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33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诗与火的融合——《德国文化与现代化》读后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30.4.2004 05:41:15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来源:学术批评网 <br><br>这是一个音乐之乡;这里有永恒的哥特式教堂,绵延起伏的平原,此起彼伏的阿尔卑斯山脉;这里被浩瀚的莱茵河、平静的易北河以及美丽的多瑙河所灌溉;这是一块盛产诗人和哲人、拥有诗般古典气质的土地;这也是一个曾经崇尚军国主义、充满火样激情的国度……这一切,融合到一起就是一个崇尚思辩、拥有双重文化传统的民族——德意志。它一度是处于世界历史的外缘,却在短短百年间迅速崛起为历史舞台的中心,在当今几乎所有的现代工业中,许多德国公司的名字,从汽车到药品,从飞机到电子产品,都体现出一种严肃。德国人对完美工艺的追求和不断革新的行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让世界赞叹不已的技术。 <br><br>然而,兴起于18世纪中叶的德国资本主义,其演变和发展,所经历的是一条不同于英法美的独特的发展道路。那么,它传奇性的独特之处是从何体现的?特别是自19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启动开始,它又是经过怎样的曲折才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经济强国?陆世澄先生的《德国文化与现代化》就是针对这些问题,着力介绍了德国在其特有文化环境中进行现代化的过程、方法和经验教训。 <br><br>《德国文化与现代化》是辽海出版社出版的《西方国家的民族文化与现代化》丛书之一。作者陆世澄先生曾任人民出版社国际编辑室主任、编审。曾与其他学者合著《德国通史简编》、《战后德国的分裂与统一》,合译《德意志史》、《俾斯麦传》等。本书以德国现代化的艰难启动、迅速而跛足的发展、两次中断和两次复兴为基本构架,论述了德国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及其特点,特别是德意志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德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br>
2#
 楼主| 发表于 30.4.2004 05:45:01 | 只看该作者
一、德意志民族的特性和文化传统 <br>   <br>德意志是世界上少有的极端崇尚传统、强调民族主义的民族。陆先生在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德意志民族多元性的民族特征和文化传统及其形成,并通过大量具体的史实论证,提出德意志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存在着精华和糟粕两种不同的成分: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如争取解放、反抗压迫的精神,不可摧毁的民族亲和力和争取自由、民主的古典人文主义思想,是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的,是德意志民族的真正的特性和传统,它是长存的,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文化传统中的糟粕,如称霸世界、进行侵略扩张的野心,根深蒂固的军国主义意识则是为一定的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尽管它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欺骗和掌握而甚嚣尘上,并且流毒很深,但是它终究要随着一定阶级的消亡而失去存在的基础,终究要被时代所抛弃。陆先生认为德意志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进步的、优秀的文化传统;是这些因素在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中受到两次严重挫折时,为德意志民族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br><br>陆先生对德意志民族文化传统的总结归纳确实是很到位的。但对于德意志民族特性中的某些细微问题,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br><br>首先,从古日尔曼人由二十几个小部落,到公元3世纪形成三个大的部落联盟——阿拉曼人部落联盟(Alemanen)、法兰克人部落联盟(Franken)、萨克森人部落联盟(Sachsen);再到公元911年德意志封建国家的建立这一发展历程,以及“德意志”一词在语言学上语义的演变这两个方面,并不是证明德意志民族亲和力产生的最有力的根据。我认为这种亲和力的产生与德意志民族所生活的地理位置也有密切的关系。 <br><br>公元前2世纪,古日尔曼人迁移到了莱茵河和多瑙河地区。这一地区位于欧洲大陆中部,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北部为平原,中部为丘陵和中等山地,只有南部是高原山地。也就是说,整个德意志地区从东到西都没有天然屏障。这种地理环境更突出了德意志地区被各民族包围的情况,这必然会使德意志人由一种惧外的心理而产生出排外的情绪,从而增强其内部亲和力。民族主义开始萌发。而且,古日尔曼人在迁徙过程中不断与罗马奴隶制国家发生冲突,公元1世纪前后被纳入罗马帝国。在反抗异族统治和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古日尔曼人所显示出的不仅仅是如陆先生所说的“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英勇气概和不屈的精神”;他们逐渐组成部落联盟,显示出民族主义的成长。我认为陆先生在这里没有必要把德意志的民族特性中的反抗压迫、争取解放的斗争精神和不可摧毁的民族亲和力分为两节来写,因为这两者本身就是德意志民族特性中不可分的两个重要因素;若分开阐述,也最好再把二者的联系与作用结合起来作一小结。 <br><br>其次,陆先生在谈到神圣罗马帝国对德意志人的影响时,只提到了“侵略扩张的野心”,但神圣罗马帝国留给德意志人的遗产难道仅仅只有这一点吗? <br><br>德意志民族在公元911年建国,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OttoⅠ)在罗马加冕称帝。