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404|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适:红楼梦考证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18.12.2003 13:46:12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胡适:红楼梦考证之一(zt)<br>红楼梦考证<br><br>                  胡适 <br><br>                  一 <br><br>  《红楼梦》的考证是不容易做的,一来因为材料太少。二来因为向来研究这部书的人都走错了道路。他们怎样走错了道路呢?他们不去搜求那些可以考定《红楼梦》的著者、时代、版本等等的材料,却去收罗许多不相干的零碎史事来附会《红楼梦》里的情节,他们并不曾做《红楼梦》的考证,其实只做了许多《红楼梦》的附会!这种附会的“红学”又可分作几派:<br><br>  第一派说《红楼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的诸名王奇女。”他们说董鄂妃即是秦淮名妓董小宛,本是当时名士冒辟疆的妾,后来被清兵夺去,送到北京,得了清世祖的宠爱,封为贵妃。后来董妃夭死,清世祖哀痛的很,随跑到五台山去做和尚去了。依这一派的话,冒辟疆与他的朋友们说的董小宛之死,都是假的;清史上说的清世祖在位十八年而死,也是假的。这一派说《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即是清世祖,林黛玉即是董妃。“世祖临宇十八年,宝玉便十九岁出家;世祖自肇祖以来为第七代,宝玉便言:‘一子成佛,七祖升天’,又恰中第七名举人;世祖谥‘章’,宝玉便谥‘文妙’,文章两字可暗射。”“小宛名白,故黛玉名黛,粉白黛绿之意也。小宛是苏州人,黛玉也是苏州人;小宛在如皋,黛玉亦在扬州。小宛来自盐官,黛玉来自巡盐御史之署。小宛入宫,年已二十有七;黛玉入京,年只十三余,恰得小宛之半。……小宛游金山时,人以为江妃踏波而上,故黛玉号‘潇湘妃子’,实从‘江妃’二字得来。”(以上引的话均见王梦阮先生的《红楼梦索隐》的提要。)<br><br>  这一派的代表是王梦阮先生的《红楼梦索隐》。这一派的根本错误已被孟莼荪先生的《董小宛考》(附在蔡孑民先生的《石头记索隐》之后,页一三一以下)用精密的方法一一证明了。孟先生在这篇《董小宛考》里证明董小宛生于明天启四年甲子,故清世祖生时,小宛已十五岁了;顺治元年,世祖方七岁。小宛已二十一岁了;顺治八年正月二日小宛死,年二十八岁,而清世祖那时还是一个十四岁的小孩子。小宛比清世祖年长一倍,断无入宫邀宠之理。盂先生引据了许多书,按年分别,证据非常完备,方法也很细密。那种无稽的附会,如何当得起孟先生的摧破呢?例如《红楼梦索隐》说:<br><br>    渔洋山人题冒辟疆妾圆玉女罗画三首之二末句云“洛川淼淼神人隔,空费陈王八斗才”,亦为小琬而作。圆玉者,琬也;玉旁加以宛转之义,故曰圆玉。女罗,罗敷女也。均有深意。神人之隔,又与死别不同矣。(提要页一三)<br><br>孟先生在《董小宛考》里引了清初的许多诗人的诗来证明冒辟疆的妾并不止小宛一人;女罗姓蔡名含,很能画苍松墨凤;圆玉当是金晓珠,名(王丹),昆山人,能画人物。晓珠最爱画洛神,(汪舟次有《晓珠手临洛神图卷跋》,吴薗次有《乞晓珠画洛神启》)故渔洋山人诗有“洛川淼淼神人隔”的话。我们若懂得孟先生与王梦阮先生两人用的方法的区别,便知道考证与附会的绝对不相同了。<br><br>  《红楼梦索隐》一书,有了《董小宛考》的辨正,我本可以不再批评他了。但这书中还有许多绝无道理的附会,孟先生都不及指摘出来。如他说:“曹雪芹为世家子,其成书当在乾嘉时代。书中明言南巡四次,是指高宗时事,在嘉庆时所作可知。……意者此书但经雪芹修改,当初创造另自有人。……揣其成书亦当在康熙中叶。……至乾隆朝,事多忌讳,档案类多修改。《红楼》一收,内廷索阅,将为禁本,雪芹先生势不得已,乃为一再修订,俾愈隐而愈不失其真。”(提要页五至六。)但他在第十六回凤姐提起南巡接驾一段话的下面,又注到:“此作者自言也。圣祖二次南巡,即驻跸雪芹之父曹寅盐署中,雪芹以童年召对,故有此笔。”下面赵嬷嬷说甄家接驾四次一段的下面,又注道:“圣祖南巡四次,此言接驾四次,特明为乾隆时事。”我们看这三段“索隐”,可以看出许多错误。(1)第十六回明说二三十年前“太祖皇帝”南巡时的几次接驾,赵嬷嬷年长,故”亲眼看见”,我们如何能指定前者为康熙时的南巡而后者为乾隆时的南巡呢?(2)康熙帝二次南巡在二十八年(西历一六八九),到四十三年曹寅才做两淮巡盐御史。《索隐》说康熙帝二次南巡驻跸曹寅盐院署,是错的。(3)《索隐》说康熙帝二次南巡时,“曹雪芹以童年召对”,又说雪芹成书在嘉庆时。嘉庆元年(西历一七九六)上距康熙二十八年,已隔百零七年了。曹雪芹成书时,他可不是一百二三十岁了吗?(4)《索隐》说《红楼梦》成书在乾嘉时代,又说是在嘉庆时所作,这一说最谬。《红楼梦》在乾隆时已风行,有当时版本可证。(详考见后文。)况且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曾提起曹雪芹的《红楼梦》。袁枚死于嘉庆二年,诗话之作更早的多,如何能提到嘉庆时所作的《红楼梦》呢?<br><br>  第二派说《红楼梦》是清康熙朝的政治小说。这一派可用蔡孑民先生的《石头记索隐》作代表。蔡先生说:<br><br>  《石头记》……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之上,加以数层障幂,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石头记索隐》页一。)<br><br>  书中“红”字多隐”朱”字。朱者,明也,汉也。宝玉有“爱红”之癖,言以满人而爱汉族文化也;好吃人口上胭脂,言拾汉人唾余也。……当时清帝虽躬修文学,且创开博学鸿词科,实专以笼络汉人,初不愿满人渐染汉俗,其后雍乾诸朝亦时时申诫之。故第十九回袭人劝宝玉道:“再不许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与那爱红的毛病儿。”又黛玉见宝玉腮上血渍,询知为淘澄胭脂膏子所溅,谓为“带出幌子,吹到舅舅耳里,又大家不乾净惹气。”皆此意。宝玉在大观园中所居曰怡红院,即爱红之义。所谓曹雪芹于悼红轩中增删本书,则吊明之义也。……(页三至四。)<br><br>  书中女子多指汉人,男子多指满人。不但“女子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与“汉”字“满”字有关系也;我国古代哲学以阴阳二字说明一切对待之事物,《易防へ苑象传》曰:“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是以夫妻君臣分配于阴阳也,《石头记》即用其义。第三十一回……翠缕说:“知道了!姑娘(史湘云)是阳,我就是阴。……人家说主子为阳,奴才为阴。我连这个大道理也不懂得!”……清制,对于君主,满人自称奴才,汉人自称臣。臣与奴才,并无二义。以民族之对待言之,征服者为主,被征服者为奴。本书以男女影满汉以此。(页九至十)。<br>  <br>这些是蔡先生的根本主张。以后便是“阐证本事”了。依他的见解,下面这些人是可考的:<br><br>    (1)贾宝玉,伪朝之帝系也;宝玉者,传国玺之义也,即指胤(左礻右乃)。(康熙帝的太子,后被废。)(页十至二二。)<br>    (2)《石头记》叙巧姐事,似亦指胤(礻乃),巧字与(礻乃)字形相似也。……(页二三至二五。)<br>    (3)林黛卫影朱竹垞(朱彝尊)也。