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0096|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婚论嫁] 外嫁女的生活方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8.12.2014 13:2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文/呢喃
2012年11月28日,星期三
【德国】

《侨报》副刊,2012年11月27日  


  外嫁女,顾名思义就是指嫁给外国人的女人。在德国的外嫁女早期主要是通过留学和劳务输出两种渠道赴德,在德国学习和工作后,与当地的德国人结成眷属。而现在的外嫁女成婚原因比较复杂,但就其目的来说大致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为过有钱人的生活而嫁

  阿娇是个出身繁华大上海的穷苦人家的大龄女,初中都没毕业,为了生计所迫,她干过流水线上的纺织女工、饭店的服务员、还输出劳务到新加坡当过两年的保姆。本来已是业绩不错的平安保险的推销员,一次偶然上门推销产品时,意外听到人家谈论外嫁女的事儿。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从此,她再也无心跑业务了,职业目标变成与不同的涉外婚姻中介周旋。她的嫁人条件简单明确——发达国家的有钱人:有钱、有房、有车、有工作就行,不在乎年纪、婚否。

  于是,她与一个大她快30岁的德国公务员闪电相识,不到一年后就到德国登记成婚。

  她初中学的英语只会与人打招呼说再见,与老公交流手脚并用,老公说什么她都会点头同意。在德语语言班里,她是个有嘴无心、长相平平、身材瘦高、长发飘逸、很注重着装打扮、热衷名牌消费的人,不是穿中国旗袍去看话剧、被人围观又让老公嫉妒了,就是开敞篷车去巴塞罗那度假、老公给她买了什么品牌皮包……可是,学起德语来,她总是喊头痛。也许她是全班学习最差的一个,刚学完一册书,就不再见她来上课了。

  后来,在街上遇到她。她说,再多学,对她来说也没有什么大用,她不会去上大学、更不会去上班,还不如想办法生个孩子,就能拴住婚姻、变成长居。再后来,听说她怀上个试管婴儿。

  于是,几年没有她的消息,再见到她,她已变成另外的模样:体态臃肿的她被马马虎虎的服装色彩不搭地裹着,大呼小嚎地管教那顽皮能满地乱跑的儿子。那个像孩子爷爷的人正是她的丈夫,好像也退休在家了。很想与她聊聊天,她慌忙地躲避着什么,也不介绍我们认识。不难看出,她不愿与人谈她的生活。看来,她的长居目的是达到了,但是,在她的脸上看到的是不堪的烦躁和疲倦。她过上有钱人的生活了吗?

  二、为子女海外留学而嫁

  茗玫是福建人,高中毕业后一直干个体生意,手中有些积蓄,被有外遇的丈夫抛弃后,为了与其争夺女儿,外嫁唯一条件就是要对方接受女儿——生活在一起。

  她通过20岁的女儿在网上与现在的丈夫认识后,不到两年就把老家的女儿接到德国读书。

  开始大家相安无事,茗玫也庆幸有运气能到德国生活,对丈夫感恩戴德,承揽起一切家务活儿,让丈夫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永远都没有脾气。尽管,丈夫满身刺青、吸烟酗酒是家常便饭、家里和车上到处是烟灰酒瓶,还有个特别的嗜好——养蛇、养蝎子为宠物。她神经衰弱,经常在噩梦中被毒蛇、蝎子咬醒。

  后来,丈夫失业在家,弱不禁风、瘦小的她,既为了养家糊口,又为了女儿的零花钱,便出门打工赚钱。根本没有时间学习语言的她,只能干洗盘子、扛箱子、打扫房间、擦洗马桶等不用开口说话的体力活。

