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51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2010年很多海外留学的中国人已经拿到了绿卡了却又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8.2013 23:1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这个问题,在其他国家我不知,但是在北美,尤其是MITBBS上几乎成了月经问题。mitbbs上随处可以摘录很多无比感伤的句子,即使是被称为北美wsn的理工科或者基础学科人士,其过于理性的文字里面都透露出几许伤痕文学的影子。无数回国徘徊街头的当年美利坚追梦者,除了感慨共和国变化以外,都在痛惜所谓“失去的十年”。
& A. G* l- I+ o/ Y动用某位知乎上某位大神的句子加以改变: : @( X% J, D. c& m6 k! Z
“天堂在上,美国在这,祖国何向?但指在根。”
& d( \; M2 d; F2 Y# h1 j  l* j好了,煽情到此结束。我个人不是一个文艺青年,即使文艺起来,文字中冷嘲热讽也是居多。所以我个人原因死理性派一点,分类梳理一下这个问题。
; E; Z% G3 B% T! x5 b3 J8 x& V# K我的回答分三部分:分别是原因与现状,理想与现实。 ; c, |/ L! w8 u! p

9 `+ x8 p$ Z# l: g0 s& w9 F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回流现象,甚至是某些入籍人士如今疯狂地挤回中国无非就这么几点原因:
) p! v( Z3 _" g6 x- f
4 C% y3 y& |5 b( k5 T+ j第一,越来越客观认识到美国不是天堂。美国本来就不是天堂,这不是中国新千年快速发展后地事情,实际上在90年代末互联网时代,当时newgrounp也好还是后来海归网也好(当时mitbbs的创始人王,李二位还在mit和wapi读书),实际上90年代末,整体海外华人对于北美地区的评价变得越来越负面。90年代末是美国所谓“中产阶级崩溃“的年代,经济增长点地匮乏,以及90年代各国的移民潮,让美国当时的最大的社会负担都压在了中产阶级身上,极高的直接税率,以及产业发展的贫乏,让所有人越来越意识到当初脑子发热来追寻的美国梦成了一个笑话。在这个年代就已经出现大量的海外人士归国了,这一批人也是最具有”赌徒“心态的人,他们愿意在一片还未建成的热土上投资自己的一切,而不是把困死在美国这个鬼地方,其勇气和气魄丝毫不亚于当年漂北京,闯深圳的第一代企业家们。而到现在这个年代,”中产阶级“的社会价值被更重的负担捆绑,很多地方,比如纽约,税负甚至高达百分之三十,10年一个童鞋去wall street当freshman(做analysis)大概也就10w块左右地收入,但是连曼哈顿都不敢住而只敢住jersycity,而即使是这样,也完全存不下钱来,要知道10w块钱在纽约这个”全国贫困市“是绝对超越中位数地收入。所以作为中产率最高地华裔及华人群体,这个10几年地美国把他们的美国梦直接变成一个笑话。 # h; N3 m( i2 b/ Q; b
4 u/ ^7 _( |2 W+ A$ k8 M! q
第二,留学生群体结构地变化。以前我国的状况是精英出国,能出国念个书简直是不得了的事情,而现在说实话只要家里有接近中等收入的水平,完全就可以承担这个费用,而且出国念书的各类考试相对于高考来说,相当得弱智。所以留学是一个很普遍得选择,尤其是不想高考的话,故而中国留学生在美的整体竞争力自然也不是当年那么让人闻风丧胆。而且产业化程度高了以后,每年得留学生人数简直跟流水线一样,连德州乡下学校都可以组织上万人的中国学生会。那么在产业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少,且华人学生供应源源不绝的情况下,绝大部分人或出于自己选择,或出于条件限制,不得不回流。美国根本提供不了一分像样子的安身立命的机会,当然肯定要回流。   ~$ x" v5 H- X  V3 o, @( Q
1 y. N2 i* L" p
第三,美国已经提供不了相对优越的条件,反而是更差的条件,以及更严苛的门槛。这年头你到上海找差头,如果差头认为你看起来很土,就会直接问你”北美回来的?“。 ) A9 V7 G' [/ i5 l
