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29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近代《诗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9.10.2009 20:3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
发表于 29.10.2009 21:33: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有容乃大 于 13.11.2009 12:51 编辑

 林则徐生于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卒于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中国近代民族英雄,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福州)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主要功绩是从英国手里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名字的来由

  
则,学习、效法。

  徐,指的是福建巡抚徐嗣曾。

  元抚,以巡抚徐嗣曾为榜样的意思。

  少穆,石麟,据程恩泽《题林旸谷年丈饲鹤图遗照》诗及注的解释,林则徐出生那天晚上,林宾日“梦中亲见凤凰飞”,这使他立即联想到有“天上石麒麟”之类的南朝才子徐陵(字少穆),以为是吉兆,因此在给儿子取名“则徐”之余又给字“少穆”,“石麟”。

  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生平介绍  
      青少年
  

林则徐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东街(今福州市鼓楼区中山路)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入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20岁中举人。父亲的谆谆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塾师。在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同年,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

   入官场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期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授编修。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翻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在京官时期,他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于是,他“文学而潜修”。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在京师为官七年中,他广泛搜集元、明以来几十位专家关于兴修畿辅水利的奏疏、著述,写了《北直水利书》。书中明确指出“直隶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认为只有发展华北水利,提倡种稻,就地解决漕粮,才能合理解决南粮北运及由此产生的漕运积弊问题。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则徐曾在京参加过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壶”的文艺团体“宣南诗社”,结识了龚自珍魏源等人,在诗社里进行诗文酬唱活动。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林则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积极甄拔人才,建议兴修海塘水利,颇有作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种阻力难以应付,曾发泄“支左还绌右”“三叹作吏难”这样的苦闷。终于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辞职回籍。林则徐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但由于性情过于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复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盐运使,整顿盐政,取得成效。林则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宠信,很快跨入官场上青云直上时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苏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并把鸦片毒害视为社会弊端加以严禁。江苏这一年夏秋之际大雨成灾,松江饥民聚众告灾,汹汹将变。林则徐反对调兵镇压,亲自赴松江安定灾民,采取一系列救灾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年底入归来,署江宁布政使,让林则徐负责全省灾赈事务。但道光四年秋,林则徐先后遭父母丧,在籍守制。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七年(1827年)六月任陕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在任一月即调任江宁布政使。等待交接期间,陕南略阳一带发生水灾,遂留陕暂理原职,赴略阳察看灾情,安置受灾百姓,同时还参与了县城移建事宜。往返陕南时,曾赴紫柏山张良庙、定军山诸葛亮墓、武侯祠凭吊。他在《定军山谒武侯墓》诗中写道:“大星虽陨大名留,一线皇纲诩汉刘。抱膝之人知管乐,鞠躬终右匹伊周。定寒沔水居民泪,月黑祁山故垒秋。归首定军军莫定,墓门深锁阵云愁。”

  道光十年(1830年)服丧完毕。道光十年(1830)秋任湖北布政使,翌年春调任河南布政使,擢东河河道总督。从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岁之中,周历三省、所至贪墨吏望风解缓。疆臣重其才,皆折节倾心下之。”他为清朝统治的长远利益,锐意整顿财政,兴修水利,救灾办赈”,“一时贤名满天下。”十月,升任河东河道总督。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还将沿河地势,水流情况。绘画张挂,便于了解和治理。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调任江苏巡抚。从这一年起到十六年间,他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林则徐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道光十二年(1833年),江苏大水灾,林则徐不顾报灾限期和朝廷斥责,详尽陈述灾情,呼吁缓征漕赋,提出“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请求,这对发展生产,苏息民困在客观上起了有利的作用。同时,他分析水灾原因是由于吴淞江、黄浦江、娄河及与之相表里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于是决定兴修白茆河、娄河,还修建海塘,这些在我国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林则徐对清王朝的财经政策、贸易政策提出异议,反对一概禁用洋钱,并第一次婉转地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铸银币,建立本国银本位制度的主张。这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这也是适应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先进思想。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林则徐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于言教”,林则徐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时,入湖北发出《传牌》,禁止沿途阿谀奉迎,借端勒索。在总督任内,仍保持“一切秉公办理”的作风。林则徐办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受群众爱戴的好宫。

   禁鸦片及之后经历
  当时鸦片问题逐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倡“驰禁论”,请准民间贩卖吸食,使鸦片走私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炉寺卿黄爵滋提出“严禁论”,以重治吸食为先。林则徐曾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片。未等皇上批示,就开始在全省厉行禁烟,收缴烟土、烟膏与烟具,并配制“断瘾药丸”,供人戒烟,成效卓著。随后又一道奏折,力陈烟禁特别是杜绝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并针对反对派的驳斥强调说:“法当从严,若犹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举棋不定的道光帝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于是,被迫接受严禁主张,决定禁烟。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

  入广州之前.林则徐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广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绝交出,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道光18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

  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上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宣明钦差大臣到广州的目的使查办海口事件。另一个《关防示稿》无异于钦差大臣此行的第一个宣言,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这个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官员、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它不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为了驾奴极其复杂的局面。林则徐的日记记载,他当天住在越华书院。

  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到来,矛盾自然转移到他身上,他到达当天,林则徐下令停泊在黄浦江上的一切外国船只封舱,当天晚上封锁商馆,并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国雇员。但是义律是一个十足的大流氓,面对林则徐的命令,出尔反尔,采取

无赖、讹诈、欺骗、撒谎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义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则徐的对手,3月28日,向林则徐呈送了《义律遵谕呈单缴烟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禀》。

  从林则徐1839年3月10日到达广州,到义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缴出全部鸦片,总共18天,这充分说明了林则徐收缴鸦片第一回合的胜利。