  时间一长,还是矛盾重重。呆在家里的丈夫嫌女儿好吃懒做,俩人经常口角不断,丈夫张口闭口赶女儿出去住。

  女儿刚刚结束语言学习,在德国没有朋友,母亲打工没有时间陪女儿,又得不到父爱,经常威胁妈妈想回中国爸爸那里。茗玫夹在中间有口难言,身心疲惫,精神几近崩溃。

  可怜天下父母心,她把婚姻当赌注,一切都为了女儿,可是,女儿不但不理解,还经常质问她:“不幸福的婚姻,为什么还要维持下去?” 可是,下一次婚姻又会怎样?如果女儿真的回了中国,那么,她留在德国还有什么意义呢?
2#
 楼主| 发表于 28.12.2014 13:27:49 | 只看该作者
三、为换一种活法而嫁

  娟子是西部城市某报社的记者,可谓博学多才、特立独行,一直以精神引领自己,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为乐,不断地尝试、探索活着意义的命题。

  她在中国有过感情的伤痛,也有过事业成就的巅峰。当她第一次度假、在欧洲“八国行”的旅途中看到外边世界的精彩,就发过誓:“第二次走出国门的时候,就是我外嫁的时候。”

  果然,经过亲属帮忙介绍,她很顺利地把自己嫁给一个大她10岁的虔诚基督徒。

  语言于她不算障碍,但是由于中德文化上的差异、尤其宗教信仰而导致的价值取向和认知的不同,她与丈夫开始争执、矛盾、磨合。几度春秋,还是爱的力量拯救了他们。她就是在这种矛盾冲突和对撞的世界中成熟、成长。

  她一直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过。她说,那是她的生活方式。写日记、上网、去图书馆、外出度假,让她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她开始尝试文学创作之路。

  她还说,换种活法,让她找到了下半辈子的事业,让她有了新鲜血液在生命里流淌的感觉。

  不过,获得诸多经历也让她付出了代价。由于高不成低不就,她一直无法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这个中滋味谁又会知道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8.12.2014 13:28:02 | 只看该作者
 四、为纯真的爱情而嫁

  此乃人生难得的境界!也许还有其他,不一而足。我敢说:有几个外嫁女,就有几种生活方式。而生活本身是个变数,爱情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外嫁女的海外生活并非都是幸福的。在海外,不是穷人就没有汽车开,买房子住的也不都是富人,每年都有几次外出度假的也许也是穷人,不要只看外表的风风光光,还有许许多多隐藏在外表之下、外人难以看到和无法与人述说的情愫。

  无论当初是因何目的来到海外,无论现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不都是图个过上好日子、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为了生活的幸福吗?

  目的本身没有什么过错,也无可厚非。只要有勇气不远万里来到异国他乡,就同样有信心用聪明智慧和辛勤双手创造生活的幸福。

  无论外嫁女是家庭妇女还是职场女性,只要你找到了你想要的,只要你活得每一天都很充实,其实你的付出就是值得的,那就是你收获的幸福。专家不是说,幸福指数与金钱、事业、成就不成正比吗?

  让大家一起努力,在异国生活中不断地充实、改造、提高。为找到和适应自己的生活方式而骄傲,外嫁女的风景线不是很美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8.12.2014 13:2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8.12.2014 13:28:36 | 只看该作者
http://windsorpie.com/portal.php?mod=view&aid=2856
摘要: 我最熟悉的外嫁女是我先生的亲姐姐。她和她的洋老公结婚二十几年,日子过得平静安稳,波澜不惊。因为生活稳定,他们对不断移民过来的亲友也给予了最多的帮助,是家族里面公认的一对模范夫妻。洋人姐夫来自于一个四口 ...
我最熟悉的外嫁女是我先生的亲姐姐。她和她的洋老公结婚二十几年,日子过得平静安稳,波澜不惊。因为生活稳定,他们对不断移民过来的亲友也给予了最多的帮助,是家族里面公认的一对模范夫妻。