到12、13世纪,其帝国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 of the Germanic Nation),又被后世称为“第一帝国”(1)。它在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下,于1806年瓦解。德国的统治者不管强大或软弱,都推行扩张政策,向南进攻意大利,向东吞并南斯拉夫人的土地。从公元10世纪开始,德国就向东扩张;公元12世纪末,已在西斯拉夫人的土地上建立了一系列大领地;到公元13世纪前半叶又征服了普鲁士。扩张的结果是在德意志造就了一批独立领主,这些大领主的独立性远远超过了英法的大贵族,助涨了国内的封建割据势力,客观上削弱了王权或皇权。 <br><br>神圣罗马帝国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帝国。皇帝不但在名义上是帝国最强大的统治者,而且还是“象征着上帝恩宠委派教会保护的俗世力量”(2)。但教廷与皇帝之间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当帝国皇帝强而有力(如奥托一世),教廷的势力就相对弱小;反之,教廷的势力就会相对强势。1056年,亨利三世(Henry Ⅲ)逝世,即位的是他六岁大的儿子亨利四世(Henry Ⅳ)。教会趁机与皇帝争夺神职委任的权力,后亨利四世被开除教籍(这叫“绝罚”)。当时,国王受到此罚后,其臣民有权背叛他。于是,亨利四世被开除教籍后,国内贵族叛乱,要求国王在一年内恢复教籍,否则就不再承认其国王地位。亨利四世被迫于1077年前往意大利向教皇赔罪。到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教会势力达到鼎盛。在这一事件中,皇帝不得不以对其属臣的让步来换取其支持,更体现出这时中央权力的削弱。1618年,由波希米亚产生的一场地区纷争,触发起一场大规模的“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 War),此后,德意志内部分裂为总数愈1800个大大小小的君主。“三十年战争”大大加强了贵族的特权地位,中央王权走向衰落。由于无限制的分封,帝国对土地的控制权不断分裂,最终致使帝国成为一个承认皇帝最高权力的,各类封建贵族和自由城市的不巩固的联盟。“帝国的封建体制经过多个世纪的发展,孕育出一种强了的小国主义(Kleinsraaterie)和地域主义,这表现为中央权力与诸侯权力之间的二重性。”(3)而各小国内有矛盾重重,进一步促进了分裂的形势。 <br><br>神圣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小国主义直接延续德意志各公国的封建制度的寿命,对德意志民族的凝聚、国家的统一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而这种局势对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严重束缚作用正如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819年为德意志工商业联合会所写的请愿书中所描述的:“德意志38条关税与过境税边界线使境内交通陷于瘫痪,其结果有如把一个人的每只手脚扎紧,使任何一只手脚的血液不能流到其他手脚。”在这种小邦割据的情况下,德国的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欧各国。陆先生说得好:“当西欧各民族国家在以后几十年中日益巩固其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并确立他们在世界上发挥作用的基础时,处在欧洲中心的德意志帝国却四分五裂、腐败不堪、耗尽精力、气息奄奄。” <br>
3#
 楼主| 发表于 30.4.2004 05:48:12 | 只看该作者
二、第一帝国瓦解前后文化与现代化的启动 <br>                  <br>旷日持久的三十年战争,不仅给德意志人口带来三分之一的损失,而且在经济上造成了200年的倒退,而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使得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被铲除,失去了领导帝国的军事和经济的地位,造成帝国内部诸侯发展成半独立的王国。所有这些都进一步促进了德意志空间上的分裂化,而不是民族国家的集权化。 <br><br>在众多的邦国中,普鲁士兴起,逐渐成为帝国内军事力量最强大的新兴邦国。帝国内部形成了普奥争霸之势。18世纪末年,德意志逐渐从三十年战争的摧残康复过来。然而,在政治与经济方面,已比西欧的英、法落后。同时期的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法国则在1789年爆发大革命。革命浪潮席卷欧洲各地。德意志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br><br>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夕,德意志思想界及文化界非常活跃。首先,启蒙运动发展出具有德意志特色的启蒙思想;其次,一群年青文学家与思想家掀起了一场重要的文学与思想运动——“狂飙运动”(Storm and Stress)。其三,古典主义亦开始在文学界及音乐界流行。著名文学家如歌德、音乐家如海顿(Joseph Haydn)与莫扎特(Leopold Mozart)。可以说这段时期是德国文化史上最灿烂的一页。 <br>                   <br>自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直到1848年革命,欧洲出现了一段政治上反动复辟时期。在这一时期内,经济上的进步是在反动政治状态的压制下艰难地实现的。在反动政治的压力下,资产阶级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以外,转而投入个人感情与家庭情趣的文化生活。这种恬静避世的文化被称为“比德美”文化。1830年7月,法国再次爆发革命。德意志的自由主义者与大学生在“汉巴赫大会”上,提出“祖国、人民自由、各国人民团结”的口号。1834年,普鲁士建立关税同盟(Zollverein),目的在统一市场及销售的标准,对外减低进口货物的关税,提供一个广大的市场及自由贸易地区,刺激工商业繁荣。1848年2月,法国爆发革命。3月,德意志几个主要城市相继出现革命运动,提出自由、民主、民族统一、废除封建社会经济制度等要求。但革命还是在1848年正式结束了。 <br><br>在这部分中,陆先生在谈到弗里德里希二世(FrederickⅡ)时,认为这个复杂的人物充分体现了普鲁士精神好战性和侵略性的一面,更重要的是陆先生还看到了弗里德里希二世具有这种精神的建设性和务实性的一面。