  林则徐与邓廷桢等人会商后,就收缴的地点、验收、押运、存储、看管、守卫等各个环节做了无懈可击的指令和安排。

  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邓亲赴虎门检查收缴前各项准备工作。

  4月11日开始收缴,林则徐亲自监督收缴全过程。

  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收缴的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的监督这一庞杂的过程。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缴烟获得了完全的胜利,但如此巨量的鸦片如何处置,外国人推测中国可能对鸦片实行专卖,从而使鸦片买卖合法化,但他们想错了。林则徐报告道光皇帝,要求验明实物数量,然后焚毁。道光对林则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他让林则徐和邓廷桢、怡良等人将收缴的鸦片就地销毁。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

  170年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他不断的在世界各地疯狂的掠夺殖民地,还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

  广州市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1838年广州地方政府处决一个中国的鸦片贩子,英国烟商竟然出来阻挠,激起了广州人民的义愤。1839年2月,一万多名群众到外国人民居住的旅馆前示威,声讨外国烟贩干涉中国内政的罪行。

  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他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限令外国烟商交出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国烟商被迫交出鸦片2万多箱。

  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他令人将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池中放入卤水,鸦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将生水煮沸,就把鸦片销毁了。经过22天,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

  销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外国人看到这情形,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示钦佩。

  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林则徐在广州查鸦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彼。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魏源归纳阐述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于是林则徐亲自主持,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一种“参考消息”;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其中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说明中国禁烟完全合乎《国际法》。在军事方面,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林则徐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英国殖民者不肯放弃罪恶的鸦片贸易,而且蓄谋要用武力侵略中国。林则徐在广东一边禁烟,“边积极备战,修建炮台,拉拦江木排铁链,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渔民编成水勇,屡败英军的挑衅。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道光帝盲目骄傲,下旨停止英国贸易。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定海失陷,琦善到广州,与林则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胁利诱下,擅自签定割让香港,赔偿烟价六百万元的《穿鼻草约》。但他却把这一切都归罪于林则徐。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尚告诫“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林则徐的远见卓识,已被后来的历史所证实。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开始,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奉召回京候补,十一月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二十六年(1846) 四月,授陕西巡抚,七月初九(8月30日)抵陕上任。这时的陕西,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鸦片战争时,清廷为解决军费困难,除调拨陕西征收的盐税外,还强令陕西捐银一百多万两。鸦片战争后给外国侵略者的赔款也摊派到陕西,仅西安府咸宁、长安两县的赔款银,年征收就在二万两以上,相当于上缴正银数的三分之一;加上各地接连发生灾荒,劳苦群众生活异常艰难;渭南、富平、三原、大荔、蒲城等地的“刀客”与当地回民联合起来,反抗官府的斗争此起彼伏。

  林到任后下令对“刀客”严加镇压,并申明对地方官中镇压得力者将奏请朝廷予以嘉奖;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赈灾措施。一方面,把西安府等地的一百多万石存粮向贫民平粜,对于无力购粮的极贫户与老弱病残者,由官方收养,省城西安即收养极贫百姓三四千人;劝绅商富户出钱出粮救济其所在村寨的贫困户,并令地方官与各地富户收买、质押耕牛,以免影响耕种;另一方面,向清廷连上《被旱各属分别缓征折》《咸宁等十二州县应征粮石展限奏销折》,请求朝廷缓征钱、粮。为从根本上免除灾荒,他筹议兴修关中水利,命陕西督粮道张集馨对《关中胜迹图志》一书加以研究,提出方案。这一计划终因费用太大,未能实现。林通过上述多种办法,使陕西局势得到暂时的稳定,但他却因劳累成疾,只好奏请朝廷准假三个月,开缺医治。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月,清廷命林则徐为云贵总督。到任后,以维护云南边境安定得力加太子太保,赏戴花翎。二十九年(1849)秋,因病重奏请开缺回乡调治,翌年三月返抵侯官。九月,又被清廷命为钦差大臣,去广西镇压拜上帝会的反清武装起义。他抱病从侯官起程,十月十九日(1850年11月22日)逝于潮州普宁行馆。在报丧奏折到京前,清廷于十月二十四日 (11月27日) 还命他暂署广西巡抚。

  在任滇都时,他提出整顿云南矿政,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商办等主张。这反映出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萌芽中的资本主义思想。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病辞归。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为进剿太平军,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在赴任途中,1850年11月22日暴卒于潮州普宁县行馆,终年66岁。死后晋赠太子太傅,照总督例赐恤,历任一切处分悉行开复,谥文忠。

英国政府对鸦片贸易的态度  关于鸦片贸易,英国政府的态度十分明确,它在巴麦尊给义律的训令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达,一八三八年六月十五日,巴麦尊写道:

  “关于构成您一八三七年十一月十八日、十九日和十二月七日来信主题的鸦片走私贸易,我必须说,女王陛下政府不能够为了使英国臣民能够破坏他们前去贸易的那个国家的法律的目的而进行干预。因此,这些人由于更有效的执行中国关于此问题的法律而可能遭受的损失,必须由那些因他们自己的行动造成该损失的人士承担。”〔《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上册),第258页,胡滨译,中华书局〕

  在后来英国政府决定派遣武装部队前来中国时,巴麦尊在发给义律的有关指示中也仍然强调:

  “女王陛下政府绝不怀疑中国政府有权禁止将鸦片输入中国,并且有权查获和没收那些外国人或中国臣民不顾适当制订的禁令而输入中国领土内的任何鸦片。”〔《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下册),第523页〕

  当义律因为全面违反英国政府的指示而遭免职之后,巴麦尊在发给新任全权大臣的长篇训令中再次重申:

  “女王陛下政府对于这件事情(指禁止鸦片)不提出任何要求,因为他们没有权利这样做。中国政府完全有权禁止鸦片,如果它愿意的话,从事一项违禁品贸易的英国臣民必须承担这样做的后果。”〔《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下册),第906页〕

