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最惨烈的战争:8年两伊战争
两个当时自吹的世界军事强国,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化学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战斗机,飞毛腿导弹,打了8年,死伤百万人,最后掐得筋疲力尽,民不聊生,谁也奈何不得,差点经济崩溃亡国,最后停战了事。
被世界军界评论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最典型范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二十世纪这一百年间,全世界共发生了大大小小三百多次战争灾难。1980年9月22日,长达八年的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使双方死亡约100万人,伤约170万人,相当于四次中东战争人员伤亡总数的17倍,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九千亿美元。这场战争使用了包括化学武器在内的几乎所有的现代化武器,而且运用了极原始极残酷的人海战术,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拼国力、拼人命的拉锯消耗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罕见。人在战争灾难中的孱弱再次给人类敲响了沉闷的警钟。
1980年9月10日,美国中央情报局:9月9日,伊拉克大批军队开始向伊朗边境集结;伊拉克谍报人员自8月起在伊朗境内的活动更加频繁。另据可靠情报:伊拉克外交部在同其他一海湾国家频繁地往来,并达成了一项旨在针对伊朗的秘密协议。这个时刻关注着自己在海湾地区利益的超级大国已于这些迹象中嗅到了浓烈的火药味。
几乎同一时刻,苏联的谍报部门克格勃也将这些情报上报了国防部,并断言:一切迹象表明,两伊间以往小范围的边境冲突将于最近升级为全面战争。
早在8月,海湾国家首脑就已清楚地知道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将很快在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点燃,那份新近达成的《海湾国家反伊朗秘密协议》已将这一情况通告了他们,并且这场秘密的交易使他们成了伊拉克的盟友。打垮这个波斯人聚集的国家成了海湾各阿拉伯国家共同的愿望。
“伊朗在大**后,清洗了原帝国军队中大部分高中级将领,使其军队的元气大受挫伤”,“8月份在伊朗发生了一次反对霍梅尼统治的政变,高级司令部和军官团遭到清洗,国内民心不稳”,“伊朗国内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动乱,其军队已完全涣散,几乎丧失了战斗力”。这一条条来自军情处的绝密情报给萨达姆·侯赛因注射了一剂强心针,一切已不允许他再等了。9月17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发表声明:“1975年阿尔及尔条约完全无效,阿拉伯河应由阿拉伯国家管辖。”9月20日,伊朗做出了迅速的反响,伊朗军队总司令巴尼萨德尔总统下令征召十二万预备役军人。9月22日,伊拉克**指挥委员会宣布:“给伊朗以决定性打击,将边境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全线进攻伊朗,收回被伊朗占领的全部领土。”
战争的帷幕拉开了,两国人民的鲜血将随同浓烈而令人窒息的战火燃烧起来,灾难和着弥漫的大雾笼罩着两伊。谁曾预想到,9月22日这噩梦般的一天使两伊人民陷入持续八年的苦难中。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开动绞肉机:战争起因和第一阶段
还有一件让霍梅尼终生难以忘怀的,来自伊拉克现任统治者给予他的奇耻大辱。
萨达姆这个名字的原意“坚定不移的战斗者”似乎注定了他狂人的命运。1980年4月1日,一名伊朗“*****圣战”战士将一枚手榴弹掷向了伊拉克副总理。伊朗的天空烧得通红,似乎地狱之火在灼烧着大地。一到夜晚几乎整个巴格达都成了一座空城。毛拉和少年冲在最前沿,不顾死活地扑向雷区。令人胆寒的人海战术使伊拉克的防线和斗志崩溃了。伊拉克呼吁国际社会调解,举行谈判。
伊拉克和伊朗虽然共同信奉***教,膜拜同一个神——真主安拉,但是在他们中间却掺杂着民族矛盾、领土纠纷、教派分歧乃至领导个人政见不同等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两国间的旧怨夙恨使得两国的狂傲的***坚持认为,只有诉诸武力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伊拉克”这个阿拉伯语中有“血管”之称的国家,人口总数为1958.1万,阿拉伯人就占其人口的79%,而伊朗在其5772.7万人中,波斯人占有2000多万人。在这两个毗邻的国家中各自生存着近百万的库尔德人,两国政府长期支持着对方国内的库尔德族进行反政府的活动。加之两国陆地边界全长约1100公里,南部有长约100公里的界河——阿拉伯河,如此长的接壤线使得这两个古国长期以来就不断地为领土问题发生着大小的争端。特别是围绕阿拉伯河界的争端尤为突出,阿拉伯河是伊拉克通向海湾的唯一水路,而伊拉克的经济又几乎全靠出口石油为其支柱,只有通过波斯湾石油才可源源不断地对外出口,因此,伊拉克长期称整个航道都是它的领土,界河以伊朗一侧浅水线为界,而伊朗也毫不示弱地坚持界河以河流中央的塔尔维格线为两国正式的边界线。1975年3月在阿尔及利亚的调解下,两伊达成了《阿尔及尔协议》。伊拉克同意将阿拉伯河南端102公里中心线定为两国水界;伊朗同意停止支持伊拉克库尔德反政府力量,并答应将陆界境内300平方公里土地划给伊拉克,但伊朗领土转让事后并未兑现。时值伊拉克国内**胜利没有多久,一切尚处在努力稳定已动荡多年的政局的紧要时期,就在十分“丢面子”的情况下签署了决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