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14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歼八Ⅱ】专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7.11.2009 14:00: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本帖最后由 swz8228 于 2.12.2009 12:34 编辑

上图两机编号8开头,机首可见空中加油管,应该为海军航空兵的歼-8D型


关于8F最系统的评价 - 转自离子鱼



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是展现中国军队新时期国防建设成果的舞台,也是人民军队现代化军事装备建设成果的总验收。这次国庆阅兵中空中编队的组成中出现了多个型号的特种飞机,作战飞机在总体实现全面国产化的同时也在技术上得到了发展,50周年阅兵中的歼-7和Q-5已经在作战飞机编队中取消,在50周年阅兵中处于主力地位的歼-8不但成为了二线装备,受阅的歼-8也是在歼-8II基础上经过现代化改进的较先进的改进型。

    歼-8II虽然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才算是形成了基本战斗力,但这个机型的整体设计水平只相当于国外60年代末期的标准。第二代战斗机的综合设计标准对歼-8II的战斗力有很大的限制,本次受阅的歼-8新机型是本世纪初期装备的型号,在中国已经能够生产两个型号的第三代战斗机的情况下,继续维持生产和改进歼-8的必要性对很多人都是个有些困惑的问题。

    歼-8F型号在网络和各种消息中出现后始终没有得到公开确认国内、外相关分析内容普遍认为歼-8F是采用现代雷达航电和机载武器来提高歼-8II战斗力的改进型。以前对歼-8F的分析中很多不同的描述内容和资料都存在很多矛盾,关于飞机设计和使用上的分析大都也是主观猜测为主,而这次阅兵中挂弹公开展示的歼-8F透露出了更多的有用消息。

     分析歼-8F的性能和战斗力之前必须首先明确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歼-8II的平台按照现有标准是落后的,对气动和结构进行改进所获得的收益不可能使歼-8成为三代机,因此歼-8F和同时期装备的歼-10在基础条件上有明显的差距。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歼-8F主要是填补装备空隙,并不是因为改进后的歼-8F真的具备与三代机相当的作战能力。

     歼-8F在开始开发的时候歼-8II的气动和结构设计已经明显落后,靠这样的基础条件绝无可能在平台上达到三代机水平,虽然设计单位在歼-8平台上发展了数字电传和变弯度机翼等新技术,但这样的改进措施应用在老平台上的性能改善效果并不明显,增加的成本和在维护上产生的问题则相对显得比较突出,可见在J-8平台结构和气动上应用新技术的效费比不高。歼-8F在研制过程中并没有将开发的重点集中在对平台本身的改进上,这一点可以从J-8F和J-8II在外形上的对比上进行确认。沈阳飞机设计所将精力主要集中在改进和完善歼-8II作战系统上,对飞机结构和气动方面所做的工作并没有超过早期歼-8III的标准,在应用复合材料方面歼-8F甚至还不如早其十年的歼-8III。按照北京航展资料判断歼-8F采用了7000千克推力的WP-13BII发动机,估计WP-13BII是歼-8IIM使用的WP-13B的推力增加型,在保持WP-13B外形尺寸和安装方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推力,依靠增加的推力弥补飞机改进增重对飞行性能可能造成的影响。歼-8F在关系到飞机气动性能的翼面设计上与歼-8II并没有可以直接对比的明显区别,增加翼刀的措施对飞机的机动飞行性能也没有正面帮助,事实上歼-8F并没有采用曾经传言中的那些提高机动性的措施,基本飞行性能仍然维持在早期J-8II的标准,部分飞行性能有所提高的同时还在升限等性能上有所降低,较多新成品和发动机在整机的可靠性上也造成了一定的麻烦。

      歼-8F相比歼-8II最大改进是采用了较先进的雷达火控系统,利用数据链将雷达、导航和电子战系统综合起来,在作战系统的整体技术条件上达到国外三代早期型的标准,具备比较可靠的全天候拦截、格斗空战和对地/海目标攻击的能力。歼-8F虽然是按照可以执行多用途作战任务的标准进行的设计,但对空作战仍然是歼-8F的基本和主要的作战任务方式,在国庆阅兵中歼-8F与歼-10同样采用了全空战挂载的方式。阅兵中歼-8F的外挂武器为两枚主动雷达制导中距导弹和两枚格斗弹,中距弹的出口型SD-10是具备发射后不管能力的四代雷达弹,是综合性能与国外装备的R-77和AIM-120C相当的先进导弹武器,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新一代先进战斗机普遍装备的先进导弹武器。歼-8II系列战斗机使用的标准格斗弹为第三代水平的PL-8,本次阅兵中挂载的PL-5虽然也是国内现役较先进格斗弹,但挂载PL-5的歼-8F选择的显然并不是对空作战的最强载荷方案,同时受阅歼-10由PL-11和PL-8组合的方案同样也不是最强标准。

      按照本次北京航展上用J-8T名称公开的J-8技术指标估计,这个所谓的J-8T应该只是J-8IIM的新“画皮”而已,但在J-8II机体上采用类似设备所获得的性能提高差异不会大,J-8T宣传册子上所提供了部分飞行性能和电子设备可以作为J-8F的参考。航展上J-8T的图片因为涉及到多个J-8II型号而缺乏参考价值,不过从少数公开照片可以发现J-8IIM的外形和J-8II并无大的差异,但J-8F则在前机身炮舱侧面设置有独立的冷却空气进气口。这个辅助进气口的设计最早出现在“和平典范”的返回机上,按照这个特征和公开的J-8新型机载雷达的图片,估计J-8F并没有使用俄式“甲虫”8II雷达或其变形产品,而是利用与西方技术合作的成果和美欧系的雷达航电。

       J-8F的火控和显示系统如果按照J-8IIM的标准进行类比分析,估计机载雷达和航空电子设备通过数据链进行了综合,具备双杆操纵能力并有增加头盔瞄准装置的空间和设备条件。座舱显示系统由平显和两个多功能显示器组成,飞行中绝大部分显示数据都可由电子显示装置显示,电子仪表和显示系统可提高飞行员在飞行和作战时的工作条件,座舱综合显示条件基本达到MIG-29M和F-16C/D基本型的标准。J-8F据确认仍然采用了由框架和三块透明件组成的组合式前风档,相对于三代机和J-7G的整体风档看起来比较落后,但是对J-8F需要执行绝大部分作战任务应该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J-8T的机载多功能雷达的宣传数据为满足多用途需要的多功能雷达,从数据上可以看出该雷达性能指标与J-8IIM的“甲虫”8II基本相同,J-8F的机载雷达在性能和功能上应该与“甲虫”8II差异不大,但必然在针对国内机载武器需要上比“甲虫”更加完善。国内航空兵准备的J-8F的机载雷达与出口宣传中的J-8T应该基本相当,按照航展上图片中疑似J-8F的飞机雷达图片分析,该型号脉冲多普勒雷达采用了接近正圆形的平板缝隙天线,没有“甲虫”8II上的寄生天线也证明J-8F具备独立敌为识别应答系统。J-8T机载雷达对空作战时对3平方米目标的上视搜索距离为74千米,下视有效发现距离为45千米(目标搜索概率80%),单目标跟踪条件下的锁定距离为发现距离的70~80%。雷达能够同时对扫描范围内的10个目标进行有效跟踪,配合导弹可具备超视距迎头拦截多个目标的能力。近距离格斗空战中可为机炮和导弹提供必要的瞄准数据,并且可通过雷达随动的方式保证格斗弹具备离轴射击的能力。J-8T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可挂载多种常规炸弹和火箭武器,具备挂载1000千克以下规格的激光、GPS和INS制导炸弹的能力,火控系统和机载武器具备对地面目标进行精确打击的能力。机载雷达在执行对海攻击任务时具备两种扫描模式和100、80千米的搜索距离,能够在正常海情下搜索和跟踪典型海上目标,机载外挂武器系统可挂载1~3枚YJ-8、9系列反舰导弹,使用反舰导弹可具备在驱逐舰火力圈外进行攻击的能力。

