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2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中国海军装备技术最参差不齐 ZT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19.5.2005 23:35:41 | 只看该作者
即时机票
中国海军装备的潜艇数量目前列据世界第三,技术水平也是最参差不齐的。50年代老型号到当前世界最先进的型号的潜艇都同时在中国海军中服役。在台湾问题成为亚太地区不稳定因素后,中国的潜艇力量越来越受到关注。<br /><br />编者按:这是日本《SAPIO》刊登的中国潜艇作战文章。刊登该文并不表示本刊赞同或证实作者观点,仅供读者参考。<br /><br />■ 现役常规潜艇<br /><br />常规潜艇是中国海军主要作战力量,如此庞大的数量是亚太地区安全最有分量的砝码。奉行近海防御的中国大陆海军,从50年代引进潜艇以来,最主要的作战对象是台湾以及干涉台湾的外国势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海军潜艇数量达到了顶峰,最多时拥有约100艘。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淘汰和改进老旧潜艇,同时由于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中俄关系解冻,中国转向俄罗斯采购新型常规潜艇。<br /><br />中俄军贸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采购,而且带动了中国潜艇技术和设计思想的更新。在中俄军事技术交流开展之前,中国设计人员从潜艇总体设计思想,到分系统设计,都还在沿用60年代末期的理念。而且这些理念并没有完全被真正地、系统化地理解贯彻,这些是文革导致的科研停滞、对外交流中断的恶果。90年代的中外技术交流中,从中国方面的技术人员的谈话中可以了解到很多相关信息。至少在潜艇设计上,不仅缺乏先进的动力和大型精密部件制造技术,而且很多分系统也不能配套先进的设计。按照中国国内体制,完成全部工作可能需要漫长的时间,无法满足海军作战使命的需要。中俄军事技术交流使这方面差距得到了补偿,用俄罗斯的成功模式,使得中国有才华的技术人员容易说服较保守的官方机构。一些新理念和新技术得到了应用。<br /><br />中国海军中,自行建造设计的最新型号常规动力潜艇是39型潜艇。由于该型艇一直存在技术问题,建造和服役进度很慢,定型时间一拖再拖。估计目前在役数量不会超过6艘。由于39型潜艇存在问题导致量产延期,中国向俄罗斯购买了两艘877型潜艇和两艘636型潜艇,2001年又再次向俄罗斯购买8艘636型潜艇。这说明39潜艇建造进度出现问题。2002年,39型潜艇在武汉改装的图片显示中国厂家对潜艇指挥塔围壳进行了改动,将原设计的梯级样式改成了整体外观,使潜艇看起来更加高大。当前世界上潜艇指挥塔都在不断降低和缩小,其在航行中产生噪声众所周知,中国方面这种反潮流的变更应是出于无奈。在39型潜艇服役之初,指挥塔围壳上的梯级结构是非常不良的设计。外界猜测可能是沿用苏联的加长桅杆不贯穿底部电池舱的设计所致。此外,39型潜艇要求发射反舰导弹,较大孔径的雷达天线也收藏其中。<br />对39型潜艇的改进还包括敷设消音瓦和火控系统的改进。消音瓦似乎是中国自主发展的技术,这种材料本身并不需要很高科技含量,中国如此晚才开始敷设,更可能是经费问题。39型潜艇的新型火控系统由于牵涉到整个艇内布局会变动很大,很可能只用于新建造的39型潜艇。而那些90年代前期服役的39型潜艇则可能采取用新设备更换老设备的办法逐渐改进。<br /><br />中国海军潜艇中,数量最多的是33型和35型潜艇。与其说35型潜艇是33艇的换代艇,不如说是33型同时期的中国改进版。33型是中国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633型攻击型常规潜艇的仿制型号,曾经大量装备和出口。首制艇于 1965年12月在江南造船厂建成,是中国生产批量最大的一型潜艇,也是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海军的主要作战潜艇。