  对于鸦片贸易,义律在通告中说:

  “本首席监督进一步发出通知,警告所有那些在虎门以内的这种帆船、快艇或用其它方式装配的小船中从事上述非法鸦片贸易的女王陛下臣民:如果有任何中国人因任何英国臣民或臣民们严重造成的死亡或任何伤害前来,该英国臣民或臣民们被正式判定有罪后,将受到重大的惩罚,如同该罪行是在威斯敏斯特的女王陛下法院管辖范围内所犯的一样。

  本首席监督进一步发布通知,警告所有那些拥有这种帆船、快艇或用其它方式装配的小船在虎门以内从事该非法鸦片贸易的英国臣民:如果中国政府认为适于捕获并没收那些船只,女王陛下政府将决不进行干涉。

  本首席监督进一步发布通知,警告所有受雇于这些帆船、快艇和用其它方式装配的船只在虎门以内从事非法鸦片贸易的英国臣民:对执行搜寻和捕获任务的中国政府官员进行武力抵抗是一种非法行为,而且他们将按照这种方式承担后果并接受惩罚,即如同上述武力抵抗是在他们本国或任何外国反对他们本国政府官员或任何其它外国政府官员一样。”〔《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上册),第350页〕

  即使就是因为“林维喜案件”而被林则徐驱逐到海上四处飘泊之后,义律也没有改变他对鸦片贸易的态度,他在给巴麦尊的信中写道,没有任何人比他“对于在中国沿海进行的这种强制贸易所带来的耻辱和罪恶抱有更深刻的厌恶态度,我不知道在该贸易与海盗行为之间有何选择”。〔《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上册),第483页〕

  这些史料可以看出,英国政府承认满清政府完全有权制止鸦片走私,对他们所采取的禁烟措施并不企图干预。

林则徐著作  林则徐从政40年,历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生平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书》《荷戈纪程》等著作。所遗奏稿、日记、公牍、书札、诗文等,建国后辑为《林则徐集》。

  林则徐对联

 一副对联,写在乾隆纸上的,稍微有点破旧,上书:

  社燕逢春留好语,

  地无寒谷春常在。

  下联有“岁在丁丑年 赠 林则徐 ” 然后有一个“少穆”繁体字的印章(这个看的不是很清楚,大概是),一个“林则徐”繁体字的印章。 另外,那个“赠”字, 在对联上看起来是个“木”字旁,是“橧”这样一个字,那到底是不是“赠送”的赠呢,还是有其他什么意思?

  解释:

  1,“少穆”是林公的另一个号,2,社燕就是燕子,因为它们春社之日飞来,秋社之日飞走,所以诗人称其为社燕。至于春社秋社,那是各地民间的社庆习俗,多数是人神共乐的形式。3,逢春,自然是指春天来,燕子归,4,留好语,是指人声燕语好气象。5,寒谷本指深山溪谷。因日光罕照而苦寒,故称寒谷。这里显然泛指处处春暖无寒了。6,橧字本身有这个字,其义是堆聚柴薪的寮房或猪圈等偏隅。7,至此,话题要偏一偏:此文物上的模糊字是一个还是两个?如果是指的同一处,那就要严格分清是“赠”还是“橧”,果只有一“橧”字,则此作品出自林公本身无疑,因为“橧”字是林公自己对住屋的谦称。有“少穆”加章为证,林公墨宝必矣!8,诗句有景有情,景即所见所写,情乃歌太平是也!

  另一副:

  上联:状开元景三阳态,下联:探得花香一树春。落款是 辛丑年少穆林则徐,下面 是两个印章,依次是林则徐印,之后是少穆。都是繁体字。

林则徐名诗与名句  1.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3.林则徐 说: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 比武守疆驱虎豹,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

  4.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七律二首

  其一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5.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林则徐50多岁的时候,还写了一个“十无益”。他将一些常被人们看作有益的东西,分别做了界定,也就是说,如果不满足某种条件,一些看来有益的事情,很可能没有益处。我们通过林则徐的界定就会发现,世上没有绝对之物,任何事物的效能都是有条件的。这“十无益”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则。


  
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点评:儒家把“人”等同于“仁”,认为人之为人,在于为仁。仁者何也?善也!天地正气,人心仁善,这是亘古不变的宇宙运行、万物生长的“万有引力定律”。如果心存不善,逆天而行,无疑是自取灭亡。“风水无益”,即谓如若为人不善,多行不义,其不仅上愧祖宗,更是下损子孙。所谓心存不善,无好后果。若因一己之不善,害祖宗声誉,殃及子孙,岂不是罪加一等,十恶不赦?!


  
二、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点评:人生于世有三种最伟大的“爱”。一为“亲人之爱”,一为“爱人之爱”,一为“朋友之爱”,或者简言之,亲情、爱情、友情。亲情温馨,爱情缠绵,友情z真挚,而如果要辨明三者之间哪一种最为无私,莫过于亲人之爱——父母之爱!父母对于我们的爱,比山高比海还深,父母对于我们的恩,我们三生也报答不了!百行孝当先。一个人无论你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头上戴了多少光环,但是如果对父母不孝,所有的荣誉都将黯然失色。“奉神无益”,如果对父母不孝,无论你对神是多么虔诚,多么的敬仰,一切都是假的。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父母之圣,神明犹所不及。如要敬神,何必舍近求远!


  
三、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点评:兄弟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包括堂兄弟姐妹在内的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倘且不能与之和睦交好,何必言友。许多人(包括我)有这样的经历,就是于外交友彬彬有礼,坦诚相待;于内与兄弟姐妹却难以倾心相交,甚至恶言相向,实在令人惋惜。如今提倡优生优育,许多人少了兄弟姐妹,若有幸能有一二兄弟或姐妹,岂可不好好珍惜?


