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每日地衰弱,冷空气如约而至。
各地,都陆续入秋了。
而对万千吃货来说,寒风呼啸窗外的此刻,最温暖的恐怕就是美食了。
今天,铺子就给大家推荐部美食片。
不过在看之前,请答应我,务必在手边准备一张纸巾。
《风味人间》
这部美食纪录片由陈晓卿执导。
作为一个纪录片导演,他涉猎的层面很广,历史题材的《百年中国》;社会题材的《远在北方的家》,还曾凭借《森林之歌》获得金鹰奖最佳纪录片与最佳摄影奖。
当然,他最知名的身份还是美食家。
看过《圆桌派》的都知道,陈晓卿就是中国美食活体地图。
大到一个城市的美食风格,小到一个山村的特色菜品,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而节目里他聊起美食时,整个人都闪闪发光。
边说,边比划,边咽口水。
隔着屏幕,只听描述,都让人闻到香气扑鼻。
专业+热爱,让陈晓卿这个名字,成为了美食纪录片的品质保障。
舌尖系列这块金字招牌,当初便是他打下的。
这次的《风味人间》,陈晓卿也拉来了配音李立宏,配乐阿鲲,总顾问蔡澜这几个舌尖原版人马。
一经放出,口碑与播放量双炸。
3小时播放量破亿,在纪录片市场向来小众的中国,这个成绩称得上现象级。
豆瓣上,也直接飙到了9.4分。
对于一档美食节目,好吃是关键。
(口水警告,减肥计划失败警告)
新疆阿勒泰山地放养的大尾羊,以肉质鲜嫩、无膻味闻名美食届。
其羔羊肉,更是一绝。
肉质幼嫩酥软,油脂丰沛,只需要清水炖煮,便是难得的美味——手抓肉。
马肉,是哈萨克牧民重要的过冬储备。
肥瘦相间的马肋排,被牧民小心地穿进马肠中。
随后放盐腌制,出棚时再用烟火熏制,凝敛风味。
筋道的马肠,酥嫩的马肉……熏马肉马肠成了
太湖,是中国顶级大闸蟹的主产区。
而当地做蟹,同样也是顶级。
蟹油翻炒膏黄,随后放入一碗白米饭中趁热搅拌。
以此确保每一颗米粒,都被膏黄包裹。
一碗蟹黄拌饭,新鲜出炉。
同时,《风味人间》好吃,还在于吃饭的人。
众所周知,别人嘴里的东西看起来,通常更好吃。
片中,有不少「吃」的镜头。
围坐在帐篷里的哈萨克牧民,老老小小大快朵颐,嘴巴被羊肉填满,再使劲吸一口骨髓……
那感觉,满足。
再看这祖孙三人,你一口我一口,吃着青麦粒做成的碾转。
一眼望去,满屏都是童年时那个夏天的味道。
而这个一家人春节团圆饭的仰拍镜头,更是瞬间让观众会心一笑。
宴席正盛,熙熙攘攘推杯换盏的声音此起彼伏,食物就此化成了我们国人的终极乡愁。
当然,只知道「吃」,不了解「做」,也算不上真·吃货。
「做」分两步,一步叫取材,一步叫烹饪。
有些食物的取材,很麻烦。
台湾旗鱼的捕捞,还保存着最传统的捕鱼法——“镖旗鱼”。
旗鱼平时深藏海底,只有在“黑潮”出现时,才会浮出海面捕猎。
而镖手必须拿着20多公斤的三叉镖竿,站上镖鱼船前端的镖台,在六七级的大风天搏命出海。
大风大浪中,寻觅着旗鱼的身影,追击,然后出镖。
整个过程,既有着好莱坞大片般的震撼,又充满了原始的力量美。
说过取材,再聊聊烹饪。
火腿,全球人民都爱的食物。
第一集,介绍了盛产火腿的两处地标:皖南徽州、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
(是的,《风味人间》没有把美食局限在国内,而是跨越了六大洲,二十多个地区。)
国内徽州,制作火腿依靠代际相传的祖传秘方,与当地人多年腌制的实践。
撒盐虽全凭手感,但他们自有分寸。
直接在屋顶晾晒,但他们懂得天气。
而西班牙工厂则严格管控,整个腌制过程都在密闭空间。
撒盐、通风、温度……一切都按精确数据来操作。
当然,两者做出的食物各有千秋。
一个切薄片成卷,然后细嚼品尝。
一个加冰糖蜜汁熬制,大口吞食。
文中这样的对比还有很多。
国内太湖与荷兰艾瑟尔湖的养蟹人,捕捉着同根同源的大闸蟹;甘肃漫屲与法国南部,分别用土豆泥做出了洋芋搅团和瀑布土豆泥。
短短几分钟,从美食入手,讲出了不同地域人们品味的不同,乃至文化的差异。
但相同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双手劳作,慰藉口舌,也慰藉心灵。
同时,《风味人间》对待食物充满了严谨与尊重。
其聘请了首席科学顾问,云无心。
他是清华化工本科 + 生物硕士,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系博士,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
因此片中讲起美食,还会穿插些科普。
腌制火腿为什么美味?
微生物让蛋白质与脂肪全面溶解,释放了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香味物质……
土豆泥竟然有些筋道?
支链淀粉含量高,反复捶打支链淀粉不断拉伸,以此产生无法比肩的韧糯口感……
不仅如此,片中还配上了微观摄影,来展现这些神奇的过程。
这些让人不禁发出对日常食材的敬畏。
也让人感慨,食物背后自有深沉蕴含。
人情的牵挂、身份的印记;四季的流转、生命的往复…
正如片尾所说——
地球上多元的风土,依然定时守信,孕育出多彩的食物。
以古老的方式、静默的力量,帮助我们在日趋雷同的日常生活里,辨认对方,看清自己。
山川依旧,风味不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