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各个强国在“世博”舞台上轮番表演之后———我们也想呼喊一声:中国,请跳个舞!7 @7 C" E4 n) g4 f) T5 ^
; \' I* x5 f2 _5 P1 h* m
* f: D k1 B/ {* z. I当世界各个强国在“世博”舞台上轮番表演之后,我们也想呼喊一声:
* j- ~6 p, y( { 中国,请跳个舞! 本报主编 范 轩 + z* ^' r+ Y) ~6 z4 Y$ T3 z
I& p/ _5 v) i/ q1 o( p( _" i
9 q3 F1 r1 K( g! b$ o; u虽然在说上海世博,但此处略去了规模宏大的场景,而是希望人们能从陆士谔老先生看起…… & Q8 [& P7 E' \' \, C% i4 L# @. S
历史中,往往有惊人的巧合。如果不是今日梦境真实再现,人们怕是已经遗忘了那些曾经的梦幻。 . I6 R8 c# d& m' H: P( ?, K
对“博览会”的认知 笔者年幼的时候,曾听过一个故事,算是对“博览会”最初的启蒙。 2 P8 _& e( |' P
当时父亲与几位同事在家里酌饮,那个年代家宴的规格不可能很高:菜肴无非是摊鸡蛋、炸花生、鱼罐头之类,但气氛都很热烈,因为通过“特供渠道”购买的正宗茅台酒每瓶仅售8元人民币,好酒的香蕴掩盖了政治、经济、民生等等一切压力,成为人们兴奋的唯一理由。 ! O( B# {: R9 L6 f \* C
每次酌聚,父亲一个因“博学”而屡屡遭难的穆姓朋友,都是席间的焦点。这位受到“专政”的穆叔叔,在机关里打杂时几乎一言不发,而在家里却总是滔滔不绝、发挥自如。在被他强灌了一小口茅台、辣的鼻涕眼泪齐奔时,他对我正色道:这可是人间玉液!不但在中国有名,就是在外国也是好东西!想当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土里土气的中国展品很受冷落,尤其是盛在褐色陶罐中的茅台酒,根本无人问津。而会场的一个中国人不慎失手将一罐茅台酒打翻摔碎,顿时酒香四溢,会场里的参观者们纷纷寻香而来,茅台酒就在世界上出了大名! 7 w; n( c) _ k4 C
那时,除了阿尔巴尼亚、赫鲁晓夫、西哈努克亲王,并听不到太多的“洋名”,所以“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就懵懵懂懂地进入记忆、成为笔者对“博览会”最初的认知。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在当代很长一个历史阶段中,距“万国博览会”都极其遥远;直到2000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前,很多中国人对“世博会”的概念都很缺位。
% |! z$ E, E x
百年前的预言 凡事,皆有定数。整整百年的一个中国“预言”,也并非生拉硬套、而是黑纸白字的写在那里。 2 l7 M+ H5 j0 C, T9 V2 ]4 k
1910年,晚清小说家陆士谔在当时的进步启蒙杂志《新中国》上预言万国博览会将在上海浦东开幕。由此,世博便成为一粒种子,埋藏在已经觉醒的国人心中。 . }8 v" U/ X0 z# ?3 k6 D6 m
今天,世博会终于垂临上海、走进浦东的时候,我们才忽然惊叹“世博先师”陆士谔在百年前便拥有的丰富想象和浪漫情怀。在晚清那个国家积贫积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年代里,他却在幻想小说中写下这样的故事:主人公陆云翔在读《项羽本纪》时做了一个梦,梦中时光荏苒,“万国博览会”要在上海浦东举行,为了方便市民前往参观,在上海滩建成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隧道电车。有趣的是,为此还发生过争执,有的说应该造在地下,有的说应该造在高架桥上,争论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机车在高架上行驶噪声太大,且支撑高架的铁柱影响市容,最终定下造地下电车隧道。终于万国博览会在“已兴旺得与上海差不多”的浦东隆重开幕了。陆云翔在梦中与妻子手牵手前去参观,他兴冲冲,急忙忙,参观中还不慎绊了一跤。
8 t3 \2 G3 p9 m# C+ S+ K+ a陆云翔跌醒后,方知梦幻一场。妻子说:“这是你痴心梦想久了,所以,才做这奇梦。”而他却回答:“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如此耐人寻味的结局,似乎宣告了百年后上海世博的必然。
