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4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困惑与希望 •(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9.6.2016 22:0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ymllymll 于 9.6.2016 22:08 编辑

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困惑与希望 •(三)——济群法师


非常高兴,在中山纪念堂这个恢宏的场所,和大家共同探讨“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困惑与希望”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生问题。

生活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困惑。佛教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无明所致。所谓无明,即没有光明,就像暗无天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在这样的生命状态下,我们看不清自己,不知道“我是谁”;也看不清世界,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所以,佛教又将无明称为“迷”,与此对应的,则是“悟”。学佛所做的,就是摆脱迷惑,走向觉醒,这是佛法修行的核心所在。佛教有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之分,即通常所说的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其中,每个语系又有诸多宗派。但这些宗派只是代表不同的认识角度和修行方法,最终都指向共同的核心——那就是转迷为悟。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呆在一片漆黑的房间,只要出现任何一点异常响动,都会让人胡思乱想,甚至惊恐万状,衍生许许多多的可怕想象。事实上,我们的生命状态正是如此。因为迷惑,就会出现种种误解,带来重重烦恼。

这些错误认知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自己的错误认知,二是对世界的错误认知。每个人都是戴着有色眼镜在看自己,看世界,这个眼镜包括我们的感官、情绪、经验等等。因为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看到的自己和世界,都是被改造过的,充满偏见和主观臆断,这是造成一切烦恼的根源所在。

本次讲座的题目,是“企业家的精神困惑与希望”。在二十多年的弘法过程中,我曾接触过不少企业家。作为这样一个比常人有更多担当和责任的群体,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困惑?我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幸福的困惑,二是成功的困惑,三是安心的困惑,四是道德的困惑,五是慈善的困惑。今天,我们就从佛教的角度来探讨,为什么会有这些困惑,又该如何摆脱。


        在我接触的企业家中,不少人都存在安心的困扰。虽然已经赚了很多钱,生存早已不成问题,甚至有了几十辈子也享用不尽的财富,但还是没有安全感,甚至说不清这种不安全感来自何处。同时,总觉得心浮气躁,无法安静,让自己活得很累。为什么会这样?如何解决安心的问题?
|一| ▪ 如 何 获 得 安 全 感

安全感主要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社会因素,二是内心因素。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从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到市场环境,很多看似毫不相关的因素都会影响到我们。比如美国的股市会影响中国市场,此外,世界各地的战争、自然灾害及种种意想不到的状况,也和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在我们身边,社会治安混乱,恶性案件频发,不知什么时候,我们也会碰到这些问题。这让生活充满了各种不确定。
  这些外在环境之所以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关键在于我们对它有一份依赖,有一份在乎。人们总是对自己所拥有的充满永恒的期待。虽然我们知道人有生老病死,旦夕祸福,但在潜意识中,这些仿佛都与自己无关。我们对自己的默认设定,是健康平安,诸事顺利。包括对感情、家庭、事业等与我有关的一切,都有这样一份期待。如果这种期待的程度很强烈,并对此产生依赖的话,就会因为害怕失去而产生不安全感。
  要摆脱不安全感,首先要接纳无常的事实。“诸行无常”是佛教的三法印之一,它告诉我们,从内在身心到外在世界,包括感情、家庭、人际关系,包括社会、国家、世界,乃至一切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如果真正明白无常是诸法实相,存在于一切法,一切时,那么,我们就会接纳而非抗拒这种变化,更不会在变化尚未发生时就心存恐惧。没有依赖,就没有失去依赖的恐惧;没有在乎,就没有在乎而得不到的失落。
  我们的心,本来是圆满而独立的。《坛经》中,六祖在悟道时发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为什么这颗清净且能生万法的心会失去独立?就是因为我们把自己丢了,所以要向外寻找。
  在寻找过程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建立各种依赖,作为自我的投射。比如手机,今天有很多人已经把手机视为身心的一部分,视为自身的某个器官,根本无法离开,甚至出现“手机依赖症”的心理疾病。一旦手机不在身边,就魂不守舍,焦躁难安。不过在几十年前,世界上还根本没有手机这个东西,更谈不上为此影响生活,影响身心。即使在几年前,没有微博、微信等沟通方式时,人们对手机的依赖也没有如此强烈。仅仅几年,手机已经把很多人成功地驯化为“低头族”,而且是数量巨大的一个族群。
  这种对手机的依赖是生命本来的需要吗?显然不是,而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不知不觉培养起来的。事实上,我们对世界的每一种依赖,都是自己培养起来的。对外在世界的依赖越多,受控的因素就越多,就越容易患得患失,害怕失去。反过来,我们的依赖越少,生命就越独立。只有真正独立之后,我们才能做心灵的主人。
  那么,怎样才能摆脱已经建立的依赖?一方面要树立正见,知道自己贪著的对象是怎么回事,也知道贪著本身是怎么回事。另一方面还要通过禅修,将这种认识落实到心行,对此确定无疑,而不仅仅是流于表面的知道。当我们的心完全自足,对世界不再有任何依赖,也就没什么需要担心的,自然不存在安全感的问题。