绛珠,影其氏也。居潇湘馆,影其竹垞之号也。……(页二五至二七。)<br>    (4)薛宝钗,高江村(高士奇)也。薛者,雪也。林和靖诗“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用薛字以影江村之姓名(高士奇)也。……(页二八至四二。)<br>     (5)探春影徐健庵也。健庵名乾学,乾卦作“三”,故曰三姑娘。健庵以进士第三人及第,通称探花,故名探春。……  (页四二至四七。)   <br>     <!--emo&(6)--><img src='http://www.kaiyuan.org/modules/ipboard/html/emoticons/devil_smile.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devil_smile.gif' /><!--endemo-->王熙凤影余国柱也。王即柱字偏旁之省,國字俗写作“国”,故熙凤之夫曰琏,言二王字相连也。……(页四七至六一。) <br>    (7)史湘云,陈其年也。其年又号迦陵。史湘云佩金麒麟,当是“其”字“陵”字之借音。氏以史者,其年尝以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也。……(页六一至七一。)<br>    <!--emo&(8)--><img src='http://www.kaiyuan.org/modules/ipboard/html/emoticons/musical_note.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musical_note.gif' /><!--endemo-->妙玉,姜西溟(姜宸英)也。姜为少女,以妙代之。《诗》曰“美如玉”。“美如英”。玉字所以代英字也。(从徐柳泉说。)……(页七二至八七。)<br>    (9)借春,严荪友也。……(页八七至九一。)<br>    (10)宝琴,冒辟疆也。……(页九一至九五。)<br>    (11)刘老老,汤潜庵(汤斌)也。……(页九五至百十。)<br><br>  蔡先生这部书的方法是每举一人,必先举他的事实,然后引《红楼梦》中情节来配合,我这篇文里,篇幅有限,不能表示他的引书之多和用心之勤,这是我很抱歉的。但我总觉得蔡先生这么多的心力都是白白的浪费了,因为我总觉得他这部书到底还只是一种很牵强的附会。我记得从前有个灯谜,用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来打一个“日”字。这个谜,除了做谜的人自己,是没有人猜得中的。因为做谜的人先想着南北朝的齐和梁两朝都是姓萧的;其次,把“萧萧下”的“萧萧”解作两个姓萧的朝代;其次,二萧的下面是那姓
2#
 楼主| 发表于 18.12.2003 13:46:49 | 只看该作者
胡适:红楼梦考证之二<br>胡适:红楼梦考证之二<br><br>二<br><br>  我现在要忠告诸位爱读《红楼梦》的人:我们若想真正了解《红楼梦》,必须先打破这种牵强附会的《红楼梦》谜学!<br><br>  其实做《红楼梦》的考证,尽可以不用那种附会的法子。我们只须根据可靠的版本与可靠的材料,考定这书的著者究竟是谁,著者的事迹家世,著书的时代,这书曾有何种不同的本子,这些本子的来历如何。这些问题乃是《红楼梦》考证的正当范围。<br><br>  我们先从“著者”一个问题下手。<br><br>  本书第一回说这书原稿是空空道人从一块石头上抄写下来的,故名《石头记》;后来空空道人改名情憎,遂改《石头记》为《情憎录》;东鲁孔梅溪题为《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诗云:<br><br>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br><br>  第百二十回又提起曹雪芹传授此书的缘由。大概石头与空空道人等名目都是曹雪芹假托的缘起,故当时的人多认这书是曹雪芹做的。袁枚的《随园诗话》卷二中有一条说:<br><br>    康熙间,曹练亭(练当作楝)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人问:“公何好学?”曰:“非也。我非地方官而百姓见我必起立,我心不安,故藉此遮目耳。”素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相中,及陈获罪,乃密疏荐陈。人以此重之。<br><br>    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明我斋读而羡之。(坊间刻本无此十字。)当时红楼中有某校书尤艳,我斋题云:(此四字坊间刻本作“雪芹赠云”,今据原刻本改正。)<br><br>    病容憔悴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犹恐意中人看出,强言今日较差些。<br><br>    威仪棣棣若山河,应把风流夺绮罗。不似小家拘束态,笑时偏少默时多。<br><br>  我们现在所有的关于《红楼梦》的旁证材料,要算这一条为最早。近人征引此条,每不全录。他们对于此条的重要,也多不曾完全懂得。这一条纪载的重要,凡有几点:<br><br>   (1)我们因此知道乾隆时的文人承认《红楼梦》是曹雪芹做的。<br>(2)此条说曹雪芹是曹楝亭的儿子。(又《随园诗话》卷十六也说“雪芹者,曹练事织造之嗣君也。”但此说实是错的,说详后。)<br>   (3)此条说大观园即是后来的随园。<br><br>  俞樾在《小浮梅闲话》里曾引此条的一小部份,又加一注,说:<br><br>    纳兰容若《饮水词集》有《满江红》词,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即雪芹也。<br><br>  俞樾说曹子清即雪芹,是大谬的。曹子清即曹楝亭,即曹寅。<br><br>  我们先考曹寅是谁。吴修的《昭代名人尺牍小传》卷十二说:<br><br>    曹寅,字子清,号楝亭,奉天人,官通政司使,江宁织造。校刊古书甚精,有扬州局刻《五韵》、《楝亭十二种》,盛行于世。著《楝亭诗钞》。<br><br>  《扬州画舫录》卷二说:<br><br>    曹寅,字子清,号楝亭,满洲人,官两淮盐院,工诗词,善书,着有《楝亭诗集》。刊秘书十二体,为《梅苑》,《声画集》,《法书考》,《琴史》,《墨经》,《砚笺》。刘后山(当作刘后村)《千家诗》,《禁扁》,《钓矶立谈》,《都城纪胜》,《糖霜谱》,《录鬼簿》。今之仪征余园门榜“江天传舍”四字,是所书也。<br><br>  这两条可以参看。又韩菼的《有怀堂文稿》里有《楝亭记》一篇,说:<br><br>    荔轩曹使君性至孝。自其先人董三服官江宁,于署中手植楝树一株,绝爱之,为亭其间,尝憩息于斯。后十余年,使君适自苏移节,如先生之任,则亭颇坏,为新其材,加垩焉,而亭复完。……<br><br>  据此可知曹寅又字荔轩,又可知《饮水词》中的楝亭的历史。<br><br>  最详细的记载是章学诚的《丙辰札记》:<br><br>    曹寅为两淮巡盐御史,刻古书凡十五种,世称“曹楝亭本”是也。康熙四十三年,四十五年,四十七年,四十九年,间年一任, 同旗李煦互相番代。李于四十四年,四十六年,四十八年,与曹互代;五十年,五十一年,五十二年,五十五年,五十六年,又连任,较曹用事为久矣。然曹至今为学士大夫所称,而李无闻焉。<br><br>  不幸章学诚说的那“至今为学士大夫所称”的曹寅,竟不曾留下一篇传记给我们做考证的材料,《耆献类征》与《碑传集》都没有曹寅的碑传。只有宋和的《陈鹏年传》(《耆献类征》卷一六四,页一八以下)有一段重要的纪事:<br><br>    乙酉(康熙四十四年),上南巡。