1965年至1985年是这种潜艇的最鼎盛时期,陆续有84艘在中国海军中服役。这型潜艇目前约有37艘左右还在服役,早期服役的33型潜艇已经退役并报废,而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建造的33型潜艇则可能停航和封存。根据以往经验,这些封存的潜艇通常可能被安置在中国长江沿岸的内陆淡水水域。33型潜艇中有一艘被改装成了33G型用于发射反舰导弹,是中国海军第一艘发射飞航式导弹的潜艇,也是唯一的一艘。33G只能在水面状态发射“鹰击8”型飞航式导弹。它在指挥塔围壳周围左右舷各增设了三座箱式导弹发射筒,线型变化较大,由于阻力增大,噪声水平、水下航速和续航力大打折扣。这型潜艇在现代作战条件下似乎没有使用价值。<br /><br />35型潜艇是在33型潜艇基础上改进设计的潜艇,也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种攻击型常规潜艇。因为35型潜艇的构造完全与33型相同,仅更换了主机并增加了艉方向舵。相比33艇最大的改进是安装了航向自动操舵仪和深度自动操舵仪,在所有航速范围内潜艇保证有稳定的操纵性。这些装置是否返回来改进33型潜艇尚无确切消息证实,但是根据中国惯例,33型潜艇很可能采用了相关设备改善操纵性。35型潜艇改进型号非常多,最新型号为35G。2000年后,中国海军对全部35型潜艇进行了改造,加装消声瓦,部分早期服役的进行了技术升级,设备达到了90年代建造批次的水平。35型建造数量约为21艘,包括失事的361号在内,目前多数在海军中服役。在2001年的《解放军画报》等公开发表的刊物中,035型潜艇明显安装了舷侧声呐阵,在艇体安装消声层后,该舷侧阵被覆盖难以看出。<br /><br />目前俄罗斯已经交付中国海军2艘636和2艘877,2004年可能再交付4艘636潜艇。中国对俄罗斯潜艇感兴趣的是其降噪、传感器和推进动力系统技术,并不看好俄罗斯潜艇的火控系统。在前期交付中国的4艘潜艇中,有一艘在上海改造,主要是对火控系统的改造,俄罗斯在综合声呐、大侧倾螺旋桨方面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从90年代以后,加快吸收俄罗斯技术,与世界差距正在缩小。<br /><br />■ 攻击型核潜艇<br /><br />中国海军仅有91型核动力攻击潜艇,该型潜艇主要针对深海反潜使命设计。深海反潜实际上已经反映出该型潜艇主要作战海区将是南海和西太平洋。60年代中国奉行近海防御,提出该指标时并没有远海水面作战和反潜作战的需求背景,因此可以推断发展初衷是为中国海军的战略导弹潜艇提供保护。中国海军建造了约5艘91型潜艇,90年代前所有91潜艇都部署在北海舰队,而92弹道导弹核潜艇也部署在北方,这点也充分表明与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关系。1990年后,有两艘91潜艇调往南海舰队。<br /><br />60年代开始91型潜艇设计时,设计理念和相关技术起点都与今天水平差距甚大。作为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91型的系统本身带有试制色彩。在90年代以前,很多分系统自动化程度是有限的,需要人工操作弥补。这些方面不仅对潜艇作战效能有影响,而且涉及核动力装置的安全运行。中国对核动力非常谨慎,因此91潜艇进度非常缓慢,直到1988年经过大潜深试验后才正式交付海军,这其中也有反潜鱼雷研制进度拖后的因素。中国有关研究机构一直在会同海军对其进行进一步完善。90年代很少有91潜艇改进计划的相关消息,但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完善,技术估计已经趋于成熟,至少中国海军几艘91安全使用近20年就很说明问题。中国在常规潜艇技术上的巨大进步,其成果几乎全部能为核动力潜艇所采用,91型潜艇很可能已经应用了这些成果来进一步提高作战性能。<br /><br />核动力攻击潜艇的大续航能力使中国海军能够深入太平洋,建造新型的核动力攻击潜艇对于走向远海和打破岛链封闭地缘对中国的海上战略限制具有重要意义。90年代末期中国已经着手建造新型的核动力攻击潜艇,以取代服役了20年的91型。<br /><br />■ 作战系统的进步<br /><br />早期中国潜艇并没有指挥控制系统,主要是以鱼雷射击指挥仪为核心的火控系统。中国海军的33型和35型早期型号潜艇都是这类系统。