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3439|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请国内著名青年琴家来德国授课的初步设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2.12.2007 16:57: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mayavati按:这个帖子前些日子发在德国热线上,得到了一些朋友的响应,但是还希望有多几位朋友参加课程,所以借宝地发帖。贵版已经有很多关于古琴的介绍,高手云集。各位拍砖手下留情啊。】

“古琴(古称琴、瑶琴、玉琴,现称古琴、七弦琴)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古时文人心中视为高雅的代表,琴音悠远,高山流水知音流传至今。”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历史上的著名琴家有孔子、嵇康、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等。古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

《诗经》中记载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嵇康在《琴赋》中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所谓“士无故不撤琴瑟”(《礼记·曲礼下》。孔子也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表明,有着3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古琴艺术的突出价值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认。  ”——转贴自 维基百科词典

上个月去丹麦,漂在海上时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明年或者后年请我的古琴老师、青年琴家书画家金蔚先生来德教授古琴的集中课程。金蔚先生从2005年起每年被重庆和东莞相关国学机构请去分别集中5天授课。学生入门后辅以音像资料继续学习,效果不错,远远超过他的预想。原本金蔚老师是不同意这样授课的,因为传统授琴没有这样的先例,但是国内优秀的古琴老师严重稀缺。重庆和东莞的朋友几次三番诚意相邀,金老师抱着一试的心情,三年下来,弟子们的用功和进步,令他相当感动和满意。

我想重庆东莞可以做,德国不过就是多坐几个小时飞机,不是一样可以这样做吗?我把这个想法和金老师沟通后,金老师认为可行。现在我们汉堡的国学经典读书会中有三四位朋友已经表达了积极学琴的愿望,我想一共有十个人左右预订学琴就可以请金老师过来,每人三百~四百欧元的学费(5天~6天集中全天授课,完全不贵啊。国内金老师的琴课是每小时120元人民币。集中授课每位学员的费用是五天1500元~2000元。学钢琴等乐器每小时的课时费在德国汉堡是45欧元/小时)就可以支付老师所有的费用(机票+场地费+金老师授课费。此活动绝不为赚钱,一切财务公开。就是为了满足想学琴的朋友们的愿望。自然,也有小私心杂念的,就是也满足我和老师学琴的愿望啦。我每年回国都觉得学琴的时间太少。不过瘾),大家不仅可以有机会体会琴音琴韵,更可以以此为契机初窥中国传统文化之门径。因为金蔚先生,潜心书画,深谙琴艺,学养深厚,为时下青年琴人中罕有。我们的孩子也将会因此间接受益。

当然,此事只是初步的设想,如果顺利运作,也至少要等到半年后才会举办。各位有兴趣的妈妈,欢迎多多提出意见和建议。

古琴基本的知识介绍请见本版的众多好帖,这里就不赘言了。

后面再附一些关于金蔚先生的介绍和相关作品琴曲链接。
2#
 楼主| 发表于 12.12.2007 16:58:23 | 只看该作者
1.卓越亚马逊网站上金蔚老师古琴专辑《响山集》的介绍。
http://www.amazon.cn/detail/prod ... p;prodid=bkmu602187
金蔚以其全面的传统功底,独特的文人气质,成为古琴界后起的佼佼者。[响山集]是演奏者首张个人专辑,其中创作两首,打谱两首,弦歌两首,流传大曲四首,形式多样,内容丰厚,为本辑所独有。专辑总体风格清正自然,沉雄玄妙,较好地体现了传承衔接和个性展现之融合。

创作琴曲在拓展思路,技法以及丰富古琴文化内涵方面均可视为有价值的尝试。本辑随奉演奏者所著《琴度》书稿,发人之未发,为近年来琴人著述中颖锐之作。

2. 我上传的金老师《响山集》中两首弦歌和一首琴曲。(可在线收听,下载需注册会员)
http://www.esnips.com/web/guqin/

3.  【ZT】玉树临风——北大听金蔚古琴音乐会
玉树临风
——2003年北大听金蔚古琴音乐会

北大,常常来,但是在北大听一个人的古琴专场音乐会,还是第一次。

来得有点晚,幸好音乐会还没有开始。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南配殿中,“知音们”济济一堂,几乎没有座位了。到底是有点国际化的著名学府,欧美亚洲各国的听众都有。远远就看见一个气质文雅,穿黑色对襟上衣的青年琴人——金蔚。来听的就是金蔚古琴专场音乐会,在孔子诞辰2554周年的今天,在北大。

一向自许为“听琴人”,就是弹琴不怎么样,只能给所有弹琴人鼓掌的那种人,英文中称为 “fan”. 今天专门赶来,作金蔚的fan.

在一位北大白衣少女的简单主持后,金蔚先生上场,低眉垂眼,凝神定气,金蔚浅浅落指缓缓弹,一听,心一动。不错,几年没有听见金蔚弹琴,没有想到,指头的火气已经消了不少,气息与功夫内敛了许多。虽然是《梅花三弄》,清雅活泼中,有一种恬淡的气韵,如香茗晕开,很是有点味道。

学习艺术的行家里手一般知道,年轻艺术家,当然还有一些“心理年轻的老年艺术家”,都会经历一个“气壮脖子粗”的阶段,只有经过内功的修炼,才能去掉火气,在艺术上更上层楼。否则,这样的人,他说话与其作品,总有一层“烤鸭”或者“腊肉”的烟火气。

