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27日 俄罗斯与北约关系文件在巴黎签署 1997年5月27日,俄罗斯与北约关系文件在巴黎签署。 其文件要点是: 目的和基本思想 俄罗斯和北约不把对方视为潜在的敌人,将努力缓和过去的对抗,加强彼此的信任与合作。北约将通过扩大其政治和维和职能继续改革这个组织。决定重新考虑北约的战略构想。俄罗斯将继续建设民主社会,实施其经济和政治改革。双方将承担继续削减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义务。 合作原则 双方将在建立共同和全面的欧洲安全体系方面进行合作。其总任务是:抵抗侵略性的民族主义;对不扩散核武器、生物和化学武器进行监督;同恐怖主义作斗争;维护人权和少数民族的权利;防止发生区域性冲突。双方有义务在国际关系中不使用武力和用武力相威胁。 常设机构 常设联合理事会是一个磋商、协调和尽可能协商一致地通过涉及双方利益的决定的机构。常设联合理事会将进行各种级别的会晤。北约秘书长、俄罗斯的代表和北约一个成员国的代表将轮流担任常设联合理事会主席。常设联合理事会的所有决定都将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通过。 合作范围 这包括保持欧洲的安全与稳定、以先发制人的外交手段防止发生冲突、共同进行维和行动、不扩散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等等。 军事问题 北约表示,它既无打算、也无计划、更无必要在其新成员国领土上部署或存放核武器。双方继续在维也纳谈判中做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方面的工作。这个条约应该在有关各方都同意的基础上签订,并在2001年重新进行审议,以后每5年重新修改一次。 附:北约东扩及与俄罗斯关系大事记1993年10月20—21日,在北约国防部长非正式会议上,美国首次提出同东欧和独联体等国家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计划。 12月2—3日,北约部长理事会讨论北约扩大问题,决定接受美国提出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据认为,该计划是北约东扩的“过渡形式”。1994年1月10—11日,北约布鲁塞尔首脑会议正式通过“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12月1日,科济列夫在北约总部宣布,俄决定推迟批准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暂不同北约签订“双边军事合作计划”和“定期公开磋商制度框架文件”。12月5日,俄总统叶利钦在欧安会首脑会议上说,北约东扩将导致出现“两个集团”,有重新触发冷战的危险。1995年5月31日,科济列夫在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会议上宣布,俄正式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1996年3月20日,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布拉格称,美国将不顾俄罗斯的反对,坚决实施东扩计划。 3月25日,叶利钦访问挪威时,提出“法国模式”的折衷方案,即中东欧国家只加入北约的政治组织,而不参加军事组织。4月5日,俄外长普里马科夫在俄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会议上提出“东德模式”的折衷方案,即要求北约不在中东欧国家建立军事基地、部署军队和核武器。 7月2日,叶利钦致函美总统克林顿,反对北约扩大到波罗的海三国,认为北约扩大到这些国家,“是对俄民族安全利益的直接挑衅”。 9月28日,叶利钦表示,北约“应当先和俄罗斯签订条约,然后再解决北约扩大问题,而不是相反”。 10月22日,克林顿宣称,北约将于1999年北约成立50周年之际,正式接纳东欧首批新成员国。 12月10日,北约外长会议决定于1997年7月上旬在马德里召开特别首脑会议,以决定第一批加入北约的中东欧国家名单。1997年3月21日,叶利钦与克林顿在赫尔辛基举行会晤,俄同意与北约签订一项相互关系文件,不再坚持签订必须经议会批准的条约。 1月至5月间,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与俄外长普里马科夫进行了6轮会谈,双方就俄与北约关系文件达成了“完全的相互理解”。 5月27日,北约16国领导人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巴黎正式签署了俄罗斯和北约关系文件。 |
1996年5月27日 我国最大海上油田全面投产 七项世界第一、开发生产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的我国最大海上油田流花11——1油田投产庆典仪式,1996年5月27日在京举行。 李鹏总理和邹家华副总理分别会见了前来参加庆祝活动的美国阿莫科公司董事长傅乐先生和科麦奇公司董事长麦克弗森先生,对油田的产表示热烈祝贺。 流花油田是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及科麦奇石油公司合作开发的,它位于香港东南190公里海域,水深300多米,石油地质储量约2亿吨,高峰年产量可达250万吨,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海上最大的中外合作油田,项目总投资6.2亿美元。 流花油田发现于1987年,由于它地处深水和台风多发区,海况条件异常恶劣,加上原油粘稠,地层压力小等不利因素,使这个油田开发难度世界罕见。从1987年到1992年,由中国南海东部石油公司和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的专家组成的工程小组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和探索,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找到了独创的开发方案。据国内外专家介绍,流花油田开发建设中采用许多石油天然气工业最新开发的技术设备,代表了当前世界海洋油气开发工程的最高水平。特别在水下井口生产系统中,这个油田创造了七项世界第一:第一次在20口井以上大油田上全面采用水平井开发;第一次使用水下卧式采油树;第一次在水下井口生产系统中应用电潜泵技术集油等。 |
1985年5月27日 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调整教育结构,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经过改革,要达到:使基础教育得到切实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广泛的发展,高等学校的潜力和活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教育和学校外、学校后的教育并举,各级各类教育能够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 《决定》还对增加教育投资,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强领导,调动各方面积极困素,保证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等问题,作了明确的原则规定。 |