  
四、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点评:孔圣人说,古之学者读书为己,今之学者读书为人。意思说古代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自己,今天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别人。为人若何?为父母、为市场、为金钱名利、为工作职业,读书成为一种工具,读书沦为达到他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现在我们要认识到读书不是为了别人而读,读书是为自己而读!为己若何?修学储能,内修仁德,外修礼仪。用现代人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简单说,读书是为了修身正行!如若读了满腹圣贤之书,但依然“行止不端”,学识上是大学生,品行上却是小学生,可谓读书无益,枉读诗书了。


  
五、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点评:“作事乖张”乃谓为人处事不讲情理,偏执、不驯服,处处与众迥异。有句话说,人不怕你聪明绝顶,就怕你不讲道理。如果为人不善,居心不良,“聪明”就会为虎作伥,成为作恶的工具。雄狮百万能伏,国贼一个可畏。难怪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敬,谨慎而亲仁,泛爱众,学友余力,则志于文”,学做人在求智慧之先,圣人一片苦心,可见一斑。


  
六、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点评:博学为何?通古至今,纵横捭阖,只为修己身。若以读书为装点门面,以博学作夸耀之本,心高自傲、不可一世,以为莫己若者,纵然读尽天下古今之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有何益?徒增一恨耳!


  
七、时运不济,妄求无益
  



  点评:这里不是宣扬宿命论,不是奉劝人知足而止、不思进取。有句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谓时势造英雄,人要成事,不仅仅要知己之所能为,更要知彼之所能为否。时运不济,就是客观条件还不足以成为满足实现主观要求的条件,妄然求取,非但无益,而且有害。毛泽东不是说过,要实事求是吗?要让主观的愿望同客观现实统一,要把“求”同“时运”结合起来,学会等待时机,切莫大胆妄为。


  
八、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点评:青年毛泽东再《讲堂录》写到:货色两关打不破,其人不足道也。货者,财也。钱财是身外物。仗义疏财,是豪杰的行为;爱财如命,难成大器。毛泽东一生不爱钱、不拿钱,不碰钱,前辈之风,后人真是难以企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无功不受禄,妄取人财,与谋财害命差之不远。妄取人财,拿来布施,无异于先饱私囊后,借花献佛博取善名,典型的伪君子!然而君不见现实社会中多少所谓企业家、实业家,借造假造劣来赚取巨大利润,后又拿出“九牛一毛”来做慈善,名利两得,不亦卑鄙乎!


  
九、不惜元气,医药无益
  
点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当惜爱之。外躯内气,养身莫过于养气。孟子说,“吾善养我浩然之气。”毛泽东又说,不为浮誉所惑,则所以以养其力者厚,不为流俗相惑,则所以制其气者重。如何养气?唯有制欲。色欲、食欲、财欲,人生于世,天下无处不有欲。若纵欲而行,伤身十分,更是有伤元气,虽灵芝妙药,服之无益。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以养浩然之气,诚哉斯言!


  
十、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点评:此句言如若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虽然屡屡行善多积阴德,也是枉然无益。阴鸷,即积阴德之意。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若有骄奢淫恶之恶行而虽有善行亦无益于己,无济于事。达人先自达,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从艰苦朴素开始。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13.11.2009 10:16: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ELFE1989 于 13.11.2009 10:20 编辑

人物简介

  秋瑾(1875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翌年,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锡麟绍加入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其实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诛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是年十二月(19071),《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元年(1909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孙中山和宋庆龄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1912129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6816日至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说: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风秋雨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1942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9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19798月宋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生平经历

  1875

  118日(光绪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时生)生于福建闽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年学习经史、诗词,善骑射。

  父寿南曾任湖南郴州知州。

  1896

  在湖南依父命嫁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富绅子王廷钧。

  1903

  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随王去北京居往。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1904

  7月冲破封建家庭束缚,自费留学日本。在东京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男女平权道理。在此期间,曾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作为开展妇女运动的团体;和刘道一、王时泽等十人结为秘密会,以秋瑾最终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锁反抗清廷、恢复中原为宗旨。并创办《白话报》,鉴湖女侠秋瑾署名,发表《致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宣传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权。

  秋,参加冯自由在横滨组织的三合会,受封为纸扇(即军师)。

  1905

  在日语讲习所毕业后,报名转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附设的清国女子速成师范专修科,随即回国筹措继续留学费用。归国后,分别在上海、绍兴会晤蔡元培、徐锡麟,并由徐介绍参加光复会。

  7月,回到日本,不久入青山实践女校学习。由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中国同盟会,会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在留日学习期间,她写下了许多充满强烈爱国思想和饱满革命热情的诗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906

  初,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愤而回国。先在绍兴女学堂代课。

  3月,往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发展该校主持教务的徐自华及学生徐双韵等加入同盟会。暑假离职赴沪,与尹锐志、陈伯平等以锐进学社为名,联系敖嘉熊、吕熊祥等运动长江一带会党,准备起义。萍浏醴起义发生后,她与同盟会会员杨卓林、胡瑛、宁调元等谋在长江流域各省响应,并担任浙江方面的发动工作。到杭州后,与将去安徽的徐锡麟约定,在皖、浙二省同时发动。此时她在杭州新军中又发展了吕公望、朱瑞等多人参加同盟会与光复会。不久,萍浏醴起义失败,接应起义事遂告停顿。

  1907

  114日,在上海创刊《中国女报》。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并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号召女界为狮之前驱文明之先。旋因母丧回绍兴,又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这时大通学堂无人负责,乃应邀以董事名义主持校务。遂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她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应,诱清军离杭州出攻,然后由绍兴渡江袭击杭州,如不克,则回绍兴,再经金华、处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锡麟呼应。原定76日起义,后改为19日。

  

7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

  7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风秋雨愁煞人对。

  7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附:菩萨蛮(寄女伴)

  秋瑾

  寒风料峭侵窗户,垂帘懒向回廊步。

  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

  无边家国事,并入双蛾翠。

  若遇早梅开,一枝应寄来!