以前硅谷10w+分红的收入给一个高级工程师是听起来还不错的收入,但是现在这个bay area的房价动不动就上百万的房价,而且房屋档次还非常烂的情况下,10年后的今天10w美刀的收入显得无比的吊丝。同在s大学计算机的学长们也好,mitbbs上做开发的前辈也好,直接了当地说”硅谷现在已经不是全球科技业的理想之地,而是把一堆一堆的清北学生送进绞肉机的坑。”硅谷的geek们说到底当年在出国前都有一些理想主义。都带着要改变世界,要创造科技之不可能,等等理想主义来到美国硅谷这么个大农村勤勤恳恳地搞开发,结果白了少年头,除了十来万到几十万美刀的收入(不少人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一个烂房子,一部烂车,除了这些之外一无所有。谁的美国梦都会粉身碎骨的。 * ]' T, j  L2 F
(这一段关于华人在各行业的一些忧虑和现状,我明天再来补充一下)。 , x2 C$ S! u; P% m1 |

4 l. m. }3 u% ^: a0 y1 M0 p; S, N7 \第四,就是对于国内发展的幻想,以及北美汉子的现状(大拿除外),激励了下一代海外华人。中国从90年代初开始进入了黄金年代,那个年代留在国内的或者回国的人士往往都成了第一代企业家或者第二代企业家,这让在美华人的回国欲望非常强烈,因为这就是一个一个的中国财富梦啊,中国即使到现在也是最具性价比的赚钱地方。但是在这个年代,这个想法已经不是激励在美华人回国发展的欲望,而是一种幻想了。在mitbbs上,在美华人最常感叹的就是“老子当年要是早点回国,一定早就xxx”,“现在要是有个机会,老子马上回国。”之类的,所谓的“失去的黄金十年”,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这种说法和“老子要是知道房价要涨,一定多囤几套”这种逻辑基本上一回事。2000年代左右的海外华人,是最惨的海外华人,因为他们的在美生涯相对艰苦,而且还正好错过中国发展最快的黄金十年,和身边的同学,混北美的反而成了混得最差的了,国内同学无论从财富上还是地位上,把北美汉子们的美国梦击得粉碎,这个落差是非常可怕的,一边是发达的国内友人们,一边是挣扎在中产线北美汉子,谁都会抓狂的!所以这种“回国发财“或者”回国忽悠“的想法成了这代华人遗传给下代华人的意志,现在诸如我们这代海外华人,有一个潜意识的幻想,就是回国满地是金子,回去当忽悠都能赚钱。但是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中国虽然现在也很有机会,但是创业潮已过,民营资本的超级发展期已过,社会已经有阶级状况产生,海外华人盲目往回赶,反而成了弱势群体。而且这个年头,海外文凭和海外背景越来越不值钱,这贬值速度和失水的豆腐一样。以前海外文凭几乎成了hr认定人才的一个标准,现在除非你的学校非常拿得出手,经历非常拿得出手,否则给企业带来的价值还不如国内教育出身的孩子,在90年代,中国企业急需扩张海外,一个海外生活背景都可以忽悠不少人了,现在的hr早就学聪明了,都知道你的海外经历实质没多少价值,国内经历又是空白。所以现状,大家的境地是进退两难的,无论是海归还是归国留学生。很多领域已经极端到非”hsympcbcal“等等这些所大学以外其他的都是扯的地步,清北文凭现在变得无比值钱(相对以前)。在学术领域,更是如此,以前在争取终生教职不成,也就是双t的情况下,只要愿意回国,只要经历还ok,学校也不错,绝对有国内一流大学的人要你。现在除非是大拿(主要是经历),其他的你就靠边玩吧,现在去普通的211大学谋求一份低微的教职,人家也未必理你。当然我觉得这些对于国内就业价值观来说是好事。
+ V" q5 ?/ T* l/ z4 F3 w
(看到大家讨论hsympcbcal代表什么的问题,原作者在知乎上回答评论中的提问的时候有所提及,上述单词是指havard,stanford,yale,mit,princeton,columbia,berkeley,caltech,cal是合起来指caltech,大家不要一个一个猜了——编者注)