      J-8F雷达和航电的技术指标已经达到国外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先进水平,航电系统的综合化、自动化和模块化也达到了较好的水平,但是相对机载雷达和航电所表现出来的明显提高,飞机平台本身设计水平的落后在新机型上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原始设计标准上的缺陷仍然对J-8F的战斗力有所制约。按照航展数据中J-8T基本重量10500千克和最大起飞重量19800千克估算,扣除4200千克内部燃料后的最大外挂载荷应该在5000千克左右。5000千克的外挂载荷单纯从重量上看已经非常不错了,但需要注意到的是最大外挂载荷的重量并不等于武器载荷的重量,受到挂载条件、结构限制和外挂物尺寸等因素的作用,J-8F的有效武器载荷应该在3000~3500千克的范围,能够承受500千克以上武器的外挂点应该只有机身和翼中3个,机翼外侧可以挂载大容量副油箱的挂点受到载荷限制,估计在挂载武器时的最大载荷不大可能超过500千克的标准,机翼内侧挂点受机身和起落架限制的载荷重量不可能超过300千克。

      歼-8II系列战斗机机翼下6个外挂点都可以挂载空-空导弹,但体积较大的中距弹因为受到尺寸和载荷限制,目前看来还只能挂载在起落架外侧的机翼中央挂点位置,机翼外侧挂点用来挂载近距格斗用PL-8,机翼内侧靠近机身的挂点虽然也能够挂载体积较大的PL-8,但因为PL-8在发射时燃气对飞机的影响要比PL-5明显的多,在正常情况下内侧挂点只用于挂载PL-5。歼-8F可以同时挂载6枚空-空导弹的的火力强度看起来不少,但因为歼-8的内部载油量相对于两台涡喷发动机并不算充裕,在正常情况下执行近距空战任务时还可以只挂一个副油箱,但在中、远程作战任务条件下还需要用机翼外侧挂载两个油箱,执行空战任务时能够可靠挂载有效载荷的外挂点只有机翼靠内侧的4个。歼-8F机翼内侧挂架的PL-8在发射时对飞机有不利的影响,挂三个油箱后正常需要用PL-5来替代机翼内侧的PL-8。J-8II机翼挂点虽然看起来不少但在使用上却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机翼内侧挂点无论对空还是对地时都在载荷上有所限制。歼-8F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可以利用机身下外挂6枚250千克炸弹,同样的载荷位置也可以挂载4枚子母弹或1枚战术导弹,机翼中央挂点在理论上应该具备挂载LT-2激光制导炸弹的能力,但要满足自卫空战火力的同时能够挂载的对地武器不算多,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仍然要受到机载燃料不足导致的副油箱问题困扰。

      歼-8II系列从90年代中期开始生产的飞机普遍具备了进行空战加油的能力,利用空中加油可以节省下机翼外侧的两个外挂点来挂载武器,这个能够多次通过与HU-6伴随编队进行了展示,但国内目前能够投入使用的加油机只有数量有限的HU-6,相对满足歼-8空中加油所需要的数量还有很大的差距,利用空中加油改善外挂条件看起来可行却在实际上困难很多。歼-8F在改进设计上通过对火控和武器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基本上具备了执行多用途作战任务所需要的设备条件,但是基本继承自60年代歼-8的结构设计制约了外挂载荷,很多在理论上可行的作战能力实际上都存在困难。中国航空兵部队虽然要求歼-8F具备多用途能力,可至少从目前条件看来歼-8F还算不上合格的多用途战斗机。

       歼-8F采用了远比歼-8II先进的雷达火控系统和机载电子设备,机载武器的种类和性能也有非常明显的提高,但是这些成就严格来说只是国内航空技术发展的必然成果,相对于这些飞机内部设备和任务载荷方面的改进,歼-8F在飞机本身的改进幅度和效果上与歼-8II并无大的区别。歼-8F的结构设计和技术水平只是对歼-8II进行必要改进的结果,从这个角度可以认为歼-8F在设计水平上并没有什么长进,用现在歼-8F的雷达和武器去改装J8II同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采用歼-8F设备改进的歼-8II在战斗力上与歼-8F也不会有多大差异。歼-8F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并不是在技术水平和战斗力上得到多少提高,而是设计单位在型号发展思想上相比歼-8II存在的根本变化,这种变化的出现是隐藏在表现型号改进后的最重要的发展。

     歼-8II在设计的时候空军首先给设计单位提供了各种需求和目标,然后设计单位按照使用方的要求进行改进设计和综合,最后完成的歼-8II确实在总体设计和飞行性能上满足了空军的要求,但这个研制过程还是属于按照需要进行针对性设计的传统方式。歼-8F的设计则是设计单位在针对空军新的装备体系和作战方式,通过在歼-8II平台上综合先进航电武器来提高整体战斗力,从技术、性能、成本和使用等多方面总体进行论证的结果。项目的过程则由早期被动按照空军具体要求,进步到按照本身能力和论证结果向使用单位主动提出选择方案。歼-8F相对歼-8II最大的变化并不是飞机的性能有什么大的变动,而是从设计观念上由任务界定设计发展到设计主动去适应任务,这个过程虽然有歼-8F利用了歼-8II基本设计的因素,但歼-8F在整体设计观念和成品选择上也具备更强科学性的平衡条件。歼-8F在设计思想上相比歼-8II的灵活是其取得的最大成果,这个型号的出现证明了中国航空科研系统在观念上的进步,歼-8F和歼-7E都是国内航空科研系统的工作由被动向主动进步的代表。

歼-8F在航空兵新装备体系中的意义和价值

    歼-8F这种二代战斗机的改进和装备时间甚至比国外三代机都要晚的多,新歼-8相比歼-7这种简单廉价的低成本战斗机要昂贵的多,在生产和使用成本上相比三代的歼-10也没有什么优势可谈,在大部分飞行性能和综合战斗力上与歼-10相比则有明显差距。歼-8F的综合效费比从整体角度上远不能和歼-10相比。中国的歼-8应该是世界上最后维持在生产状态的第二代战斗机,相当于F-4“鬼怪”II和米格-23的歼-8与歼-10并行生产,出现了相似规格的二代机和三代机同时维持高速生产的局面。