洋人姐夫来自于一个四口之家,他有父母和一个弟弟。这一家人有三个毕业于 Berkeley,一个来自 Stanford,除了每年的校际橄榄球赛以外,其他时间没见他们为什么事情争吵过, 全家人平平静静地生活。他的父母是野生鸟类保护组织的积极分子,每年都要到沼泽地去勘察鸟类生活的情况。洋姐夫本人原来的职业是环境工程师,但是五十岁出头就早早地退休了。现在他正在从事一件他从小就梦寐以求的工作 – 加州柑橘种植协会秘书长,领导着一批洋鬼子农民刨土耕田,春种秋收。他们一家人平和,幽默,通情达理且兴趣广泛。他们是我最早接触的美国家庭,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一个相当好的印象。

姐姐的婚姻是我先生一家人与美国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个鬼佬女婿,比他们周围的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更有家庭观念。洋女婿每天下班准时回家,周末也很少出去应酬,专心侍弄房前屋后的一亩三分地。他们家的后院子有半个山坡大小,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断劳作,已经被他整饬成了名副其实的梯田。

洋鬼子姐夫学习中文的过程有点像《潜伏》里面于则成的老婆,是从打麻将开始的。他最先知道的中国字是一到九,万,东南西北,风。把这些字写到纸上他就不认识了,但是在麻将桌上,他可以盲摸。

直到现在,他也很少说中文。语言不通,这个异族通婚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到了要奉养岳父母的时候,成了一个巨大的优势。我的公公婆婆两年前移民到加州,在找到合适的老年公寓之前,在姐姐姐夫的家里住了整整两年,相安无事。姐姐和我聊起这些的时候,长出了一口气说:“幸好他听不懂。”

我对待婚姻的态度比较平和,既不觉得外嫁有什么不好,也没有如何的艳羡。但是老公和自己的父母说两种语言,互相不能交流,这一点让我十二分的羡慕。我周围的中国朋友,凡是把父母接来同住的,没有不打的鸡飞狗跳的,闹到小两口要去离婚的也有。唯一能和平共处的就只有外嫁的家庭。个中原因,我妄自猜度,一方面要感谢语言不通,洋老公即使是能听懂中文,对中国人说话的言外之音,言下之意也不大弄的明白;另一方面,中国的岳父母对着洋鬼子女婿,气焰先就矮了三分,自己就去除了一些挑三拣四的心。

从这儿又说到另外一桩外嫁婚姻,男的是我原来的一个同事,叫 Patrick ,曾经是我们公司的一名资深员工。当初大家公认,Patrick是资深员工里面唯一还保留了点人味儿的人。Patrick 的太太来自上海,我也认识,很小巧精致的一个上海姑娘。她的父母从上海移民过来,就住在她家里,有时休假会一起出游,过春节时Patrick还陪着老两口看春晚,“The Spring Festival Variety Show,” 从没听说他们闹什么家庭矛盾。

他们家的翁婿和谐,他太太功不可没。有几次 Patrick跟我说,他发现太太在翻译岳父母的讲话时很有掐头去尾之嫌,往往是老两口嘀哩咕噜说了好半天的话,经太太翻成英文就剩下了短短几个字。我连忙安慰他说你别多心,我们中国人说话罗嗦的很,不如英文来的简洁。Patrick对上海很熟,我曾经无意中说起一些上海的街道,他随口接一句:“很贵的地方啊!”让我很感叹他上海太太的教导之细致。

我周围的外嫁女不止这两个,但她们的故事大同小异,都生活的安稳幸福。如果说她们的婚姻有什么共同点,我觉得她们和她们的洋老公都踏踏实实地过日子,不作怪。我想外嫁女大概也有不幸福的?但是我的交友圈子很窄,爱折腾的洋老公我没有遇见过。

说到语言不同会不会影响他们夫妇之间更深层次上的交流,我没有问过他们。可是我觉得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所谓“深层次”的交流。而且以我个人的体会,不同的文化之间,其实共通之处是很多的。我自己的知心朋友里面就有美国人,我们聊过很多的东西,各自的家庭,成长,对事情的看法,我不觉得和他们有什么交流上的障碍,而且我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幽默感,常常可以对同样的事情开怀大笑,对于我来讲,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而有时候和一些中国朋友交谈,我却会感到鸡同鸭讲,同样的语言不同样的感受,这也是不可能有什么“深层交流“的。