与前几年金蔚的琴相比,很明显的,金蔚这几年在内功上下了不少功夫。著名琴家陈长林先生说过:弹琴弹快是容易的,弹慢则是不容易的。金蔚的琴,弹得比原来慢了。琴有点象太极拳,打得越快越容易,动作眼花缭乱,熟练流畅,但是在“快速的行云流水”之间,味道与内涵消逝了。

琴好像是老琴,弦用的是丝弦。人也走向了追求内在精神与气质的升华,而不是外在的飞扬。人几乎凝神不动,落指与收指舒缓有度。当一个人真正接近琴与琴学本来面目的时候,人也会越来越象一张好琴,或者象一首动听有味的琴曲。

在掌声与鲜花中,金蔚弹奏了《梅花》,《玉树临风》,《潇湘水云》,《阳关》,《广陵散》。

不过,金蔚在北大“知音们”的掌声与美眉们的鲜花轮番轰炸下,还是有点沉不住气,在弹《广陵散》时,颇为踌躇了两下。其实,没有必要,继续弹就可以了。如果是绝对内行,他一定会知道,那个“牛人”没有在台面上不出任何差错的?极其罕见的。如果不是绝对行家,没有人会听出其中某个小地方的偏差。

金蔚的另一个特色就是琴歌。一般琴歌,是女琴人或者女琴家的特长,但是金蔚在年轻人中,还是比较全面。《归去来辞》与《将进酒》就是琴歌,金蔚唱起来,很是曲折有致,一唱三叹。

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金蔚接着来了段《流水》,为他的个人古琴专场画上了一个句号。

还有一些其他朋友,作为友情客串,加入了音乐会。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中央民族乐团的箜篌演奏家吴琳小姐,居然用箜篌与金蔚的古琴合奏,就像琴箫合奏一样丝丝入扣,娓娓奏来,如绿叶映衬春花,如白云围绕明月,别有情趣。

往日听到的《平沙》大都是悠远空灵,跌宕起伏,婉转有致。在北大读书的韩国贾瑀铉博士,其人敦厚方正,一曲《平沙落雁》,演绎得沉稳厚道,朴实方正,真是琴如其人。

其他的曲目好像有《一剪梅》,由北大一个艺术系的美眉演唱,好像太紧张了,与她歌声比起来,人还要中看一点。北京琴人俞滨同志,好像首次上场,一开始就拿错了琴,脸红汗出,所以没有发挥出平日的琴艺与水平。似乎,什么都是综合素质的展现,光弹弹琴还是远远不够的。

北大琴社社长李虎群博士,一曲《忆故人》虽然弹得颇为动听,可惜没有弹出一点“悲情”,从他自己颇为陶醉的神情看来,他应该弹一曲逍遥自在的《欸乃》或者《鱼樵问答》,也许更为合适。但是,这纯属个人观点,让各位方家见笑。

真是年轻人的聚会,没有任何的客套与复杂的人际关系,就是简简单单的弹琴,听琴。

虽然,所有参加琴人的水平与风格各不相同,每一个琴人都是十分投入,每一个听琴人都是“一心钟琴”。所以,整个金蔚古琴音乐会就象一个琴曲,简单,纯粹,优美。可能,经验不够;可能,准备不是特别充分。但是,毕竟这是金蔚,北大的琴人与古琴爱好者们,独立自主,“作曲演奏的一个新曲目”。在极其缺乏创新,不擅长团队合作的古琴界,也许,这个古琴音乐会就是一个古琴走向新希望的标志。

因此,向金蔚与北大琴社的同学们表达一个听众卑微但是发自内心的敬意与祝贺!    你们,辛苦了!


[ 本帖最后由 mayavati 于 12.12.2007 17:0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2.12.2007 17:01:3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琴新闻网》介绍
http://www.guqinnews.com/news/qi ... D5KFF25JE2JH35.html
金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ww.guqinnews.com 作者:梁清散 来源:  录入时间:07-03-08 15:19:29                 
金蔚,浙江诸暨人。身形则与北人无二。好书画,好诗文。其画简而有韵;其文古而有法,遂可见子厚、渊明。亦好琴。数年前,琴音将断之时,会雅集者,少可二三人,多者不过十数人。金蔚方奏罢一曲,一老者徐徐而前,欣然问曰:“若汝之音,可有老琴?”寂然久之,老者再曰:“该有老琴。”随而去了。其影若荒雪一苍松,金蔚注目久矣。

初,在杭州,金蔚学画,欲求知音。择于二胡,其师却言:“此非中国之正音,欲求其源,须寻于琴。”何为琴?非筝非琶,何处寻之?遂奔于上海。城浩大之处,或可见之。初至上海,茫茫琴行,处处皆见。却无一家有中国之琴。数日之寻,空空而归。沉吟久,任性秋踏于西湖。秋午无人,柳黄荷衰,日白风清,水波不兴。惟有孤山映湖,略可与雷峰一景。遥遥乎,似有渔人,处湖心而歌;潺潺乎,又似流云,初学水声。若即若离,难辨其方向。金蔚飘飘魂移,不知何所之。仰面,见门阔庭深,竟一琴横卧。金蔚乃识之,兴而奔去。抚之弦,抚之身,抚之流苏,若如挚友。主人疑而前,曰:“此为丝博而作,其弦乃丝,其音可若丝,展此物示于外邦,知中国丝绸应用之广也。其非真器也。”金蔚惶惶而立,若失若迷。主人笑曰:“吾闻杭州,仅此一琴耳,见汝与其有缘,且低廉售汝。”