秋瑾生年新考

  关于辛亥革命先驱秋瑾烈士的生年,长期一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981年,烈士的甥女、73岁的王慰慈向记者谈了秋瑾诞生的确切年代:光绪元年,即1875年。王慰慈说,关于秋瑾的生年,不久前她同在浙江绍兴树人中学当教师的秋瑾孙秋经武交换了意见。他们认为秋氏乃越中望族,素重谱牒。凡秋姓中人,其年庚、生辰八字都记入家谱,这一传统习俗一直延续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在浙江绍兴偏门外峡山村歪台门秋宅的客堂内,一直挂有根据秋氏家谱抄录的从秋瑾高祖秋学礼开始的忌日牌。其中明白记载:秋寿南长女,秋闺瑾(即秋瑾),字璿卿,乙亥年十月十一日生辰(即一八七五年阴历十月十一日),丁未年六月初六日讳忌,生肖属亥(即猪),而且秋氏祖龛和杭州秋社供奉的秋瑾牌位上所记生卒年月,都与秋氏家谱和忌日牌记载相同。有关文物原件已于1963年捐献给绍兴文管会保存。但我认为,秋瑾烈士生于1877年,理由如次:

  其一,秋氏家谱中不可能有秋瑾生卒年的记载,上文一说是"其甥女已从秋氏家谱中查获确切年代",又说是秋瑾的忌日牌是"根据秋氏家谱抄录的"语焉模糊。不管怎样说,都可以明白无误地理解为秋瑾的生卒年月日记载在秋氏家谱中。秋瑾烈士牺牲后,不知秋氏家族是否纂修过秋氏家谱(至今也未见谁披露过),即使有的话,在秋氏家谱中是无论如何也查获不到秋瑾出生的"确切年代"这是起码的家谱常识问题。古人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家谱,是封建宗族制度的产物,是具有男性血缘关系的社会群体成员参与纂修的图谱,自有家谱以来,女子是不能入谱的。已字妇女只是作为男子配偶上谱,且多是有姓无名,在女子下注生育情况,如生的是女儿,也是没有名字的,一般只书生女儿,长适某,次适某等。到了民国中、后期,有些家谱主修人员思想比较开放,也只是将"不字"(即不嫁人)的女子照男丁例提行入谱,而对"已字"妇女则没有例外,哪怕再"伟大"的女性也是不可以的,这是宗族制度的规定,任何人也不能违背。秋瑾是"已字"妇女,且有一子一女,秋氏家谱纂修者绝不可能将其收入的。

  其二,新近发现的(湖南湘乡)《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谱》上有关于秋瑾生卒年、月、日的详细记载,秋瑾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月初五与王廷钧(1879-1909结婚,王廷钧,字子芳,家在湘乡荷叶塘神冲老铺子(今属双峰),离曾国藩的出生地白玉堂仅3华里。前年,我在白玉堂后山一王姓农民家里发现了1916年太原堂木活字《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谱》(湖南图书馆知道后,立即派专人去借来进行了缩微拍摄)。""载:十七世裔孙王廷钧"配秋氏,字瑾,寿南公女。清诰封夫人,光绪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时生,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六辰时殁在浙江山阴县,葬西湖,有碑亭。子,沅德,出抚一半与子麒公为嗣。女,桂芳,待字。"子麒即王廷钧的二哥,王沅德兼祧二房。""明确记载秋瑾生于光绪三年,即一八七七年,这应该是准确可信的,秋瑾与王廷钧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订婚时,双方要互换庚帖,庚帖上写有订婚者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等内容,订婚是非常重视男女双方生辰八字的,要请术家推算,双方八字是否相克,相克则不能联姻。秋星侯先生把女儿秋瑾许配给王廷钧,是决不可能把秋瑾出生的年、月、日、时弄错,而王氏家谱的记载,又无疑是根据庚帖的,另外,在""中,还有一篇张翊撰写的《子芳先生夫妇合传》,讲秋瑾随侍父湘乡差次,"得与子芳君订盟,十九岁于归。" 张翊六是王、秋的儿女亲家,王沅德的岳父,与王子芳在京共事有年,相互间是很了解的,所说"十九岁于归"当可信。1916年出版的(湖南湘乡)《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谱》所记载的有关秋瑾的材料为研究秋瑾提供了最新的、也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史料,可以解决一些在秋瑾研究中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于秋瑾烈士的生年,与此相互印证的是光绪三十年(1904)正月初七秋瑾与吴芝瑛义结金兰时亲笔填写的《兰谱》,《兰谱》云:"年二十八岁,十月十一日卯时生。"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地说,秋瑾烈士生于1877年,其他各说都无直接的史料根据,多凭亲友回忆或推测臆断,年湮日久,不足以征信。

  (作者罗绍志提供,罗系原中共双峰县委党史办主任,湖南人文科技大学曾国藩研究所研究员,南京中山文学院客座教授,《蔡和森传》作者)



秋瑾诗选

  

  《月》

  一轮蟾魄净娟娟,

  万里长空现晶奁。

  照地疑霜珠结露,

  浸楼似水玉含烟。

  有人饮酒迎杯问,

  何处吹箫倚槛传?

  二十四桥帘尽转,

  清宵好影正团圆。


  《梅1

  本是瑶台第一枝,

  谪来尘世具芳姿。

  如何不遇林和靖?

  飘泊天涯更水涯。


  《梅2

  冰姿不怕雪霜侵,

  羞傍琼楼傍古岑。

  标格原因独立好,

  肯教福贵负初心。


  《读书口号》

  东风吹绿上阶除,

  花院箫疏夜月虚。

  侬也痴心成脉望,

  画楼长蠹等身书。


  《望乡》

  白云斜挂蔚蓝天,

  独自登临一怅然。

  欲望家乡何处似?