当然,婚姻这个事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别说外嫁,就是内嫁,我也不知道人家的婚姻倒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上面写的只是我自己到今天为止的 所看和所感,权作是给最近城里的外嫁讨论热凑个热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8.12.2014 13:28:50 | 只看该作者
准外嫁女德国试婚记:外国的月亮并不都是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8.12.2014 13:28:59 | 只看该作者
http://bbs.tianya.cn/post-outseachina-74398-1.shtml姐已经是四十多岁的高龄,在中国,已经完全退出了“婚姻市场”。当然,在我还是三十多岁时,虽然还在婚姻市场,却完全没有竟争力,因为我有一个儿子跟随我生活。话说在中国,离婚的带女孩的是拖油瓶,虽然不好,但还有人要;但是离婚带男孩子的和残疾人有得一比,基本就是有价无市。不是姐自我贬损,这是中国女人残酷的现实。
  离婚多年后,我在中国成了“孤儿”:父母都已过世。“父母在,不远游”,可父母都不在了,爹不亲娘不爱的,在中国没有人疼了。人性的弱点又暴露出来,还是想找个伴,有人疼。
  机缘巧合,多年未见的朋友,他从德国回来,做一个投资化司的副总。他去德国生活多年,感觉他和中国的中年“成功”男士不一样:他不喜欢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的生活。闲暇时喜欢去打球,游泳,登山,喝茶,甚至还去参加“语言培训班”,和十几岁的小孩子一起,学习提高语言的艺术。我认为他在中国简单就是另类,至少是非主流的男人。可他告诉我,在德国,大多数男人是他这样的生活方式。这让我很惊讶。也萌生了找一个德国男朋友的想法。经这个朋友介绍,我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我姑且叫他“老德”。
  和老德认识两年了。他来中国四次,我去德国也有两个回了。基本上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老德春节来中国,过年的时候已经求过婚了。但是,我始终心存疑虑。没有一口答应下来。
  老德这人是真不错,对我非常真诚,对我的儿子也是非常好。但是,和一个人结婚,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在中国,是两个家族的事,对于外嫁,那就是要适应另外一个国家生活的事情了。
  在我的心里,并不是外国的月亮都是圆的。德国当然非常好,是一个现代文明的国家。之前两次来德国,我也非常喜欢德国干净的环境,特别是蓝天,白云,绿草地,让我这个在灰蒙蒙的城市生活多年的人,心动不已。可是,我也不是想来德国养老。虽然在中国已经定义为“老女人”,可是我自已做为一个人,我认为自己还年轻呢,至少 还可以工作十五年。
  心里有了想法,想来德国考查一下,我这样的女人,能在德国怎么生活?我会喜欢在这里长期生活吗?所以就有了这次的长达三个月的“试婚”。
  6月24号开始这次的“试婚”之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8.12.2014 13:29:07 | 只看该作者
 先说说办签证吧。我原来一直有工作,而且工作还不错。当时是在公司请年休假,每次来德国十五天。前两次办理签证都非常顺利。但是,当我今年6月6号申请签证时,我还是有很多担心。因为我已经辞职,目的是为了专心学习德语,并且在5月份顺利地拿到了德语A1的语言证书。 我现在没有工作,而且申请的时间长达三个月,这是非常困难的。幸运的是,德国大使馆相信了我提供的证明,他们认为我会按时回到中国。说心里话,在中国,我除了没有男人爱,空气差,食品没安全保证之外,其它的一点也不差啊,我没有理由选择在德国做见不得光的“难民”啊。只是正好六月开始,留学和夏季旅行高峰到来,办理签证时间非常长。大使馆让我在6月24号拿护照,可这哪行啊,我早就购买了24号出发的机票啊。我打电话给大使馆,他们总机根本不转到办公室,只是让我打咨询电话。那个咨询电话爆热,打了两个下午,全部是占线。无奈,只好让男朋友打电话到大使馆,他一通电话就搞掂了。这才在24号前拿到了护照。