$ F1 W: w9 ]# c9 K7 o4 b6 a 曾经的“巴拿马”
$ B5 q- l# \4 R2 r* B9 r3 e其实,就在陆士谔精彩勾划的几年后,中国人就着手染指了一把“世博”;而且,参与程度之深、规模之大,是很多国人立足今日都不可想像的。
2 \5 V9 I- S9 O2 l史料记载,1912年2月美国政府宣布,为庆贺巴拿马运河即将开通(巴拿马运河区当时由美国统治),美国定于1915年2月,在西海岸的旧金山市举办“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届时欢迎各国踊跃参加。当时美国政府是西方列强中最早承认袁世凯政府的,还特意为此事派代表游说中国参展。虽说政局动荡,但北京政府还是将此事作为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一件大事。由于措施得力,两个月内在19个省共征集了10多万件参赛商品。 9 Q( k! M" ^+ z, A# J& O
中国是一个贫穷国家,虽然有意在此次赛会一显身手,但只得到24万美元的参赛经费,这些经费包括大宗场馆建筑、转运、陈列装饰、保险、报关等一切与参赛有关的支出。但工作人员没有气馁,他们精心设计,将中国展品分为9个陈列馆展出,还仿照中国传统宫廷建筑风格搭建了中华政府馆,分为正馆、东西偏馆、亭、塔、牌楼六部分,雕梁画栋,飞檐拱壁。
: ?, J& a0 l! y" Z6 ^# x- H最后,中国展品获得各种大奖74项,金牌、银牌、铜牌、名誉奖章、奖状等共1200余枚,在整个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
7 l: d/ R3 ?1 n# Y% J/ E0 Z6 _本次博览会后,中国出口大幅度增加。但紧接着就是政相混乱、战火纷飞,中国从世界博览大舞台上长久谢幕了。 $ G, x; K, ~' J
中国,请跳个舞 ( `2 y( x* g6 v* M+ l# j$ d! v
当然,从各种渠道,我们也能听到质疑“上海世博”的声音:有无必要举办?能带来何种实惠?是否过于劳民伤财?……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以海外华人的视角来做些探究。
! U ^, K4 z q4 ]4 l& D; K以德国为例,它毫无争议地占据着世界制造强国、出口大国的地位;同时,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会展王国”。法兰克福、汉诺威、莱比锡、科隆、慕尼黑、杜塞尔多夫、柏林、汉堡……城市不分大小、位置,一概承担着世界上数项重头的会展任务。全球150个重要的专业展览会中,有120个是在德国举办的;世界最大知名展览公司中,有多个是德国的;世界最大的展览中心中,有多个设在德国。数据显示了德国在世界会展业的“老大”地位。
/ m- i: Z3 A8 Y/ J可是,德国缘何热衷于会展业呢?德国人从100年的会展历史中尝足了甜头。德国社会普遍认为,会展业是工业发展和商业文明不断前行而必然催生的;用德国人的话说,博览会是一种投入少、效益高、无污染、零排放的绿色产业。它不仅仅能够为主办方带来场租、管理等直接收益,同时会拉动建筑、物流、规划设计、人力资源、咨询、旅游、餐饮、服务、零售等多个行业盈利、发展;当然,对城市的形象建树、文化推广更具有不可估量的间接意义。
. T; E- c# @6 b: p1 q8 Q# H所以,在中国会展业尚欠发达的情况下,上海却投注巨大力量承接了一场世界上最重大的超级展会,其功用与意义便在不言之中了。当世界各个强国在“世博”舞台上轮番表演之后,我们也想呼喊一声: $ T" p; a+ f& g* s0 l: l
中国,请跳个舞!
6 O8 U, c W& R! v- _3 j3 L/ b 幸运的机会 0 D. F* E, N. C! a+ y: O" @
正筹划,该如何到世博去开眼,机会就来了。 ) n& u* b7 l0 D6 ^
2010上海世博开幕前,《欧洲新报》受到中国新闻社邀请,作为“海外有广泛影响的20家华文媒体”之一,前往中国上海采访报道;而其中对世博采访的安排,也是多角度、全方位。这不仅是一次新闻采访的时机,也可视作祖国给予本报的一项荣誉。本报代表将善用此次机会,不但真实、客观地做些宣传,也将中肯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5 p& Y2 F3 c9 U& d; [GO!GO!一起去世博,瞧瞧跃动的中国,感知多彩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