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23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认清中德两国大学差异 降低留学德国的辍学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30.9.2016 21:41: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德国大学的辍学问题严重 东亚学生也不例外

德国大学的辍学率很高。据调查,德国综合性大学的辍学率平均为33%。这表示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未能像预期的那样顺利完成学业。不过,不同专业的辍学率有所区别。在法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专业,本科生的辍学率为27%,机械制造专业为36%,电子技术专业为37%,数学和自然科学专业为39%,工程科学专业为48%,建筑工程专业为51%。

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辍学率也有所不同。总得来看,外国留学生的辍学率平均是41%,高于德国大学生。其中,来自拉丁美洲的留学生的辍学率为59%,西欧留学生的辍学率是55%,东欧留学生的辍学率是37%,非洲留学生的辍学率是41%,东亚留学生的辍学率为19%。东亚学生历来以善于考试而著称。尽管如此,仍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辍学,足见德国大学辍学问题之严重。

问及辍学的原因,20%的辍学者表示是因为达不到学业要求。11%的辍学者明确将考试不及格列为决定性的辍学原因。19%的辍学者是因为资金问题而辍学。18%的人是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或其就业前景。12%的辍学者是因为学业条件问题而辍学。10%的辍学者是因为有了其他的就业导向(比如选择去做双元制职业教育)。7%的人因为家庭原因(如照看孩子),还有的人是因为健康问题而辍学。

对于包括中国学生在内的外国留学生而言,在德国大学学习自然还额外面临着一些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挑战。本文在此重点指出德国大学与中国大学的三个核心差异,希望有助于中国留学生了解德国大学的特点,并据此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毕业率。

德国大学的定位和功能与中国不同:淘汰学生很正常

与实行“严进宽出”的中国大学相反,德国大学实行“宽进严出”。因此,将无法达到学业要求的学生筛选出去是德国大学的一个潜在功能。对德国大学教师的一项调查显示,多数教师认为,辍学是将专业上合格与不合格的学生区分开来的必要手段,对于保持德国大学的学术水准来说是必要的。在他们看来,有限数量的学生辍学是正常现象,也是难以避免的。此外,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辍学是大学生寻找自己、定位自己的一个决策过程,很少人认为这是教育质量不好的标志。

与这一认识相应,德国大学教师不仅在学业要求方面以内在的学术标准为准绳,而且在考核和评价方面也十分认真和严格。凡是达不到学业要求的学生都会被筛选出去。笔者曾就读的波鸿大学有位赫尔曼博士。在某一学期的考试中,他课上有20名学生,居然有19名不及格,而他丝毫不为所动。在他看来,学生达不到要求,那是学生的问题。


(波鸿大学,传言这里曾是德国自杀率最高的大学)

按规定,如果某一门专业课程,学生连考三次都没有通过,他便失去了在整个德国学习这一专业的资格,只能选择退学或改学其他专业。德国大学这种淘汰制还是相当严格甚至是严酷的。

蔡元培先生曾言:“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作为曾经三次留学德国的资深留德学生,他在这句话中倒是道出了德国大学的特质。中国留学生莫以为,在德国大学可以像在中国那样,“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便可“文凭到手”。而是要充分认识到德国大学通过学业筛选和淘汰不合格学生的这一特点,不要以为入学以后就有了毕业保障,也不要期待大学教师会在考试中给自己“人情分”或“辛苦分”,让自己勉强过关。

恰恰相反,中国留学生须更加努力。因为与德国同学相比,中国留学生在语言能力、学习方式、思考方式等方面在开始时都处于劣势。因此,更需要努力学习。从入学开始便要端正认识,课前广泛阅读与课程有关的材料,认真听课记笔记,并定期复习。德国大学的课程难度很高,学生听不懂课程的情况也很常见。这也是正常的,大学本就应该是传授“高深知识”的地方,没有难度的课程内容如何能给学生带来认知方面的进步。因为在德国大学的学习经历,对于国内大学那些学生当堂一听就能听懂、还能经常哈哈大笑的课程,我有一种本能的怀疑,觉得这更像是脱口秀,而不是大学课堂。

