最好的时段,中方无法满足。首都机场是大型国际机场,不可能给与某一个公司“特权”。德国机场协会、酒店业、百货业都希望航权谈判早日有成果,我们也希望德国有关部门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9 Q3 o" x; ]* R
最后,我们应该再次强调,德国对中国的宣传还有待改善。我们欢迎媒体对合作的现状做真实的报道,捕风捉影,妖魔化中国的报道是不负责任的。误导性的信息,会让德国那些不了解中国的中小企业得到错误的信息,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最后可能错失了发展的良机。所以,我们希望德媒能够正确认识中国发展中真实的情况,为德国的企业提供更多真实的信息,让两国的企业在互相真实了解的基础上来进行合作。
▶ 开元网:根据您与德国企业的接触,从企业层面,他们是怎样看待中国收购的?
王公参:想要了解事实的真相,你就得去现场考察。2013年中国恒天集团并购德国自动化公司奥特发(AUTEFASolutions),该公司被并购时正处于亏损期,虽然他们十几年前就有先进的全套自动生产设备,但是光有技术显然还是不够的,还是亏损了,几乎要破产。中国恒天集团收购后,对他们僵化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大幅调整,并更换了管理层,派出了国内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到公司进行管理。加上母公司在流动资金方面的强力支持,保证了企业可以接单生产。三年后,企业终于扭亏为盈。
8 F5 Q" l8 X* h/ M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据我了解,绝大多数被并购的德国企业认为中国投资者来并购他们是件好事,也是他们的幸运。中国投资者目光长远,绝大多数企业都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员工的数量在增加,效益在增加,未来的战略目标在提升。尽管德国某些部门和媒体经常抹黑中国的投资者,但是在经济界,中国投资者享有非常好的声誉。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应该倾听企业的呼声,了解企业的态度。
▶ 开元网:中国在德投资是否成功?我们该如何评价?
王公参:中国在德投资是否成功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而且切忌急于下结论。中国企业在德投资,尤其是并购时间并不长,还需要时间去观察。我走访的企业中,成功的模式其实有很多种,而且差别很大。比如关于并购后如何安排原管理层这个问题,就有完全不同的做法。
/ s7 S! X5 J9 x" d9 y) U4 v
我不想,也无法在短期内评判收购企业的功败垂成。有些收购的小公司一直在亏损,但对整个公司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又如上面提到的库卡的案例,以及海航对德国机场的收购,都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我想,这很正常。从政府的角度看,我们应该多关注,多调查了解,切忌随便下结论。
  [* ?8 {( s/ Y) _/ B& ^

! V6 p3 I2 i) s" Q5 R' F5 ~4 f1 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8.11.2024 14:24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