     歼-8F(含其改型)的生产情况并不能说歼-8这个机型在性能上有什么优点,主要是本世纪初国内战斗机生产能力难以满足装备更新的要求,第三代战斗机短时间里难以满足航空兵新装备的大量需求,航空兵后勤维护和保障条件也难以适应三代战斗机的广泛装备。中国航空工业和航空兵部队在先进战斗机生产和装备上的困难很多,在先进战斗机难以快速满足日趋紧张的国防环境和装备需要时,与其消极的等待生产和使用部门逐步建立和完善基础条件,还不如利用歼-8这样具备一定战斗力并成熟可靠的现有机型,依靠技术改进的措施获得生产和使用都比较方便可靠,在战斗力上也能够基本满足现代化战争需要的作战飞机,这个填补过渡时期空白的需要才是J-8F的基础。歼-8F二代机的设计基础对飞机性能改进和发展的限制是明显的,但是也应该看到歼-8平台在体积和空间上比较充裕,在航程和有效载荷条件上在国内战术飞机中也比较出色,航空兵部队也拥有适应J-8需要的完整后勤保障体系。

      歼-8平台条件在飞行性能、机载设备条件和成本上比较平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设备和系统发展不同功能的改进型。歼-8F的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已经基本达到国内三代机的标准,飞机平台性能虽有所不足但可以得到新型航电武器的部分缓解,从综合战斗力角度仍然具备和周边现有三代机对抗的能力。发展和生产歼-8F的时间正是国内三代战斗机生产的瓶颈阶段,生产歼-8F应付暂时无机可用局面要比等待新机成熟更有价值。中国空、海军目前非常缺乏以战斗机为平台的特种飞机装备,利用歼-8F的改进成果和生产线作为特种飞机的发展基础,是当时以至现在国内航空科研生产系统能够采取的最恰当的选择方案。歼-8F的平台条件比较适合采用一机多型的方式进行系列化发展,应用特种设备和系统发展的特种机型性能较为出色,利用歼-8F平台发展特种机型也不会影响三代机的生产,比较适合中国军事航空生产和装备系统现阶段新旧交替的实际情况。
2#
 楼主| 发表于 2.12.2009 12:40: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wz8228 于 3.12.2009 23:32 编辑

   

对中国歼八Ⅱ战机研制过程的全面剖析

     与取得骄人成就的航天工业相比,起步较早的航空工业几乎没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回顾历史,若不是苏联的援助,我们就不能创建比较全面的航空工业体系。也正是在别人的援助下,闭塞了我们的思路,睹住了我们的眼光。若不是周总理一个人的努力,现在的航空工业可能还要落后。我国航空工业从业之众,首屈一指,创建时间较许多国家早了许多。然而,如同90年代以前的汽车工业一样,缺乏进取,徘徊不前。浪费了人力、物力,更虚度了光阴,使我国航空工业未能迎头赶上,反而与西方的差距拉大了。痛定思痛,我们应认真总结过去。民主决策,科学管理,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将我国航空工业搞好,使之成为高科技的支柱产业,占领世界科技的制高点,用先进武器来捍卫我们的神圣领土、领空与海疆!      

前言      

      当无数关心我国空中力量的飞机爱好者获知歼八Ⅱ战斗机研制成功时,无不拍手称快,甚为我国能够研制出具有现代战斗机特征的新一代飞机感到自豪。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终于发现,该机似乎没有中程空空导弹,性能也没有预期的好。他们开始迷惑、不解。当美国如火如荼、大张旗鼓地研制F-22、JSF等第四代战斗机之时,我们的歼八Ⅱ还处在缓慢的改进之中。在一直被看好的超七计划一拖再拖、一改再改,神秘的歼十在千呼万唤中犹抱琵琶半遮面之际,有些飞机爱好者开始不满了:在对歼八Ⅱ缓慢发展的20年内,即使是更加先进的战斗机早已该研制出来,而我们却还要苦苦地坚持对歼八Ⅱ的不懈改进。当老旧的、缺乏超视距、全天候作战能力的歼七不断获得海外订单,并不断推出新型号的时候,歼八Ⅱ及其改进型却未外销出一架。尽管它频频作秀于国内外航展之中,却无法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也未获得实战意义的提高。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歼八Ⅱ的技战术性能怎样,历史地位当如何评伦,优劣当如何述说等,成了众多飞机爱好者、关心国事者关注的话题,引发了关于歼八Ⅱ的大讨论。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时间,有关该机的评论可谓多矣,且众说纷纷。那么该究竟如何彻底地对其作全面剖析而作客观评价呢,这是本文力图解决的问题。      

歼八Ⅱ简史    

      20世纪60年代,适值美国、台湾国民党以台湾、泰国等为前沿基地,使用U-2、火蜂等有人、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对我大陆频频进行侦察活动。我军当时列装的所有飞机在升限上均达不到高空接敌的需要,亟待发展一种高空高速截击机,这就是歼八的由来。此时,我国在成功仿制米格-17、米格-19后,将目光瞄准了先进的米格-21。由于中苏关系破裂,有关部门得到的图纸不甚完整,加之在工艺上使用了许多先进技术,造成仿制上的困难。为此,技术人员作出了艰苦努力,掌握了该机的设计、生产要领,为日后设计、生产歼八战斗机做了良好辅垫。      

      在歼八项目以前,军队与航空工业部门曾多次提出脱离实际的战斗机计划,如东风107、东风113等。急躁冒进,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由于有失败的教训,在设计歼八时,谨小慎微,以致在气动布局与外形上不敢突破米格模式。在经老一辈飞机设计师唐延杰、黄志千等人的权衡下,沿用歼七即米格-21的气动布局,借鉴米高扬设计局E-152的设计思想,采用现成技术,将歼八设计成歼七的双发放大型,提高了升限和爬升率。没有采用强五的跳跃式前进法而是采取了步行法。虽然这种做法对当时快速、稳健地研制出歼八有莫大的好处,却注定了其未来命运,导致了它不是一个好的飞行平台,对以后的改型有许多不利影响。70年代末,面对苏联、越南广为布置的米格-23,以及始终笼罩在国土上的逆火轰炸机的阴影,老旧的歼六、歼七已无力胜任未来空战的新使命。1980年国家决定在歼八Ⅰ基础上,研制性能先进的歼八Ⅱ,设计者们采用了苏联苏-9/11至苏-15的发展模式,改用两侧进气,加长了机身比度。仍未摆脱米格机的窠臼,在其身上可以看到米格飞机的身影。机头雷达罩、发动机进气口、可折叠腹鳍、机腹双管23毫米炮等沿用了米格-23的设计,发动机尾喷管整统罩形式颇受米格-19的影响,主翼形状、起落架形状与收放方式与米格-21相同,而部分小的舱门还能见到美制F-86的设计!      
失之交臂的辉煌      

