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mat/ 故乡 德华人艺术家协会群展
展期:2016年8月27日——9月11日
开幕酒会:2016年8月27日19:00
展览地点:Margarete Schütte-Lihotzky Str. 30 ,München, 80807 – Deutschland
参展艺术家:陈筱书、成涓子、邝巧珍、李衡、任音、宋超、孙大力、徐海鹰、徐潇晗、杨萌、张潇月
策展人:张昭 德国华人艺术家协会
群展海报
2 F4 Q/ r2 c* U) C+ o9 V) z3 i0 I9 U
" e) s3 v# d' f4 P1 ^
群展海报
, L; a, ^9 C B' w" ~6 J/ k
" J+ h) v% M' a: _+ y% }7 V·展览前言
何处是故乡?
张 昭
3 k% P- m* z1 l( i% E德国华人艺术家协会(Chinesische Künstler Deutschland e.V)首次群展以“Hei’mat”——“故乡”为题。我想,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在科技化加速、社会变革加速以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之中,往往会渐渐遗失原先和我们的本体联系紧密的那些羁绊,故乡便是其中之一。
: T6 Y( d5 K+ w尼采诗中写到:“世界,是通往无数沉寂而阴冷的荒野的大门。”现代性与存在感是紧密相连的,如同耶拿大学哈尔姆特•罗萨(Hartmut Rosa)教授在一篇关于诠释全球化时代的文章中提到的,我们都是被“置入”这个世界之中的相对独立的个体。找寻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便成为了现代生活主体的基本任务。由此,故乡也不仅仅是在原来的生命体验里与我们存在共生关系的狭义所在,而是所有那些承载着与自身相熟悉的体系与价值观的空间或时间。与此同时,当身边的人们与我们有着共同感知的时候,那里也可以是我们的故乡。相对于以往,我们需要寻找“新的”故乡,而它较之以往更为宽泛。
) V+ B1 G$ }5 u1 }
Heimat一词在德语世界里也经历了它的现代性转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文学背负着深深的创伤,在创作上曾经一度以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的写作模式为范本。当时的作家们不约而同地纷纷从各自生长的、地理意义上的故乡逃离出来,孤独地在广阔的世界里游走、闯荡,因为他们“对地域感到麻木”。可见,“故乡”这个主题对于客居德国在艺术的异乡求索的中国艺术家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巨大的阐释空间。
! ~" _5 K/ p# p( X( a发起此次艺术家群展的孙大力先生说:Heimat也可以是人们内心对于一种文化的认同。作为参展艺术家,在为此次群展创作的新作品中,他运用综合材料,让炽烈的红色布满背景和画框的边缘,激情如摇滚乐般的笔触令我想到美国重金属乐队“Metallica”在他们的一首歌里唱到:“无论走在哪里,躺下休息的地方就是家。”作品其他部分里颜色的选择与运用;肌理效果的处理与呈现又体现了艺术家的睿智与冷静。
- }! D" o' ?. E5 Z- y c* a此次参加群展的艺术家还有(按拼音排序):
& f* M: }- B+ C# o8 {; K' y
陈筱书: 在平面陶板上雕刻出作为女性艺术家特有的细腻线条,她为我们呈现出的“住所”充满了回忆和温暖;
成涓子: 利用影像为媒介,为我们展现出了艺术家的独特视角;
邝巧珍: 她以刀代笔,在一块块木板上深深浅浅地镌刻出关于内省的写照;
李衡: 一个在一片洪荒中不停地找寻着自己精神家园的创造者,这一次的作品依旧震撼;
任音: 在细密、轻柔的绢布上,淡然地流下她所特有的笔触;
宋超: 从设计到陶艺再到雕塑,每一次作品的呈现都像在与我们共同分享一种探索;
徐海鹰: 如在梦境中甜美、静谧的温情画面,又让观者似乎看到了很多悬疑和不解。安逸与困惑,看似平静却又暗藏玄机。
徐潇晗: 他的作品总是可以在一个静止的画面中看到涌动的情愫,那是迷失与找寻的力量。
杨萌: 在架上绘画和影像作品中都能游刃有余地呈现出瞬间与永恒这一永不会消退的主题。
张潇月: 女性的柔软与果敢的睿智在她的装置作品里得以完美结合。
+ M1 j. D: v) k. L- p6 }- \
他们运用不同的展示载体,共同尝试探讨并展示每个人对“故乡”的体验和情愫。因为毕竟那个曾经与熟悉环境紧密相连中的故乡,在现代性社会里,已经变得遥不可及。苏轼在他的词“定风波”中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我相信,彼此之间可以交流之处,便会有家的归属感。
$ {/ N+ `- [1 Q; _+ v) I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群展的场地冥冥中与这个展有着“不可避免”的相遇。“五十号营房”展厅(Haus 50)位于慕尼黑城北多马克艺术区内。那一地区曾经是军营,因此在改造之后展厅依然延续了军营当时的编号,并以此命名。上世纪90年代,那里还一度形成了欧洲最大的艺术家聚居区。如今军旅的身影早已不复存在,但那些房子依旧伫立着。它们曾经也是多少人“家”。现在它们依然提供着“家”的功效,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在这里工作和居住。
; o7 q& W4 z+ Z3 i* P
“Hei’mat”群展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仅仅是一个虚无的概念?还是具体地域和人文意义下的真实存在?是一种抽象的伦理象征?还是经由我们反复琢磨从而还原出来的一种真实?