这类系统只有单一的射击火控功能,只能攻击单一目标。射击指挥仪与声呐、雷达、潜望镜、导航和鱼雷发射之间是松散的联合体,中国海军33型潜艇最早依靠人工传递一些环节的参数,通信系统直到80年代初还使用人工抄报。中国科研部门和海军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展了一系列的相关设备来改进系统性能。从早期的机械式射击指挥仪,到机电模拟式,然后发展为数字式,80年代出现了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射击指挥仪。70年代中国建造35型潜艇时,相应的系统较当初建造33型潜艇时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直到1985年,中国海军潜艇依旧没有反潜能力。这不仅是反潜鱼雷研制进度落后,也因为作战系统缺乏反潜能力。1985年后,中国与西方和美国的军事技术合作有了进展,引进的意大利A244S和美国Mk-46鱼雷技术对中国海军有很大的帮助,但同时也暴露了潜艇作战系统难以适应。<br /><br />1988年35改进型潜艇项目对中国潜艇作战系统的改进有重大影响。当时由于35型潜艇缺乏反潜作战能力,80年代初刚刚定型就准备停产,改为继续改进33型潜艇。但是35型潜艇的航行稳定性和航速优势,使中国有关部门决定继续改进,使其具有反潜作战能力。一系列的改进计划使后来的35G型潜艇作战系统实现了数字化。在刊物公开的照片中,中国海军35型潜艇至少有不少数码管显示的数字化设备。80年代末期中国自动化技术潮流倾向于集中控制,这种思潮难免影响到军工部门。中国情况恰恰与美国相反,是民用技术引领潮流,而改进35型潜艇又不得不基于现有设备,因此35艇的改进很可能是保留射击指挥仪,增加单独的简易指挥系统,采用指挥系统与射击指挥仪的数据通信的方式将潜艇系统整合为一体,由此可以推断35艇的作战系统极可能是作战指挥系统和火控系统的分开式系统。这种方案能使为35型改进开发的相应设备直接安装在33型艇上。一项改进计划很可能已经将两种老式型号的潜艇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作战系统都达到80年代水平。<br /><br />1994年39型潜艇首艇下水后,长达6年的时间里没有建造后继艇,传言39型研制出现了问题需要调整。直到2000年改进的39A型潜艇出现后,才陆续建造下水。39A型潜艇的外观大改并改用7叶大侧倾螺旋桨。实际上39型和39A型潜艇的作战系统性能指标都相当先进,外界猜测出现问题可能是结构或动力方面。2002年展出过两种不同作战指挥舱设备布局的39型潜艇模型,早期的火控台为隔断布置,而后期的采用西方的侧位布置形式。而且火控台操作从过去的数码显示和少量CRT显示,变成了多以CRT显示为主的结构。中国潜艇的作战系统本身具有很好的平台优势,一些先进的综合火控操作台已经能够与欧美产品相当。<br /><br />中国潜艇系统薄弱之处在于传感器研究和制造技术滞后。很多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都从事相关的传感器理论和制造技术研究,虽然不断有实验室条件下制作出高性能元件或部件的报道,但每到生产环节其技术指标就打折扣。这其中固然有产业技术装备水平问题,这需要时间和资金来解决,很多则是学术方面引起的问题。片面强调和追求单一指标,而整体综合性能存在缺陷是中国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在条块分割、重复开发等不良竞争环境中很难根除这些现象,需要时间来整顿治理。中国军方装备部门对国产装备持谨慎态度是比较理智的。而对于作战系统来说,尽管有先进的后台处理系统和完善的数据显示分发功能,但传感器技术的滞后,直接导致了整个系统的信息来源的局限。尽管如此,中国潜艇作战系统依旧是很有特色的先进系统,较俄罗斯的机电模拟和数字混合式系统处理能力、自动化程度和人机界面要先进得多,对俄罗斯潜艇的改造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研制全套潜艇火控系统的国家寥寥无几。<br /><br />39A型潜艇系统是基于90年代技术重新设计的新型系统。当时正是中国兴起总线结构的时期,公开刊物的论文充斥总线分布式系统的观点,这些观点主导了设计潮流,39A的系统采用总线分布式作战在情理之中,目前总线分布式系统在国际上也是非常先进的系统。