  乱峰深里翠如烟。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

  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

  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

  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惭未有功。

  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


  鹧鸪天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寻知音。

  金瓯已缺终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赤壁怀古

  潼潼水势向江东,此地曾闻用火攻。

  怪道侬来凭吊日,岸花焦灼尚余红。


  去常德州中感

  一出江城百感生,论交谁可并汪伦?

  多情不若堤边柳,犹是依依远送人。


  秋海棠

  

  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

  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


  赋柳

  独向东风舞楚腰,为谁颦恨为谁娇?

  灞陵桥畔销魂处,临水傍堤万万条。


  鹃花

  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


  残菊

  岭梅开候晓风寒,几度添衣怕倚栏。

  残菊由能傲霜学,休将白眼向人看。


  红毛刀歌

  一泓秋水净纤毫,远看不知光如刀。

  直骇玉龙蟠匣内,待乘雷雨腾云霄。

  传闻利器来红毛,大食日本羞同曹。

  濡血便令骨节解,断头不俟锋刃交。

  抽刀出鞘天为摇,日月星辰芒骤韬。

  斫地一声海水立,露风三寸阴风号。

  陆专犀象水截蛟,魍魉惊避魑魅逃。

  遭斯刃者凡几辈?骷髅成群血涌涛。

  刀头百万英雄泣,腕底乾坤杀劫操。

  且来挂壁暂不用,夜夜鸣啸声疑鸮。

  英灵渴欲饮战血,也如块磊需酒浇。

  红毛红毛尔休骄,尔器诚利吾宁抛。

  自强在人不在器,区区一刀焉足豪?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

  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

  不因人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折磨。

  莽红尘何处觅之音?青衫湿!


   如此江山

  萧斋谢女吟《秋赋》,潇潇滴檐剩雨。

  知己难逢,年光似瞬,双鬓飘零如许。

  愁情怕诉,算日暮穷途,此身独苦。

  世界凄凉,可怜生个凄凉女。

  曰:归也归何处?

  猛回头,祖国鼾眠如故。

  外侮侵陵,内容腐败,没个英雄作主。

  天乎太瞽!

  看如此江山,忍归胡虏?

  豆剖瓜分,都为吾故土。


  翠楼怨

  题王泽环亡姬遗像,因庚子兵乱,此像失职,后其友朱

  望清见于市上,赎回归之。

  寂寞庭寮,喜飞来画轴,破我无聊。

  试展朝云遗态,费维摩几许清宵

  紫玉烟沉,惊鸿影在,历劫红羊迹未消。

  赖有故人高谊,赎得生绡。

  环佩声遥,纵归来月下,魂已难招。

  故剑珠还无恙,黄衫客风韵偏豪。

  自叙乌阑,遍征红豆,替传哀怨谱《离骚》。

  但恐玉萧难再,愁煞韦皋。


  剑歌

  炎帝世系伤中绝,芒芒国恨何时雪?

  世无平权只强权,话到兴亡眦欲裂。

  千金市得宝剑来,公理不恃恃赤铁。

  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此方英杰。

  饥时欲啖仇人头,渴时欲饮匈奴血。

  侠骨棱(山曾)傲九州,不信太刚刚则折。

  血染斑斑已化碧,汉王诛暴由三尺。

  五胡乱晋南北分,衣冠文弱难辞责。

  君不见剑气棱棱贯斗牛?胸中了了旧恩仇?

  锋芒未露已惊世,养晦京华几度秋。

  一匣深藏不露锋,知音落落世难逢。

  空山一夜惊风雨,跃跃沉吟欲化龙。

  宝光闪闪惊四座,九天白日暗无色。

  按剑相顾读史书,书中误国多奸贼。

  中原忽化牧羊场,咄咄腥风吹禹域。

  除却干将与莫邪,世界伊谁开暗黑。

  斩尽妖魔百鬼藏,澄清天下本天职。

  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


  东海歌

  登天骑白龙,走山跨猛虎。

  叱咤风云生,精神四飞舞。

  大人处世当与神物游,

  顾彼豚犬诸儿安足伍!

  不见项羽酣呼钜鹿战,

  刘秀雷震昆阳鼓,

  年约二十余,而能兴汉楚;

  杀人莫敢当,万世钦英武。

  愧我年二七,于世尚无补。

  空负时局忧,无策驱胡虏。

  所幸在风尘,志气终不腐。

  闻鼓鼙声,心思辄震怒。

  其奈势力孤,群才不为助。

  因之泛东海,冀得壮士辅。


   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宝刀歌(1907

  汉家宫阙斜阳里,五千余年古国死。一睡沉沉数百年,大家不识做奴耻。

  忆昔我祖名轩辕,发祥根据在昆仑。辟地黄河及长江,大刀霍霍定中原。

  痛哭梅山可奈何?帝城荆棘埋铜驼。几番回首京华望,亡国悲歌泪涕多。

  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

  主人赠我金错刀,我今得此心雄豪。赤铁主义当今日,百万头颅等一毛。

  沐日浴月百宝光,轻生七尺何昂藏?誓将死里求生路,世界和平赖武装。

  不观荆轲作秦客,图穷匕首见盈尺。殿前一击虽不中,已夺专制魔王魄。

  我欲只手援祖国,奴种流传遍禹域。心死人人奈尔何?援笔作此《宝刀歌》。

  宝刀之歌壮肝胆,死国灵魂唤起多。宝刀侠骨孰与俦?平生了了旧恩仇。

  莫嫌尺铁非英物,救国奇功赖尔收。愿从兹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兮,铁聚六洲。

  铸造出千柄万柄宝刀兮,澄清神州。上继我祖黄帝赫赫之威名兮,一洗数千数百年国史之奇羞!