金蔚始得琴,游手奏之,漆落手似碳墨,却依然爱之,乱弹终日。一夕,其友登门,见其习琴,惊问曰:“子何处得此琴?”金蔚亦惊,疑其亦识琴。友曰:“识之,既见于杭州城里。”金蔚急起,令其带路。入东巷,出西巷,进南街,往北街,至一小馆而止。二人踏门而入,且闻丝音渺渺。堂上,见一少女,正抚琴悠奏。金蔚大喜,求其为师,少女颦而一笑,抱琴退走。须臾,少女伴一夫人,启帘而出。夫人望之,频频点头。少女曰:“此吾母也,可为尔师也。”遂收金蔚为徒。彼时,与夫人学筝者众多,学琴者寥寥。此后,夫人亦常疑笑问曰:“如何以好此?”夫人者,浙派琴家徐晓英也。

雅集后,金蔚竟得一老琴。音苍润形美,难挑其暇。此乃彼若松老者之赠。老者,琴家杨景涵也。此琴亦为查公阜西赠之。之前,又为何人之赠,略难考也。

金蔚至北京,画之余,亦收徒授琴。初,学者亦少,且多为长者。今则不同,学生多且众,可精可广。金蔚常言:“不过二十年,高人可辈出也。余欲为琴友足矣。 ”其老琴,亦欲再传与后生之英雄。于今,金蔚著有《琴度》一书,且言琴、且言意、且言人、且言品,不知可谓老树再着一花否?

东方子曰:“金蔚因缘得琴,琴亦因缘得金蔚。金蔚得艺,难一二人之功,皆有徐晓英、龚一、吴文光、张铜霞、杨景涵诸琴家之点拨。”
  
丙戌十一月十二   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2.12.2007 17:02:05 | 只看该作者
北京丝桐馆网页中关于金蔚先生的相关内容
http://sitongguan.com/teaching/music/001.htm
金蔚,浙江诸暨人,书画家、古琴家。本着为继承发扬地道中国音乐的目的,在传授琴艺的同时,注重中华传统文化审美的教育。自99年定居北京来,先后带有国内外古琴学生40余人,现有多名学生已经开始招生授徒。03年在北大举办《金声玉振》古琴专场音乐会,04年由西泠印社以繁体线装出版理论专著《琴度》一书,是解放以来第一部用传统体例撰写的琴论。05年出版个人古琴专辑--《响山集》.在演奏方面,除擅长不同流派的代表曲目外,打谱曲目有《离骚》、《玉树临风》、《孤本酒狂》等,创作曲目有《东渡》、《将进酒》等。

金蔚老师在思桐馆的讲话稿
http://silkcottonhouse.com/event/yaji/060624.html

一、古琴能普及吗?为什么要普及?
1、古琴可以普及,也应该得到普及,只有古琴普及了,群众基础广泛了,弹琴的人多了,有才能的高素质的人加入进来了,才能提高古琴演奏及研究的整体水平,才能涌现出大师。
2、广泛的普及与整体水平的提高,是互补的,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带动大家互相比较、学习,才能产生出类拔萃的人物。要不然,只有几个人会,一个人只会不多的几首曲子,觉得弹个《阳关三叠》就已经很不错了,这样不利于提高。现在比过去弹琴的人多,水平就比过去高,整体的演奏水平高,欣赏性就高,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有利于古琴的普及。
3、只有普及了,给更多的人了解了、认知了,才能避免有的人故弄玄虚,妖魔化古琴,古琴和钢琴不一样,钢琴行不行一弹就可以知道,没有愚弄人的余地,古琴不行,有些人讲得很玄,愚弄人。这就是大多数人不了解、不熟悉古琴造成的。
4、古琴艺术,就是高雅的艺术,这个用不着谦虚,一般人向往这门艺术,就是因为它高雅,不用害怕或者指责别人附庸高雅,这至少证明他向往高雅,先附庸了,进而接触了,很可能就学进去了,或者自己学不好,就让子女学,有些琴家就是这么出来的,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二、怎样普及古琴
1、琴歌是个普及古琴的好的方法,一般人有音乐基础的少,但是有文学基础的多,琴歌的歌词对于欣赏音乐具有帮助作用,可以吸引他的兴趣。
2、琴歌的演唱有人问用不用学,我说不用特意的练,中国人崇尚自然,就用自然的发声方法,加以简单的学习就可以了,歌唱的起、发声、收,就像书法的起笔、运笔、收笔,声音要含蓄,就是所谓的“鱼腹音” 。
3、普及古琴不能用西方音乐体系下的音乐教育理念,不能抛弃我们自己的,去学习别人的。
4、普及的工作要靠大家,琴人都来教学生,不要怕教坏,教不坏的,碰到素质好悟性高的,优秀的人才就出来了。
5、古琴的学习,可以是学院的,也可以是民间的,互有优势,学院的优势是可以系统的学习音乐理论,缺点是容易导致僵化,跑到西方的音乐理论体系中,进去出不来了。民间的优点是可以学习到本色的古琴艺术,可能会更旷达一些,或许更符合古琴艺术那种孤鸿野鹤的本性。大凡艺术在它的发源地,应该是不受是否学院教育的影响的,因为传统的积淀比较深厚,所以在民间一样可以学得很好。