      实际上,若以夺取空中优势为己任,歼八Ⅱ的设计过于牵强,不如采用歼九、歼十三、强六改、歼轰七改方案。歼九是几乎与歼八同时发展的战斗机。由于当时要求性能高,方案几经变更,始终未造出一架原型机,被迫于1980年下马。强六是70年代后期在米格-23基础上发展的变后掠翼攻击机,与歼九一样拟采用一台相当于美制F100、F110与俄制AL-31的122千牛大推力的WS-6涡扇发动机,具有改进成制空战斗机或多用途战斗机的潜力。歼十三是70年代发展的拟取代歼六的空中优势战斗机,原先拟采用WS-6,后来改用在米格-23所采用P29-300发动机基础上设计的WP-15发动机,其命运同样是胎死腹中。歼轰七是西安飞机设计所、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设计、生产的双发重型战斗轰炸机,立项于70年代,采用两台斯贝MK202(国产型称为WS-9)涡扇发动机,具有良好的气动布局,大的航程与载弹量,是一种很好的飞行平台,拥有相当大的改进潜力。如果改进火控系统,换装WS-6或俄罗斯AL-31,采用电传*纵等设计,完全可以改进成具有强大的对空、对地(海)攻击能力的类似F-15E或苏-30MKK的多用途战斗机,其改装前景与意义超过比其稍后研制但先服役的歼八Ⅱ。70年代是我国航空史上百花齐放时期,其间先后涌现了运十、歼十二、直六等项目,后期达到了我国作战飞机研制的高潮。令人遗憾的是,多数项目或因航空工业部门,或因使用单位最终下马,所幸歼轰七因设计、生产单位的坚持得以侥幸生存下来。纵现历史,使用单位在装备什么样的作战飞机上多次徘徊、犹豫不决,导致先进的、具有良好改进前景的诸多作战飞机下马,与其配套的先进发动机无一保留,使设计队伍断层、人才流失。由于使用部门的作战思想停留于短距离,在地面引导下快速、分散地截击入侵之敌,使他们热衷于战术的所谓连续性、继承性,热衰于对相对落后的歼八的改进,从而不得不选择了歼八Ⅱ。在当时,歼八Ⅱ就不是唯一选择,也不是最佳选择。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我们对中国先进战机的美好愿望只能停留在对那段辉煌历史的回忆之中了      

      歼八Ⅱ源于歼八和歼八I,是我国在战斗机领域秉承苏联米格飞机传统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利用成熟技术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尽管作为战斗机先天不足,但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奠定了战斗机采用非机头进气的基本格局,对日后我国战斗机的设计、使用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军曾有研制歼十二的失败教训。该机是在60年代发展的一种单发轻型超音速战斗机。由于航程太短,缺乏全天候作战能力于70年代末期下马。在整个六、七十年代,我国已试飞的所有飞机中,最具创新精神的莫过于歼十二了。可悲的是自设计时,就是个落后机种。不过有几项成就值得大书特书,如:摆脱了苏联战斗机的束缚,采用下单翼、前缘襟翼、整体风档等,还有洗炼的突出的机尾造形等。这些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已有的设计理念与技术未被应用于日后的歼八Ⅱ的发展与改良中,相形之下,歼八Ⅱ的设计风格却远远不及歼十二。回溯歼八Ⅱ的设计方针,当是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的,可执行超视距空战的、能全面对抗米格-23的战斗机。而事实是,由于所采用的气动布局,尤其是三角形机翼,限制了歼八的进一步发展。    历史上,美、欧、苏等国装备了许多三角翼飞机。美制F-102、F-106,法制幻影Ⅲ等是无尾三角翼战斗机。其优点是跨音速阻力小,利于超音速飞行,而缺点也不少,前两者是截击机,在本土使用还说得过去,幻影Ⅲ急急被幻影F1取代,尽管较前者好不了哪去,只是采用后掠翼改善了起飞性能等。后来的幻影2000因采用了电传*纵放宽静稳定度等技术,使无尾三角翼机获得新生。以色列在幻影5基础上研制的幻狮加装了鸭翼,使飞行性能得以改善。90年代以来,欧洲研制的新战斗机无一不采用鸭翼加三角翼布局。我国新近研制的歼十亦采用此种布局。当时唯一使常规三角翼飞机发扬光大的只有苏联,他们发展了米格-21、苏-9、苏-11、苏-15等一系列三角翼战斗机。其中苏霍伊设计的是截击机,只有米格-21为前线战斗机。作为一种简单、高效、低成本的白天型战斗机,大量装备部队并向外出口有其得天独厚的政治、经济等原因,是苏联向2倍音速战机发展的重要机型。尽管存在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毕竟是东方阵营少有的一种2倍音速战斗机而得以向全球漫延。从技术与使用角度讲,三角翼战斗机有着无可替代的优点,并且是战斗机翼型的主流。但是纯三角翼,即既无修形又无其他措施的常规三角翼飞机早已不再是发展方向。纯三角翼适于高空、高速飞行的截击机而非多用途战斗机和空中优势战斗机。三角形机翼必须得到修型才能成为优秀战斗机。为弥补不足,苏霍伊设计局将苏-15改进成双三角翼飞机,成飞公司将歼七改进为双三角翼带有前缘襟翼的歼七MG或歼七E。改进后的歼七是格斗能力最强的国产格斗机。歼八Ⅱ的飞行性能要逊色得多,较之唯一优势就是航程远。这一点可能是被海军看中的唯一优点。放眼世界,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飞机,70年代以后,再无纯三角翼可言(例如F-15采用扭转的切角三角翼,F-16采用电传*纵的切角三角翼)。原因就是纯三角翼仅利于高速性能的发挥、不利于低速性能的发挥,机动性与使用经济性较差。作为我国九十年代的主力战斗机,歼八Ⅱ却令人费解的沿用纯三角翼不变。虽然利于高空高速飞行,但由此造成的飞行性能差,对缩短机身长度不利,其恶果是无法估量的。不仅影响飞行,而且直接导致机身细长。采用纯正三角翼布局是歼八Ⅱ的第一个先天不足。大量使用新材料,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早在仿制米格-21时,我们就已经掌握了诸如化学铣切、整体壁板加工等新技术,并开始尝试新材料的应用。以后,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研制歼八时,已开始使用复合材料。主要应用在水平尾翼与重直尾翼上,在为其配套的WP-7发动机上,已经采用空心涡轮叶片。随后,我国曾在强五飞机上试飞全复合材料垂直尾翼。仿制复合材料应用较多的海豚直升机,对国产飞行器大规模应用复合材料是个良好的促进,因而在歼八Ⅱ上,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水平也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除歼轰七外,歼八Ⅱ的技术水平是所有国产作战飞机中最好的。比如,歼八Ⅱ所使用的WP-13发动机大量使用了钛合金及其加工技术,使经济性与寿命均有很大改善。全胶接垂尾壁板和劳伦纸蜂窝结构使飞机重量进一步减轻。

