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12.3.2010 14:25:05
|
只看该作者
3楼
由于国军兵力远远多于日军,经过三个月的血战,日军也元气大伤,因此未进行有力的追击。台湾战史专家评论:国军的撤退是在与敌脱离接触、无敌人直接干扰的情况下展开的,所以撤退之混乱是部队内部组织自行瓦解造成的。蒋介石说:“退却时,部队未尽通过以前,即已将桥梁破坏,任令秩序纷扰,自相践踏拥挤。”“苏州河退却之时,司令长官一跑,司令部的重要文件、地图、重要计划,都被敌人搜去了。敌人看破了我们的弱点,所以敢于放胆的追。”
德国顾问在抗战前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主持构筑了吴福(苏州一福山)、乍平嘉(乍浦-平湖-嘉兴)、澄锡(江阴-无锡)等国防线,也就是永久国防工事,原计划退出上海后,依靠这两条国防线“做两年之持久抗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防御远比攻击有利。坚固工事组成的防线很难突破。日军当时的装备基本是一战水平。淞沪战役中后期的实战证明,日军突破简易防线都很困难,理论上日军短期几乎不可能突破国军的“国防线”。然而失去指挥的溃兵在“国防线”上略做停留,便弃“国防线”而去,巨资购筑的两条“国防线”根本没派上用场。国军放弃“国防线”的理由是找不到工事的钥匙。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这不过是借口。
中国方面,1936年2月张治中负责在南京地区构筑了外围和复廓两道阵地。由于工事坚固,国军最高统帅部曾估计仅南京城垣就可“固守两周以上”。淞沪抗战失败后的20多天时间里,蒋介石调集约15个师、15余万人,准备南京守城战。36师、87师、88师、教导总队及德制坦克部队等德式部队是主力。抗战前,中国从德国获得75辆I号A型坦克(PzKpfw-1A),它是抗战初期中国拥有的世界先进坦克之一。
日军方面,藤田、井上和宫川3个战车队约50辆94式装甲车参与攻击南京。该车体积小得出奇,重量轻,当时被戏称为“小豆坦克”,主要用于联络、搜索、布撒化学毒剂以及牵引火炮。主要武器只有一挺91式6.5毫米machingun(改装的11年式“歪把子”),对付不了坦克和工事,在火力方面远满足不了坦克的最低要求。日军坦克中队长(连长)1937年报告说,该muchingun居然不采用坦克装甲车辆上常用的弹链供弹方式,只能3-5发点射,根本不适合在装甲车上使用,而且供弹和退壳不良,连发时经常卡壳,故障率很高。“小豆坦克”的装甲厚度为6-12毫米。南京金陵兵工厂1934年曾made7.92毫米钢芯弹,在100米距离可击穿11毫米厚钢板,完全可以对付“小豆坦克”。从日军94式轻装甲车中队占领南京后的葬礼照片可以证实,曾有多名乘员被击毙。“八百壮士”也曾用机枪发射钢芯穿甲弹打坏过一辆,国军的任何一种直射火炮都可以将其击穿。可见在装甲方面,该车同样达不到坦克的最低防护要求。
由于该车所有方面均达不到坦克的指标,所以日军最初只是将它命名为轻装甲车。遗憾的是,斗志薄弱的国军没有勇气抵抗,许多国军部队望风而逃,不敢与这种存在很多缺陷的轻装甲车对抗,致使这种薄弱的轻装甲车肆意妄为,竟然发挥着超乎寻常的威力。从此日军开始将这种轻装甲车作坦克使用。不过台儿庄附近一群装备极差的中国地方民团,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曾勇敢地打击了一辆日军94式轻装甲车,导致该车在逃跑中翻覆,乘员狼狈逃窜,坦克被民团缴获。
在装甲车辆的总体技术方面,当时德国和日本更是有着天壤之别。
德制1号坦克个头大得多,动力几乎是日军94式轻装甲车的一倍。假如两者相遇,1号坦克完全可以将94式轻装甲车撞翻或挤到沟里,根本不用开火。德制1号坦克的两挺7.9毫米machingun在当时也属于“反坦克武器”。它发射的德制SmK钢芯穿甲弹,能够从任何方向击穿“小豆坦克”,或从侧面击穿日本89式中型坦克。德制1号坦克的装甲厚度是~713毫米,可以抵御“小豆坦克”的6.5毫米machingun。日军89乙式坦克主要武器为一门90式L15短管57毫米火炮,初速低,而且是南京沦陷后才到战场。I号坦克还有一部当时属高科技的FuG2无线电台,远优于日本坦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