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8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国与襄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3.9.2007 12: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央视国际

  


  襄樊是古城襄阳、樊城的合称,襄阳城始建于汉代,到今天她已经阅尽了两千多年的风云变幻。在这漫长的历史里,这座古城目睹了一幕幕历史的往事。那南来北往的风流才俊,纵横天下的英雄豪杰也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而至今襄樊人最为津津乐道的是这座城市与三国的渊源。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战事不断,各路豪强的军事割据和不断的势力扩张,使地处中国南北水陆交通要冲的襄樊,成为魏、蜀、吴三国斗智争勇的历史舞台。在这个动荡不安而又精彩纷呈的时代里,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三国豪杰,都曾出现在这块土地上,他们不仅改变着当时的政治、文化、军事走向,也对未来的中国人文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国演义中的刘表并不是个重要的人物,但是在历史上,特别是对于襄樊这座古城,他是值得大书一笔的人物。汉初平六年,荆州刺史王睿被长沙太守孙坚所杀,汉献帝下诏让刘表接任。刘表单骑入宜城,治理荆州20余年,在军阀混战刀兵相见的时代里,刘表治理下的荆州保持着和平与安定,地方的经济也日益发达,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后来,刘表的官府迁到了荆州所属的襄阳,根据这里的特点,他建立了一支有10万人的武装保境安民,另外他还兴办教育尊重文人,这一切使他深受当地人的爱戴。至今在襄樊还有一些与刘表有关的遗址,据襄樊县志记载,襄阳城东曾有一处高台,是刘表所建,当地人叫他“呼鹰台”,当时,他常到这里倾听雄鹰高叫,抒发自己的抱负。

  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一回,书中的重要人物刘备出现在荆州的襄阳,当时打了败仗的刘备,带着他残存的1000兵马逃到这里,投靠刘表.

  水镜庄是当时襄阳名士司马徽隐居的山庄,这里远离时代的喧嚣,环境清幽,草木宜人。

  据说当年司马徽常和朋友们在这里拨琴赋诗,饮酒放歌,或放浪于山水之间,或品评历史于清谈之中,而司马徽常以他的真知灼见引起众人的叹服,人们形容他分析历代王朝及风云人物的成败得失,如清水见底,明镜照物。于是水镜先生的雅号便不胫而走,他的庄园也就被称为水镜庄园了。

  司马徽字德操,祖居河南颍川,同样是因为躲避北方的战乱,客居襄阳,这期间他与襄阳名士庞德公、黄承彦以及徐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的这些背景与才学,似乎都为刘备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对于这个场景,三国演义里是这样描写的:当刘备来到水镜庄司马徽的草庐前,忽然听到阵阵优美的琴声,正想仔细倾听,琴声却戛然而止,司马徽出来说道:琴韵清悠,音中忽起高抗之音,必有英雄窃听。司马徽听琴知来人使刘备敬佩不已。

  面对久负盛命的司马徽,刘备不失时机地向他讨教天下大计,并迫切地希望慧眼识人的司马徽为他举荐人才,以使自己复兴汉室的理想能够实现。

  在三国演义里,刘备最早得到的军师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司马徽的好友徐庶,但同样爱惜人才的曹操却以徐母病重为由,将徐庶骗到了曹营。当司马徽得知此事后,他告诉刘备,徐庶中了曹操的计,他预言如果徐庶不去探母,其母还尚存性命,果真去了,徐母则必死无疑。而后来发生的事情不幸证实了司马徽的预言。所有关于司马徽的一切,无论是作者的杜撰,还是历史的真实,都使这位水镜先生和他的山庄,披上了一层浓厚的传奇色彩。而司马徽的慧眼识人和推贤荐能,也成为三国的一段历史佳话。

  而三国演义写到此处,襄樊的另一位三国名人诸葛亮也就呼之欲出了。

  在襄阳城西20里,有一处幽静的山坳,这就是后来天下闻名的古隆中。当年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就在这里躬耕苦读坐看世间风起云涌的。走进古隆中,今天的人们常会产生一连串的疑惑,这个远离尘世的地方竟然走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谋略大师,而在交通信息相对落后的东汉末年,一个隐居山林的青年,又是如何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并做出深谋远虑的战略判断的。

  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自述他是“苟针生命于乱世”,也就是说他是在乱世的磨难中成才的,这句话的确概括了他的一生。

  诸葛亮一出生就遇上了乱世,在他4岁的时候,爆发了席卷中原大地的黄巾起义,从此中国社会也就进入了一个战乱频仍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动荡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此时年幼的诸葛亮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磨难。

  在他9岁的时候,母亲离开了人世,12岁时父亲也撒手人间。过早失去父母的呵护使少年时代的诸葛亮敏感而坚强,也迫使他用一双早熟的眼睛去探寻造成痛苦和离乱的原因,从此思考和探索伴陪了他的一生。