1985年5月27日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宣告生效 中英两国政府于1985年5月27日在北京互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批准书》,《联合声明》自当日起宣告生效。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周南和英国驻华大使伊文思分别代表各自政府交换了批准书,并在互换批准书的证书上签了字。 周南在仪式上讲话说,从现在开始,香港进入了过渡时期。目前香港的形势很好,在未来的12年中,继续保持和发展香港的稳定与繁荣的局面,确保联合声明的全面贯彻和1997年政权的顺利交接,符合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和英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中英两国政府的共同责任所在。 周南说,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是中英两国友好合作的有力见证。我们完全相信,在今后的岁月中,双方一定会加倍努力,将两国之间在各个领域中已经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伊文思大使说,批准书的交换表明,双方已经完成了使联合声明生效的必要的法律程序。大使说,联合声明的条款及其附件为香港在1997年以前以及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以后,继续保持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他说,英国政府将严格遵守联合声明的条款及其附件。 |
1976年5月27日 毛泽东会见布托 1976年5月27日,毛泽东带病会见了前来中国访问的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当布托一行到达会见厅时,毛泽东高兴地同他们紧紧握手,向来自友好邻邦的巴基斯坦贵宾表示热烈欢迎。毛泽东问布托:你好吗?布托回答说:我很好,谢谢你。毛泽东说:我不大好,腿不大好,讲话也不好。布托说:主席创造了伟大的历史,你高举着人民革命的斗争旗帜。毛泽东谦虚地说:没有做出多少成绩。毛泽东与布托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布托强调说:我们的观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中国对我国的友好援助,使我们能够取得很大的进展。虽然霸权主义对我们的压力很大,但是在中国的支持下,减轻了压力。布托还说,在1963年来北京签订边界协定时,毛主席就接见了他,以后又多次接见他,使他非常感动。毛泽东会见布托后,中国政府对外发布公告,宣布毛泽东主席今后不再参加外事活动。 |
1960年5月27日 土耳其发生军事政变 1960年5月27日,土耳其的阿德南-曼德列斯总理今天在不流血的军事政变中被武装部队撵下台。 陆军中将杰马尔-格尔沙尔,这位领导陆海空军队官员卷入这场政变的人物,通过广播安慰土耳其人说,他不打算实行军事专政,他还保证要“自由正当地选举组成符合宪法的民主政府”。 据报道,曼德列斯逃跑未遂,和其他一些成员一起被软禁起来。一位政变刚上台的军事政府发言人说,“如果对他有证据确凿的起诉”,那么他就会受到审判。 这次使几个月来政治上的不稳定达到了最高潮的政变,是由曼德列斯企图要取缔由前总统伊斯梅特-伊诺农领导的共和党的政治活动引起的。这周,军校学生、学生抗议支持者们在安卡拉举行一次反政府示威。外交政策专家基本同意土耳其在新的军政府领导下,继续作美国和北约组织的坚定可靠的同盟国。 |
1953年5月27日 中央同意《资本主义工业的公私关系问题》报告 1953年5月27日,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李维汉向党中央呈送他1953年春带领调查组在上海、南京、武汉等地调查后写出的《资本主义工业的公私关系问题》的报告。这一报告总结了几年来资本主义工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情况和经验,明确指出,国家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是我们利用和限制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们将资本主义工业逐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的主要形式,是我国改造资本主义工业使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们利用资本主义工业来训练干部并改造资产阶级分子的主要环节,也是我们同资产阶级进行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环节。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最有利于将私有企业改造成社会主义企业。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同意了这个报告,明确了对资本主义工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 |
1952年5月27日 《欧洲防务集团条约》签署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十分重视重新武装德国,以加强西欧防务。在1950年9月召开的美英法3国外长会议上,美国务卿艾奇逊提出应尽快建立一支有联邦德国军队作为骨干的欧洲军。法国对重新武装西德疑虑甚多,要求对此有适当限制。经谈判决定联邦德国经由参加欧洲防务集团的方式加入北约,欧洲防务集团对联邦德国武装问题做一定限制。 1952年5月27日,法、西德、比、荷、意、卢6国外长在巴黎签署《欧洲防务集团条约》,又称《欧洲军条约》。条约序言宣称把缔约国各有关兵种一定数量的部队统一在一个“超国家”的防务集团之内。条约规定欧洲防务集团与北约的关系。防务集团的所属部队,隶属于北约最高统帅部,规定3年内建立欧洲防务集团部队55个师,其中40个为常备师,15个为后备师。条约签约时,美英对法国安全做了保证,但英国没有正式参加防务集团。 朝鲜停战后,国际形势出现缓和,法国国内主张否决欧洲防务集团的力量扩大。国民议会于1954年8月拒绝批准欧洲防务集团条约,致使欧洲防务集团条约未能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