另外,学生不要想着等到临近考试才去“抱佛脚”。因为德国大学的考试与中国大学相比,在考试所测试的知识深度、难度、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要求方面都要高出许多。使用固定教材并划考试重点的做法比较少见。我们当时读书时,持续四个小时的考试很常见,学生无法解答所有考试问题的情况也很常见。我曾经访谈过一个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他说,中国考试时经常是给学生提出一个局部优化的问题,例如优化设计某个设备/某个组件。而德国大学的考试题目是给他一张A3纸,让他独立设计整个设备,而且是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这种考题对独立思考和创新性的要求无疑高出了一大截儿。

德国大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中国不同:“辅”导,而非主导

德国大学教师认为自己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和帮手,认为学生们自己是其学习的主导者。这意味着他们在讲课时,不会将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讲授内容的责任都放在自己的身上,因此也就不会像中国教师那么讲究讲课的艺术和方式。学生需要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向教授们的水平靠近,方能理解课程,而不是反过来。在辅导学生写论文时,德国教师也不会像中国教师那样乐于向学生提供细致的指导,而更多的是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在他们看来,无论是学习课堂知识或完成作业/论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工作能力。

此外,德国大学教师的角色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性”(Professional)的角色,而非中国那种“教父式”(Pastoral)的角色。他们将其角色仅仅限定于与学术/知识相关的工作层面,不感到自己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和生活方面的事务负有指导责任。师生关系的性质主要也是一种工作上的关系。中国留学生如果感到很难与德国教师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不要奇怪,也不要由此埋怨德国教师不关心和照顾自己。因为两国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同。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学生应该就此疏远德国教师。恰恰相反,中国学生应该学会正确与德国教师打交道的方式。德国教师每周所提供的办公室咨询时间(Sprechstunde),要学会充分利用,有问题就去请教。在写作毕业论文期间,遇到问题也要主动去寻求教师的帮助。德国教授通常不会跟在学生后面督促你完成作业/论文,也不会主动问你是否遇到了什么问题。如果学生不来找教师,教师就会认为学生没有问题。


(推荐一本系统介绍中德两国大学差异的好书)

德国大学生的角色定位与中国不同:培养独立自主的学术接班人

德国大学将学生视为是已成年和思想成熟的社会成员,认为他们可以也应该对自己的学业和生活独自负责。因此,德国大学既不统一安排学生住宿,也没有安排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管理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负责组织和管理自己的生活。在学习方面,德国大学认为学生们是“独立的个体”,而非是一个集体单位(班级)中的“匿名成员”。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兴趣、需求、时间规划等。因此,德国大学在学业组织方面给学生很大的空间,让其自己选择和安排课程,甚至决定毕业的时间。另外,德国大学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工作的能力,重视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重视其学术写作能力的培养,以便学生获得可以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的能力。因为德国大学想把学生培养成“学术接班人”(wissenschaftlicher Nachwuchs)。

与之相比,中国大学尽管口头上呼吁创新人才培养,但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其实是“接受式学徒”,从教学、考试、学术写作要求等环节来看,侧重的仅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其独立自主工作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国留学生在进入德国大学之后,要有意识地让自己尽快完成这一学生角色转化,即从接受式学徒转向学术接班人。

我刚去德国留学的时候,有个德国教授对我说:中国学生都是好的学习者(Lerner),但不是好的思考者(Denker)。换句话说,中国学生都是乖学生,但不善于思考。他的理由是中国学生总是安静地听课、记笔记,很少在课堂上提出批判性的问题。当然,今天年轻的一代比我们那个时代的大学生可能多了一些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但是,在课堂上公开质疑教授的观点,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估计仍是一件需要努力适应的事情。中国学生必须要学会批判性思考,才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走出沉默,在课堂讨论中脱颖而出,赢得德国教师和同学的尊重。

在德国,你不说出自己的思想,别人就会认为你没有思想。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说服别人认可或接受自己的观点,这都是德国大学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中国学生应该认识到并克服这一挑战。

总之,只有认清中德两国在大学定位、大学教师以及大学生的角色定位等方面的差异,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中国留学生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德国大学的学习,顺利完成学业。(作者孙进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留德博士)

* 本文修改稿刊于《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23日,环球·留学版,标题是《留学德国咋提高毕业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5.1.2025 18:5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