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对自身状况及周围的世界都无法理解,尤其对雷鸣电闪等自然现象充满恐惧与好奇,故创造了神的形象,企图用神的力量与自然力量相抗衡,于是神话与神画诞生了。<br /> <br /> 人对自身的关注及对神的拟人化,是中国人物画产生的源头。直到汉代,中国人物画才开始脱离神的羁绊,并渐渐走实用的路程,人物画进入到了画像的阶段。“成形莫善于画”,人物画的“成教化,助人伦”功用,被广泛地接受,“画图汉烈士,或不在画上者,子孙耻之”,“胡粉涂壁,紫青界之,画古烈士,重行书赞”,现存于汉代墓室中壁画不仅证实了汉代人物方面的成就,也表明了汉代人物画所涉猎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 <br /><br /> 魏晋六朝时期人物画注重对人性情和神情的表现,由此奠定了中国人物画的审美基调,并成了千古不移的准则。人们对形而上的神的关注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形。“以形写神”、“传神”,成了中国人物画的传统。这一时期现存的作品主要有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还有《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以及各石窟壁画。这一时期提出的“形神”、“气韵”等绘画审美概念也是该阶级人物画成就的概括。 <br />唐代经济高度发达,绘画也得到了超越性的发展,尤其是人物画,形成了一种鲜明的时代风格,画技也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比如阎立本的《职贡图》、《步辇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调琴品茗图》等笔下的贵族人物,丰姿绰约,肌理细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而被称作画圣的吴道子,“笔才一二,象已应焉”,“或从臂起,或从足先”,“守其神,专其一”,以至后人在谈论他时多加以渲染和神话,其实是对唐代人物画新的美学原则的确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