成为我国的主力战斗机      

      歼八Ⅱ自投产以来,已经大量在海、空军中服役,是继歼五、歼六、歼七以后的我国第四种主力战斗机,也是我国第二代战斗机中的最后一个机型。产量大大超出歼八及歼八I,目前的装备数量仅次于歼七。在远程、全天侯作战方面,非前三种战斗机所及,只有引进的第-27或歼十一能在性能上超越歼八Ⅱ,而后者在数量与战术应用上又有独到的优势。      

      在建国50周年的阅兵式上,总共有28架歼八Ⅱ飞越了天安门广场。其中24架单独编列,从而成为我军历史上最大的机群编队合成,另外4架歼八Ⅱ受油机与两架轰六加油机编队。虽然歼七也有28架,但共有20架单独编队,其余8架是八一飞行表演队的歼七EB,与长机轰六共同组成第一梯队。以上事实足以说明,歼八Ⅱ在我航空兵中的重要地位。      

      翼型选择不当,造成终身遗憾      

      缺乏优化设计,造成机身颀长无比      

      歼八Ⅱ是我国第二种投入使用的两侧进气的战术飞机,是第一种两侧进气的战斗机,从此我国战斗机摈弃机头进气的简单形式,开始具有现代的外形特征。不过,作为我军跨世纪战斗机,由于优化设计不足,致使机身颀长。主要原因是与该机采用纯三角翼常规布局有关。      

      作为歼八Ⅱ的第二个先天不足,细长的机身本不是不能缩短的。以其身长来衡量,空重仅有982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只有17.8吨,与机身长度较短的单发米格-23相仿,低于米格-27的20.6吨。幼狮战斗机空重为7285公斤,最大起飞重量为16.5吨;幻影2000空重为75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为17吨。两项数值均低于我机,但它们的几何尺寸要小得多。F-16的空重与最大起飞重量因生产批次的不同而不同。空重大致从7.0-9.3吨,最大起飞重量 -23.1吨,已由轻型战斗机接近重型战斗机水平,尺寸小而重量大。90年代出现的欧洲阵风与台风战斗机亦存在类似F-16的情况。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歼八Ⅱ的空重和最大起飞重量与其身长不相称,好似一名瘦高个拳击手,力量显得异常单薄。国外与歼八Ⅱ相同或相近尺寸的战斗机最大起飞重量大致在25-35吨,满足此项数值的国产战机只有歼轰七。 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发动机推力小;二是机翼形状及增升设计不合理,起落架强度不够;三是西方飞机尽其可能地使用复合材料、并配以广泛使用钛合金用来减轻重量,由于装备比较完善的电子设备、还有大容量机内油箱,起飞重量往往比较大,而歼八Ⅱ的小起飞重量只能说明有效空间少。我们可以作一大胆推测,如果当初用WS-6改装歼八Ⅱ,那么该机势必要加大起飞重量,同时改善火控雷达,翼型、气动布局等均要发生深刻变化。然而这对使用单位的习惯不相符,他们习惯于使用轻型的、维修简单的飞机,而不愿使用精密、复杂的作战系统。在使用现有WP-7或WP-13发动机,该机不是没有缩短机身的可能。现举例说明:      

     1、米格-23、米格-31的进气口就在座舱两侧或靠后位置,F-4、F-5、F-15、F-22、雅克-38、超军旗、鹞、强五等正常布局的战斗机,其进气口设计莫不如此;幻影2000等无尾三角翼飞机的进气口位置也较*前、机翼进一步向前安置,没有平尾,进一步缩短了机身。      

     2、Saab-37、JAS-39等近距耦合鸭式布局的战斗机,不仅进气口在座舱两侧,前置鸭翼紧*进气口安置,较常规布局缩短了机身;米格-19、米格-21等机翼位置非常靠前,亦可起到缩短机身的作用。      

      3、F-15、F-22,闪电等战斗机为了缩短后机身,刻意对机翼后缘进行了修形,使后缘翼根前移,便于向前安置水平尾翼。苏-27,米格-31等飞机如果采用三角翼,势必延长后机身。      

      4、为了缩短机身长度,许多设计师选择发动机尾喷管外露的方法,配以将垂直尾翼前移等手段,缩短飞机总长度。有些飞机,如台风、阵风的雷达罩就在座舱前;有些飞机如F-15、F-22、F-35等将机体大大缩短,而平尾则比较*后。F-22还将YF-22的形如主翼的水平尾翼进行修形,不仅更利于隐形,缩短总长度,而且可以避免维修时人机碰撞。      

      总之,设计人员为了缩短机身可谓绞尽脑汁!      

      反观歼八Ⅱ,上述缩短机身长度的措施在其身上却未被应用,反而成为80年代以后细长比最大的战斗机,实在让人感到无奈。在武器装备方面,我们老是该大不大,该小不小。譬如军舰,国外的军舰无论在尺寸、排水量等方向总是超越我们许多,坦克亦是如此,而在飞机方面,我们老是比别人轻许多。以致同苏联一样,有个“傻大黑粗“的不良评语。如果采取优化设计,完全可以缩短歼八Ⅱ的总长度。歼八Ⅱ的设计人员曾称专门加长歼八Ⅱ的机身长度是为了增加前机身油箱以配平飞机重心,这是造成该机长度增加的一个原因。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可以通过将机身下副油箱前移,即像F/A-18、Saab-37、F-5的早期型号、苏-7那样即可解决上述问题,而非要增加前机身长度。通过类比,完全可以断定歼八Ⅱ的机身长度可以缩短。这样就可能成为一种新型战半机而非在原准机基础上简单地加长而实现设计目标。联想歼八Ⅱ诞生的背景,不佳的气动布局,修长的机身,可以断定歼八Ⅱ的设计是失败的。当然加长机身有利于减小飞行阻力、增大纵向稳定性。由于缺乏优化设计,包括操纵系统、挂架布局等,导致歼八Ⅱ在轻量级运动员中长了个大个,无力伸展拳脚。国外战斗机尤其是西方战斗机,大量采用复合材料、钛合金等,千方百计地减轻飞机重量等,机身长度比我机小,空重相仿的战斗机,起飞重量、航程、载弹量等远比歼8Ⅱ大,机载设备又非常齐全,只能说明歼八Ⅱ的增升效果不佳、有效空间太少、整体设计不合理。有人认为歼8Ⅱ之所以细长,是与其采用两台发动机密不可分的。诚然,采用两台发动机是造成机身加长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更加细长的绝对因素。通过优化设计,完全可以控制总长度。在国外,不乏采用同一型号、或近似型号发动机装备数款战斗机的实例。除重型的A-5、F-111、苏-24等机身较长、起飞重量超重外,其他型号的双发飞机,除起飞重量大幅攀升外,机身长度没有歼八Ⅱ增加明显(歼八Ⅱ采用的涡喷13实是涡喷7的改进型)。例如,同是采用F100、F110涡扇发动机,F-16为单发,机长为15.09米,F-15为双发重型机,机长19.43米;在两台发动机基础上改用一台F404涡扇发动机的F-20,机长为14.42米,同样采用一台F404的X-29长16.44米,X-31长14.85米,JAS-39为14、10米,双发型的F/A-18机长为17.07米,双发的法国阵风A为15.8米;采用F-119发动机的双发型YF-22机长19.56米,F-22机长缩短为18.92米,YF-23机长20.5米,单发的X-32长14.03或者14.42米;采用一台M53发动机的幻影2000机长14.36米,双发型的幻影4000为18.70米,采用M53改进型的M88的阵风A机长15.8米,阵风C则缩短到15.3米。这些是70年代以后的设计,此前的机型主要有采用一台J79发动机的F104,机长16.69米,双发F-4为19.20米;采用J52发动机的单发攻击机A4机长12.29米,双发重型攻击机A-6达16.69米;采用埃纹发动机的单发猎人战斗机长13.93米,双发闪电式截击机长16.84米;采用两台RD-33发动机的米格-29长16.28米,采用一台RD-33改进型RD-93的中国FC-1机长14米……通过实例对比,可以明确战斗机的长度确实与采用发动机台数有关,但不会造成机身明显的加长。歼八由歼七发展而来,采用相同或相似的发动机,歼七机长13.95米,歼八含空速管长21.52米,而歼八Ⅱ却达到21.59米,较前述飞机,增长幅度过大,而起飞重量过小,不能不说是遗憾。      