总线系统的优势在于能象网络上的电脑一样,任何设备都能独立工作和共享数据,而且更换和升级其中设备时,只要拔开老设备插上新设备。此外,系统只要修改软件,就能够将综合声呐、雷达、数据通信及潜望镜的数据共享,射击指挥能够利用这些分系统的数据,提取多个目标的运动要素进行攻击或发动超视距攻击。这使中国海军潜艇作战系统不仅具有丰富的数据,还能够快速升级和随时更换,从而实现高度的自动化控制和作战指挥。唯一的问题是中国设备科研欠账太多,很多装置还没有分布式控制器,需要重新研制。39A的系统技术完全能够用于新型常规潜艇和核潜艇。<br /><br />■ 探测技术的进步<br /><br />80年代以前中国声呐和雷达系统非常陈旧,这种状况持续到80年代后期改进的型号逐渐服役才有所改观。最初的改进是在老系统基础上逐渐采用微处理器系统。这类系统采用老型号的前端传感器,而用数字和微机技术替代原有的机电模拟装置。对于减轻重量和功耗,增强抗干扰能力和增加可靠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前端传感器的性能局限,使得处理系统获取的原始信号就有很大的误差和成分损失,难以完成更多的功能,同时传感器的局限,也使得无法采取更灵活的工作模式应对各种情况和干扰。80年代出现的全新设计型号研制起步时间多在70年代中后期,因为理念和技术的局限,并没有完全摆脱局限。而90年代经过扩大国际技术交流合作,中国获得的不仅是一项项的技术,而且更多的是新思想和新理念。随后的系统中,这些新技术和新思想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体现。80年代一些型号研制的进度拖延或者下马,从某种角度看是中国科研设计思维调整的具体表现。90年代中国的探测技术已经进入先进国家行列,无论是潜艇的声呐阵单元还是雷达天线的微波元件,都与世界先进国家相当,有的甚至就是先进国家的产品。这些元件的投产与应用,使中国的潜艇探测技术和装备有了长足的进步,指标性能与发达国家相当。一个国家的探测系统装备水平很难用简单的措辞来评价。对于中国这样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基础的国家,所谓落后仅仅是某些方面研制进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br /><br />中国海军潜艇远程攻击理论中,舰载直升机是潜艇超视距攻击的最主要的目标指示平台。直8直升机具有大航程和大的载重,能够用大孔径雷达为潜艇指示目标<br /><br />■ 反水面舰艇作战能力<br /><br />反水面舰艇作战是中国海军潜艇的重要使命之一,而目标探测能力是决定因素。与西方海军一样,中国海军潜艇主要探测手段为雷达、声呐和潜望镜光电系统。潜艇安装雷达天线孔径有限,潜艇的主动雷达通常用于近程低空和水面探测。在公开发行的《当代海军》杂志上刊登的照片中,35潜艇上有平方余割天线和类似俄罗斯系统的大型电子侦察机天线。平方余割天线通常用来探测高空,而电子侦察机能够在敌方雷达视距外发现诸如预警机、舰艇和反潜机的雷达信号,这类系统的通病是远距离上精度不足。2003年悼念失事的361潜艇的照片中,35型潜艇上出现了类似卫星自动定向通信天线的桅顶装置。虽然潜航中的潜艇进行通信需要将天线伸出海面,而定向卫星通信采用极低副瓣自动定向天线很难被截获,处于静默接收状态下,几乎无法发现30千米外通信中的潜艇天线。这些装置的出现,与中国海军反航母作战思想密切相关,安装这些系统的潜艇不仅能够进行超视距协同作战,还能够具有比预警机更远的侦察手段。目前潜艇电子侦察接收机能够在预警机雷达探测距离数十千米外发现预警机雷达信号,而预警机雷达波段对潜艇桅杆探测距离仅几千米,反潜机最大为30千米。由于水声场的局限,声呐系统通常作为潜艇对近距离水面舰艇的探测手段,高精度的综合声呐和作战系统的结合,能够直接采取指挥仪法发动攻击,而无需用传统的潜望镜和光电桅杆。潜望镜很少有机会发挥作用,通常作为辅助手段。<br /><br />潜艇反水面舰艇作战的主要手段是鱼雷和反舰导弹。在制导鱼雷没有正式装备中国海军潜艇前,主要是依靠蒸汽瓦斯直航鱼雷实施齐射。