|二| ▪ 静 心 之 道

很多人会熟悉这样一句话:“我很想静一静,但怎么都静不下来。”为什么?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贪著太多,欲望太多。整个社会都要拉动消费,所有商家都在鼓励消费,在这样的诱惑下,贪著失控了,欲望膨胀了。很多东西,我们在不曾拥有前,一样可以过日子。可一旦习惯它的存在,你就很难舍弃它。这一切,让我们对物质有了更深的依赖,也让生活和幸福的成本越来越高。最终的结果,是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忙碌。
  当家中塞满各种可有可无的用品,贪著和欲望也在内心扔下数不清的垃圾,让我们的心变得同样拥挤。这些垃圾还会不断发酵,制造热恼,让生命处于被控的状态。凡夫最大的特点,就是面对念头时不知不觉,无法自主。我们不知不觉地发脾气,不知不觉地形成各种串习。每天焦躁不安,想让自己静下来,做不到;总在忙忙碌碌,想让自己休息一下,也做不到;内心压力重重,希望自己不要执著,不要太累,还是做不到。
  佛教所说的禅修,就是通过相应方法开启生命潜能,点亮智慧心灯,对每个念头保持观照。《心经》开篇为“观自在菩萨”,这个“观”正是修行要领之一。当我们带着观照审视内心,看清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进而看清念头的来龙去脉,它就会慢慢平息下来,从波涛起伏回归平静。
  当内心归于平静,我们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力量。佛教所说的涅槃,正是一种高度的安静,所谓“涅槃寂静”。它不只是外在的安静,更是平息所有躁动后,生命内在所呈现的强大的安静。
  《金刚经》中,须菩提向佛陀请教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如何降伏内心的躁动、迷惑、烦恼?整部《金刚经》都是在帮助我们安心。禅宗公案记载,二祖请教初祖时,问曰:“我心不安,乞师与安。”也是请求安心之道。
  释迦牟尼佛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发现每个生命都具有自我拯救的能力。生命有很多迷惑,很多烦恼。面对这些迷惑和烦恼,我们会觉得沮丧、无奈,觉得困扰、痛苦。但生命中还有一盏智慧明灯,正如《坛经》所说的那样:“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每个人都具备清净、觉悟的本性,只要找到它,认识它,就能明心见性。但开悟后还要继续修行,直到真正圆满福慧资粮后,方能成就菩提。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法就是给我们提供生命的自救之道,佛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获得自救能力的导师。


慕尼黑正念读书会•邀请函
1、第二期主题:《如何看待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2、时间: 2016年06月16日(星期四)
      早上9:30-12:00
3、地址:Riesstrasse 10 ,Lucky 顺风餐厅 •华为公司楼下
4、【报名方式】
加微信号:yangmei007152
报名编辑内容: 姓名+联系方式+参加主题


下期预告:《素食,不仅仅是吃素》

读书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慕尼黑正念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3.2.2025 13:10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