三、古琴的定位:
1、古琴的艺术是高雅的艺术,我们就是要展示古琴高雅的特性,偶尔来个俚曲别调,在琴人之间无所谓,但在新接触古琴的朋友面前不要这样,这样会给他们留下不好的印象,以为古琴一点儿也不高雅,也许会抛掉学习古琴的想法。
2、古琴是发展脉络很清晰,历史文化遗存最丰富的艺术,没有任何一样乐器可以和古琴相比。唐宋的古琴现在还可以演奏,有大量的古代琴谱,这些都是其他乐器所不具备的。
3、古琴的发音很丰富,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要求,甲肉,阴阳、点线、吟猱、绰注,有着丰富的变化,没有哪一件乐器可以相比。有人说琴音太淡,认为这是缺陷,我不这样认为,就如饮茶,往里放太多的糖、香料,这个那个,味道是浓厚了,但那还是茶吗?这里有一个音乐教育养成的欣赏习惯的问题,古琴音乐普及了,大家就会养成欣赏古琴音乐的习惯。琴音本淡,淡而不厌,不要用强烈的东西去干扰它。

四、关于古琴、音乐的一些散论

西方人从不提要使他们的音乐“走向世界,走向中国”,人家就搞自己的,还不是进来了吗?我们为什么抛弃自己的好的东西,老提“走向世界”,总去学别人,结果是老跟在别人的后面。人生有限,我们做一件事情,首先要定好方向,我们有很好的音乐艺术,与其跟在别人后面,不如多花精力研究我们自己的音乐。我们看出土的文物,两千年前的编钟,多么宏大的乐器,我猜想那时候我们应该已经有了很完备的音乐体系,要不然不会产生这样伟大的乐器,我们就是要发扬我们自己的音乐艺术,这个也是要在普及民族音乐教育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我的梦想是要恢复中国的“钟鼓大乐”!

科学的方面西方比较强,艺术的方面中国更胜一筹,一件乐器越科学,离感情就越远,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就是这个道理,西方语言是轻重音的交替出现,所以讲究节拍、节奏,我们的语言讲究声调,我们的音乐更细腻而富于变化,更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科学与艺术的发达程度是不成正比的,唐诗宋词我们就是不如古人,同样,我们的科技水平比较落后于西方,但是我们在艺术上并不落后,甚至是高于他们的。

西方人讲究科学,什么东西都要研究,一定要搞到用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总是在不断的否定自我,不断的创新,比如绘画,由写实到印象派再到行为艺术,总是被科技的发达追着改变自己,科学证明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有些画家就用七种颜色的点点去组成光,试图以极端的精确达到模糊。中国的艺术就不用,我们基本没有这个问题,我们崇尚“意境”的把握,和“本质”的表现,不追求量化,只要能够表达你的“意”就可以了,比如《酒狂》,你弹可能三分醉,他弹可能是七分醉,都可以,但也不是没有章法,也要统一,只不过我们统一在“意”的层面上,再比如中国的绘画,描绘对象讲究在“似与不似之间”看似缺乏科学性,但其实这样的艺术,才更接近艺术的本质。就古琴的而言,规矩是比较宽泛的,空间相对较大。在这个空间里,足够你个人发挥了,不用去打破什么东西,因为本身束缚就比较少,所以我们目前主要的任务不是去打破和创新,而是继承和发扬。

古代流传下来的,绝大多数一定是好的,古书的刊刻很不容易,不好的不会有人去印它,好东西总是不断的印,不好的东西,随着历史的发展就淘洗掉了。所以我们要老老实实去继承和发扬我们传统的古琴艺术,如果能把这个事情做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2.12.2007 17:12:34 | 只看该作者

金蔚先生琴学专著《琴度》节选

金蔚先生琴学专著《琴度》节选
【2004年西泠印社以线装宣纸出版】

琴度     金蔚  著


                      侯序


夫琴之道大矣哉。冠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志静气正,苍古空灵。鼓天地之和而和天下,此琴道绵延数千年而不绝之至理也。操琴见性。其境界之高,段非斤斤乐工所能窥其堂奥者。夫琴士不易得,而知音亦难求。大雅久不作矣。今日琴道之衰,殊非一时一世之力。近世以降,西风东渐,或以西乐为尚,或图西乐之理变中乐之法。时人更以杂响悦耳为贵,心气轻浮。而于弹琴之道,则见轻矣。

暨阳金蔚,字魯伯,气宇宏深,方正清素,有士气。潜心金石书画,亦精琴艺。携琴往来南北,游遨山水之间,抚桐引操,意态兀岸,令闻者神移。今年遍访琴家,博师众长,潇洒俊逸,苍劲入古,卓然自成格局。因有感于今日琴学之颓废,将其历年鼓琴深见心得披录成书,著琴度三卷,发常人之所未见,拨流行之谬论。援据明确,体制高旷,得琴道之雅韵也。

余识魯伯有年,素佩其才智。甲申春相晤西江,出此书示余,爱不能释。弘扬琴学用功如金蔚者,真琴人也。思今日乐坛,犹能见此中流砥柱,聆此雅正元音,宁非快事?故附之剞劂,庶几籍广流传,进而欲以华夏正声,播之寰宇,以期一扫俗世之弊,力挽琴道于不振。请作[]序,遂敢以无文之辞欣然为之。

甲申春 侯辉于湖西九里松


   序  
今国运通则琴运始通,吾国文明光大,虽祖宗之力存焉,而不乏今人之功。目下好琴者日增,其所谓传琴者亦日增。我混迹其中,好为人师,虽非时百之为琴来,亦是积习未除,不惭于人者。大治而后,琴如枯木逢春。虽然,亦待修整而成气象。故著琴度三卷,愿为知音者言。吾自少从乡贤赵宇明先生研习金石书画,术进而愈知吾国文明之博灿,吾国家之伟大。艺之教化可知矣。今国人以西来之艺为尚,其失也大。琴冠众艺,有道存焉。故欲著此以明世人,自不畏其谤也,或曰:无法可说。或曰:道可道非常道。而此二语亦因说道而传。故文不尽意,亦不可废。今言于琴学,或度,或渡,识者味之。若助其与先人同声相应,与后人同续一脉,但称快事也。