  题芝龛记

  其一:古今争传女状头,谁说红颜不封侯。马家妇共沈家女,曾有威名振九州。

  其二:执掌乾坤女土司,将军才调绝尘姿。花刀帕首桃花马,不愧名称娘子师。

  其三: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娥媚。吾骄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曾有此。


  满江红

  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蛾眉队里,时闻豪杰.良玉勋名襟上泪,云英事业心头血.醉摩挲长剑作龙吟,声悲咽.


  自由香,常思爇;家国恨,时雪.劝吾侪今日,各宜努力.振拔须思安种类,华莫但夸衣玦.算弓鞋三寸太无,宜改革.


秋瑾故居

  

秋瑾故居是浙江著名旅游景点。秋瑾故居位于绍兴市区塔山西麓和畅堂,清代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畅堂原为明代大学士朱赓的别业。1891年,秋瑾的祖父秋嘉禾从福建告老还乡,向朱氏后裔典入其别业桂花厅的一部分,为晚年隐居之所。少年时代的秋瑾在此读书习文,练拳舞剑。1906年,她自日本归国,从主持大通堂直到被捕前夕,在这里生活和从事革命活动,从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史迹。

  一、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在绍兴,与鲁迅遥呼相应的人物,窃以为是鉴湖女侠秋瑾。

  三味书屋西南塔山附近的和畅堂,就是秋瑾故居。和畅堂布局严谨,风格简约无华。黑漆大门没有任何装饰,庄重朴实。堂前正中有一匾,上书畅堂三字。是取王羲之《兰亭序》中的风和畅之意。故居共有房屋5进,青砖白墙乌瓦,穿斗结构,硬山顶。第一进为门厅,门楣上秋瑾故居额系何香凝手书。笔力遒劲的题书,或许就是一位女革命家对另一个女革命家的欣赏、怀念和惺惺相惜之情的含蓄表达。

  第二进自西至东分别为会客室、堂前、餐室。正屋的东边有小楼,楼下为秋瑾卧室,均按原状布置,木床、书桌皆为当年原物。至今屋内仍挂有一张男装小照,照片中的秋瑾英姿飒爽,确有巾帼不让须眉的侠客仗义之气。卧室里的书桌以及文房四宝等,则显示了秋瑾的另一个身份:文人,或者说,是诗人、词人和散文家。秋瑾出身仕宦之家,从小聪慧颖秀,念过的诗词几乎能够过目不忘。家人看到秋瑾小小年纪,抱着杜甫、辛弃疾、李清照的诗词吟读不舍,非常惊喜。秋瑾的爱国思想,大概在那时就深埋心底了。也许,如果不是时代风雷的激荡,秋瑾只是一个在闺中吟诗作词的诗人,而非一个女侠,一个革命家。卧室后壁有一夹墙密室,为秋瑾藏放革命文件及武器之处,至今保存完好,弥足珍贵。

  第三、四两进原为秋母及兄嫂住房,现辟为秋瑾史迹陈列室,展出秋瑾诗词手稿、家书、照片、印章、头巾、文献等文物,更有孙中山、宋庆龄、周恩来等名人评价秋瑾的题词等,反映了秋瑾从事革命的光辉业绩。

  在和畅堂默默地移动脚步,只觉得有一双清亮的眼睛在沉思,在凝视着岁月。灰蒙蒙的天空下起了潇潇的细雨,丝丝缕缕,绵长不断。回眸历史,那一丝丝含泪的心绪,也化为了丝丝缕缕的细流,在我的心田缓缓潺动,永不止息。

  二、肉食朝臣尽素餐,精忠报国赖红颜。

  关于秋瑾的婚姻,一般的说法是认为他们夫妻感情淡薄,关系失和。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这是秋瑾创作的弹词《精卫石》中的一句诗。一般人认为它们实为秋瑾本人在婚姻上不幸遭遇的写照,包含了她对这种不幸婚姻无限辛酸的感叹。秋瑾是由父母做主,给了比她年小两岁的王廷钧。王家是湖南的一个暴发户,封建保守且充满铜臭味。王廷钧从小养尊处优、性格相对软弱,不喜读书,也没有多少才情。这样的家庭和丈夫,自然不甚中秋瑾之意。但是,他们的夫妻关系并非像所传说的那般差。王廷钧长相清秀,一幅温文尔雅模样,对秋瑾也是极尽包容。秋瑾前期诗词亦未摆脱风花雪月的范畴:

  十分惆怅,灯无语,一味相思梦亦叹。——《梧叶》

  一湾流水无情甚,不送愁情送落红。——《踏青记事》

  秋瑾和王廷钧虽有性格与文学才能等方面的差异,但他们基本上是和睦安宁的。在婚姻的前期,秋瑾更多的遗憾,或许是没能拥有宋朝才女李清照与其夫赵明诚那种并肩吟诗作词的琴瑟和鸣。后来秋瑾走上了革命道路,王廷钧却依然停步不前,甚至有可能成为革命的对象。二人关系恶化,但夫妻关系仍存。而秋瑾走上革命道路,即与随王廷钧进京有关。

  维新变法前后,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带着秋瑾去北京赴任。对于秋瑾来说幸运的是,她正赶上时代潮流来到了最易感受时代脉搏的北京。她在北京的住处又恰好同一位颇负文名且思想进步的妇女吴芝瑛为邻。吴芝瑛是清末著名的桐城派学者吴汝纶的侄女,丈夫廉泉也是个思想开明的人物。秋瑾与吴芝瑛情投意合,她们都对诗词有着浓厚的爱好和很深的造诣,思想又都倾向革新,向往着当时传入中国的种种新事物,于是结拜为姐妹。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新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眼界不断扩大,思想境界不断提高。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熟。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
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轻衫湿! ——满江红》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1904年、1905年秋瑾两次来到日本留学,寻求志同道合的同盟。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后,秋瑾成为浙江籍留学生中加入同盟会的第二人,入会后被举为同盟会浙江主盟人。加入同盟会并任浙江省的主盟人,是秋瑾在革命道路上跨出的又一决定性的一步,从此她把自己同中国民主革命的事业自觉地联系在一起了。1906年初,秋瑾从东京动身回国,走完了留学生活,走向已全部身心投入妇女解放和组织武装起义,并最终为之献出自己生命的阶段——她生命中最后的,也是最灿烂的阶段。

