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17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震惊!烧/抢圆明园谁带的头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6.10.2003 20:16:24 | 只看该作者
140年前的秋天,1860年10月,圆明园浩/劫,举世震/惊,英法联军无疑是祸/首。但是,谁先抢了圆明园?据王运(1832-1916)说是中国人----北京海淀的满/人和老百姓! <br>王运的《圆明园词》说:“敌/兵未至雍门荻,牧童已见骊山火 。”这话文诌诌的,好在附有自注,词义乃大白:“夷/人入京,遂至园宫,见陈设巨丽,相戒弗入,云恐以失物索偿也。乃夷/人出,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假/夷为名,遂先纵/火,夷/人还而大掠矣。”----(洋人入京,到了圆明园,看见里面陈列的富丽堂皇,互相告戒不得进入,说怕丢失了东西以后要被索/赔。等洋人一出,那些落泊的满/人贵族首先率刁/民,借洋/人的名,放火打劫,洋/人见状又返回来也跟着大/肆掠/夺。) <br><br>王当时刚出道,在权臣户部尚书肃顺的幕府中,北京的关系很熟。据他的见证,当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最先进入圆明园盗/掠的,不是老外,而是土著,是海淀附近的满/汉/穷人。 <br>此话关系重大,不可乱打诓语,要有根据。所以《花随人圣庵摭忆》作者黄浚(1890-1937)写到这段疑案,在同意王运,称“此说大致不谬”以后,另外还 引了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作旁证。 <br>李慈铭八月二十四日(公历10月7日)记:“闻夷人仅焚园外官民房”,还没有大抢。第二天形势/急/转直下,大规/模的抢/劫哄然而起。日记说:城外西郊,盗/贼遍地。城里的贵族、官/僚、富人纷纷害怕起来,打点细软准备出逃。他们怕的不洋/人,而是京城周围的穷/满/人、穷/汉人。暴/民们一个个手上把玩着刚从圆明园里抢/来的古董、玉器,已经一群群地潜入城里,准备跟在洋/人后面,接着抢。 <br>八月二十七日的情况简直恐/怖。“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孓/遗。”可见,等到英法联军正式开抢以后,北京的暴/民们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抢劫。据说河里、沟里都是坛坛罐罐,搬不动,扔下的。此后的几十年里,圆明园里,无有宁日。北京的老百姓,每逢动/乱,或平时官兵有所疏忽,就拖着板车奔海淀。从楠木、金砖,到石块、瓦片,皇上的东西,什么都往家里搬。运气好的,在废墟里还能找到拼得起来的瓷器、玉器。民国初年的时候,王运曾对人说:“圆明园毁后,周垣半圮,乡人窃入,盗砖石,伐薪木,无过问者。”1980年夏,已经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学生,第一次旅游北京,在前门附近看到从圆明园里搬来的石条和界碑,垒砌在街沿上。见我们南方人端详考证的样子,老北京得意地说:“没错!圆明园的,皇上家的”,令人厥倒。 <br>谁先在圆明园开抢,是讲得清楚的。按照英法联军将士的回忆录,他们是10月6日追赶满/兵,进入圆明园的。当日,为了战事,在苑囿外围烧了几间房子。来自英法乡下的兵士,住在宫殿里,眼界大开,垂涎三尺,已经在议论盗/掠珍宝。但据说第一天还好,只有几个法国士兵拿了几件小东西,作纪念,没有动手,第二天,10月7日,海淀的中国人下手了。不敢抢外国大兵占据的宫殿,就抢那些无人看管的佣人、管家和太监住房。满/人入关216年,北京第一次失陷,没了官的北京没人管,一下乱了,对整天垂涎着皇上生活的小民来讲,无疑也算是一种解放,进到这平日里的禁园张望也是享受。于是开抢,如王运、李慈铭所记。 <br>随军的英国纪(Ghee)牧师说:“当我们再走近内宫时,遇见了成群打伙的中国人,抢劫他们皇帝的东西。我们检查他们的篮子和包裹,只能找到瓷器、毡毯和粗布的棉衣。他们没有走进最好的宫殿,他们惧怕我们。”因此,外界看起来,是中国人先抢/烧圆明园。英/法联军当然不是善/类,他们早已在园内有组织有纪律地分/赃、搬运、拍卖圆明园财物,但外界不知。情况就是这样:英法联军是有组织的江洋大盗,海淀的百姓是散乱的刁民细贼。 <br>说实在,多次读到这段史料,总是不解:“首/善之区”的百姓,“皇城根下”的子民,有的还是帮着皇上统治全国人民的满/族特/权分子,平时又最恨/洋人,临事不和皇上共患难,不显出“忠君爱国攘/夷”的样子,反而乘帝室之危,下手捞便宜,为什么?这样的中国人,到底是怎么回事?汉奸?不象。农民起/义?也不象。愚/民群/氓京/混子?他们却又是如此地精明地拿捏分寸,皇帝、老外都吃不了兜着。 <br>这样的故事,最叫人想得起另一句话:“乘/火打/劫”。大约是中国历史书上,这样的故事太多了,才有人发明了这句妙语。秦末项羽大烧咸阳,放火的是楚兵,抢劫者中却一定夹有大量当地细民,不然为什么大火“三月不灭”。明末“闯王”李自成进北京,很想守住纪律不抢,也是北京城里的当地人先抢了起来,一发而不可收。辛亥革命的时候,北京、南京、武汉都发生过类似事件,有人想抢。但是因为有一批商人、政客、士绅出面维持,不准掳掠,才是历来的改朝换代中情况最好的一次,故宫保了下来,造了博物院。不过,这样的故事,还没有离我们远去。本世纪里,每有“煽/风点/火”的群众/运/动,就有“乘火打/劫”的行动者。明眼人可以数出很多次。 <br>杜牧的《阿房宫赋》,对中国历史上为何不断出现“乘火/打/劫”的现象解释得最为生动服人。他总结秦始皇的阿房宫被焚烧的原因时,说道:“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女工;钉头磷磷,多于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举,可怜焦土。”