                                                                                                                         癸未正月金鲁伯蔚                                   

琴度目录   

卷一  起源   名辨   功用   一声论    三韵说  尚意   尚中   儒道释   辨器    辨弦   辨谱   独奏   弦歌    合器      知音      
卷二  授受  天资  学养  个性  品操   长幼  性别  宗派  他意  扬合   调弦  形容  手势  音准  节奏   速度  力度  章法  
卷三  阴阳  虚实  宾主  吟猱   指法辩  制琴  打谱  创新  审美   雅俗    论品   忘物                                       

琴度卷之一   

起源  

伏羲造琴,盖言其上也。先民扣弓得声,乃张粗细松紧之弦于一处,则器成焉。器成不可谓琴成,历代圣贤推崇完善之,方成今日之琴 。独高于众器之上,有别与筝琶之类。其文人之器也,传承有序之器也,代表中国精神之器也 。  

名辨  
古琴原指老琴,五四以来称为古琴,实无其理。乐器古者甚多,偏以我称古欤?其古字貌似美其久远,实有不合时宜之意。或谓琴乃诸器统名,为不乱而称古琴。如是,当称国琴为宜。今人操弄所谓国乐者,舍中之长,取西之短,固不如西乐之传承有序者。人何不轻哉?若以吾琴相较,虽不言过之,自可比肩。近人多不知此,故有待中华赤子正之也。  

功用  
艺之功用必欲有益于人。今人好以丑怪惊人,其不知其艺之所设,因人生多苦而喜乐之,人生多缺而完美之,人生多卑而崇高之。若人见之听之,或生厌恶,或多恐惧,何益之有?离骚之美,不在其苦也。吾琴亦然,如能自娱娱人,然后再言教化。琴乃历代贤人着力所成,如朝夕参究,古人风标时沁于心,日久风规自远。人与其处,似入兰芝之室,从而被其所化。故所谓助教化着,岂但琴音乎?  

一声论  
万事无不始于一,故学琴之人首求一声之玄微,然后可言多寡。切不可以繁声快手为能事。知音者听一音便知高下,何必广陵离骚?白玉无暇,虽少可宝。顽石满山,多亦无用。人不知其理,以操大曲为贵,皆耳聪实聋者也。能操大曲,可知其学之力,而不可知其学之得。一声尚不得其味,如何知二声之应和?其千百声者亦虚设而无用。故须细细审度,一声之中,雅俗,清浊,高下,沉浮,无所不备。岂挥手成声按弦得音而已?今人好论音色,音准,节奏,速度,此故弹琴之首要,然蒙童得之者众。而能得琴中之真味着,代不数人。艺之传承立于技而妙于道,故重一声,更欲其于音外意中求之。学者悉心探究,虽不可轻得,日久必有化龙之时。  

三韵说
一分筝声,二分琵琶音,琴韵全无。此语调笑中有至理存焉。琴若无韵,远不如筝琶取音便捷悦耳。然今欲与筝琶一比高下者亦不为少,何也?不知我琴之长,心中虚空之故。其不知人之为人,力不如牛,速不如马,惟凭智慧而为万物之尊。重韵为琴首要,可分为曲韵,音韵,器韵三者。今人言韵多袭明清之说,明清人重韵多在音韵,唐宋人重韵多在曲韵。且明与清异,明人重其神,清人则多落于实处。大凡曲韵从应和来,音韵从吟猱出,而器韵乃自然之物,亦欲扬而不可抑。若弹琴仓皇下指,则三韵皆损,学者明辨其理,取舍自得。  

尚意   
山何其巍巍,水何其洋洋,琴以声追造化,远矣!惟有声外之意,或可过之也。故意之所重,甚于其他。琴也者,立于声妙于意,以滚拂状流水易,至于高山一曲,多不可端的。重声而轻意,则以有崖追无涯。故以为声不响则势不大者有之,音不繁则意不足者有之,乐不枉者无趣,哀不哭者无情。其不知欲以声大求势,音繁为足,如何听雷观瀑?至于乐而枉悲则哭,人世唯恐太多。琴不尚意,无其用哉!  

尚中  
中者不偏。曲多古传,皆合中也,惟论曲情之出。古曰:琴者禁也。今人好言情感,以为琴者情也,此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有情入琴故难,发之中节尤难。人若骂街,纵有情理,因其失中,人所共鄙。今操筝琶者头摆身摇,喜则婚,悲则丧,以为有情,其亦失中。我国向尚端庄含蓄,五四以来西风东渐,加文革一劫。貌似意气风发,而中华神韵几失。惟我古琴,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犹玉树临风不倒。故身为琴人,当力较时弊为任,更不可效仿低下。此关人之素养,亦关琴之素养,更关国之素养。  

儒道释  
中国哲学,无过此三家者。虽身在山林一字不识,亦受其染。何况琴乎?儒家之中正,道家之玄妙,释家之圆融,无处不在。曲多道家所作,律多儒家所正,此显而明者。释家琴僧相传,然少见其曲律,盖不著表象而重其意也。若能持儒家之音,使道家之韵,行释家之意,可称善矣。然于琴言,其终属艺,故先求手段,然后再言道理。好言道而轻技,终是妄谈。音存道或可存,道存未必有音也。当切记之。  