  这开头不顺,后来又接连发生不顺利的事。
  本来24号晚上九点起飞去北京的飞机,居然晚点。如果不能按时赶到北京,那么就无法准时转机去慕尼黑呀。这可怎么办。可我没经验呀,问机场工作人员,人家说没办法,我就只是干等着。到晚上八点多钟,我男朋友也很着急,他经常坐国际航班,经验丰富。他告诉我,我可以要求机场提供其它航班,保证我可以及时赶赴北京转机。我去咨询服务中心提出要求,人家遗憾地告诉我,另外一架飞机刚刚关闭机舱门,现在不允许其它的人员进入了。我只好继续等待。
  到晚上十点,终于可以起飞了。这已经晚点了一个小时。本来我在北京转机的时间有95分钟,这下子,就只有剩余35分钟了。我是第一次去北京转机,听朋友说,从国内航班到国际出发的地方,还要坐小火车。我想,天呀,那得多远呀,我还来得及赶上下班飞机吗?
  飞机还有半个小时到达北京。我请空姐帮忙,她在经济舱的最前面一排给我找到了一个位置,这样我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机舱大门。话说最靠近机舱大门的,是商务舱,可姐没钱,姐坐的是经济舱呀。飞机稳后,我急急地拿着手提箱向机舱大门走去。可可商务舱的有事人已经都站起来了呀。漂亮的空姐还真是不错,她让其它的人让我先走。我第一个走出机舱大门,就开始跑步。姐为了省钱,包里装了好重的东西带去德国。手提箱有十五公斤重呀,还有一个电脑包也是装装满满的。在转弯处看到一个地勤,想请他帮忙带路,可人家只是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其它的就概莫能助了。在北京机场深夜12点半,就看见我一个人在拨足狂奔呀。还有十分钟,我乘坐的去慕尼黑的飞机就要登机了,我能不着急吗?前路茫茫,我还不知道要走多久呀。幸运的是,这是在北京转机,那些指示牌我都看得懂。如果是像上一次转机,那里在卡塔尔,姐不认那些字,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跑了大约八分钟,终于看到一个人,她检查了我的护照,就让我进去了。进去一年,这也不是国际出发的地方,只看见一辆传说中的小火车,大门开着,有很多人都在里面。姐心里里犹疑,这火车到底是开往哪里呢?我没有时间,我错不起呀。但看看火车里有外国人, 心想外国人中总有去外国的吧,跟着他们走大约也错不了。我走进了火车。
  进了火车,姐赶紧咨询。放下我学生的手提包,就问旁边一个中年男士。他是去美国西雅图,也是去国际出发大厅。这下我放下心来,知道火车是上对了。但是,他的机票上已经写明,他将在E33登机口,可姐的机票上什么也没写呀。另外一个帅哥告诉我,他是去德国法兰克福,那么,我跟着他走,错也不会错太远?正想着,火车广播说:所有乘客都要下车。这下好了,我不用选择了,一起下去吧。
  下了小火车,找到机场的显示牌。那两个好人也帮我一起查找。很快,我们都看到,我要乘坐的飞机,它的登记口在E57。我来不及和他们告别,马上又奔跑起来。转了两个弯子,来到了安全检查口。我一看,前面已经排了二十来个人呀,这怎么来得及?我问旁边一个帅哥机场工作人员,还有没有其它的快速通道。他看了我的登机牌,让我等一会。我看到他回到工作台,然后一直打电话。我耐心地等了一分钟,实在受不了啦,我跟前面那一群人说:不好意思,我的飞机还有十几分钟就起飞了,我要插个队呀。检查护照的人员听到我说话后,提示我去旁边十米远的特殊一个通关口。我又是一退狂奔呀。这时,我发现,另外两个美女也跟着我一起跑来了。可那个特珠通关口的美女告诉我,她只能办理团体通关,她不能为我办理。我正要又往回跑,这时又来了一个小帅哥,他说能为我们办理。我赶紧把护照递过去,他很快盖章出关。然后去安检查。