) x* j% h9 r4 J0 | W9 y! p" i* @在阿尔卑斯山背的慕尼黑,寒意总是来的特别早。8月过后,意味着盛夏已经向我们挥手告别了。群展之时,正值8、9月交替之间,也许担心冬季还有些太早,但是尼采的一句诗却可以让我们更加无畏地、坚韧地在我们所热爱的事业中继续前行——群鸦鸣噪,乱哄哄地飞向城市:就要下雪了,现在还,有家乡的,真是福气!
# O; J& z2 q! R: b! ~2016年7月30日
于慕尼黑
# q) q1 I* t$ x·参展艺术家作品
, y8 \9 t9 t0 x- S, d. x: @
陈筱书 《住所-3》,3x24x17cm,陶、化妆土、素烧,2015
$ ?3 t% V0 z: ~: u
: Q0 \- I; m- t$ V8 G2 Z) v. D
成涓子 《残·陌·瓷》,单频影像,17’21’’,2016
+ d: t' X7 q1 K! X L
9 k- B. e1 \" J0 N
邝巧珍 《横滨》,木、丙烯、色粉,12.5x19cm,2013
, Z& S+ }) S8 j6 o: p& c
' }" s. n3 P5 ~+ U% W李衡 《故乡》,145x140cm, 布面丙烯、油彩,2015
$ D; m( g. P" q |
7 R6 o/ U* [* L$ {6 V5 s
任音 《月 I》,Φ50cm,绢上油画,2014
' y C7 h4 r; {$ c
2 u2 r& b. y: p
宋超 《人之初》,45x25x20cm,素烧陶,2010
+ N9 V C' H; m7 F+ ~
% O3 U: V1 p% l" z. b
孙大力 《无题》,156x60cm,综合材料,2016
/ o2 F$ W$ e' e0 g6 w1 ?
" f! U: V7 T& }9 l' }
徐海英 《曾今系列006》,110x160cm,布面油画,2016
+ C A, R) h; g2 B7 V% f
. |1 H5 S, b2 R) r9 T) g
徐潇晗 《Jungle系列》,尺寸可变,数码黑白打印,2016
' A' y# l" a# [* i |) d# o) W
$ Q" I8 X/ Y; K: u/ N8 @# ?
9 o( C7 C% e! U
杨萌 《黑和白》,单频影像,5’30’’,2010
" t6 e8 @! I8 K& q6 Z4 Y6 a' V
5 z! b. C, G7 S0 W8 Q! A9 p张潇月 《巴别/生命线》,尺寸可变,玻璃、光,2016
3 k1 D. J0 P o0 b8 ~
·关于德国华人艺术家协会
德国华人艺术家协会(Chinesische Künstler Deutschland e.V)成立于2007年,总部设立于慕尼黑。其宗旨在于为艺术家及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可以共同研究学术问题,展示作品。协会同时也是一个可以将个人艺术理念进行大胆探索及实践的舞台。在这里没有严格刻板的教条束缚,期待看到的是大家相互切磋从而激发出的灵感火花。经过近十年的成长,协会成员数量渐渐壮大。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们也渐渐聚拢在了一起。于是首次群展就孕育而生了。协会主席是旅德华人艺术家孙大力先生。协会理事有:邝巧珍女士、李衡先生、宋超女士和彦杰女士。
6 k" l$ a$ e% P·关于慕尼黑多马克艺术区“五十号营房”
多马克艺术区位于慕尼黑城北施瓦秉地区,该区曾经一度是一片军营。上世纪90年代,在这里形成了欧洲最大的艺术家聚居区。2010年以来,虽然按照原计划整个军营地区要作为住宅区开发利用,但此前慕尼黑市政府已决定保留其中最大的“五十号营房”(Haus 50)并将其发展为市立艺术区。2007年,市政府收购了其产权,一方面对内部进行翻新和改造,另一方面投资535万欧元对营房南翼进行了扩建。2009年重新投入使用的“五十号营房”为艺术家提供了99个工作室,每位艺术家可以租用一个工作室5年。除此以外,还有两间可做艺术家工作室用于艺术交流。艺术区展厅面积约160平方米,可以为驻地艺术家或外来艺术家提供展览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