杜牧是诗人,不是理论家,但他讲出了大道理:长期朕“一人”,宫城内外的百姓和皇帝,富贵贫贱,奢侈穷困,差别太大。没有中间阶级的斡旋、社会关系的沟通、舆论批评的发泄,鄙野之人,平日里固然魏阙仰望,敢怒不敢言。可一旦有人揭竿,那些看似老实委琐,委屈成奴,油嘴滑舌的平民,必“乘火打劫”,必要上金銮殿,九龙床过把皇帝瘾而后快。 <br>由圆明园的“乘火打劫”,想到了北方朋友讲的家乡故事。抗战时期,某地日寇扫荡抗战村庄。日军后面,跟着邻村的村民。鬼子“三光”(烧、杀、抢光)之后,他们再收检一些破烂回家。由此又想到鲁迅的《藤野先生》,那个中国人围观日本人杀中国人的镜头。鲁迅和同代人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怪其愚昧。然而,又经历了二十世纪这么多的风风雨雨,我们现在应该知道:习惯性的“乘火打劫”,不是文化素质高低的问题,也不是民族性格缺陷的问题。这是一个体制问题。一个社会,一个城市,如果总是不鼓励市民有独立的财产、事业、信仰和追求,没自己的事干,老念着、侃着、望着皇上的生活,以此为苦,也以此为乐,他们的人格必然无聊卑下,行为不负责任,到时候就会一哄而起,成为暴民。王 运、李慈铭 , 还有鲁迅,看到了中国人的这个毛病,但无法下药 。不知我们这一 代人能否真的多懂一点,不再出这样的“洋相”。<br><br>
2#
发表于 9.1.2004 19:42:58 | 只看该作者
暂且相信这帖子的真实性,但想想吧,那些大字都不识一个的佃农们哪来的什么爱国情?历朝历代被奴役惯了,看的战火也多了,连肚子都填不饱,谁还顾得上什么民族情,阶级情?再说他们也不会有!鲁迅先生即使再怎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没办法,因为素质摆在那呢!就好比,你会对这里的难民大讲民主自由,大谈国富民强的大道理吗?你不会,why?谈了也是对牛弹琴!否则他们也不会全村子的人都逃光,毁在蛇头的手里了!<br>中国的素质教育需要全民性的提高!
3#
发表于 11.1.2004 23:33:40 | 只看该作者
<!--QuoteBegin-黄昏后+Jan 9 2004, 07:42 PM--></div><table border='0' align='center' width='95%' cellpadding='3' cellspacing='1'><tr><td><b>QUOTE</b> (黄昏后 @ Jan 9 2004, 07:42 PM)</td></tr><tr><td id='QUOTE'><!--QuoteEBegin--> 暂且相信这帖子的真实性,但想想吧,那些大字都不识一个的佃农们哪来的什么爱国情?历朝历代被奴役惯了,看的战火也多了,连肚子都填不饱,谁还顾得上什么民族情,阶级情?再说他们也不会有!鲁迅先生即使再怎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没办法,因为素质摆在那呢!就好比,你会对这里的难民大讲民主自由,大谈国富民强的大道理吗?你不会,why?谈了也是对牛弹琴!否则他们也不会全村子的人都逃光,毁在蛇头的手里了!<br>中国的素质教育需要全民性的提高! <!--QuoteEnd--> </td></tr></table><div class='postcolor'> <!--QuoteEEnd--><br>  <!--emo&--><img src='http://www.kaiyuan.org/modules/ipboard/html/emoticons/laugh.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laugh.gif' /><!--endemo--> 说得通俗易懂,但一针见血;我们不是替自己开脱,只是要看到问题的真正所在。
4#
发表于 20.1.2004 13:24:5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之大,人口之多,素质也的确参差不齐,如何提高整体的素质真的很难。时间的纵观和方略的横观都不可忽视。<br>横:国,家,己。<br>看看那些失学儿童企盼读书的眼神,国家就应该知道做些什么和怎样做了!<br>也许改善偏远地区的贫困问题,这只是策略之一,但绝不是唯一。我的一个同学大学毕业前分到广东一富裕地区的中学里实习,结果她竟惊讶的不知所措和无可奈何,自以为生长在都市里深感优越的她没想到原来优越也是有等级的,那里的孩子在学校里根本目无尊长,没有人把老师放在眼里,他们每个人身后的家资都是百万,千万的,没人认真读书,只等着毕业被父母送到国外去,他们的路早就被安排好了,至於素质吗,可想而知!而他们的父母不过是改革开放以来迅速暴富的当年的渔民,他们有了钱,但不等於他们拥有高素质,因为他们自身就没有受过多少文化教育,所以导致了他们的后代畸形的发展下去。这种现象国家 恐怕也无能为力,这就是家庭的问题了。一面是贫穷的家境,创造不出条件让孩子读书受教育,这时需要国家,社会的帮助;另一面是家境太优越,但父母自身的素质太差,所以灌输给后代的思想也不会好到那里去,即使懂得认字看报,可根本提升不到所谓的素质”,所以一个良好的家境(物质兼精神)对提高素质还是极为重要的!贫穷不一定说明素质一定低下,同理,素质低下一定不全是贫穷所致!<br>再说这个“己”,是不言而喻的了。<br>纵:时间的等待<br>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鲁迅的“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时代不会在今日的中国上演,今日国人总体讲渐被提升的素质不也正是从九斤老太那时一步步走过来的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7.1.2025 06:2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