  在安检时,我发现自己的衣服都汗湿了。可这不要紧,我迅速地通过安检,提前箱子又要狂跑。这时,一个开电瓶车的帅哥来到我的面前。我心里那个感慨呀,这首都机场,服务硬是好呀。路途中,帅哥告诉我,这车是有偿使用,费用是20元钱。我心里机,我只有一张百元和五十元的钞票,我心里那个乐呀,还好有五十元,我给他了,也没时间让他找钱呀。帅哥告诉我,只能送到了电梯口,坐扶梯下去,旁边就是E57登机口。我心里惶恐不安,我哪里有时间去找这登记口呀,我请帅哥帮忙送我下去。我明显地感觉到,帅哥低头打量了一下我给的钞票,说了声:我这车还得放在这呢。帅哥把我送下电梯,其实,下了电梯就看到了E57登机口。我飞速地办理了登记手续:无非是检查我的机票,本来没事了,他又提出要看我的护照。好吧,给他看了一眼,我提着箱子就要飞奔出去。转出玻璃门,转运乘客的汽车就在那,门开着,其它的人安静地站着,似乎就在等我一个人。我上车时,距离起飞还有十一分钟, 等待不超过一分钟,汽车就发动了,我们也很快来到飞机下面。看到飞机,我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来,赶紧给男朋友发微信,他几乎不敢相信,我真的可以按计划时间到达慕尼黑。他那一个高兴呀。当然,最高兴的人是我。
  在飞机上我就想,我转机的时间这么紧,估计我托运的行李没这么转到这个飞机上。果然,当我到达慕尼黑后,我没有得到我的行李。我问当地的工作人员,他告诉去一个地方办理挂失手续。但是我想,我这A1的德语水平,哪里说得清楚这么复杂的事情呀。我先出去再说。可是,转了一圈,工作人员告诉我,我的男朋友不能进去帮我办挂失,我还是得自己去办。幸亏学了一点德语,我按照工作人员指示的方向,很困难地找到了挂失处,很困难但是仍然办好了挂失手续。我还是小小地佩服了一下自己。
  今天在网上查询到,我的行李已经通过汉莎航空运输,今天将到达慕尼黑。然后他们再通过快递送到我男朋友的家里。呵呵,虽然不是很顺利,但是好事多磨,总算一切都解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8.12.2014 13:29:22 | 只看该作者
 老德的一天
  昨天,老德还是要去上班的。但他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让我非常吃惊。因为前面两次来德国,他都休假,然后我们一起呆在家里或者去旅行,所以对于他的工作情况不是很了解。
  在早晨05:40,闹铃就响了。我也被吵醒了,但是迷迷糊糊的,也不想起床。在早晨,他在家里仅仅喝一杯咖啡,然后在06:30开车去上班。在07:00前到达公司。在上午九点,他在公司会吃一点面包。12:00到12:30,是他的午餐和午休时间。通常公司提供的也是冷餐:面包夹香肠。在我看来,这几乎没有正经吃过一餐饭。这过的是什么日子啊,民以食为天,这吃不好,怎么能好好干活呢?当然,这也许是德国的饮食文化,简单,有营养就行,可中国是“食不厌精呀”,看到他这样的饮食,就只有同情的心了。昨天晚上我们就去超市买了菜,今天下午,我好好地做了几个菜,犒赏老德那可怜的胃了。他自然吃得心花怒放,再喝上一杯啤酒,他就得自己就是天下最幸福的男人了。
  晚餐后,已经是六天多了点了,要是在中国,肯定就天黑了。可是昨天晚上九点多钟,天还没有黑,我猜测这里离北极比中国近多了,天黑得晚许多哦。我们一起出去散步。因为我的托运箱子还没有到,我的脚上只有一双凉鞋,走在街上的确很奇怪。我们打算去购买一双鞋子。走进一家专门出售鞋子的超市,营业员告诉我们,只有2分钟就要下班了。我飞快地选择了一双运动鞋子,但仍然花费了十分钟的时间。老德告诉我,结账的时候,营业员告诉他,他应该支付“加班费”,因为她们为我们多上班“8分钟”。天呀,这是什么地方?在中国,只要有生意,还在乎多上班8分钟?好多商店,为了等生意,可以到晚上十点才关门呢。这和中国的情况也太不一样了。早就听说过德国人刻板,这算是领教了一回了。
  不过,高兴的事,这里的食品超市关门晚一些,要到晚上8点才关门。我们在超市购买了车李子, 才3.9欧元一公斤,而且比在国内购买的更甜。我总搞不懂,我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喜欢吃车李子,又贵,又没有特别的味道。可是德国的车李子真的太好吃了。在回家的路上,老德告诉我,有一家人院子里,那颗树就是车李子树,树上的果子还是绿色的。难怪德国的车李子这么便宜双好吃,原来是本地生产的水果。想想车李子曾经在超市出售,它的价格是120元500克呢。这中间商得挣多少钱呀。的确,有些中国的东西漂洋过海,也是身价倍增。这次我带来德国一套景德镇的茶具和餐具,这些精美的瓷器,在德国也是价值不菲呀。现在中德贸易也非常巨大,这两个国家互补的东西的确太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8.12.2014 13:29:33 | 只看该作者
对德国教育的一点粗浅的感受

