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13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扩大消费不要陷入误区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14.4.2005 23:18:54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扩大消费不要陷入误区<br /><br /><br />    凡是学习过政治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不可能有消费,同时消费也决定生产,没有消费生产就无法持续下去。这已经成为经济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规律被应用于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然而,我们今天经济领域出现的许多问题,恰恰是对于这一规律的片面理解造成的。片面在哪里?片面在这一规律只说明了生产与消费的相互作用关系,却没有回答生产和消费的目的是什么。问题恰恰发生在这里。显然,生产的目的是消费,这里的消费是广义的消费,既包括生活消费,也包括生产性消费。而消费的目的绝不是生产。消费的目的是人们各种需要的满足。而人们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合理需要,有的是不合理需要。不合理的需要有两种,一种是对自身或对社会有害的需要,如吸毒、吸烟,另一种是超过合理界限的不合理需要,如吃饭,超过一定量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既然是不合理需要,就应当受到限制,这恐怕没有人会反对。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宏观经济管理者甚至许多经济学家都把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弄颠倒了,把维持生产的增长当成了消费的目的,而不去考虑生产是为了什么。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大量的不合理需要不仅不受限制,还在政策上、舆论上大受鼓励,这种做法几乎成了社会的共识。这么说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下面不妨看一下现实中的情况。 <br /><br /><br />  首先是在理论上,2001年《社会科学》杂志发表一篇文章,题为&quot;崇尚节俭是上古不得已之陋俗&quot;,引用了清代名士谭嗣同的话:&quot;愈俭愈陋,民智比兴,...转辗相苦,转辗相累,驯至人人俭而人人贫,天下大势遂乃不可以支。&quot;梁启超也曾发表类似论点,他认为尚俭是古代不得已之陋俗,又反过来导民于苦,以塞地利。前两年看到书店里在卖一本书,名叫《走出节俭的误区》,意思大概是劝导人们抛弃节约的旧传统,花钱潇洒一点,其理论基础就是消费决定生产论,特别是针对近几年我国出现的消费品生产普遍过剩的问题,提出要保持经济繁荣,就必须增加消费。我认为,无论是清代名士还是当今专家对节俭的批判,都犯了一个概念错误,就是把节俭混同于守旧,把浪费等同于消费。 <br /><br />  于是,有些政府部门就变着法子刺激老百姓消费,又是降低存款利率,又是降低价格,又是减少各种税费,又是增加节假日,又是增加工资,又是强化社会保障,惟恐消费者花钱舍不得、没时间、有后顾之忧,各种媒体也积极配合,甚至连节俭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遭到了批判,呼吁群众走出节俭的&quot;误区&quot;。过去是号召群众为支援国家建设多储蓄,现在是号召群众为支援国家建设而多消费。这些还是好的,只是引导消费而已,更有甚者,是强迫消费者花钱,如大幅度提高教育收费,也美其名曰&quot;刺激需求&quot;。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许多不合理消费都有了堂而皇之的理由,如大吃大喝因&quot;有利于&quot;增加农民收入而屡禁不止(实则制约了国家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吸烟因&quot;有利于&quot;增加国家税收而积聚起庞大的&quot;爱国&quot;烟民队伍(实则培养了大批病号,造成人力资源和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也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本来能够重复使用的纸张提前进了废纸篓(强化了森林的破坏,提高了纸张的成本),本来能够回收利用的废品都进了垃圾箱,本来可以修理的消费品也提前进了垃圾箱(变宝为废,还要占用宝贵的土地为这些垃圾设立填埋场,污染环境)。中国人经济还没有进入现代化,消费观念倒先&quot;现代化&quot;了。各种一次性的消费品蜂拥而来,小到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牙刷,一次性水杯,一次性购物袋,一次性毛巾,一次性拖鞋,一次性尿布,大到一次性照相机、一次性打印机矽鼓,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应该承认,这些一次性的商品确实给消费者提供了很大方便,但由于没有做好用后的回收工作,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提高了消费成本,还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殃及后代。 <br /><br />  还有一种与&quot;一次性&quot;的做法相类似的做法,那就是豪华包装,很多商品包装的价值甚至超过了商品本身的价值。但是不论包装再豪华,都会被扔进垃圾堆,成为严重的污染源。这种做法被环保主义者称为花钱制造垃圾。有人作过测算,仅中国每年用于包装服装的纸盒就需要耗费数十万棵碗口粗的树。这样的例子在当今社会不胜枚举。如设计和生产产品不求耐久,只求快速报废快速更新,从而保证需求的不断增长。现在的工业技术水平虽然不断提高,但一节电池的使用寿命比改革开放前要低得多,许多电器产品也都非常短命。这种做法还被冠上一个科学的名称,叫做&quot;价值工程&quot;,实在是败坏了价值工程的本义。