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扬双拥好传统,赋予时代新内涵
79、聂帅和戎妈妈的情谊。1987年“八一”前夕,平山县妇联去看望拥军模范戎冠秀,老人拿出3双鞋底,让她们帮忙做一双聂荣臻当年喜欢穿的布鞋寄给他。一是表达对老帅的思念之情,二是让年轻人不忘爱国拥军的好传统。聂帅复信:“这双布鞋虽然很普通,但它包含了老区人民的心意,是军民鱼水情的结晶,我将永远保留纪念!”
80、迟浩田找“红嫂”。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迟浩田曾多次回到让他魂牵梦绕的沂蒙山,寻找当年用乳汁和小米粥把他救活的两位大嫂。乡村干部给将军找来好些“红嫂”,老人们平静地听完将军的讲述后,却个个摇头否认。一位满头银发的大娘对将军讲:“大兄弟哟,像俺们这般年纪的人,谁都做过这样的事。那是应该的呀!你还寻个啥呢!”
81、双拥走向新时代。拥军优属、拥政爱民运动,开始于延安时期。1993年1月,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和民政部、总政治部联合召开纪念延安双拥运动50周年大会,提出了进一步搞好双拥工作的意见。从此,在全国广泛开展的共创双拥模范城(县)和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进一步增进了军政军民团结。
82、“夫妻客栈”痴心拥军。家住河南省登封市的耿广周夫妇,自1993年开办“兴华拥军招待所”以来,坚守军人免费的承诺,只要军人来住店,都要把最好的房间留给军人,准备好生活用品及常用药物。有人给耿广周算了个账,每年因此要少收入几万元,但他从不后悔。
83、没钱也能住新房。2000年1月,天津市32名退伍军人,未交首付款就以按揭贷款的方式住进了“爱国拥军模范”、银座集团总裁王贵武为他们兴建的安居小区。王贵武是一名退伍战士,1981年复员后,从18元起步组建集团化企业,先后投资数百万元,用于兴建希望小学、赡养“高建成连”10位烈士的父母、支持部队建设。他摸索出了一条解决退伍军人住房问题的新途径,为部分退伍军人解决了居住问题。
84、万名群众为白血病战士配型。2001年,身患白血病的第二炮兵某部士官蒋友清,牵动了成千上万人的心。重庆市委、市政府把代表各界群众心意的25万元捐款交给蒋友清,济南市市长谢玉堂代表泉城人民向他捐款20万元,全国近万名群众自发到医院抽血进行骨髓配型,济南市中心医院表示免费为其做骨髓移植手术……
85、百井扶贫,万民拥军。一个“水”字,把西北人民和子弟兵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宁夏军区给水团凭着过硬的技术和顽强的毅力,为贫水地区群众打出了上百口甜水井,人民群众也以百倍的爱心回报子弟兵。在宁夏西吉县白城乡,出水的那天早晨,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到三四岁的小孩,围着钻塔黑压压跪了一片,官兵们拦都拦不住。
86、创建双拥模范城。改革开放30年来,双拥工作逐步向着统筹协调、规模效应方向发展;科技拥军、智力爱民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从1991年开展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以来,受到命名表彰的城(县)超过1000个。从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军民共同倡导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双拥共建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
87、行业拥军的一面旗帜。1988年,河南省电力公司率先创造出“电力拥军,系统联建”这一独特的拥军形式,受到民政部和总政治部的赞誉。1995年,华中电力集团把河南的经验推广到华中电网内的其他省份和华中电力系统的200多个企事业单位。
88、科技拥军的领头雁。改革开放30多来,双拥载体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吉林省长春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拥军活动。这座城市的62所大学、680多家科研单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帮助官兵掌握信息化等现代科技知识,帮助部队闯过了一道道技术难关。
89、帮助军属春耕备种。独生子女去参军,家中种田不愁人。为了解决农村现役军人家庭春季生产缺人手、缺资金、缺技术的难题,2011年4月,江苏省泗洪县以农技员、村组干部和农村退役士兵为主力,组成拥军优属小分队,帮助全县现役军人家庭开展春耕备种550余亩,发放贷款86万元,散发科学种田宣传单350多份。
90、打造军民融合产业群。2010年底,襄阳市被授予“国家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的称号。该市有20多家航天、航空、兵器等方面的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是全国3个军工企业产业转移试点城市之一。他们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群”产值已超百亿元,实现了国防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