  今天是周末,中午12点去学校,接老德的龙凤胎儿女。这双儿女今年13岁,两个人读不一样的学校。女儿学习成绩好,在文理中学读书,儿子学习成绩差一些,现在实科中学读书。我们四个人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辆收垃圾的汽车,工人们正在装垃圾。女儿对儿子冲口而出一句:你将来可以做收垃圾的工人。儿子听了,神情马上一沉,但是他却也没有反驳,只是把头埋在了靠垫里。后来我们一起去麦当劳吃饭,却发现儿子仍然情绪不好,还在默默的流眼泪。我看了心里还是很心疼的。
  今天这件小事,太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按原来了解的情况,德国并不像中国这样,非常重视学习成绩。但是,今天两个孩子的表现,却明显表现出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成绩好的女儿,有明显的心理优势;成绩差的儿子,也承认这种差距,被奚落了也不敢反抗,心里还怨恨自己成绩不如人。这两个孩子,和中国的学生没有任何差别呀。读文理中学的孩子,将来可以读综合大学,有机会当医生,当律师;读实科中学的孩子,绝大多数将来要去读职业中学,未来的出路一般就是技术工人。虽说西方讲人权平等,职业不分贵贱,但实际上,工作也还是分好工作和不好的工作。这些东西在孩子们的心里已经打下了烙印,这也是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有关。
  我也会经常对我的儿子说,要是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只有去出卖力气,去当建筑工人。我相信,儿子的心中,肯定也会留下印象,不好好读书,将来没有好出路。而且,这样的教育方式,在中国是很普遍的,谁不希望孩子成绩好,将来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工作呢。我的一个朋友,刚结婚,他就准备购买省学区房,就为了将来的孩子能上重点小学。可怜天下父母心呀。未来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但是,多读书,学业有成,这仍然是一条最重要的道路。读书未必成功,不读书一定不成功。
  在德国的外来移民中,犹太人是最重视教育的。这群没有根的犹太人,却因为重视教育,在德国社会占有了重要的位置,普遍生活生准较高。可是数量更为庞大的土耳其移民,由于宗教传统影响,他们不重视教育,孩子读不读书,能读多少书,家长并不在乎。长大成人后,大都成了蓝领工人。那些收垃圾的工人,大多数就是土耳其移民后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1.11.2024 14:23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