第五,就是对于祖国的爱。不要觉得这个听起来多么不可思议,中国的寻根意识是很强的,中国对外从古到今都非常包容,但是中国人完全融入异文化的情况实际上并不多,因为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无比的强大,所以很多人只拿绿卡而不拿国籍的愿意,很多都是出于这种心理洁癖。很多人不是融不进主流文化,而是时时刻刻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天主教文化根基的国家很多,但是大中华只有一个! : T; }# n' l% \9 E' w! i
. w' @( s( f9 u( I3 x2 E; h  Y
第六,很多人不是拿了绿卡归国,而是为了归国顺手拿张绿卡,这其实有点误解。也就是所谓给自己寻一条退路,虽然这条退路基本上纯属心理安慰。很多人觉得把美国那边敲定下来,作为一个大后方,然后在国内奋斗可以相对安心一点。
7 c- d/ z. O. T0 Z- a其次,很多海外华人都在做”中美之间“的生意,尤其是以安普若大叔等等wall st出身的华人大拿,在中美之间的投资领域非常活跃,所以一张绿卡只是为了便利而已,他们也确实主要在国内发展。
. D' A0 S) w- k+ E# g0 k- x$ N" X
0 a9 Y- ^. s9 K3 m) b第二部分。
. u9 L- ^$ E9 t" b本来我说第二部分我们聊一些政治不是那么正确的话题,结果貌似评论里很多人觉得我“有意”,”主观“地去”黑美国“,其实我必须说,黑美国对于我本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人发我钱来当喉舌。本题是要说明为什么华人放弃既定选择而回国,这个问题本身对于美国来说就是负面向的论述,我写这些东西并不是说美国一文不值。我个人再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没有这么多主观性在里面,只是单纯列举一些现状而已
1 D) z  l# s. m) ^4 n, x1 C单纯客观来说,就民生方面,美国是相对于国内或许好一些,不过也只是”或许“和”好一些“而已。
$ W9 y9 ]' H0 }+ i% @6 x/ O$ N. F, o2 `0 \4 q; K

! ]! W; T( @; b# X1 `7 W本来第一部分把整个问题基本上已经分析透了,但是由于我第一部分的某些描述让某些人觉得自己心中的美国被颠覆了,且我认为第二部分对于第一部分有一些补充性意义,所以我也加到这片回答之中来。
6 o& N, O' D4 Y: N! ?3 N' o) y- t- o1 y& P' G
一,为什么北美华人对于所在国(主要是美国)的负面倾向要高于其他国家?
% }9 M$ h: X- r* ]" V: R这个问题其实直接就是”海归”心态的高度概括。
/ m& W! h' A' t$ X# G其实很简单, , Y8 M  B' w& V* G7 R- C& b
首先,北美华人的集中爆发期正好是新千年过后的时代,而这个时代不仅仅是中国的爆发期,更是整个发展中国家的时代。而相反美国是陷入了竞争力的疲软期,这个年代的中产阶级压力在无限增大,自然滋生负面情绪。
4 q1 {3 c0 a; p2 W6 z其次,就是在新千年过后,出现的最多的言论消费品就是“中美话题”。所谓中美话题一般两种路数:其一,就是把中国的东西打包(夹带私货)之后卖到美国去,比如虎妈;还有就是把美国的东西打包到中国来,比如无数宣扬美国先进理念,甚至有点过于美化的各种产品。 8 a: k  L% n8 F) J8 G
其二,就是关于公共政治言论了,某些人过于美化美国,某些人又过于妖魔化美国。
9 Q$ ?- ?% Q) {# F以上两种类型的“中美话题”作为大剂量的公共言论消费品出现在国内各种时政话题之中,甚至极端到逢中国问题必提美国的尴尬境地,这让大部分海外华人产生了反感。
' N8 J) k3 `1 i! D% @
: Q( H, Q0 W# o9 q  {; G+ ]& X最后,就是心态的问题。 6 U/ ^2 R, S" N/ C  V
留日的华人,大部分是寻求一种积极稳定,快节奏的生活态度,他们真正比较纠结的东西在于“如何以平和的心态来看待日本”。。而事实上日本虽然不是容纳梦想和开创者的地方,但是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收入阶层要稳定的多,对于职场人士来说,甚至有几十岁=几十万的说法在里面,即使首都圈和阪神圈的消费很高,但是大部分人都有一种稳定的生活态度。故而留日的回流比例远远不如北美那么夸张。 * ]9 H. f. S* z) y5 e7 ?