  父亲死后,诸葛亮和姐姐、弟弟跟着叔父诸葛云离开原籍山东琅邪,去荆州投奔刘表,到襄阳安居后,诸葛亮来到了刘表办的“学业堂”继续他的学业,这样大约在襄阳城内度过了两三年的时光。在诸葛亮17岁的时候,他的叔父诸葛云也去世了。失去了生活依靠的诸葛亮,这时就迁居到离襄阳城20余里的隆中,从此过了10年躬耕苦读的生活,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诸葛亮在生活上完全自立门户了,但在苦读之余,他并没有断绝和外界的联系。

  诸葛亮在襄阳求学和躬耕苦读期间,正是豪门望族文人学子云集襄阳的时候,可以说那时的襄阳人才济济文化发达。但在当时的襄阳上流社会,存在着三股最大的势力集团,一方是掌握地方政权的官吏,刘表是他们的首脑,一方是当地的豪门望族,主要是蒯姓和蔡姓两个家族集团。还有一方是当地的名士,代表人物是文坛领袖庞德公、黄承彦、司马徽等。

  


  东汉末年实行官吏推举制度,谁被名士赏识,便会被推举给地方官员,再由地方官员逐级向朝廷推荐。

  诸葛亮跟随叔父到襄阳后,很快和襄阳的这三股势力建立了联系。后来诸葛亮作为一个布衣而能获得“卧龙”、“俊杰”等巨大声誉,这固然是由他自身的才能所决定的,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他不被名士们赏识和举荐,就不可能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而诸葛亮或许就会老死山野不为人知。

  诸葛亮在隆中躬耕苦读时期对他影响、教诲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司马徽、一个就是庞德公,庞得公是当时荆襄地区六大家族之一,也是襄阳城的名士领袖,除学识渊博外,他的人格修养也被传为一时佳话。《襄阳县志》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庞德公“躬耕田里,夫妻相待如宾,休息则正巾端坐,琴书自娱,睹其貌者,肃如也。”

  诸葛亮对自己的老师非常崇敬,传说他每次登门求教都独拜床下,听取老师的真知灼见。

  人们都习惯地把诸葛亮在隆中躬耕苦读称为隐居,但诸葛亮的隐居与陶源明等隐士的处世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他不是因看破红尘,回避现实,想寻找一方自我放逐的净土,实际上他是为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以天下为己任而积累知识和寻求治国之道。而对隆中古人曾称他“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并且他离襄阳城仅20里,无论在家读书还是出门访友都是再理想不过了。所以智慧过人的诸葛亮选择隆中居住是有着深谋远虑的。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诸葛亮27岁的这年。求贤若渴的刘备经过再三的求访,耐心的等待,这一次终于在襄阳隆中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诸葛亮。当刘备向诸葛亮讨教统一天下的大计时,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建立根据地,改革政治,联合东吴,等待时机,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构想。这次谈话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在这篇不足300字的策论中,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军事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谋略大师的思想智慧。《隆中对》确定了三足鼎立的时代基调,也拉开了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历史帷幕。

  汉献帝初平二年,在襄阳城南凤林关,曾发生了一场孙坚与刘表这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当时雄霸一方的河北豪强袁术、袁绍兄弟,由于利益冲突,关系日趋紧张,为遏制袁术的势力,袁绍与刘表结为军事联盟。这就使袁术与江南的孙坚联合起来以壮大自己的实力,而孙坚此时正想借机扩展自己的势力,于是就在这一年发兵攻打位于襄阳的刘表。刘表的部将黄祖带兵出战,交战中孙坚兵将勇猛,黄祖兵败坚守襄阳。首战失利的刘表令黄祖出城调集援军,但又被孙坚打败,连战皆捷的孙坚乘胜率兵攻打襄阳,刘表在襄阳城南的凤林关设下埋伏,刘表的伏兵四起,混乱中孙坚被乱箭射死,兵士夺路而逃,于是这场战役以刘表的反败为胜而告终。这一场战役加剧了势力集团的矛盾,也使襄阳成为三国时期战争的焦点。

  三国故事里的关云长水淹七军,在资治通鉴里也有记载,这是三国时期发生在襄樊的又一场重大战争。建安24年,蜀国荆州守将关羽与魏军为争夺荆襄地区的控制权,发动了一场震惊华夏的水陆大战。

  战前曹军将领于禁、庞德雄心勃勃,对一举擒杀关羽,攻占荆襄地区充满了信心。

  战役开始后,关羽通过巧妙的战术,将魏军将领于禁、庞德逼至城北低洼地带,并利用雨季的河水暴涨,水淹曹军。在水淹之计成功后关羽乘船水战生俘于禁,擒杀庞德,取得了战役的全胜。这就是中国人妇孺皆知的“水淹七军”。如今,三国的战火早已消逝,只留下了阅尽沧桑的襄樊古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12.2024 18:55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