(此康熙帝第五次南巡。)总督集有司议供张,欲于丁粮耗加三分。有司皆慑服,唯唯。独鹏年(江宁知府陈鹏年)不服,否否。总督怏怏,议虽寝,则欲抉去鹏年矣。<br><br>    无何,车驾由龙潭幸江宁。行宫草创,(按此指龙潭之行宫)欲抉去之者因以是激上怒。时故庶人(按此即康熙帝的太子胤(礻乃),至四十七年被废。)从幸,更怒,欲杀鹏年。<br>    车驾至江宁,驻跸织造府一日,织造幼子嬉而过于庭,上以其无知也,曰“儿知江宁有好官乎?”曰:“知有陈鹏年。”时有致政大学士张英来朝,上……使人问鹏年,英称其贤。而英则庶人之所傅,乃谓庶人曰:“尔师傅贤之,如何杀之?”庶人犹欲杀之。<br><br>    织造曹寅免冠叩头,为鹏年请。当是时,苏州织造李某伏寅后,为寅(女连)((女连)字不见于字书,似有儿女亲家的意思。)见寅血被额,恐触上怒,阴曳其衣,警之。寅怒而顾之曰:“云何也?”复叩头,阶有声,竟得请。出,巡抚宋荦逆之曰:“君不愧朱云折槛矣!”<br><br>又我的朋友顾颉刚在《江南通志》里查出江宁织造的职官如下表:<br>  康熙二年至二十三年曹玺<br>  康熙二十三年至三十一年桑格<br>  康熙三十一年至五十二年曹寅<br>  康熙五十二年至五十四年曹颙<br>  康熙五十四年至雍正六年曹
3#
 楼主| 发表于 18.12.2003 13:47:21 | 只看该作者
胡适:红楼梦考证续二<br>胡适:红楼梦考证<br><br>续二<br><br><br>  第四,《红楼梦》第二回叙荣国府的世次如下。<br>    自荣国公死后,长子贾代善袭了官,娶的是金陵世家史侯的小姐为妻,生了两个儿子:长名贾赦,次名贾政。如今代善早已去世,太夫人尚在。长子贾赦袭了官,为人平静中和,也不管理家务。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为人端方正直,祖父钟爱,原要他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又额外赐了这政老爷一个主事之职。令其入部学习,如今已升了员外郎。<br><br>我们可用曹家的世系来比较:<br>    曹锡远,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月无考。<br>其子曹振彦,原任浙江盐法道。<br>    孙:曹玺,原任工部尚书;曹尔正,原任佐领。<br>    曾孙:曹寅,原任通政使司通政使;曹宜,原任护军参领兼佐领;曹荃,原任司库。<br>    元孙:曹颙,原任郎中;曹
4#
 楼主| 发表于 18.12.2003 13:47:40 | 只看该作者
胡适:红楼梦考证·附记<br>胡适:红楼梦考证 附记<br><br><br>   (附记)初稿曾附录《寄蜗残赘》一则:<br>     《红楼梦》一书,始于乾隆年间。……相传其书出汉军曹雪芹之手,嘉庆年问,逆犯曹纶即其孙也。灭族之祸,实基于此。<br><br>  这活如果确实,自然是一段很重要的材料,因此我就去查这一桩案子的事实。<br><br>  嘉庆十八年癸酉(一八一三),天理教的信徒林清等勾通宫里的小太监,约定于九月十五日起事,乘嘉庆帝不在京城的时候,攻入禁城,占据皇宫。但他们的区区两百个乌合之众,如何能干这种大事?所以他们全失败了,林清被捕,后来被磔死。<br><br>  林清的同党之中,有一个独石口都司曹纶和他的儿子曹福昌都是很重要的同谋犯,那年十月己未的上谕说:<br>    前因正黄旗汉军兵丁曹幅昌从习邪教,与知逆谋。……兹据讯明,曹福昌之父曹纶听从林清入教,经刘四等告知逆谋,允为收众接应。曹纶身为都司,以四品职官习教从逆,实属猪狗不如,罪大恶极!……<br><br>  那年十一月中,曹纶等都被磔死。<br><br>  清礼亲王昭(木连)是当日在紫禁城里的一个人,他的《啸亭杂录》卷六记此事有一段说:<br>    有汉军独石口都司曹纶者,侍郎曹瑛后也,(瑛字一本或作寅。)家素贫,尝得林清资助,遂入贼党。适之任所,乃命其子曹福昌勾结不轨之徒,许为城中内应。……曹福昌临刑时,告刽子手曰:“我是可交之人,至死不卖友以求生也!<br><br>  《寄蜗残赘》说曹纶是曹雪芹之孙,不知是否根据《啸亭杂录》说的。我当初已疑心此曹瑛不是曹寅,况且官书明说曹瑛是正黄旗汉军,与曹寅不同旗。前天承陈筱庄先生(宝泉)借我一部《靖逆记》(兰簃外史纂,嘉庆庚辰刻),此书记林清之变很详细。其第六卷有《曹纶传》,记他家世系如下:<br>    曹纶,汉军正黄旗人。曾祖金铎,官骁骑校;伯祖瑛,历官工部侍郎;祖(王咸),云南顺宁府知府;父廷奎,贵州安顺府同知。……廷奎三子,长绅,早卒;次维,武备院工匠,次纶,充整仪卫,擢治仪正,兼公中佐领,升独石口都司。<br><br>  此可证《寄蜗残赘》之说完全是无稽之谈。<br>                   十,十一,十二<br><br>
5#
 楼主| 发表于 18.12.2003 13:48:18 | 只看该作者
胡适: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zt)<br>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br>胡适<br><br>    一  残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br><br>  去年我从海外归来,便接着一封信,说有一部抄本“脂砚斋<br>重评《石头记》”愿让给我。我以为“重评”的《石头记》大概是<br>没有价值的,所以当时竟没有回信。不久,新月书店的广告出来<br>了,藏书的人把此书送到店里来,转交给我看。我看了一遍,深<br>信此本是海内最古的《石头记》抄本,遂出了重价把此书买了。<br><br>  这部脂砚斋重评本(以下称脂本)只剩十六回了,其目如下:<br>    第一回至第八回<br>    第十三回至第十六回<br>    第二十五回至第二十八回<br><br>  首页首行有撕去的一角,当是最早藏书人的图章。今存图章<br>三方,一为“刘铨畐子重印”,一为“子重”,一为<br>“髣眉”。第二十八回之后幅有跋五条。其一云:<br><br>    《红楼梦》虽小说,然曲而达,微而显,颇得史家法。余<br>  向读世所刊本,辄逆以己意,恨不得起作者一谭。睹此册,私<br>  幸予言之不谬也。予重其宝之。青士、椿余同观于半亩园并<br>  识。乙丑孟秋。<br><br>  其一云:<br><br>    《红楼梦》非但为小说别开生面,直是另一种笔墨。昔<br>  人文字有翻新法,学《梵夹书》。今则写西法轮齿,仿《考工<br>  记》,如《红楼梦》实出四大奇书之外,李贽、金圣叹皆未曾<br>  见也。戊辰秋记。<br><br>  此条有”福”字图章,可见藏书人名刘铨福,字子重。以下<br>三条跋皆是他的笔迹。其一云:<br><br>    《红楼梦》纷纷效颦者无一可取。唯《痴人说梦》一种<br>  及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一种尚可玩。惜不得与佟四哥三<br>  弦子一弹唱耳。此本是《石头记》真本,批者事皆目击,故<br>  得其详也。癸亥春日白云吟客笔。(有“白云吟客”图章。)<br><br>    李伯盂郎中言翁叔平殿撰有原本而无脂批,与此文不同。<br><br>  又一条云:<br><br>    脂砚与雪芹同时人,目击种种事,故批笔不从臆度。原<br>  文与刊本有不同处,尚留真面,惜止存八卷。海内收藏家更<br>  有副本,愿抄补全之,则妙矣。五月廿七日阅又记。(有<br>  “铨”字图章。)<br><br>  另一条云:<br><br>    近日又得妙复轩手批十二巨册。语虽近凿,而于《红楼<br>  梦》味之亦深矣。云客又记。(有“阿(疒会)(疒会)”图章。)<br><br>    此批本丁卯夏借与绵州孙小峰太守,刻于湖南。<br><br>  第三回有墨笔眉批一条,字迹不像刘铨福,似另是一个人。跋<br>末云:<br><br>    同治丙寅(五年,一八六六)季冬月左绵痴道人记。<br><br>  此人不知即是上条提起的绵州孙小峰否。但这里的年代可以<br>使我们知道跋中所记干支都是同治初年。刘铨福得此本在同治癸<br>亥(一八六三),乙丑(一八六五)有椿余一跋,丙寅有痴道人一<br>条批,戊辰(一八六八)又有刘君的一跋。<br><br>  刘铨福跋说“惜止存八卷”,这一句话不好懂。现存的十六回,<br>每回为一卷,不该说止存八卷。大概当时十六回分装八册,故称<br>八卷,后来才合并为四册。<br><br>  此书每半页十二行,每行十八字。楷书。纸已黄脆了,已经<br>了一次装衬,第十三回首页缺去小半角,衬纸与原书接缝处印有<br>“刘铨畐子重印”图章,可见装衬是在刘氏收<br>得此书之时,已在六十年前了。<br><br><br>