陆先生在此基础上批判德国资本主义史学界在论述弗里德里希二世时的传统说法,即“不去宣传他(指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建设精神,不去注意他在战争中懂得克制,而是极力宣扬他的好战精神和侵略精神”,认为这“是宣扬了军国主义这种普鲁士精神的糟粕,这是一种误导”,而“后来威廉二世和希特勒在侵略战争中利用这种误导,从而给德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严重的挫折”。陆先生在这里否定了对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传统的、权威主义、一元主义的评价,恰当地运用了一分为二、多元主义的认识方法,这一点很值得学习。 <br>                  <br>这一部分多次提到拿破仑战争时,陆先生认为“拿破仑把法国革命变成了法兰西帝国对别国的掠夺战争”,主要强调了拿破仑战争侵略性、非正义性。但我认为陆先生也有一些疏漏之处,即未注意到拿破仑战争对德国的积极影响。事实上,拿破仑在战争期间,入侵并控制了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帝国皇帝被迫于1806年正式宣布这个千年帝国的结束。然而,帝国的结束对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德意志帝国的诞生与封建制度有密切联系,而帝国传统也就是德意志封建的政治传统;名义上归帝国管辖的近1800个封建邦国、自由城市或领地也仍以封建制度为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在当时西欧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纷纷解体之时,帝国的存在却成了障碍德国政治现代化和民族国家成长的力量。而拿破仑以侵略者的身份,促使了帝国的结束,把德意志的民族统一推进了一大步。之后,拿破仑又以征服者的姿态,在其统治的德意志地区推行他在法国颁布的新政策,对德意志的改革涉及到法律、行政组织、社会及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例如取消人生依附关系、等级制度和特权,实行法律上的平等,建立宗教及经济自由制度,推广拿破仑法典等,给这些地区注入了革命的新鲜血液。拿破仑的这些改革替德意志西部地区的自由化及民主化奠定了基础,为十九世纪上半期德意志自由主义的发展做了准备。而后来资产阶级和思想文化领域的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思潮的高涨对德意志政治和文化现代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br> <br>同时,拿破仑给德意志的政府、德意志人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德意志人意识到了自己的落后;而法国在侵略过程中显示出的一个步入工业世界的民族所能达到的水平,在普鲁士引起了对法国现代化效率的钦佩,也动员起了普鲁士内部正在形成的现代化观念及民族意识。之后,普鲁士从1807年开始的“斯泰因—哈登贝格改革”被称为“德意志走进先进工业世界”(4)的关键所在。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德意志开始了现代化进程:30—40年代是德国工业化的启动时期,而在50—60年代,德国工业化开始急剧发展。 <br><br><br>
4#
 楼主| 发表于 30.4.2004 16:17:51 | 只看该作者
三、第二帝国俾斯麦时期文化与现代化的进展 <br><br>这一时期的德意志,在电力工业、化学工业、光学工业等许多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而这时德国工业的命脉则是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说过“更真实的说,德意志地位是建立在铁和煤上而不是建立在铁和血上。”确切地说,从政治上看,德意志帝国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但从经济上看,德意志帝国是建立在铁和煤上的。 <br><br>这样,德国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就实现了工业革命,现代化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德国成为了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工业的巨大成就,不仅带来了国内商业的发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带来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原来英国商人为避免消费者买到次货而加上的“德国制造”的商标,成为制作精巧和质量优良的标志。而且这一切的出现,还与德意志政坛出现的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关——他所代表的是德意志封建贵族的利益,可他所推行的政策对德意志现代化的进展却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但我认为,在本书的这一章里,陆先生却未系统地阐述俾斯麦在这方面的思想及其所推行的政策,我想在这里试着对此加以论述。 <br><br>俾斯麦的政治头脑相当灵活并富有创新精神,作为容克贵族出身的他也曾因竭力反对1848年革命而获得了“疯狂容克”的绰号,但在经历了丰富的人生体验后,他不再被传统的保守主义所束缚,而是“‘革命地’以自由主义的手段超越保守主义;同时又以保守主义的价值观驾驭自由主义”(5)。俾斯麦十分崇拜弗里德里希二世,故在许多政策上都与他相似。除了制定了继承弗里德里希二世军国主义的精神传统而确立的“铁血政策”外,他还在帝国建立后,为确保和巩固“自上而下的革命”的成果,采取措施消除了一些妨碍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如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发展交通和邮政;还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规:商业法、营业自由法、迁徙自由法、保护国外的贸易法等。因为俾斯麦看到了德国的革命市容克劫机和大资产阶级下相互妥协的产物,要确保和巩固这一成果,必须考虑资产阶级的利益。故俾斯麦汲取了1848年革命的信息,吸收了自由主义的形式,掌握工人具体利益及其运动的规律,溶合并创造“历史上第一个现代的开明专制政权——既专制又民主,既保守又开放,既传统又现代的历史‘怪物’”(6)。在这种体制下,无论是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甚至是社会主义,都显得无可奈何,完全被动的任俾斯麦摆布。但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对这种形式上的、片面的民主已经比较满意,甚至出现了大批支持俾斯麦的自由主义者。但这个由俾斯麦提供的“虚假的民主形式”(7),虽然能满足自由主义者的虚荣,却没有真正改变普鲁士或德意志封建性的统治本质。这种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的色彩愈来愈多的体现出来,逐渐引起了人民的不满。1890年,俾斯麦的下野虽然直接的原因是由于和德皇威廉二世矛盾的激化,但从根本上说也是德意志社会结构的发生根本变化的体现。随后,德国进入威廉二世统治时期。<br><br>