  三、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回国后,秋瑾从事教育活动,并大力呼吁男女平等,提倡妇女解放,创办了《中国女报》。1907年秋瑾接任绍兴大通学堂办,大通学堂全名师范学堂,是1905年由徐锡麟、陶成章等创办的,是借清政府废科举、办学堂之机,以办学掩护革命活动的基地。秋瑾以大通学堂为中心据点积极地联络、组织和训练浙江各地会党、积聚革命力量,同时多次到杭州,在新军和武备学堂、弁目学堂中做联络工作,积极发展革命组织。

  1907年春,秋瑾同挚友徐自华同游西湖,来到了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坟墓前,久久徘徊。二人约下死后同埋西湖的誓言,秋瑾这时似乎已预感到自己未来斗争将付出生命作代价了。

  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的消息,传到了绍兴。这对光复军,对秋瑾,都是极其严酷的打击,但他们依然坚持斗争。浙江各地连续发生的事件及一些密报,使浙江官府确信绍兴大通学堂和秋瑾,是清政府在浙江统治的最大威胁。于是,清政府的魔爪就立即伸向大通学堂,伸向秋瑾及其同志们。

  1907713日下午,杭州派来的清军包围了大通学堂。这时,秋瑾已经组织大批学员和武器转移了。清军逮捕了来不及转移的她和几位教员,清政府又立即在各地侦缉逃亡在外的革命党人,并在浙江各地屠杀革命党人。秋瑾艰辛经营了半年的光复军起义,就这样尚未正式发动,就被镇压了。

  秋瑾被押到绍兴知府衙门后,当晚就在知府衙门大堂上受到严讯。秋瑾挥笔写下了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作为交给清政府的唯一的笔供,也以此表达自己对革命失败的惋惜,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从此再也不肯写什么了,说什么了。

  1907715日凌晨,秋瑾被清兵推出绍兴(当时叫山阴县)大牢,走向了刑场。她怀着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遗恨,为开创民国理想喷洒了一腔的热血!这位为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英勇斗争的战士,就这样怀着对革命未成、壮志未酬的遗恨,结束了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年仅二十九岁。

  绍兴解放北路的轩亭口,是秋瑾义的地方。秋瑾纪念碑于1930年在此落成,碑座正面刻有蔡元培撰、于右任写的碑记,碑身镌有张静江的题书秋瑾烈士纪念碑。后壁上镌刻帼英雄四字,系孙中山先生手书。现在纪念碑西面建有轩亭口牌坊,东面塑有秋瑾汉白玉塑像。

  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谭嗣同等维新派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为中国的变革洒下了鲜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更多的勇士前赴后继,为中国的独立与富强而奋斗、牺牲。

  轩亭恨,痛惜丹心英魂一缕,深愿英名天地常驻!

  四、湖云山树总无语,后人凭吊立斜阳。

  杭州西湖西泠桥附近有风雨亭,曾是秋瑾埋骨处,因秋瑾就义前写下风秋雨愁煞人诗句而得名。伫立风雨亭旁,看着西湖氤氲的景色,倾听亭里的人们拨弦拉弹的乐声——不是《秋窗风雨夕》,而是《红楼梦·枉凝眉》。不知秋瑾执笔时,是否想起《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林黛玉所作的《秋窗风雨夕》,我却总联想到了那份深沉的凄婉: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

  ……

  幸而,烈士的奉献和牺牲,换来的是和平与富强。如今人们气定神闲地坐在风雨亭里吟唱,不就是当年的英烈们奋斗的目标吗?

  让英烈安眠于地下,让安宁与幸福长伴人间,这是多么简单的愿望。可秋瑾的安眠却是如此来之不易,想在西湖凭吊秋瑾却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秋瑾殉难时,家人已躲身外地,绍兴城内的族人无人敢出面领烈士的尸骸。挨过了大约三个时辰,才有

  当地几个仗义的士绅出面,雇人把烈士的遗骸收殓到一口白木棺材,抬到郊外卧龙山(俗称府山)脚下停放。可悲一位为国为民牺牲的英烈,竟落得如此之凄凉野栖。三个月后,徐自华筹集钱款,在西湖畔买地造墓,实现了秋瑾埋骨西泠的夙愿。然被清政府发现后,又被迫起出灵柩,运回绍兴。辛亥革命后,历经磨难的烈士遗骸,第二次安葬西湖西泠桥畔。在文革期间被毁,1981年才被重葬于西泠桥畔的孤山脚下。烈士遗骸九迁,至此方安。自此之后,秋瑾终与她所崇敬的岳飞,与于谦、张煌言等爱国志士并峙湖山,与青山碧水同在。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张煌言《甲辰八月辞故里》

  如今秋瑾墓基座由花岗石砌筑而成,上有汉白玉雕刻秋瑾立像,正面大理镶嵌孙中山题字帼英雄。人间百色,也许惟有这纯洁无瑕、缟素如雪的汉白玉石才能配得上她。经过时已是黄昏,湖山之畔,暮色苍茫中,只见秋瑾长裙曳地,持剑沉吟。曾经罗衫裙琚,曾经男装骑服,曾经拈花微笑,曾经弹铗当歌。但无论如何,刚柔相济、卓然独立、热血忠勇是秋瑾最本真的形象。一束鲜花摆放于墓碑前,传达着后人对她,那份犹如西湖不尽碧波的绵长纪念与崇敬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5.12.2024 01:51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