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猫》里的大雄,一直被妈妈训:“去学习!”
那个情节孩子们一边看一边笑得稀里哗啦,可是几十分钟后他们就会遭到同样的命运。
“不要只顾着看电视漫画,去学习!”
于是孩子们磨磨蹭蹭回到自己的房间,可没有一个在用心学习。敷衍做几道计算练习题,尽是错误。或者练习汉字,可也只是照着笔画写,根本不用脑记。即便如此,父母一看孩子坐在桌子前,就满意了,“在学习呢,不错不错”。
这样的孩子不可能考出好成绩。果然,分数很差,引得母亲暴怒:“妈妈那样叫你去学习去学习,你还一个劲的看电视。以后不许看《机器猫》了”。收走孩子最喜欢的漫画,孩子越来越讨厌学习。
总之,这个就是现代日本典型的母子关系。
学习的孩子,不等父母说,就在学习。
不学习的孩子,即使父母说了,还是不会学习。
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世上的母亲就是不明白呢?
事实上,我也不明白。昨晚我也对着初中一年纪的儿子吼道:“要是有时间打GAMEBOY(手机网络游戏),学习去!”
当母亲的,肯定有一种对孩子不学习暴怒的本能。不然,无法理解。
一边大脑中是如此清醒的明白强制学习毫无意义,可一边身体却不可控制的喷出怒火。
一般来说,母亲比父亲更啰嗦孩子“去学习”。要是这样的话,是不是基于母性本能有些什么?莫非是隐藏着关系到孩子生存问题的重要关键?不管富有、贫穷、有教养、没教养、美女、丑女……一做母亲,全部口口声声“去学习”,唯一的理解只能是:上帝安排了她们不得不这么做。
下面,我做了些假设。母亲固执的对孩子说“去学习”,是为了
①教孩子知道:人生就是听别人说来道去永无宁日。这是为了训练你面对唠叨的忍耐力。
②如果在孩童时代对“去学习”的无意义打上烙印的话,长大后,就不会对不学习的人另眼相看。
③让他学习:即使被别人唠叨,也绝不为他所动。
关于其中的③,似乎还很有可信度。
街上随处可见的海报上,常有向青少年发出的名人呼吁。可是在被巨人队的松井选手(注:当时连载时)大喝“拒绝兴奋剂”时,"不碰兴奋剂的坏处到底在哪里呢"?这种想法恐怕就是那种被母亲一说“要去学习”,就立刻听话回答,从一流大学毕业,然后吃公家饭的少数孩子的心理活动案例。这种公家饭对大多数的(大雄)是无效的,这个他们不明白。
接下来是第④个假设:
通过母亲的唠叨,认识到母亲太烦人,由此催化母子分离。
母亲要是太明事理,孩子就会恋母离不开。于是,日本就会人尽恋母,结婚率低,出生率也下降,进而亡国。——为了避开这个问题,保存人种,母亲被植入了在孩子一到青春期就变得啰嗦、被孩子讨厌的遗传因子。
催促男孩学习比对女孩更啰嗦,是因为男孩的恋母情结会成问题。
对怎么说也不听的孩子,母亲也终于放弃,意识到孩子的远去。所以,母亲的“去学习”,是母子分离的一种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