6#
 楼主| 发表于 18.12.2003 13:48:37 | 只看该作者
胡适: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之二<br>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二 脂砚斋与曹雪芹<br><br><br>  脂本第一回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诗之后,说:<br><br>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出则既明,且<br>  看石上是何故事。<br><br>  “出则既明”以下与有正书局印的戚抄本相同。但戚本无此上<br>的十五字。甲戌为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那时曹雪芹还不曾死。<br><br>  据此,《石头记》在乾隆十九年已有“抄阅再评”的本子了。<br>可见雪芹作此书在乾隆十八九年之前。也许其时已成的部份止有<br>这二十八回。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不把《红楼梦》的著作时代<br>移前。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年表》(《红楼梦辨》八 )把作书时<br>代列在乾隆十九年至二八年(一七五四-一七六三),这是应当改<br>正的了。<br><br>  脂本于“满纸荒唐言”一诗的上方有朱评云:<br><br>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br>  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br>  余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甲午八月泪笔。(乾隆三九,<br>  一七七四。)<br><br>  壬午为乾隆二十七年,除夕当西历一七六三年二月十二日。<br>(据陈垣《中西回史日历》检查)<br><br>  我从前根据敦诚《四松堂集》“挽曹雪芹”一首诗下注的“甲<br>申”二字,考定雪芹死于乾隆甲申(一七六四),与此本所记,相<br>差一年余。雪芹死于壬午除夕,次日即是癸未,次年才是甲申,敦<br>诚的挽诗作于一年以后,故编在甲申年,怪不得诗中有“絮酒生<br>刍上旧坰”的话了。现在应依脂本,定雪芹死于午除夕。再依敦诚<br>挽诗“四十年华付杳冥”的话,假定他死时年四十五,他生时大概<br>在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我的《考证》与平伯的年表也都要改正了。<br><br>  这个发现使我们更容易了解《红楼梦》的故事。雪芹的父亲<br>曹
7#
 楼主| 发表于 18.12.2003 13:48:57 | 只看该作者
胡适: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之三<br>胡适: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之 三 秦可卿之死<br><br><br>  第十三回记秦可卿之死,曾引起不少人的疑猜。今本(程乙<br>本)说:<br><br>    ……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彼时合家皆知,无不<br>  纳闷,都有些伤心。<br><br>  戚本作:<br>    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叹,都有些伤心。<br><br>坊间普通本子有一种却作:<br><br>    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闷,都有些疑心。<br><br>脂本正作:<br>    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br><br>上有眉评云:<br><br>    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br><br>又本文说:<br><br>    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br>   ……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br><br>此九字旁有夹评云:<br><br>    删却,是未删之笔。<br><br>又本文云:<br><br>     又听得秦氏之丫鬟名唤瑞珠者,见秦氏死了,他也触柱<br>   而亡。<br><br>旁有夹评云:<br><br>    补天香楼未删之文。<br><br>  天香楼是怎么一回事呢?<br><br>  此回之未,有朱笔题云:<br><br>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br>  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br>  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br><br>又有眉评云:<br><br>    此回只十页,因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却四五页也。<br><br>这可见此回回目原本作<br><br>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br>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br><br>后来删去天香楼一长段,才改为“死封龙禁尉”,平仄便不调了。<br><br>  秦可卿是自缢死的,毫无可疑。第五回画册上明明说:<br><br>    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此从脂本)其判云:<br>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br>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br><br>俞平伯在《红楼梦辨》里特立专章讨论可卿之死(中卷,页一五<br>九-一七八)。但顾颉刚引《红楼佚话》说有人见书中的焙茗,据<br>他说,秦可卿与贾珍私通,被婢撞见,羞愤自缢死的。平伯深信<br>此说,列举了许多证据,并且指出秦氏的丫鬟瑞珠触柱而死,可<br>见撞见奸情的便是瑞珠。现在平伯的结论都被我的脂本证明了。我<br>们虽不得见未删天香楼的原文,但现在已知道:<br><br>  (1)秦可卿之死是”淫丧天香楼”。<br>  (2)她的死与瑞珠有关系。<br>  (3)天香楼一段原文占本回三分之一之多。<br>  (4)此段是脂砚斋劝雪芹删去的。<br>  (5)原文正作“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戚本始改作“伤<br>心”。<br><br>