辨器
琴有九德,前人论之以祥,此辨琴之至则也。而今人不究其味,惟以响亮为善。其不知一物之设,必有其优,舍己之长而追彼,不如以他物替之。钢琴一滑音而不可得,短处多矣。其何不改之?近人好言革新,盖自信不足也。老琴多佳,故为人所宝得存于今。以为老不如新者,或为审美失偏,或为易弦失修所惑。大概老琴其优多在质,新琴其优多在表,不可不辩。新琴中亦有佳者,若古材良工,其音近老有奇响者,但可宝之。  

辨弦
琴弦之变,功过不一。究其改易之因,审美有变也。丝弦音柔意刚,松苍静润,亦优在质,钢弦音刚意柔,光洁响亮,亦优在表。今改斫琴法与弹琴法,力较刚弦所失,无法之法也。丝弦之琴当备而勿去,否则易失旧时家数。今人重文轻质多弹钢弦,致练丝之技远古甚矣。待有志于造冰弦者,则钢弦可撤也。  

辨谱  
谱非曲也,勉强纪录而已。愈能记曲之精微处愈善。今之减字为先贤经验所得,可记曲之实处,更可记其虚处,优于他谱以传。今有音像之技,谱之用足以。西谱教减字其优在表,节奏音高一望即得。不知我琴节奏之自由,人人时时不同,强以记之,亦是某人一时之弹法。他日其本人亦改易之,徒劳后学步趋。我琴散板之多自不必言,西谱节奏强弱多同步,此又琴之所轻。比如二上二下,自然一音弱于一音。又所谓音高者,其如撞,可撞上一音亦可撞上二音,更有疾速上下,手未到而势到,音不到而意到者。此关琴之至理玄妙所在,若以西谱记之,必有失也。其长非我所重,我重非其所长。西谱至多旁注减字,不可以其为依。或为不利合奏,此本非我主事,因噎废食,取舍可定。其所译之谱与擅西乐者用,神奇化为腐朽,其味顿失。然琴中人但有著力者,何故?国运,时运,琴运,人运,一言难尽也。

独奏  
艺之道,由形意并简至并繁,然后至形简意繁。国艺至此久也,而西方百年来始重此为。人听乐必欲其满且足,西乐非和弦交响则单调甚矣。我琴几须单音出之,在虚实间用功,无意不可表,此艺之极则也。今有弹琴者恐人言其无味,即描虚成实,所谓旋律,真成单调矣。于是加速者有之,加花者有之,和弦交响者有之,真可籍嵇中散所言:丽则丽矣,然未尽其理也。

弦歌  
古人非弦不歌,非歌不弦。其道久矣。琴之初必摹人声,琴之后必逾人声。故弦歌虽非擅琴必需,诚良阶也。吟唱之法,西来美声断不可用,否则造作生厌。而今民族唱法,亦貌中实西者也。至于通俗,虽自然之声,总失于直白。而昆曲最为古雅,其清工调底之法,几可近之。不但鱼腹其音,所谓折字者亦备矣。至于乡谈,此亦可取。先人以古音制词,用今日国语吟唱,入声荡然,韵有不合。而方言多古,其失也少,人虽不解,亦当存之。如大篆小草,于艺而言,美是其主,识是其次。   

合器  
琴之合奏,古言琴瑟,今多琴萧。合瑟之琴非今时之琴,为众器之一。而今日我琴,其人文内涵独高于众,如哲人与常人,同亦不同也。合器为其余事,而萧可称良友。一横一竖,一丝一竹,一鼓一吹,一清一浊,如君子和而不同。盖琴瑟妙在同而合,琴萧妙在不同而合。合器之事,今学民乐者几失本源。筝仿钢琴,阮效吉他,摹交响数十二胡齐奏,如涧底暗流,加上铜锣喧声,终是不谐。摹西为荣,反遭其辱。其不知我国钟鼓大乐,琴瑟处堂上,管鼓处堂下,在虚实应和中着力。何其堂正,何其雄壮,何其玄妙,何其流美也!愿天降才俊,力矫时弊,重振国乐,我且拭目以待。  

知音  
琴人自古好叹知音难求,而天下传承最久者为琴。何也?琴为智者之器,智者虽少,然文明因其而传。若琴为当今有慧之士所重,则可曰知音多矣。今人不知此理,发心普及,降格求解,以为改革。不知普及之意,其欲普通及上品,非上品及普通也。而改革之用,在于改下品为高格,革驽钝为智慧。屈高就低,当慎行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12.12.2007 17:16:07 | 只看该作者
在德国热线上我发了此帖,这里转贴一位朋友的帖子和我的回帖。

恭喜发财  (水奚木寿) 发表于 2007-11-17 00:21


不太相信年轻人能将古琴扶好。良心话,听过不少指法好的,不过都是因为对自然的体感和对人本的修养不够,最后也只能对其付之一笑。

没有踢馆的意思,不过是今天累了,看见了这贴,而且古琴在自己心里的地位是没有其它的任何一种器乐能比拟的,所以进来这里嘴贱一下而已,望见谅。

mayavati回帖:

不觉得您在踢馆,倒是颇有知音之叹。您对于古琴的一片倾心,爱琴人一望而知。

琴声虽可状,琴意谁可听。

“琴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导政事,和六气,调玉烛,实天地之灵气,太古之神物,乃中国圣人治世之音,君子修养之物。”

