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时报德国版讯,德国Ifo研究所一项研究结果似乎表明,中国收购者乐于接手的公司,特征与其他人的收购偏好相比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规模大、是售价低,而非盈利难易度。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德媒《明镜》周刊特就此研究结果撰下文报道。
与其他投资者相比,中国投资者在海外收购的公司规模更大、负债更重——这是慕尼黑Ifo研究所的一项研究结论。自2002年以来,该研究所已经对92个国家的70000多家公司进行了评估。这其中,有1900家公司系被中国人收购,里面有171家是德国公司。
平均而言,被中国人买走的公司在规模上来看是其他投资者收购的公司的7倍。此外,这些公司的负债率也比其他人收购的公司高出6.5个百分点。相比之下,这些公司被中国投资者买下时的平均盈利能力“接近于零”。这些公司中大多数都具备这两个特点:售价更便宜,没有其他人竞标。而其他投资者关注的往往是收益率较高且债务较低的小公司。
▲图源:新浪财经
根据Ifo研究所的这项研究结果来看,中国投资方更青睐收购价格较低的公司的事实,正好可以反驳一个本已广泛流传的观点——中国企业都能拿到国家补贴,可以系统性地战胜其他投资者并将其挤出市场。Ifo主席Clemens Fuest表示:“中国投资者似乎更重视规模而不是盈利,且避免与其他竞标者竞争。”
根据Fuest的说法,这种对高负债、低盈利的公司的偏好,也可以解释成一种对长期投资前景的看好,或是中国国有银行能够在这类收购中提供更好的融资方案。“该研究还表明,中国国有企业正在将政府的经济战略政策,如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等,付诸行动。”
▲图源:www.deutschland.de
“一带一路”是指,基于地中海地区和东亚之间历史上曾有过的贸易路线,在各大洲之间建立起新的贸易和运输网络。中国希望借此将自身与销售市场绑定。自2013年该倡议启动以来,中国国有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收购公司的动作明显比之前更加频繁。
“中国制造2025”则定义了10个关键领域,中国希望在2025年之前能够成为这些领域当中的全球技术领导者。这10大领域包括:信息技术、机器人、航空航天、船舶、火车和汽车以及能源系统、农业技术、新材料、医疗技术。
(欧洲时报德国版,公众号GermanRepor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