8#
 楼主| 发表于 18.12.2003 13:49:12 | 只看该作者
胡适: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之四<br>胡适: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之 四  《红楼梦》的“凡例”<br><br><br>  《红搂梦》各本皆无“凡例”。脂本开卷便有“凡例”,又称<br>“《红楼梦》旨义”,其中颇有可注意的话,故全抄在下面:<br><br>   凡例<br>     《红楼梦》旨义。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br>   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br>   《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睛<br>   矣。如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br>   《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br>   “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道人亲眼<br>   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br>   记》之点睛处。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br>   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br>  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极(?)<br>  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br>  支曲可考。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br>  愚夫妇儿女于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br>  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br><br>    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br>  则简,不得谓其不均也。<br><br>    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br>  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br>  其不备。<br><br>以上四条皆低二格抄写。以下紧接“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br>云……”一长段,也低二格抄写。今本第一回即从此句起,而脂<br>本的第一回却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起。“此书开卷<br>第一回也”以下一长段,在脂本里,明是第一回之前的引子,虽<br>可说是第一回的总评,其实是全书的“旨义”,故紧接”凡例”之<br>后,同样低格抄写。其文与今本也稍稍不同,我们也抄在“凡<br>例”之后,凡脂本异文,皆加符号记出:<br><br>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br> 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br>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br> 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br> 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br> 〔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br> 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br> 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絝之时,(饣夭)甘餍美之<br> 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今本作友)规训之德,已致<br> 今日一事(今本作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今<br> 本作集)以告普天下〔人〕。虽(今本作知)我之罪固不能免,<br>  (此五字今本作“负罪固多”)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br>  不可因我不肖,(此处各本多”自护己短”四字)则一并使其<br>  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br>  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br>  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此一长句与今本多不<br>  同)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开卷即<br>  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br>  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br>  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br>      诗曰:<br>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br>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br>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br>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br><br>  我们读这几条凡例,可以指出几个要点:(1)作者明明说此<br>书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明明说“系石头所记之往来”。