先生请读下面金蔚先生《琴度》中“ 学养”一章,可与您“心有戚戚焉”? 您之所忧所愿,亦金先生之所虑所愿是也。

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急徐。更有一番难说,此人需是读书。此至理也。一艺有一艺之准则,一国有一国之大师。我国可称大师者,必为有学养之文人无疑。轻学养只言按弹,称琴师则可,称大师其不可。或以别国文明之说非之,则不若传承别种文明,勿坏吾国传统也。观古人传谱,几为文人所作。不读离骚,怎擅离骚;鼓梅花不知高士心中之梅,桃花三弄可也。人必见贤思齐,不可轻薄文人,甘居蒙昧而言人人平等,此吾国之祸源也。

我所谓文人者,但指有中华学养之人,若为西学所化,重洋轻中,虽寒窗廿载,其学不足养我之艺。故不在其列。数十年来我国文人之少,直如圭璧。政者亟当重视。重振我国文明,重造我国大师,必先改其教育,而我等后学,亦应身体力行,使龙脉有承也。


另,我们几个朋友发起了汉堡国学经典读书会(见帖http://www.dolc.de/forum/viewthr ... 4%B6%C1%CA%E9%BB%E1

http://www.dolc.de/forum/viewthr ... &extra=page%3D2),

我也在汉堡的一所中文学校中做义工,开办了儿童经典诵读班,就是希望我们的孩子我们自己,都能真正踏实深入地学习国学经典。(http://www.dolc.de/forum/viewthr ... &extra=page%3D1
http://www.dolc.de/forum/viewthr ... &extra=page%3D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12.12.2007 17:17: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2.12.2007 17:20:57 | 只看该作者
继续转贴和别的网友的问答帖
原帖由 lianliangao 于 2007-11-22 22:48 发表
楼主的愿望很好,但可能缺乏一些学乐器的常识。
学一门乐器不像学其他课程,可以集中强化。学会弹奏一种乐器,通常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是说,从最简单弹奏技术开始,通过反复练习,在老师的指导纠正下, ...




原帖由 梅花宝宝 于 2007-11-27 19:55 发表
琴打哪里来啊?  5-6天估计皮毛也学不到点什么, 学完后老师回国有问题没人问, 没琴练不是全白学了麽.





感谢上述两位朋友的意见。
下面是我回答另一位朋友的帖子,和你们有类似的疑问和顾虑。

原帖由 bluemoon 于 2007-11-16 09:34 发表
五天,如果木有基础的话,学不到什么吧?

以后跟据音像自学感觉基本也不可能,音乐这东东要是木有人指导的话。。很容易学走样地.



多谢关注啊。您说得不错。这种学法肯定是退而求其次的入门途径,是不得已而为之。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一段时间备受冷落,不仅国学,国乐亦式微,古琴曾经出现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断层80年代曾经一度全国仅存200多位琴人。破坏一种文化十分容易,重新建设则需要时日。中国人学习西洋之小提琴钢琴之风日盛(这绝对无可厚非,音乐无国界),在德国我们都很容易在任何一个城市找到华人的钢琴小提琴老师。可悲的是,在大陆本土,优秀的琴家却十分有限,很多在国内的朋友都想学琴而不得其师,何况我们身居海外,确实是难上加难。从这一点,我们也要佩服西方人对于他们文化的尊重和推广,这也是西方人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反观我国之古琴,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传,其价值得到了国际间的认可,但是我们中国人是否尽到了传承这份人类优秀文化遗传的责任,是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

但是,古琴本身的特点倒决定了以这种方法开始习琴并非毫无可能。古时文人,几乎人人皆可操琴。这一方面说明琴于文人之重要,也同时说明入门习琴并非难事。我的体会也是如此,学琴入门不难,因为琴的弹奏技法并不复杂,这点和其他西洋乐器非常不同,五天课程学完基本指法,简单入门绝对可以。这已经为国内几位琴家的几年来的集中授课实践所证实。大部分学生能在课程结束时学会小曲《良宵引》。所以我倡议此课程,也不是想让这里的朋友冒风险,而是有了国内的实践和经验做为最好的支持。

但是要弹好古琴,则需要慢慢琢磨和体悟。因为操琴不仅仅是手中的技法,更需要内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才能弹出其中的意蕴。如能逐步深入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琴艺的提高实为有益。

以我个人学琴的经历来讲,我本人从小没有机会学习任何一种乐器(可怜啊),也没有特别的音乐天赋,可以说在音乐方面毫无基础。和古琴结缘,是因为听一位南京的琴家做古琴讲座,为琴音之悠远和深邃所打动,决心开始学琴。我当时是利用回国和金老师突击学习,每周两次课共两个小时,两个月学了七首曲子,之后慢慢消化了一年。

现在金老师在重庆东莞的集中授课已经是第三年,最用功的几个学生已经在学习《流水》和《广陵散》等大曲。

请名师来教授入门课程好处是能给学生奠定一个好的基础。这是看古琴音像教材完全不能达到的效果。一开始走对了门,之后就是走得快慢的问题,那在于各人的努力和修行了。而且,也许以后有机缘把这种请授课活动持续下去,每年都举行。那么,就能一直得到名师的指点,不亦乐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12.12.2007 17:24:26 | 只看该作者
【更多问答转贴】
其实是早就有兴趣了?上次回国就说带个古琴玩玩,可是就是没下了狠心……
本人有钢琴基础,可以识五线谱,呵呵,不知道古琴用五线谱吗?(傻傻的问题……)
话说回来,琴的问题怎么解决呢?能让老师帮我带个过来吗?准备什么时候开课呢?在柏林吗?学古琴需要多少功夫啊?要像弹钢琴一样每天练习吗?……太多问题了…… ...