而留欧洲的华人,实际上除了欧洲的福利结构以外,更多的还有一份欧洲多元地理文化的一份艺文情节,还有自由主义的教养。所以实际上留欧华人就算未必对所在国有多少好感,但是这种情节催生下的心态是比较安适的。
( L1 z' h$ Q0 G3 c但是留北美的华人却远不是这么一个情况,上溯到上世纪90年代那些清北科毕业的第一代留学前辈们,他们都是真正抱有理想主义情节,甚至被理想主义洗脑的那一批,对于美国的生活经历是真正想做一些事情。美国远没有其他国家的福利和稳定程度,所以“美国梦”几乎成了奋斗的唯一理由。这种传统实际上一直延续到现在。故而当“美国梦”破灭,自己挣扎在中产线上,自然是负面情绪滋生。
2 S- |; d  N/ ~, g! O* m. o8 h' j+ x8 k: l9 L; D0 R
还有就是留学和移民在新世纪以来过热的问题,当初很多人并没有对于所移民的国家有什么多深的认识,单纯不明觉厉地就过来了。移民这回事情,我个人并不阻拦,个人的机会不一样,个人的选择不一样,但是因为美帝这个名头被忽悠过来,我就有点“呵呵”了。故而这一群人之中,后悔的也相当多。 * a8 o; ?) R1 u7 X" w# _8 ^
! `4 E* b2 V: }
二,关于大部分中产华人的现状。 + t$ N% `1 K+ e  b1 h) k# J
这个其实我在第一部分的原因分析里面有提到过,但是不少人显然不相信。 7 O! L$ }$ B6 g: |2 [% e- \4 ~9 K0 s) W
我个人主要在纽约,bay area不是特别熟悉,但是个人在palo alto生活过一段时间,主要是读书,还是了解一些情况的。 + U2 \8 a* p, n
硅谷
# V9 {$ V9 }' [& k& e一般来说,诸如我们学校,东边的哈佛,mit;以及伯克利,cmu等等计算机方面相对牛一点的学校,一般在硅谷能够顺利就业的话,
9 I4 Y+ B" I# D3 y6 X0 d起薪大概在8w-9w左右,
" K$ y& t  s& {有经验以后,诸如硬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这类的开发岗位,大约刚好10w的收入,无分红
& ^/ k* k+ q8 U) l9 {; E  E$ L( \纯开发的话,做到高工大概10w出头(一般在12w),加分红15w不到, ( [7 R2 Z" Y# S% ^" }4 e( Y
做到技术骨干,比如说某一块长期项目的负责人,大概纯薪水13w不到,不过红利这块一般会有不错的收入,但是看公司的利好情况,一般20w不到。 5 a, z; i) n9 B+ f: Z' i
至于转管理当总监或者工程总裁,这已经是很少人能够做到的了,大拿级别的人物了。 7 s! u& O. U! Y( z; B$ q3 e0 }
技术总监和工程总裁,设计总监等等(有时候工程职位和行政职位是双轨制,比较复杂,这里就不赘述了),一般来说纯薪水13w-16w左右,分红这一块公司之间差得太远,比较意义不大。
5 l6 V) }/ d9 f, E4 k- h( t
% w. z! _! ]) S但是整个bay area得消费情况呢?