这种经典的攻击模式虽然在今天看来不合时宜,但是作为封锁和打击停泊场等作战仍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中国最早的反舰自导鱼雷是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SEAT-60鱼雷的仿制型号“鱼-4”型鱼雷,是一种潜射被动声自导鱼雷,最早于1961年装备苏联海军。中国由于引进时间接近中苏关系破裂,很可能得到了样品和少量技术资料,仿制都得从头作起,这也是研制周期如此长的原因之一。被动声自导鱼雷用于低海况及攻击噪声控制不严格的民用船只效果较好,而在高海况海面噪声很大,攻击现代作战舰艇时效果并不理想。“鱼-4”乙为同时发展的主被动联合声导鱼雷,能够在目标噪声很小时,采用主动声呐寻的。有消息称中国正在为一种鱼雷加装线导,以修正过大的直航段误差,所说的这种鱼雷很可能是“鱼-4”改进型。1986年中国开始重视尾流自导鱼雷。尾流自导较被动声导简单可靠。一些被动声自导鱼雷很可能修改为尾流自导鱼雷。90年代中国引进俄罗斯常规潜艇的同时,引进了一批TEST-71、TEST-96和53-65型鱼雷,但是没有证实是否引进了相关生产技术。<br /><br />潜射反舰导弹是现代潜艇作战的重要手段,而且发展趋势是逐渐成为主要攻击手段。中国在80年代发展“鹰击-8”型反舰导弹时,专门改造了一艘33G型潜艇。当时没有相应的水下发射容器,只能水面状态发射,甚至导弹弹翼没有实现折叠。导弹最大射程仅有42千米,可见33G潜艇水面发射方式毫不可取。而在90年代39型潜艇服役后,从鱼雷管发射潜射反舰导弹才实用化。中国定型列装的反舰导弹为“鹰击-82”型导弹,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射程在150千米以上。这种导弹使中国潜艇具有了超视距作战能力。此外中国海军引进了俄罗斯的潜射反舰导弹,射程在200千米左右。<br /><br />中国海军潜艇在未来可能的冲突中将承担主要进攻任务,反舰导弹将是最重要的远程打击手段。一艘能水下发射反舰导弹的攻击型潜艇,将造成敌方反潜兵力极大的负担,使反潜机需要警戒的范围至少比搜寻携带“鱼-4”鱼雷的攻击潜艇增加225倍,警戒整个海区的时间要增加25倍。中国海军强调潜艇群作战,这使得反潜机需要警戒的海区范围更是成倍增长。国际上很多观察文章认为中国海军潜艇只有39型和91型具有水下发射反舰导弹的能力,而这种看法可能忽视了技术装备的兼容和可推广性。潜艇从鱼雷管发射反舰导弹并不需要太多的复杂技术,仅仅是鱼雷管后盖需要做出改装,将火控系统数据总线与发射容器内的导弹相连。而能够发射“鱼-5”型等线导鱼雷的潜艇都具有这种发射管后盖装置连接火控系统。虽然鱼雷控制数据与导弹不同,但只要修改软件就能满足导弹发射要求。导弹容器实质是类似鱼雷的自航装置,发射出管后,能够自动上仰航行,以一定角度出水,传感器指示出水后,导弹点火起飞。对于自航容器和水下弹道扰动造成误差完全可以通过导弹导航装置进行自动校正。可见只要对老式潜艇稍作改动就能具有水下发射反舰导弹的能力。<br /><br />有观点认为老式潜艇信息获取能力不足以支持发射导弹,实际上目前最先进的潜艇都不可能依靠本艇系统探测到50千米以外的目标,因此老式和新型潜艇在这方面的能力并没有差异。超视距导弹攻击都需要第三方平台进行目标指示。中国海军强调直升机作为目标指示平台。在2003年中国海军实现超远程保密通信后,视距外目标指示将更加灵活。中国海军潜艇目前大部分很可能都具有了反舰导弹发射能力,至少具有能够很快增加发射反舰导弹能力的技术储备。而各型潜艇远程保密通信系统的普及,使新老型号的潜艇都能够具有相同的超视距攻击能力。<br /><br />■ 反潜作战能力<br /><br />1986年引进美国MK-46和意大利A244S反潜鱼雷对中国反潜技术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中国海军的反潜鱼雷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对中国海军潜艇的火控系统有很好的影响。中国通过与欧洲的军事技术合作又获得了先进的声呐信号处理技术。同时90年代初,中国开始普及专用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应用,美国市场上最先进的专用处理器和相关芯片也在中国市场上大量出现,中国的声呐和雷达系统得益于这些技术的应用。采用先进的处理器,结合欧洲的传感器和信号处理技术,中国海军声呐技术在90年代中期有了很大的提高。