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2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亲友书略释》六波羅蜜多(二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2.9.2013 20:4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恭敬录自《亲友书略释》 龙树菩萨  造颂  索达吉堪布  释讲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qysls/qysls.php

  癸二(趣入涅槃)分二:子一、深信各解脱;子二、修持道谛。
  子一、深信各解脱:


  尔求尸罗及定慧,寂静调柔离垢殃,
  涅槃无尽无老死,四大日月悉皆亡。

  国王啊!你应该精进修持解脱道,出离生死轮回城。解脱的法门虽然多达八万四千,但可归纳为戒定慧三学,你如果对三学生起希求心去精进修学,将来一定会趣入寂静、调柔、远离一切垢染的究竟涅槃中。因为没有烦恼,所以身、口、意三门远离垢染极为寂静调伏。这种究竟的涅槃道,即是恒常、无有生死衰老的金刚果位。外道教派宣扬,今生当中修持,能获得太阳、月亮的果位,或是获得地、水、火、风四大究竟的本性,但这是一种邪说,不是真实解脱道。所以应当抛弃外道修法,停止追求他们所说四大或者日和月的果位。希求佛法,以此得到最究竟的涅槃果位。

  子二(修持道谛)分二:丑一、见道;丑二、修道。
  丑一分二:寅一、道的本体;寅二、止观双运。
  寅一、道的本体:


  念择法勇进,定舍喜轻安,
  此七菩提分,能招妙涅槃。

  道的本性为七菩提支,即念、择法、勇进、定、慧、喜、轻安七种。所谓“念”,即对善法忆念不忘失;“择法”,一种智慧,能抉择诸法的实相,摧毁一切执著与相状;“勇进”,即精进,对善法生起意乐心而继续行持;“定”,一心一意地专注于本性;“舍(慧)”,无有贪、嗔心,安住心和心所;“喜”,对修行内心生起安乐欢喜;“轻安”,身心得到堪能,无有任何烦恼。如上七种菩提支,亦名七菩提分。为什么叫菩提分呢?因为得无上的菩提,需要依靠见道的功德,此七支为见道当中的根本,所以叫做七菩提分。依靠这七种菩提分,能获得究竟胜妙的涅槃。在麦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门》中,以及在《俱舍论》和《现观庄严论》中都有广说。

  寅二(止观双运)分二:卯一、略说;卯二、广说。
  卯一、略说:


  无慧定非有,缺定慧便溺,
  若其双运者,有海如牛迹。

  禅定与智慧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没有智慧,则禅定不会有,虽然智慧是内心得到安住以后,才能生起,但如果没有证悟实相的智慧所摄持,那么这种禅定不能使我们究竟解脱,它只能算是一种世间的禅定,就如同无色界的禅定一样,“纵经八万劫,终必落空亡”。所以说没有胜观的智慧,究竟的禅定亦不会有。如果没有禅定,智慧就会像风中烛火一样飘摇不定,难以持久,而且这种智慧不能成为真正通达无二的胜观智慧,如同阿罗汉的智慧和佛相比,不算最究竟的智慧一样。以前尊者萨1哈亦说过:“没有大悲,只有智慧不是正道;只有大悲,没有智慧也不是正道。”其中大悲是指禅定,所以禅定和智慧不能分开。如果谁能禅定和智慧双运,则为解脱的正道,渡过三有轮回的大海,就如同越过牛足迹中的水洼一样,没有困难可言。

  卯二(广说)分二:辰一、不授记的法;辰二、缘起法。
  辰一、不授记的法:


  十四不记法,日亲之所说,
  于此勿应思,不能令觉灭。

  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应机说法,普利有情,为了调化一些外道,对他们当时所提出的十四个问题,没有很明显的授记、答复。
  “日亲”指释迦牟尼佛,在藏文中对释迦牟尼佛称为“全知日亲”,因为太阳可以普遍照射大地山川,犹如众生至亲。同样,佛光亦是遍照一切众生,使得利益,故名“日亲”。
  关于十四个不授记的问题,佛说不要去思维它。十四种不授记法是什么呢?世界及我为常或无常,亦有常亦无常,非有常非无常四种;世界及我为有边或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四种;如来涅槃后是生或是灭,亦生亦灭,非生非灭四种;身与心是一体还是异体二种,总共十四种问题,此十四种邪见含摄了一切外道的见解。如果从胜义谛方面来观察,这些问题很简单,但佛当时为什么不回答呢?因为当时这些提问的外道不是法器,对空性等甚深理不会相信,若为他们以佛教观点来答复,他们不但不承认,而且会生起邪见,然后诽谤佛法,这样对他们有很大害处,所以遍知佛陀没有回答。
  比如说世间与我是常还是无常呢?以佛教观点来看,在世俗谛中,一切诸法都是无常的,在胜义谛中,常与无常都不存在,是远离一切言说戏论,非意识所能了知。如果从世俗谛方面对他们说我和世间无常,则与外道所说“常有”相违,所以他们不会相信,也不会承认。如果随顺他们观点而说是常有,则违背诸法本性,是错误,因此也不能这样回答。还有如来涅槃后是灭还是生呢?若说如来灭,则如同外道观点,认为最后全都断灭;若说不灭,则如来涅槃后到何处去,他们以这种简单的世间眼光来推测,有鉴于此,故佛不作回答。但在真正懂教理者看来,这问题很简单,如来在名言显现中可以说灭,但在胜义中无生无灭。这些外道者,根本不懂什么叫胜义谛,什么叫世俗谛,你无法用二谛来为他们解释,所以佛在外道根基者前暂时不作回答。但在究竟的一些佛经论典中,对这些问题或直接或间接全都回答。这十四无记法在《中论》、《经观庄严论》等经论中比较广说,此处从略。
  智慧较高的佛教徒可以通过胜义、世俗等方面来对这些问题进行观察思维,增进自己的见地。但对于外道与初学者,不应该去思维,因为易生邪见。《入中论》中说凡夫不能以比量去推测因果间的关系,如为何此因生彼果等,业因业果之关系极为甚深微妙,仅佛之一切智乃能完全现见,故佛专门作了遮止。而且思维这些问题,只会空耗时间,障碍得到最究竟寂灭的觉悟。所以,此十四无记法,佛为了调伏外道未作回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9.11.2024 03:29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