(2)作<br>者明明说“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又说”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br>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 (3)关于此书所记地点问题,凡<br>例中也有明白的表示。曹家几代住南京,故书中女子多是江南人,<br>凡例中明明说“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br>二女子也”。我因此疑心雪芹本意要写金陵,但他北归已久,虽然<br>“秦淮残梦忆繁华”(敦敏赠雪芹诗),却已模糊记不清了,故不能<br>不用北京作背景。所以贾家在北京,而甄家始终在江南。所以凡<br>例中说,“书中凡写长安……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br>方向也。……特避其东南西北字样也”。平伯与颉刚对于这个地点<br>问题曾有很长的讨论,(《红楼梦辨》,中,五九-八十。)他们的<br>结论是“说了半天还和没有说一样,我们究竟不知道《红楼梦》是<br>在南或是在北”。(页七九)我的答案是:雪芹写的是北京,而他<br>心里要写的是金陵:金陵是事实所在,而北京只是文学的背景。<br><br>  至如大观园的问题,我现在认为不成问题。贾妃本无其人,省<br>亲也无其事,大观园也不过是雪芹的“秦淮残梦”的一境而已。<br><br>
9#
 楼主| 发表于 18.12.2003 13:49:30 | 只看该作者
胡适: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之五<br>胡适: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之五  脂本与戚本<br><br><br>  现行的《红楼梦》本子,百廿回本以程甲本(高鹗本)为最<br>古,八十回本以戚蓼生本为最古,戚本更古于高本,那是无可疑<br>的。平伯在数年前对于戚本曾有很大的怀疑,竟说他“决是辗转<br>传钞后的本子,不但不免错误,且也不免改窜”。(《红楼梦辨》,<br>上,一二六零)但我曾用脂砚斋残本细校戚本,始知戚本一定在<br>高本之前,凡平伯所疑高本胜于戚本之处,(一三五-一三七)皆<br>戚本为原文,而高本为改本,但那些例子都很细微,我在此文里<br>不及讨论,现在要谈几个更重要之点。<br><br>  我用脂本校戚本的结果,使我断定脂本与戚本的前二十八回<br>同出于一个有评的原本,但脂本为直接钞本,而戚本是间接传钞<br>本。<br><br>  何以晓得两本同出于一个有评的原本呢?戚本前四十回之中,<br>有一半有批评,一半没有批评;四十回以下全无批评。我仔细研<br>究戚本前四十回,断定原底本是全有批评的,不过钞手不止一个<br>人,有人连评钞下,有人躲懒便把评语删了。试看下表:<br><br>     第一回 有评    第二回 无评<br>     第三回 有评    第四回 无评<br>     第五回 有评    第六回 无评<br>     第六回 有评    第八回 无评<br>     第九回 有评    第十回 无评<br>                    第十一回 无评<br>     第十二回至廿六回 有评<br>     第廿七回至卅五回 无评<br>     第卅六回至四十回 有评<br><br>看这个区分,我们可以猜想当时钞手有二人,先是每人分头钞一<br>回,故甲钞手专钞奇数,便有评;乙钞手钞偶数,便无评;至十<br>二回以下甲钞手连钞十五回,都有评;乙钞手连钞九回,都无评。<br><br>  戚本前二十八回,所有评语,几乎全是脂本所有的,意思与<br>文字全同,故知两本同出于一个有评的原底本。试更举几条例为<br>铁证。戚本第一回云:<br><br>    一家乡官,姓甄(真假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名<br>  费废,字士隐。<br><br>脂本作:<br><br>    一家乡官,姓甄(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名<br>  费(废),字士隐。<br><br>戚本第一条评注误把“真”字连下去读,故改“后”为“假”,文<br>法遂不通,第二条注“废”字误作正文,更不通了,此可见两本<br>同出一源,而戚本传钞在后。<br><br>  第五回写薛宝钗之美,戚本作:<br><br>    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此句定评)<br>  想世人目中各有所取也。<br><br>    按黛玉宝钗二人一如娇花,一如纤柳,各极其妙,此乃<br>  世人性分甘苦不同之故耳。<br><br>今检脂本,始知“想世人目中”以下四十二字都是评注,紧接<br>“此句定评”四字之后。此更可见二本同源,而戚本在后。<br><br>  平伯说戚本有脱误,上举两例便可证明他的话不错。<br><br>  我因此推想得两个结论:<br><br>  (1)《红楼梦》的最初底本是有评注的。<br>  (2)最初的评注至少有一部份是曹雪芹自己作的,其余或是<br>他的亲信朋友如脂砚斋之流的。<br><br>  何以说底本是有评注的呢?脂本抄于乾隆甲戌,那时作者尚<br>生存,全书未完,已是“重评”的了,可以见甲戍以前的底本便<br>有评注了。戚本的评注与脂本的一部份评注全同,可见两本同出<br>的底本都有评注,又高鹗所据底本也有评注。平伯指出第三十七<br>回贾芸上宝玉的书信末尾写着:<br><br>    男芸跪书一笑。<br><br>检戚本始知“一笑”二字是评注,误入正文。程甲本如此,程乙<br>本也如此。平伯说:“高氏所依据的钞本也有这批语,和戚本一样,<br>这都是奇巧的事。”(《红楼梦辨》,上,一四四零)其实这并非<br>“奇巧”,只证明高鹗的底本也出于那有评注的原本而已。(高程刻<br>本合删评注)<br><br>  原底本既有评注,是谁作的呢?作者自加评注本是小说家的<br>常事;况且有许多评注全是作者自注的口气,如上文引的第一回<br>“甄”字下注云:<br><br>    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br><br>这岂是别人的口气吗?又如第四回门子对贾雨村说的“护官符”口<br>号,每句下皆有详注,无注便不可懂,今本一律删去了。今钞脂<br>本原文如下:<br><br>    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俗口碑,其口碑排写得<br>  明白,下面皆注着始祖官爵并房次。石头亦曾照样钞写一张。<br>  今据石上所钞云:<br><br>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br>  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适按,<br>  二十房,误作十二房。今依戚本改正。)