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7.11.2005 23:10:11
|
只看该作者
地理概況<br />比利時從南到北,最寬處不過329公里,景觀卻頗多元,可以區分為三個部分: <br /><br />一•比利時低地<br />海岸區<br />70公里長的海岸是比利時唯一臨海的部分,沙灘雖是休假旅遊勝地,但不易興築港口,必須另加引渠或外港等建物。亞色河在紐物浦(Nieuwpoort)注入北海,奇布魯(Zeebrugge)為一人工漁港,最大的商業港安特衛普,則位於流經荷蘭的奇蘭(Zeeland)省的河口。 比利時的海岸自中世紀以來便被開發,如今海岸邊上的濱海大道,供人散步或騎腳踏車,大道之間是風積丘。過去這裡是水道縱橫的沼澤地,因逐漸淤積,讓許多昔日的商業中心如布魯格光景不再。 <br />海埔新生區<br />比利時的海埔新生地比起荷蘭的面積較小,填海的方式倒是一樣,先將沼澤的水抽排乾淨後,再由閘門隔開海潮。1914年時,只需打開紐物浦的閘門就足以淹沒全區。海埔新生區的土壤,一般來講,非常肥沃。 <br />坎坪區(Kempen)<br />這個區域綿延數個省份,大致是在施德河、繆士河與丹莫河的平原上,坎坪居民不多,昔日僧侶在此建立修道院,19世紀時某些地方被放領給平民耕種,有些地方則供軍事演習。 後來此區域用作核能研究中心與工業用途,19世紀末發現的煤是此間唯一寶貴的自然資源,不過礦脈因不敷開採成本而遭棄置。 <br />其他沙地區<br />在海岸、海埔新生區、禮益河與施德河之間的沙地區,區內平坦,僅有幾座山峰。跟坎坪區相比,這裡高度開發,人口亦較稠密,鄰近施德河一帶有紡織工業。中世紀起便開始都市化,大城甘特(Ghent)、安特衛普與布魯塞爾(Brussels)都在這個區域。 <br />二•中比利時<br />貫穿國境中部的平原,一路隆起直至南方的阿登尼斯地塊,高度將可達兩百公尺。這裡的土壤是陶土與淤泥的混合,尚稱肥沃,可供農耕與畜牧。村落隔著山谷,農舍各自孤立,多為石灰、砂岩、磚造的建築,往往圍著廣闊的中庭。 煤礦盆地(Coal-mining Basin)在中比利時之南,為被森布里河與繆士河所橫亙的一條長的凹地,冶金工業高度集中於此。 <br />三•阿登尼斯Ardennes<br />平均海拔694公尺,為比利時地勢最高之處,是德國艾菲爾山脈延伸的殘餘地塊。像中國西南的雲貴高原,山脈是由東到西一條條成波狀分布,使得各個谷地之間難以建立溝通的路徑。 這個區域以羅馬時期留下來的森林聞名,阿登尼斯便是源於羅馬神話裡的女神之名。可以分為兩個部份: <br />阿登尼斯低地<br />繆士河之南一連串海拔200至500公尺的台地,其間為深且狹的谷地,沿著谷地邊上有洞穴。 <br />阿登尼斯高地<br />海拔500公尺以上的台地,崎嶇不平的峰頂不適人居,土壤為排水不良的泥炭溼地。典型的阿登尼斯農舍是簡陋的房子、粗糙的牆壁,住處與穀倉同在一個屋簷下。 阿登尼斯高地缺乏自然資源、氣候惡劣、交通不便,開發的腳步較其他地區為遲,如今這裡開放做觀光旅遊之用。 <br /> <b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