5#
 楼主| 发表于 30.4.2004 16:21:12 | 只看该作者
四、第二帝国威廉二世时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中断 <br><br>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从1870—1900年,德国经历了英国用100多年才完成的工业革命,即将从一个农业占同治地位的落后国家转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包括德国在内,以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0世纪初,垄断组织以成了德国经济生活的基础,德国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 <br><br>德国向资本主义演变是以俾斯麦位代表的资产阶级化容克阶层通过“王朝战争”和“自上而下的革命”的形式,对政治制度进行了改造。统一促进了十九世纪后三十年和二十世纪初德国经济的发展,德国后来居上,其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是,资产阶级化容克所创建的第二帝国,只是一个集传统文化和现代经济、封建主义理念于资本主义架构于一体的混合物。在德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现代化的任务远未完成,皇帝仍然是国家权力阶层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力量;以宰相位代表的行政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议会和政党只是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的装饰品。黩武主义、沙文主义、种族主义等非民主、非理性思想即所谓的“爱国主义”思潮泛滥,忠君、尚武和服从等封建君臣的封建道德理念,仍是维系主流社会的基本纽带。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滞后性,与追求更大市场和更高利润的垄断经济结合在一起,使在社会过渡和在转型过程中所积蓄的矛盾,不得不通过向外扩张的方式寻找排解和宣泄,从而加剧了国际关系中的紧张状态,终于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r><br>在一切为了战争的口号下,整个国家的一切活动都被卷入其中,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受到破坏;战争助长了极端民族主义、沙文主义、扩张主义、尚武主义等非民主思潮的泛滥,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在席卷全国的所谓“爱国主义”的压抑下喘不过气来;战争使最高军事司令部成为德国的实际独裁统治者,使本来就发展不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法制原则遭到严重践踏;战争还给德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和破坏。总之,战争并未实现发动者瓜分世界、称霸全球的美梦;相反,而这场由它自己挑起的战争严重破坏了德意志民族的精神和物质文明,中断了德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也给全世界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br><br><br> <!--emo&:huh:--><img src='http://www.kaiyuan.org/modules/ipboard/html/emoticons/huh.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huh.gif' /><!--endemo--> 总的来说,陆世澄先生的这本《德国文化与现代化》在结合德国政治、社会史的基础上,比较全面的论述了德意志民族的特性和文化传统对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经济水平的的发展、经济制度的变革对德意志人思想文化产生的反作用,使读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德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的面貌。在一些地方,作者提出的观点可成“一家之言”。本书在语言表述上深入浅出,文字生动,也比较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br><br>
6#
 楼主| 发表于 30.4.2004 16:23:55 | 只看该作者
注释: <br>(1)但事实上,这一帝国没有一天统一过,就是作为帝国主体的德意志在中世纪也不曾统一过。 <br>(2)郭少棠:《权力与自由——德国现代化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61页。 <br>(3)同上,第97页。 <br>(4)吴有法、黄正柏主编:《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第63页。 <br>(5)郭少棠:前引书,第160页。 <br>(6)(7)同上,第97—98页。<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2.11.2024 23:41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