5 ~% q( x3 E2 Q% `0 r一般大bay area地区的均值收入在92,299 左右,但是房价呢,中位数成交价大概77w左右,打80w算。但是加州得直接消费税非常的高,地税也不便宜,所以税负比纽约更甚,敲掉你4成左右收入是必然的。。虽然加州的公立教育其实是不错的,但是你同样要选择好的学区,这样的话,基本上房子的成交价110w美刀向上数,但是问题在于110w美刀买的房子基本上就一保障房水平,除了是独栋,其他的,我还是比较呵呵的。 2 r- z, J0 m  O- W
( K. t7 s) [" q$ a3 k; B+ J
wall st* J6 }, I- W2 r; q
花街一直被称为高收入地区,投资行业的金钱斗士太多,所以算平均确实很高,但是我个人就算一下一位华尔街freshman的收支情况吧。
5 Y' i6 O8 I1 a& R7 K7 Q+ O(以下只讨论曼哈顿的情况,皇后区,布鲁克林不予赘述) 7 a/ n$ q6 k* W+ L
freshman一般10w收入左右(以做analysis为例)
- T2 @8 D9 N$ A但是呢扣掉三分之一的税,在曼哈顿住时代广场附近很多的大套间condo3k-4k/month
+ P3 G; q/ N' E3 M  r/ R  X吃住用交通2k左右,基本上存不下来钱。
# D# b+ W/ q: j7 S5 T如果我就算你是花街大拿,成家后40w收入(这个收入已经超出行业平均水平很多了)。
" Y" F0 S% V" t" q" [; V每月你还要面临着5k左右的房贷,2k左右的地税,1k-2k的物业费,还有子女的教育费用一个月1-2k(普通学校),每个月1w5左右的消费基本上是正常的。
) y9 t! r& p5 Y# v  l6 j+ f2 P
. i3 n, }0 p  Y5 K% r6 x7 r( J学术界 4 V: C, D! w9 P' i: i
这年头学界拿双t非常难,尤其是基础学科,诸如数学,哲学,物理学,天才太多,竞争大,不缺人,名额少,即使终身教职收入也不高,8w已经是非常高的收入了。 $ n: ~0 f; d2 I) e- f
假如把地区设定在消费较低的dallas 6 W2 `* m: n% c! D
某feb高级经济学家自己开出的账单如下:
) C$ q* t* a# w9 x房贷:1500, 房产税:600, 保险(房屋+汽车+医疗):600,幼儿园:1000, 吃饭加日常开销:1000,水电气:250,电话电视上网:200,车加汽油(假设2部车5万美元,开10年,如果豪华车更贵):500 总共:5650: O9 ^5 w: Z1 J( c! v; a
以上不算人和奢侈品,聚餐费,等等,只算了纯粹生存需要的开支。
% ]; W! B$ G' q4 \  h6 }' }
  K6 @8 o0 q; w8 s# J. Z) A: W! C8 {& k8 I) T& r5 g
所以很明显,我在分析原因中阐述的,“美国已经提供不了更好的条件”这句话不是主观臆断。 ; \4 `0 n" G) Q& m

/ \2 m: A# I6 z三,关于海外文凭的贬值 / H3 z  H% [$ T
其实这个没有什么可讲的,留学生太多,当然贬值。而且以往的企业对于海外经历,以及海外培养的所谓“能力”非常重视,但是10来年实践下来,hr们慢慢意识到这两件事情真心“呵呵”。再加之,中国市场的逐渐成熟,对于国内认识的好几年空白实际上反而让留学归国人士陷入弱势群体。 ) m4 x; b6 r7 z3 L2 y' O6 k0 U( z: `
所以hr就只能赌博,赌你这位海外归国人士的学习能力超乎常人,但是实际上大部分情况是不乐观的。故而hr们在选择海外人才的时候,往往转向了用文凭来卡门槛,在某些极端的例子里面,除非你的学校是绝对的世界顶级名校,那么hr会眼前一亮,否则,他其实更愿意选择国内的985学生,清北文凭就更不说了。。
9 q2 I8 Z1 P9 ?5 Q# a' R$ _所以按这种情况来看,实际上海外文凭是贬值的,当然以往对于海外教育,职场上本来就有过于乐观的估计,所以我个人认为这种情况不是坏事。
* `9 X5 I5 j$ {/ J. h" {* 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7.2.2025 17:58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