<br><br>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保龄侯尚书令史<br>  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住八房。)<br>  (适按,十八,戚本误作二十。)<br><br>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紫微舍人薛公之后,现<br>  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br><br>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都太尉统制县伯王<br>  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余在籍。)(适按,在籍二字<br>  误脱,今据戚本补。)<br><br>这四条注都是作者原书所有的,现在都被删去了。脂本里,这四<br>条注也都用朱笔写在夹缝,与别的评注一样钞写。我因此疑心这<br>些原有的评注之中,至少有一部份是作者自己作的,又如第一回<br>“无材补天,幻形人世”两句有评注云:<br><br>    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br><br>这样的话当然是作者自己说的。<br><br>  以上说脂本与戚本同出于一个有评注的原本,而戚本传钞在<br>后。但因为戚本传钞在后,《红楼梦》的底本已经过不少的修改了,<br>故戚本有些地方与脂本不同。有些地方也许是作者自己改削的;但<br>大部份的改动似乎都是旁人斟酌改动的;有些地方似是被钞写的<br>人有意删去,或无意钞错的。<br><br>  如上文引的全书“凡例”,似是钞书人躲懒删去的,如翻刻书<br>的人往往删去序跋以节省刻资,同是一种打算盘的办法。第一回<br>序例,今本虽保存了,却删去了不少的字,又删去了那首“字字<br>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很好的诗。原本不但有评注,还<br>有许多回有总评,写在每回正文之前,与这第一回的序例相像,大<br>概也是作者自己作的。还有一些总评写在每回之后,也是墨笔楷<br>书,但似是评书者加的,不是作者原有的了。现在只有第二回的<br>总评保存在戚本之内,即戚本第二回前十二行及诗四句是也。此<br>外如第六回,第十三回,十四回,十五回,十六回,每回之前皆<br>有总评,戚本皆不曾收入。又第六回,二十五回,二十六回,二<br>十七回,二十八回,每回之后皆有“总批”多条,现在只有四条<br>(廿七回及廿八回后)被收在戚本之内。这种删削大概是钞书人删<br>去的。<br><br>  有些地方似是有意删削改动的。如第二回说元春与宝玉的年<br>岁,脂本作:<br><br>    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不想<br>  次年又生了一位公子。<br><br>戚本便改作了:<br><br>    不想后来又生了一位公子。<br><br>这明是有意改动的了。又戚本第一回写那位顽石:<br><br>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br>  不凡,丰神迥异,来至石下,席地而坐,长谈,见一块鲜明<br>  莹洁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br>  ……<br><br>这一段各本大体皆如此,但其实文义不很可通,因为上面明说是<br>顽石,怎么忽已变成宝玉了?今检脂本,此段多出四百二十余字,<br>全被人删掉了。其文如:<br><br>    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说<br>  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br>  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br>  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br>  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br>  不能见礼了。适问(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br>  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br>  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br>  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br>  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br>  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br>  ‘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br>  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到不如不去的<br>  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br>  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br>  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br>  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br>  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br>  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一〕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br>  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br>  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br>  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br><br>这一长段,文章虽有点噜苏,情节却不可少。大概后人嫌他稍繁,<br>遂全删了。<br><br>
10#
 楼主| 发表于 18.12.2003 13:49:48 | 只看该作者
