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9.11.2011 20:04:04
|
只看该作者
在政治方面的评论,韩素音认为毛泽东:“他还是兼有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特性,难能可贵地将政治上的多谋善断和土生土长的常识结合在一起。”
在文学艺术方面她提到:“他有很丰富的成语和典故,能在灵感闪现时立即写出古体诗词。”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人员,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感触到的,毛泽东性格爽朗,语言直来直去,随情感任意挥洒,喜怒哀乐任其自然。但在阅读一些重要人物的回忆文章中,又把毛泽东看成是“城府极深”的人物,如在外交场合中,毛泽东说出的话,虽然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仍不解其中的奥妙,探寻不到毛泽东的意图何在。我想这个特点,也表现在他对敌作战上。敌人,甚至他的重要部下,也摸不清他的意图,只有等到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恍然大悟……以下我们引证两份材料,来说明。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艾尔费雷德·基辛格的回忆:“……接见并无任何仪式,房间内的陈设就和房子的外观一样简单朴素,毛泽东就站在那里边,周围都是书……他微笑着注视来客,眼光锐利而微带嘲讽,他的整个神态似乎在发出警告说,他是识透人的弱点和虚伪的专家,想要欺骗他未免是徒劳的。或许除了戴高乐以外,我从没有遇见过一个人像他具有如此高度集中的,不加掩饰的意志……”
“毛泽东有时也会无情地揭露一个问题的核心。在我后来的一次访中,我对邓小平说: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健全的基础之上的,因为我们都无所求于对方。第二天,毛泽东在见我时提到了这句话,同时表明了他对细节的注意,他有力地批驳了我的废话,说:“如果双方都无所求于对方,你到北京来干什么?如果双方都无所求的话,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接待你和你们的总统?”……
基辛格进一步探寻毛泽东思考或对待问题的脉络。“后来,我慢慢地捉摸到毛泽东的谈话有几层意思,就像紫禁城内的庭院,一个比一个深地套着,除了比较略有变化以外,没有什么区别,而他那个意思只有在长期的思考以后才能总体把它抓住。尼克松回忆录记载毛泽东的恢谐谈吐之中夹带有一些暗示和主题,犹如瓦格纳歌剧序曲,需要加以发展才能显示出它们的意义。”
“在那些戏谑、玩笑和轻松的俏皮话之间,我们必须小心留神;因为毛泽东是用一种故意显得很随便的方式发表他的主要意见的,为的是使尼克松此行如果失败的话,也不致于有失面子……”从基辛格的评述中,他看到了毛泽东的意图,为尼克松预备了另一个出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