      如果当初不是简单地对歼七放大,而是依据战术目标仔细对气动布局及部分细节进行修形,从众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案,歼八飞机决不会是现在这个模样。除机翼、机身、气动布局缺乏优化设计与修形之外,其他还有诸如机翼增升装置简单、起落架收放形式不佳、座舱偏小,腹鳍过大过笨等。需要指出的是,歼八Ⅱ有些设计过于简单是因发动机推力嫌小,但正因为推力小才需缩短机身并减重,才需要增加飞机升力,而这些又恰恰是歼八Ⅱ的一大顽症。      

      歼八的增升装置与起落架收放形式传承于米格-21,机翼上安置有简单襟翼,既无前缘襟翼,又无F-15、闪电相同的机翼扭转度。因为主起落架支柱在翼下,且又向内、向前斜向收入机身内,致使翼下内侧挂架仅能携带格斗导弹,而紧靠主起落架支柱的挂架又无法携带大型副油箱,不利于增加载荷与航程。如果修改机翼形状与增升方式配以主起荷架垂直向内收入机身,歼八Ⅱ的装载量定能提升。F-4、台风、幻影2000的布局与作法便是明证。至于座舱狭小、机身上下有鳍、机翼有翼刀,水平尾翼有防振颤配重则是仿制米格飞机的通病。仿制米格-23而引入的可折叠腹鳍无助于减轻飞机重量与使用成本。

发动机推力小,油耗大     

    发动机是制约我国飞机发展的两大瓶颈之一,歼八Ⅱ也不例外地受此影响。歼八安装两台歼七使用的WP-7发动机,歼八Ⅱ换装的WP-13是WP-7的改进型,系苏联由P11发展而来的P13涡喷发动机的仿制型,两者均属于50年代的技术水平,前者的国产型号就是WP-7。两者只有微小的变化,具有通用性。WP-13自重1306kg,加力推力63.45千牛,推重比5.28,油耗率起飞阶段为2.2公斤/公斤/小时,巡航阶段0.99公斤/公斤/小时。虽然我们一直坚持对WP-13的改进,但由于技术制约,改进幅度不大。因发动机推力小,限制了歼八Ⅱ的起飞重量,而高油耗率又进一步缩短了该机的航程。

      70年代以来,西方的第三代战斗机纷纷采用先进的涡扇发动机。较之涡喷发动机具有推力大,噪声小,油耗低等优点,进入80年代,西方的战斗机基本实现涡扇化,就连我国周边的大小国家及地区已基本实现了主力战机涡扇化。而我们仍然依赖五、六十年代苏联人给予的家底来装备90年代的主力战斗机,单这一点就严重制约我军机的性能发挥。目前,西方的军用同类发动机已向小型化发展,几何尺寸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推力及推重比却越来越大,并出现了推力矢量发动机,发动机控制技术采用全权数字式控制系统,操纵限制越来越小。相比之下,我国发动机整体水平依然落后。早在歼八立项不久,我们即已开始研制与AL-31、F-100/110推力相当的WS-6涡扇发动机,并实施将WP-6改进为WS-5,测绘仿制波音707所用JT8D涡扇发动机的WS-8计划,70年代在周总理的主持下引进英国斯贝MK202涡扇发动机,仿制型号为WS-9。虽然有关部门对WS-6进行了改进,甚至于1982年试车达到了138千矢推重比为7的预期指标。使人难以想象在AL-31、F-100研制的同时,我们居然会有相似的涡扇发动机,但因没有配套飞机而下马。仿制成功的WS-9,当初也是无使用飞机而停顿,造成日后定型的歼轰七因缺少发动机而只有少量入役,大大影响了我军战斗力。在WS-6下马之际,该发动机几乎达到定型状态只待投产。WS-6曾是我们很有希望的发动机,不仅可以提升我军战斗力,还可以大幅提高航空工业整体水平。它的下马,以及歼九、运十的下马,使我国航空工业裹足不前。     

火控雷达落后,作战能力严重不足      

      发展歼八Ⅱ的目的就是要在机首雷达罩内安装大型火控雷达以实现全天候与超视距空战与拦射能力。但从公布的大量歼八Ⅱ照片、歼八ⅡM计划及当前的改进来看,歼八Ⅱ不可能装备可下视下射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其火控雷达至多相当于米格-23的高空云雀或F-4的早期型号。我国的中程空空导弹PL-11系意大利的阿斯派德的仿制型。从我国的导弹护卫舰最终以HQ-7舰空导弹取代HQ-61舰空导弹来看,PL-11性能平平,而歼八Ⅱ的火控雷达似乎对其不相配。关于这一结论,可以从歼八Ⅱ只带格斗导弹而不见PL-11导弹窥视一斑。歼八的设计构思是高空高速截击机。作为截击机的重要特征就是有先进的火控雷达和中程空空导弹,而此方面歼八以至歼八Ⅱ均不过关;执行格斗任务又无优良的飞行性能。将拦截轰炸机为主的截击机改进为以制空为主的战斗机,是歼八Ⅱ的第三个先天不足,航空电子落后又是制约我国飞机发展的第二个瓶颈。我国曾经成功研制出脉冲多普勒雷达,除歼轰七装备有这种雷达外,不知歼八Ⅱ为何没有装备。该机装备此种雷达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作为我军新战斗机,歼八Ⅱ携带的武器种类不比歼七多多少,主要为一门23毫米双管炮,带2-4枚格斗导弹执行空战任务;携带2具火箭发射巢,4-10枚炸弹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目前尚未见携带精确制导武器和反舰武器的报道。在海航序列中,强五不具备携带C801反舰导弹能力。歼轰七虽然能携带2-4枚,但装备量太少,歼八Ⅱ不能携带、发射C801,使其作为海军飞机的作战能力大打折扣。      歼八Ⅱ作战灵活性不足、缺乏弹性的原因是与载弹量、航程偏小等有关,更重要的是该机火控雷达落后,从而制约该机作战潜力的发挥。这大概是我国发展歼八ⅡM的原因。   