胡适: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之六<br>胡适: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之 六 脂本的文字胜于各本<br><br><br>  我们现在可以承认脂本是《红楼梦》的最古本,是一部最近<br>于原稿的本子了。在文字上,脂本有无数地方还胜于一切本子。我<br>试举几段作例。<br><br>  第一例 第八回<br><br>    (1)脂砚斋本<br>    宝玉与宝钗相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竟<br>  不知系何香气。<br><br>    (2)戚本<br>    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衽d阵凉森森甜甜的幽香,竟<br>  不知是何香气。<br><br>    (3)翻王刻诸本(亚东初本)(程甲本)<br>    宝玉此时与宝钗相近,只闻一阵香气,不知是何气味。<br><br>    (4)程乙本(亚东新本)<br>    宝玉此时与宝钗挨肩坐着,只闻一阵阵的香气,不知何<br>  味。<br><br>戚本把“甜丝丝”误钞作“甜甜”,遂不成文。后来各本因为感觉<br>此句有困难,遂索性把形容字都删去了,高鹗最后定本硬改“相<br>近”为“挨肩坐着”,未免太露相,叫林妹妹见了太难堪!<br><br>   第二例 第八回<br><br>     (1)脂本<br>     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br><br>     (2)戚本<br>     话犹未了,林黛玉已走了进来。<br><br>     (3)翻王刻本<br>     话犹来了,林黛玉已摇摇摆摆的来了。<br><br>     (4)程乙本<br>     话犹未完,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br><br>原文“摇摇的”是形容黛玉的瘦弱病躯。戚本删了这三字,已是<br>不该的了。高鹗竟改为“摇摇摆摆的”,这竟是形容詹光、单聘仁<br>的丑态了,未免大唐突林妹妹了!<br><br>   第三例 第八回<br><br>    (1)脂本与戚本<br>    黛玉……一见了(戚本无“了”字)宝玉,便笑道:“嗳<br>  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br>  “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br>  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时一群都来,要不来<br>  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戚本作“明日我<br>  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br>  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br><br>    (2)翻王刻本<br>    黛玉……一见宝玉,便笑道:“嗳呀!我来的不巧了!”宝<br>  玉等忙起身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道:“早<br>  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不解这意。”黛玉笑道:<br>  “要来时,一齐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br>  来,如此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太冷落,也<br>  不至太热闹。姐姐如何不解这意思?”<br><br>    (3)程乙本<br>    黛玉……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br>  玉等忙起身让坐。宝钗笑道:“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br>  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br>  “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br>  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大冷落,<br>  也不至太热闹。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br><br>高鹗最后改本删去了两个“笑”字,便像林妹妹板起面孔说气话<br>了。<br><br>  第四例 第八回<br><br>     (1)脂本<br>    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因问:“下雪了<br>  么?”地下婆娘们道:“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宝玉道:“取<br>  了我的斗篷来了不曾?”黛玉便道:“是不是!我来了你就该<br>  去了!”宝玉笑道:”我多早晚说要去了?不过是拿来预备着。”<br><br>    (2)戚本<br>    ……地下婆娘们道:“下了这半日雪珠儿。”宝玉道:“取<br>  了我的斗篷来了不曾?”黛玉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讲<br>  去了!”宝玉笑道:“我多早晚说要去来着?不过拿来预备。”<br><br>    (3)翻王刻本<br>    ……地下婆娘们说:“下了这半日了。”宝玉道,“取了我<br>  的斗篷来。”黛玉便笑道:“是不是?我来了,你就该去了!”<br>  宝玉道:“我何曾说要去?不过拿来预备着。”<br><br>    (4)程乙本<br>    ……地下老婆们说:“下了这半日了。”宝玉道:“取了我<br>  的斗篷来。”黛玉便笑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走了!”<br>  宝玉道:“我何曾说要去?不过拿来预备着。”<br><br>戚本首句脱一“了”字,未句脱一“看”字,都似是无心的脱误。<br>“你就该去了”,戚本改的很不高明,似系误“该”为”讲”,仍是<br>无心的错误,“我多早晚说要去了?”这是纯粹北京活。戚本改为<br>“我多早晚说要去来着?”这还是北京话。高本嫌此语太“土”,加<br>上一层翻译,遂没有味儿了。(“多早晚”是“什么时候”。)<br><br>  最无道理的是高本改“取了我的斗篷来了不曾”的问话口气<br>为命令口气。高本删“雪珠儿”也无理由。<br><br>  第五例 第八回<br><br>    (1)脂本与戚本<br>    李嬷嬷因说道:“天又下雪,也好早晚的了,就在这里同<br>  姐姐妹妹一处玩玩罢。”<br><br>    (2)翻王刻本<br>    天又下雪,也要看早晚的,就在这里和姐姐妹妹一处玩<br>  玩罢。<br><br>    (3)程乙本<br>    天又下雪,也要看时候儿,就在这里和姐姐妹妹一处玩<br>  玩儿罢。<br><br>这里改的真是太荒谬了。“也好早晚的了”,是北京话,等于说<br>“时候不很早了”。高鹗两次改动,越改越不通。高鹗是汉军旗人,<br>应该不至于不懂北京话。看他最后定本说“时候儿”,又说“玩玩<br>儿”,竟是杭州老儿打官话儿了!<br><br>  这几段都在一回之中,很可以证明脂本的文学的价值还在各<br>本之上了。<br><br><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6.11.2024 12:41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