装备了具有反潜能力的作战系统后,中国海军潜艇的作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br /><br />中国大陆近海是浅海,潜艇作战将遇到很多干扰。由于潜艇水下通信不便,敌我识别困难,反潜作战难以实施协同。由于潜艇交战都在20千米左右的距离以内,因此更多则是采取划分作战区域,实行跨区域协同和各自在本区伏击或游猎作战。35型潜艇的舷侧声呐阵使其能够在停车飘浮或极低速航行中,对远距离上的目标进行测距和侧向,这使其具有比核潜艇主动声呐更大的优势。33型和35型潜艇全速航行时噪声较浅海背景噪声高15-30分贝,低速航行可以降到背景噪声的125分贝以下,因此舷侧声呐阵对反潜作战有革命性的意义,使中国海军老式潜艇也能够具有抗衡先进核动力潜艇的能力。此外33型和35型潜艇的双桨能够进行低速下的灵活转向,而单桨潜艇在低速下舵效很差,在浅海潜艇对抗中,若改装先进火控系统的老式双桨潜艇应用得当的话,威慑作用不会比新型潜艇差。<br /><br />中国海军潜艇在使用反潜鱼雷攻潜时,通常先设定鱼雷的潜航深度、距离和自导开机距离。发射后,鱼雷一边向目标方位航行,一边向下潜航。到指定深度后保持定深直航到开机点,然后开始末导搜索。丢失目标后,会继续保持航向5秒,再没有接触到目标则开始回转搜索。在鱼雷攻击过程中,潜艇声呐系统用被动方式监视目标区。使用线导的“鱼-5”型反潜鱼雷时,还能够在潜艇发现丢失目标后,将鱼雷调整到重新追击的方向。在浅海反潜时,鱼雷采取主被动联合声导克服背景噪声。这些攻击模式与先进国家区别不大。而中国海军有几十年发展起来的自己的火控系统接口规程,在购进俄罗斯反潜鱼雷后,国产潜艇作战系统需要整合。<br /><br />■ 封锁作战与台湾潜艇<br />面对台湾分裂势力的挑衅,中国军方报纸曾经多次刊登有关潜艇封锁作战的研讨报道。事实上中国海军不仅潜艇数量足够封锁台湾,技术上台湾也难以匹敌。台湾在80年代采购了两艘荷兰“海狮”级潜艇,用以平衡与大陆的潜艇力量。台湾更多考虑的是使用潜艇封锁南部的巴士海峡和巴林塘海峡,以及北部台湾与先岛诸岛之间的海域,阻止大陆潜艇从此潜入台湾以东的西太平洋。台湾与美国达成的、至今还没有着落的8艘潜艇采购案,也是这个战略思想的延续。实际上台湾的战略很可能落空,没有有效办法阻止大陆潜艇进入台湾以东海域。2003年11月12日,大陆潜艇从水面明目张胆地通过日本大隅海峡就是对台湾的最大挑战。<br /><br />虽然大陆潜艇总体上属于老式型号,而采取飘浮和低速航行时33型和35型潜艇的噪声水平与先进潜艇相差无几。而且安装舷侧声呐阵后,综合声呐探测水平较台湾的“海狮”级以及世界上没有安装舷侧声呐阵的潜艇更具有优势。中国海军在利用技术组合争取总体优势,而这种组合需要建立在拥有技术自主的基础上。台湾即便获得另外8艘先进潜艇,也难以对抗这种优势。台湾南部的巴士海峡和巴林塘海峡的海流方向是从太平洋向内,大陆潜艇需要顶流才能过去,台湾能够利用这个自然现象伏击和监测大陆潜艇。而2003年11月12日的大隅海峡水面通过事件表明,大陆完全不必通过台湾海空反潜力量覆盖的水道,可以从日本、菲律宾等附近国际水道进入太平洋。台湾海军的规模无法应对这种战线长达3000千米以上的反潜和反封锁作战。可见,大陆海军庞大的潜艇群完全能够影响台湾局势。<br /><br />台湾对大陆反潜作战处于非常不利的状况。虽然大量采购先进的反潜作战舰艇大大提高了台湾海上作战能力,但是整个台湾及周边海域处于大陆海岸高山雷达、预警机和大型侦察机的监控之下,大陆还有卫星能够监测更广阔的地区,确定这些海区舰艇位置和动向,并能够指挥东海、南海以及从东南亚和日本列岛进入太平洋的潜艇,这些潜艇能够在150至250千米的距离上从各个方向发动对水面舰艇的突然袭击,而台湾作战舰艇根本无法探测到那样远距离上的潜艇。<br /><br />对于一个具有完善的工业和科研体系以及雄厚科技基础的国家,依靠潜艇型号和建造年代来评估其作战能力已经毫无意义,技术进步使中国海军潜艇早已脱胎换骨,服役的潜艇中,新型潜艇比例开始逐渐增加,这使得中国海军潜艇作战能力日益增强,目前,这支亚洲最大的潜艇部队的作战能力还将会有新的提高。 <br /><br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7.1.2025 05:40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