批驳两种观点      

     早在歼八Ⅱ服役之初,业内就有人声称该机在性能上全面超越米格-23。歼八Ⅱ的设计目标是抗击苏联最后一种第二代战斗机米格-23的挑战,大量借鉴了后者的设计。米格-23早于歼八Ⅱ近20年服役,其设计者是著名的米高扬设计局。在设计该机时已有几代或几批世界闻名的战斗机,其中包括我国仿制的米格-17/19/21等。为了研制米格-23,他们已对相关技术作了大量预研,掌握了许多新技术。更重要的是苏联倾其全力发展空中优势以对抗北约。米格-23服役之后,性能不断得到提升,不仅装备有中程空空导弹,还有部分下视下射能力,高空最大速度、机动性均优于我机。所采用的P29-300涡喷发动机不仅推动大、泼辣,还是同类发动机的终极,达到了巅峰状态。使我国仿制P29-300的前代P13发动机的WP-13无法望其项背。再者米格-23的数量亦远远超出歼八Ⅱ,不仅有质的优势,更有数量优势,直到目前仍有很大的改进余地。我机的设计目标就是追赶米格-23,在成功仿制米格-21之后,在工业实力、特别是航空工业实力落后于苏联的情况下,要研制出赶超米格-23之机,其困难性可想而知,何况我们的设计又无法摆脱苏联的影响,缺乏对高性能战机的热情及不断的决策失误呢。小展弦比,常规三角翼布局配之以落后的设计思想严重制约了歼八Ⅱ的潜能,使之无法全面与米格-23相抗衡。身为世界上最后一种第二代战斗机,歼八Ⅱ不仅落后于米格-23,就是与其它主要第二代战斗机,如F-104,F-5、F-4、幻影Ⅲ、幻影F1、Saab-37等相比,也是处于下游。那些认为歼八Ⅱ超出其他第二代战机、具有第三代战机的部分特征,超出F-16、幻影-2000的部分性能等言论是缺乏根据、有失公允的。世界上第一种2倍音速战斗机F-104的最后一种改型,已是一种可发射麻雀或阿斯派德中程导弹的优秀截击机,拦射性能超过歼八Ⅱ。在80年代以后进行了大量改进的F-4,性能全面超越歼八Ⅱ及以后的歼八ⅡM。即使未升级,作战弹性、综合作战能力仍超出我机一大截。F-5的作战能力大致与歼八Ⅱ相同,其最终改进型F-20,由于装备了AN/APG-67脉冲多普勒雷达和外挂物管理系统、玻璃化座舱、F404涡扇发动机后,达到了第三代战斗机的水平。只是由于里根政府放开高性能战斗机F-16的出口限制,迫使其没有正式生产。Saab-37的情况同F-4。F-16、幻影-2000是典型的第三代轻型战斗机,性能各有所长,无论在截击、格斗、对地攻击等方面均表现出色。由于它们装备了先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已不需要刻意追求高耗油的升限与速度最大化,换装高性能的射后不管导弹,更使两者如虎添翼,迅猛异常。因此,即使歼八Ⅱ在最大速度与最高升限超出它们已毫无实际意义。由于火控系统的落后,歼八Ⅱ不仅空战能力严重不足,而且对搜寻隐形飞机方面更是难施拳脚。      

      无论将歼八Ⅱ与国外第二代战机相比,还是与第三代战斗机相比均不公平。它们在时间上根本没有可比性:有些是相差一代,有些是早已退役或即将退役。作为世界上最后一种第二代战斗机,出现在多数第三代战斗机服役10年左右和第四代战斗机原型机试飞之际,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未来的可能冲突中已不可能与第二代战斗机相较量。    

升级改进      

      早在歼八Ⅱ尚未正式服役之际,航空界与使用单位已认识到了该机的不足。为了解决火控雷达及作战能力等问题,我方与美国签订协议,由格鲁门公司改装50架歼八Ⅱ,并提供5架备份。改进内容主要包括:安装F-16C/D所用的AN/APG-66火控雷达,LN-39导航系统、平视仪、任务和大气数据计算机等。改装目的是赋予该机拥有下视下射、超视距的全天候作战能力。作为补充,由格鲁门公司帮助研制歼七M的终极改型-超七。然而,上述两项努力均因某种原因而搁浅。随后我方可能与以色列、意大利等国接触,寻求改进歼八Ⅱ之路。正当我方无可奈何之余,正所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先的冤家对头却要帮助我们改装歼八Ⅱ。中俄双方合作的产物称为歼八Ⅱ,改进方法与美国的“和平典范“方案相似,改进核心是引入了甲虫-8Ⅱ火控雷达,辅以导航和电子对抗系统,完成了早期的改装设想。歼八Ⅱ不仅拥有良好的拦射能力、还有反舰攻击能力,作战能力较之前辈提高了许多。然而,没有迹象表明歼八ⅡM已经装备部队,而公开的资料称该机是外贸机,直到目前,也未向外售出一架。就在我们急于发展歼八ⅡM之时,沈飞公司还发展了安装有受油控管的新型别,另有部分机型增加雷达*警装置。种种迹象表明,对歼八Ⅱ的改进仍在继续,包括验证主动控制技术,换装新型发动机等。自歼八Ⅱ服役以来,我国已有性能更加先进的飞豹战斗轰炸机服役,因有比较先进的火控雷达终使空射C801反舰导弹明花有主。这种雷达若移植到歼八Ⅱ上,将使该机获得宝贵的反舰能力。同期还有对歼七M的机翼形状的改型,以及第三代战斗机歼十的研制,如果将这些技术合成于歼八Ⅱ一身,必将极大提高该机的战斗能力。实际上,这些分散的努力却未集中到一个机型上,并对其他型别进行改进,至少现在还没有。未来改进设想      

      进入21世纪,我国军事航空工业已取得长足进步,已研制出许多作战飞机,作了一些技术准备,加之技术引进与交流,使我国基本具备研制第三代战斗机的能力。因此,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对歼八Ⅱ改进还是可行的。以下是作者的大胆设想:      

      第一种改进是最彻底的改进,即按前述歼八Ⅱ的所有不足进行改进,具体方案如图六所示。重点在于翼型改进、缩短机身、换装新型涡扇发动机等。这种改进是最彻底的方案,等于全新设计一种飞机,风险是所有改进方案中最大的。在进入隐身时代,花费巨资研制一种改良型是不切实际的,不如直接研制一种隐形战斗机。      

进行彻底地改造。     

1、发动机进气口前移,并改变大小;     
2、改变机翼形状;     
3、改换具有可调喷口的新型发动机;     
4、抬高、加大座舱;     
5、改变腹鳍;     
6、*近主机落架支柱携带大副油箱     
7、缩短机身     
8、改变垂直尾翼形状      