其结果是无效生产增加,企业产值增加,利润增加,但资源浪费增加,环境污染增加,劳动力浪费增加,使用价值并没有增加。说句极端的话,许多企业不是在生产消费品,而是在生产垃圾。作为理论家,凯恩斯在制造需求以刺激生产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写道:&quot;建造金字塔,甚至地震、战争等天灾人祸,都可以增加财富&quot;。凯恩斯在阐述通过扩大需求(而不管需求是否有意义)刺激经济增长、克服经济危机、促进就业的理论时使用了一个极端例子。这个例子是,当经济萧条时,由政府花钱雇一批人去挖坑,再花钱雇另一批人去填这些坑,这样一来,虽然工作毫无意义,但这些挖坑和填坑的人通过劳动获得收入,使他们的消费需求增加,再通过消费需求的乘数作用使总需求得到增加,从而使生产循环得以进行下去。不可否认,这种政策在短期内确实有效,但政府的钱是哪里来的?要么是通过增加税收将负担转嫁到其他人身上,要么是通过增发货币,用通货膨胀的办法将负担转嫁给全社会,这两种方法维持的经济增长都注定是不可持续的。据有关医学专家测算,心血管病预防花上一元钱,医疗费用就能省100元。如果按照消费主义者的逻辑,这一元钱的预防费千万不能花,因为那会使医疗消费减少100元,将严重制约医药工业的发展,减少GDP的增加。这种逻辑的对错,难道不是一目了然的吗? <br /><br />  再举一个为生产而生产的例子。1997年以来,我国出现了全面买方市场,长期卖方市场下存在的供不应求局面被供大于求所取代,需求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刺激家用轿车的消费和生产,是各方面专家开出的药方之一。其理由是我国消费品需求出现断层,普通家用电器在城市已基本饱和,农村保有率虽然较低,但购买力还有较大差距,从而造成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高速增长,而市场总需求却严重不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寻找新的消费热点。寻找的结果,汽车成了当然的选择。真正具有购买力的地方是大城市,而大城市又往往交通拥挤,不适合发展家用轿车,这是一对难以解决的矛盾。每当我乘车出去办事被望不到边的车流堵在路上时,心中都会冒出一个问题:发展汽车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是为了获得更加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吗?为什么汽车多了交通反而更不方便了?不知人们是否注意到,经济学家在提到发展汽车工业的目的时,很少提到汽车对交通的作用,人们听到更多的是发展汽车生产如何有利于经济增长,听不到经济增长是为了什么。如果发展经济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仅仅是为了占有财富,满足人们的占有欲,甚至不惜以生活质量的下降为代价,这与端着金饭碗讨饭吃有什么两样?难道这种消费观念和生产目的不值得我们认真地反思吗? <br /><br />  我们今天发展经济,必须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quot;生产的目的到底是什么?&quot;江苏华西村的带头人吴仁宝在概括搞社会主义的目的时说的话十分深刻,他说:&quot;我们搞生产,发展社会主义,就是为了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家庭幸福&quot;。我想,再加上&quot;可持续发展&quot;五个字就更完整了,如果没有这五个字,身体健康而不长寿,精神愉快而不持久,那样,身体也不可能健康,精神也不可能愉快,家庭也就不可能幸福。这是老百姓对生产目的的朴素看法。伟人的境界自然要高一筹。毛泽东对生产的目的有一段精辟的概括:&quot;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quot;。即通过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实现人类与自然的永续共存。可持续发展要辨证地看,既要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又要保证自然环境不被破坏,还要保证自然资源能够得到永续利用。保证国家安全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之一。如果发展太慢,与周边国家差距太大,就可能受制约,甚至受欺负。但是国家安全所要求的快速发展与GDP的快速发展并不完全等同,它要求的是产业结构快速提升下下的GDP快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从实际需要出发,盲目扩大消费,不利于节约资源,不利于保护环境,不利于人民实际生活的改善,不利于产业结构的提升,也不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这种消费刺激出的只是名义GDP的增长、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因此,朱熔基总理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号召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勤俭节约是完全正确的,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讲话中再次强调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倡导的&quot;两个务必&quot;即&quot;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统治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quot;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要把这种思想灌输给我们的企业和广大的消费者,还需要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和政府部门做出艰苦的努力。 <br /><br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1.11.2024 15:09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