多谢关注。

学习古琴而没有任何乐器乐理方面的基础也完全没有问题。学习过其他乐器自然也很好。

虽然现在的一些琴师也用五线谱和简谱教琴,但是真正的古琴传统教学法使用的是古琴特有的减字谱。
减字谱的介绍如下:


唐朝以前古琴记谱为“文字谱”,即用文字详细记述弦序,徽位和指法,十分繁复。唐朝中叶,曹柔造“减字谱”,将汉字按一定规则拆分组合,言简意赅。后经人逐步完善,沿用至今。因是将汉字减少笔划而成。故称减字谱。

减字谱只是指法谱,仅记左右手指法,徽位和弦序等,音高和节奏蕴含其中(与通常西乐的概念不同,后有详论)。琴重音色之不同,音质之丰富。此中西乐之有别也。西乐讲音高,重节奏,严格规范。中乐讲音质,求丰富,略规范而与自由。中西哲学观的差异亦使然。减字谱恰好体现了中乐特色和中国哲学观,是开放的,尚意的,不强调首创,而强调演奏,由弹琴者自己把握节奏及韵味,于规范与自由之间取中庸之道。(见图,不要被第一眼的印象吓到啊。减字谱其实非常易学,中国人三分钟学会。)

传统教法为何用减字谱而不用简谱或五线谱?
原因有三:一是减字谱许多地方无法译成简谱或五线谱。例如绰注吟猱所产生的声前声后韵,不同的吟猱产生的不同音韵。

二是减字谱将音高和节奏蕴含其中而不记明。或曰不够严格,不“科学”。岂知减字谱的不严格,是不为之,不是不可为之。琴为独奏乐器,贵在人人时时之不同。若翻译成简谱或五线谱,即将音高节奏一一定死,且不论指法中许多微妙之处根本无法翻译成西谱,只试问按何人何时为准而定?若按某人某时以定之,耽误后学之罪,岂不大哉?

三是习琴初始,即应从减字谱开始,以后阅读古谱则十分自然,不觉有障碍。若只识简谱或五线谱,将来读古谱便如隔山,不能解也。或总需人将减字谱翻译出来才识得,三千古曲,尽成天书也。

关于琴的问题,上课地点的问题,请见第10楼。

课程的时间,我初步提出的建议是明年3-5月份中的某一周。现征求有来参加课程意向的朋友的意见,看什么时间对大家更合适。

学琴之后,每天练习的时间可以灵活掌握。每日琴音绕梁,不亦美乎?

减字谱_广陵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12.12.2007 17:26: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amayever 于 2007-11-18 13:56 发表
我感兴趣,但是我在哈根,好像太远了,怎么学呢?在哪里学呢?要自己买琴吗?到哪里买呢?好像有很多问题,不知道搂主想过没有?建议给大家一个如何学?场地在哪里?琴怎么购买?价格?授课时间?频率?之后自己如何联系等问题,给个具体说明,可能更有说服力。


多谢关心。您的建议很好。

计划为十人的课程,已经有4位汉堡的朋友表示乐于参加,所以目前最可能的授课地点是在汉堡。在汉堡找这样可以容纳十一二人的连续授课一周的地点应该不成问题。只有麻烦外地来的朋友请一周的假期来汉堡学琴,提前预订旅店或者青年旅馆,自行解决住房问题。当然,我们会尽地主之谊,尽力帮助各位联系。有些汉堡的朋友或许愿意在家里接待一位琴友,那会比住旅馆省些钱(我家里可以免费接待一位朋友)。

琴的事情相对复杂些,但也不是太难解决。基本原则还是希望大家在琴课确定下来后在国内买琴。琴的价位是差别很大的,从两三千元到上万元人民币都有。基本上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购置一般的练习琴或者稍好些的琴。琴最重要的品质是音色音质,而且是越弹越好,同时琴是有收藏价值的乐器,好琴值得相伴一生,所以我个人倾向于如果真的想学琴,不妨一开始就买好些的琴,毕竟只是一次性投资,还是值得。现在一些名家的普通琴也很不错,八千元左右的价格应该可以买到合用的琴。琴可以利用自己或者朋友回国的机会带回德国来。我有很多带着古琴乘机旅行的经验,相当容易,大家不必担心。

具体买琴的相关信息,我整理一下,下周发上来。

授课会效仿金老师在国内集中授课的模式,即5天或者6天的全天授课。老师讲一段,学生们练习一段。晚上自行练琴。当然,如果真的能把金老师请来,大家一定不会失望。金老师不仅是琴艺高超,更是书画高手,古文功底甚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相当精湛,而且,辩才无碍,讲课非常精彩。9月底,金老师受中央美术学院之邀做了4天的古琴系列讲座,我都参加了,深感受益匪浅。和明师学琴,真的是一种享受。因为所学不仅是琴,更感觉是全方位地进行一次中国传统文化之旅。

第一次琴课之后,我希望和参与的朋友们一起组织一个德国古琴协会,大家保持密切的联系。即使不在一个城市,也可以经常交流习琴心得。今年初,北京师范大学为金蔚先生录制了一套古琴传统教学法,其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满足一些不能定期和老师习琴的学生的愿望。其讲授内容非常具体,并且都有视频演示。希望这套教程明年可以出版。即使没有正式出版,我相信金蔚老师也会同意给我们德国的学生一份小样,满足我们远程学习的愿望。习琴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和金蔚老师通过电话等方式交流。基本的一些问题我也可以试着和各位一起探讨。

总之,希望这只是一个开始。如果每年都有十个人参与课程,我们可以每年请金老师过来一次授琴。我想,至少能达到重庆和东莞的授课相仿的效果。

有机会的话,希望我们能成为同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2.6.2024 11:26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