      第二种改进方案是不改变机身长度的前提下,改变机翼形状为类似歼七MG与苏-15的双角翼或类似苏-27的机翼;安装翼梢发射导轨,翼下中间挂架携大型副油箱,同时换装大推动力发动机;融歼八ⅡM、歼八ⅡD、歼八ⅡACT等方案于一身,左翼下吊挂电子对抗吊舱、右翼下吊挂拖曳式干扰系统,后机身增加红外诱饵发射装置,加装数据链装置、红外搜索装置、加大座舱尺寸、采用整体式风档,抬高飞行员位置,采用玻璃化座舱;换装脉冲多普勒雷达,使其成为优良的截击机、反舰攻击机或野鼬鼠飞机。        

      第三种方案采用双座布局改变机翼形状如第二种方案,并简化第二种方案,使其专司教练、截击、反舰任务。      

      第四种方案是采用幻影IV的发展模式,增设领航武器控制员舱,加长机身长度,加大翼展,换装两台WS-6改发动机,携带火力圈外发射核巡航导弹的战术核轰炸机。具体数据为:机长23.6米,翼展11米,航程4000公里,可空中加油,具有强大的电子干扰能力。        
      由于歼八Ⅱ不是好的飞行平台,改进潜力不大,风险却很大。对其进行大量改进不如对歼轰七进行重点改进,使其成为类似苏-30MKK和F-15E的双任务战斗机,集中全力发展歼十,因此图七所示的第二种改型应是今后的改进重点与方向。      

反思      

      回顾及总结歼八Ⅱ的发展经验,进行深刻检讨,对发展我国的航空工业是非常有益的。我国航空工业历经50余年发展,虽然取得喜人成就,但仍落后于西方数十年--这种差距本来是可以缩小的。随着巴西、印尼、以色列、印度、韩国、日本等国家航空工业的崛起,以及周边安全形象形势的变化,使我们不得不对我国航空工业历史及现状作出评价。本文就是通过对歼八Ⅱ的简要回顾与述评继而进行反思,也是对本文的总结。        

      客观而论,歼八Ⅱ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主力战斗机。一方面我国结束了十年动乱,虽然致力于实现四个现代化,但十年动乱使航空工业裹足不前,许多基础研究荒废;另一方面,国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立国之本,忽视了对国防事业包括航空工业的投资,使国防投入捉襟见肘,无力发展高性能的武器系统。多数人乐观估计了国际形势,由此进一步导致了经费不足,包括战斗机在内的高性能武器平台缓慢发展。基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立国之本,忽视了国防现代化对国家安全乃至经济发展的保障与促进作用,片面认为国防建设对国民经济的消极作用,未发觉发展防卫力量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并对高新技术的强大推动力。这是导致与歼八、歼八Ⅱ同期发展的歼九、WS-6、运十等工程下马的直接原因。WS-6的下马使我国失去了独立研制F-15、苏-27一级或F-16一级的先进战斗机的条件。同时三者的下马极大削弱了我国航空工业实力。由于决策失误,有关部门选择了希望不大的歼八Ⅱ。可就是原先设想的立足超视距全天候拦截的新一代战机,又因经费不足,基础与作战思想的双项落后,至今无法摆脱昼间、近距作战的基本式样。由于缺乏竞争,歼八Ⅱ又是所有战斗机的唯一替代者。以上这些均是宏观层面,而在微观层面,因受历史、习惯等原因的束缚导致设计上存在种种不足,缺乏普遍意义的优化设计,加剧了歼八Ⅱ的不足。      

      在进入21世纪之初,在许多国家纷纷将航空(含航天)工业作为关系国家安全的支柱产业时,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包括歼八Ⅱ在内的许多防卫政策与计划作深刻反思,从而鞭策我们团结一致,坚定发展民族航空工业的决心与信心,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使我们的航空工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我们有世界一流的战机保卫祖国的领空与海疆!

      评论: 发展J-8-II是必然之举。想想当时的环境。文革。那个时候的确还有很多其它的机型布局。比如J-9和J-13,但是以当时的局势即使造出来也要拖很久。但那个时候正如文中所说,美军第三代军机已经蓄势待发,二代机的极限品也逐步逐步开始让只有mig-21纺织品的我国赶到威胁。因此我们继续一种飞机来迅速装备。 于是,在各种情况的综合考虑下,J-8II以其不怎么高的性能,却同样不怎么高的价格和技术等级夺得了头筹。正如我上面所说的,J-9和13型可以继续发展下去(需要解释的是,文中有个明显的错误,当时任何一台引擎都无法供应以上二机的充足动力,这正是二机下马的原因),但这就违背了中央——快速成就战斗力的重要宗旨。 而且要说明一点的是,以当时我军和世界环境来说,配用GGI的截击机战术思想尚没有被倾覆,真正敲响这一系列丧钟的,是1982年以色列和叙利亚的贝卡谷地空战。在此之前,J-8-II于79年提出,,80年开始研制,83年出图,84年试飞。在他开始的时候华约及中共依然深信这种飞机将带来均势。 82年的以色列空军带走了一切自信,在新飞机无法满足现有危险的时候,美国开始向中国伸出友好之手,这时候,我们可以得到一架好的、经过彻底修改的J-8II(改动很多,基本上改后就不能称J-8-2了),但以当时的国力,我们尚不足以搞这个改装项目(有人说因为当时两国关系急剧恶化,但其实即使我们不得到飞机也能得到图纸和设计方案等技术数据资料,而且我们得到了)。同时,我们还有另外一个选择——进口法国的幻影机,但是因为穷,我们没有买(从现在角度来说,这些钱算不了什么,但当时就不同了)。 明白我们为什么当时只有J-8-II了吗?穷!在当时搞不到好飞机。 另外谁说J-8-II不能发射中距弹的?承认,早期的他的确不能,但仔细看看,J-8-IIM到底能不能? J-8-II本来就是打截击的,目标是苏联的高空高速轰炸机,而不是和mig-23打缠斗。虽然他很象MIG-23就是啦。传说我们搞到过mig-23,和美国同时搞到的,我们得到后造了J-7-III。

      性能弱非军机之过,实在是其它配套技术上不去。否则,就是他是三角翼,用复合材料和最好的引擎配有源相控阵机载雷达……F-15算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3.12.2009 17:09:47 | 只看该作者

从“八二工程”到“八三工程”再到歼8F

  前日惊闻由歼8F改进的拥有模块化舱设计的出口型歼8T歼击机,其中的T为“太阳鸟”首字母。


    回想来,这个型号走到今天实在是不容易。在巨大敌对威胁下临危受命,本赶上快车大刀阔斧升级,不想遇上意料外之风波;而后决不屈服,誓保血仇。几经磨难,本该修成正果,然而再遇挫折,打击连连;此后痛定思痛,一步一个脚印,一滴汗一滴血,一点一点铸就了今天的“太阳鸟”。“太阳鸟”这个名字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不过背后真是太多辛酸。而今涅磐,令人振奋。

    加油!中国航空工业!加油!中国的航空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3.12.2009 23:31:21 | 只看该作者

歼八FR侦察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6.1.2025 13:22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