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楼主 |
发表于 4.11.2007 04:38:55
|
只看该作者
在“动援一切资源、集最大力量、聚各方智慧”的基础上,606所终于在2004年年底的节点前将“排故”后的发动机交付阎良试飞院。但直到今天,依然有人怀疑,要在短短百天??几乎是不可能的,之所以最后过关,可能是林左鸣、杨锐为了保住定型节点,避免型号下马,而降低了发动机的性能、耐久性、可靠性等指标,因为据传在“考核”后型号依然存在技术问题。这也正是本应该在05年初就定型的型号,却拖到05年11月10日才完成了“长久初始寿命试车”的原因。而在05年初,型号已经通过“考核”的前题下,2005年2月,中方仍然迫切的引进俄式发动机且积极要求与俄方洽谈AL31FN的技术转让事宜,可见中央军委对WS10似乎还是缺少信心,具体原因不明。2005年3月6日606所再次召开了“太行”发动机设计定型工作动员誓师签字大会,全所人员签字誓师,事后来看,这应该是中央给型号最后的机会,但万幸的是这次606所和黎明厂没有让我们再失望,11月10日WS10终于通过最后的检测关,获得了飞向蓝天的通行证。
以上为笔者通过研读《揭秘“太行”18年艰辛研制历程》一文,结合近几年的官方媒体通讯稿及周边新闻及网络传言对“太行”真实研发过程的一些判断。下面说说“太行”发动机的短期应用前景。
众所周知,发动机一直是中国航空工业最薄弱的环节。当年运10下马至今令人扼腕痛惜,但很多人却没看到,当时运10之所以下马,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时无法解决大推的问题(大推力高推重比推量涡扇发动机)而又无法指望进口。而且国产航空发动机也一直受技术工艺、加工精度、大修时距、数字控制系统等等问题的困扰。所以说,“太行”发动机的定型的确具有重大意义,毕竟一款成熟的发动机技术可以应用于诸多领域。
在互联网上可以查到“太行”发动机的主要技术指数:3+9+1+1结构的大推力高推重比低涵道比先进发动机,总压比、效率、喘震余度高于AL―31F,总压比与F110相似,达30以上,涡轮前温度为1747K,推重比为7.5(国际标准),全加力推力为 13200千克,重量比AL―31F要轻。全加力推力 12500千克;F110的涡轮前温度为1750K,推重比为7.57(国际标准),全加力推力为13227千克。总体比较,太行发动机的性能要稍高于AL ―31F,与F110相似,推重比在7.5以上。
其实这个数据的可信程度有多高,笔者很难从研发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中国航发工业的底子来推断。不过,发动机最主要的除了技术参数外,更重要的是加工精度、工艺水平、可靠稳定性和大修时限,另外,还要考虑生产效费比。中国以往的国产航发的大修时限是300小时左右,AL-31F是1300小时左右,以前看过报道,欧美同类发动机应在1800-2000小时以上,所以说“太行”发动机的大修时限决定其应用成本。而发动机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则是生命,轻则关乎战机和飞行员的存亡,重则关乎国家战争的胜负,所以前军委主席江泽民在谈及尚处开发阶段的型号发动机时,特别强调的就是“一定要做到性能可靠”,而“太行”作为一款刚刚定型的高性能航发,其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稳定性应有待时间来观察(AL31FN在湿热条件下故障率就相对较高,中、印的苏凯系战机都曾吃过苦头)。在数字发动机控制系统及喷口、进气口的技术和工艺方面,因为中国在昆仑系发动机上已有了很好的应用,应该不会存在太大问题。因为是本国制造,所以在维修、维护方面的成本应该相对较低廉。最关键的就是制造精度和加工工艺,这方面是中国工业的顽疾,而工艺水平恰恰决定了前面所说一系列问题的核心要素,黎明厂虽然是中国航发制造能力最强的企业,但在工艺环节笔者依然持保守态度,再就是耗油问题,估计怎么也应该比俄制的省油吧?推测中。
这里必须再提一提“场外”新闻,还要从中国引进AL-31FN的话题说起。根据简氏所提供的消息,中国采购土星设计局的AL-31FN,前后共300台。首批54台已于2002年前全部交货,装备歼10A,笔者估计除去维护更换所需库存的预留和“学习”需要,应该装备40架歼10。据称第二期引进的100台AL-31FN-M的第一批次也已经于2005年底2006年初到货,具体数目不详,但全部100台将于2007年前全部到位。俄媒体引述制造厂商的话说,这种带矢量喷嘴的改进型发动机全部按中方所提供的歼10A战机的要求进行改进,可见二期100台AL-31FN将全部装备歼10战机。引自加拿大汉和的说法,目前成飞共有两条歼10生产线,如果全速开工,一年共可下线40架歼10战机。这个数量与中方引进俄方发动机的数量基本吻合(减除维护必需的库存)。而07-10年俄方将再向中方提供150台发动机,英国简氏防务的说法是,这些发动机全部应用于歼10系,而歼11的生产和SU27升级所需的发动机中方将另行采购,这个价值可达12-14亿美元的合同目前正在洽谈中。如果消息可信,那么基本可以确定WS10A“太行”发动机将不可能装备于歼10系。而歼11目前产量有限,前段时间有消息说,2006年歼11刚刚形成量产规模,估计年产17架,这个数量的战机入役,应用发动机应在40-45台,数量并不是很多,而且歼11的生产已经包括在中俄早些年签订的200架国内组装项目中,已包括发动机在内,所以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有WS10的用武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