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查看: 134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山之旅 武夷山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7.11.2002 21:42:43 | 只看该作者
                        武夷山,是中国重点风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境内山水秀丽、风光奇特、人文荟萃、古迹甚多,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为世界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地。<br><img src='http://www.wuyitravel.com/viewpoint/fongjing1/01.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br><img src='http://www.wuyitravel.com/viewpoint/fongjing1/03.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br>地理位置: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属中亚热带地区。境内东、西、北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中南部较平坦,为山地丘陵区。市区海拔210米。地貌层次分明,呈梯状分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处黄岗山海拔2158米,在我国大陆称为“华东屋脊”,最低处兴田镇,海拔165米(河床标高海拔160米)。最高与最低点高差1993米,地势高低相差之大,为全省之最。闻名中外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主要部分位于境内,使武夷山市自然条件具备诸多特异性。<br>武夷山在中国的位置及主要航线图<br>旅游城市:1999年1月5日,在桂林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武夷山市被国家旅游局正式命名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br>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1989年8月撤县建市,是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境内拥有驰名中外的武夷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村古汉城遗址等五块“金牌”及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华侨经济开发区二块“银牌”,是全国著名的茶区,南方重点林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和省级商品粮基地县(市)。<br>  武夷山风景秀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流辈出,历史上曾有过夏商、西汉和南宋等多次鼎盛时期,如以架壑船棺为象征的古越族文化时期,以城村古汉城为标志的西汉文化时期和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朝理学文化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武夷山人紧紧把握各次发展的机遇,以前所未有的干劲,以最大的胆略和气魄,发扬老区革命传统,艰苦开拓创新业,开发旅游经济,建设国家旅游度假区,开辟修葺旅游风景区,建机场,设口岸,修铁路,深入开展创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全市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旅游接待能力大大提高,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已成为闽北旅游经济、对外开放、交通、文化的中心,向着国际性的旅游城市迈进!<br>  武夷山不仅以其秀美的自然景观、厚泽的人文景观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更以日益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境内外客商投资开发的热土。<br>  神奇而秀丽的武夷山欢迎四海宾朋前来旅游观光,投资兴业!<br>武夷山旅游区位示意图<br>历史沿革:武夷山市地处福建省北部。全境东西宽70公里,南北长72.5公里。位于东经117°37&#39;22&quot;~118°19&#39;44&quot;、北纬27°27&#39;31&quot;~28°04&#39;49&quot;。东连浦城县,南接建阳市,西临光泽县,北与江西省铅山县毗邻。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br>  北宋淳化五年(994)正式建立崇安县,迄至明清两代,均隶属于建宁府管辖,民国期间民国崇安县政府和崇安县苏维埃政府一度并存,民国24年1月,崇安县苏维埃政府的政权暂时停止活动。民国崇安县政府强制实行县、乡、镇、闾、邻五级管理;随后又实行保甲制,行政区划为县、区、乡、保、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分为县、区、乡、村四级管理。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实行政社合一的管理。1984年10月,撤销人民公社,改设乡(镇)、村。1989年8月21日,撤销崇安县,建立武夷山市,行政区划不变。<br><br>人口分布:武夷山市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历来的基本情况是:北乡的岚谷、吴屯、洋庄等乡地广人稀,人口增长缓慢;城区、茶叶聚散地和景区中心的武夷乡以及星村镇的一些村,则人口密度高;粮食生产地的人口也稍高,如五夫镇、兴田镇。人口密度最低的为洋庄乡,人口密度一直低于每平方公里50人。 <br>  民国时期,星村乡的星村、曹墩一带以及武夷乡的赤石是茶叶聚散地,茶庄林立,店肆密集,房屋栉比,商贾来往频繁,因而人口密度大。解放以后,茶叶聚散地移至城区。星村、武夷等乡镇的人口则相对减少。70年代后期,旅游业兴起,星村镇的星村村成为九曲溪筏游的起点,游客峰拥而至,武夷乡则处于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中心,所以人口比重一直很高;粮食主要产地五夫镇、兴田镇则处于平原地带,所以人口密度较大。全市10个乡镇中,人口最多、最密集的为兴田镇、崇城镇,其次为武夷乡。这些乡镇的人口在80年代一直保持在每平方公里2~2.5万人。90年代兴田镇人口首先突破3万关,崇城镇、星村镇、武夷乡也都分别比80年代增长9.3%、8.9%和9.4%。五夫镇则比80年代增长6.8%。其它人口密度小的贫困乡则人口增长较为缓慢。<br>  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4人。乡镇人口密度则为:崇城镇1395人,星村40人,兴田86人,五夫90人,城东117人,武夷95人,上梅63人,吴屯84人,岚谷62人,洋庄29人。<br> <br>                       
2#
 楼主| 发表于 27.11.2002 21:44:12 | 只看该作者
                       <img src='http://www.wuyitravel.com/viewpoint/fongjing1/05.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br><img src='http://www.wuyitravel.com/viewpoint/fongjing2/03.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3#
 楼主| 发表于 27.11.2002 21:46:07 | 只看该作者
                       <img src='http://www.wuyitravel.com/viewpoint/fongjing2/26.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br><img src='http://www.wuyitravel.com/viewpoint/fongjing2/ty1.jpg' border='0' alt='user posted image'>                       
4#
 楼主| 发表于 28.11.2002 21:16:56 | 只看该作者
                       武夷山的云<br>  竹林丛中的山洞,有一缕烟云;岩洞里的石头上,还有一段轻云;伴你上天游峰,那是层层梯云…… <br>  说起“奇秀甲于东南”的武夷山,大多数人可能立即会想起那萦回于幽峡碧谷之中的九曲溪。确实,迂回盘折在竞秀争奇、兀峰怪岩之中的九曲溪,溪水碧澈见底,波映翠影温柔可人;也会有人想起武夷山的山,确实,矗挺在溪水两岸的36座山峰,峦壑秀拔奇伟,竹葱松郁雄姿英发。“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有声欲静三三水,无势不奇六六峰”,此山此水,游时让人流连忘返,别后让人牵肠挂肚,一点儿也不奇怪! <br><br>  于此山,于此水,我钟之爱之。但一提起武夷山来,更让我梦怀萦绕的,却首先是武夷山的云。<br><br>  或者是武夷山的云与我有缘?种种奇云竟都赐我一面。步入“五曲”,岩上刻了两个大字“云路”,我想我们是要走在云上了吧?接待我的女士居然说,这一片依山临水的地方,称为“云窝”。我说:云儿有“窝”,福建人挺会用词儿的。一个窝字,极言云之多,俗字入词而词极雅。女士见多识广,笑着说,不是言其多,是这里真是云的窝,这里有大大小小几十个洞,冬春两季,洞里会生出许多许多云来呢。只是你来的不是时候。话音才落,她竟惊呼了一声“咦——”<br><br>  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我也精神一振,那半山的竹树丛中的洞里,真的冒出了一缕缕烟云!那云,静静地、轻轻地直线上升,没多高后突然向左一偏,开始在峰石之间游荡,到了一块大石前,云便不走了,后来的云就越来越多,成了一个大云团。云团越来越大,忽然一下子散开,越过大石,又开始在树石间飘飘荡荡,一会儿舒一会儿卷,无比自在,有一团云升得太高了,被风一下子吹散,不见了。可新的云团又升了起来——这里真的是云的窝啊!<br><br>  如此风景胜地,自然历代都有人在这里或隐居、或清修。其中明朝的少司马陈省曾在此隐居流连10多年,建了不少亭台楼阁,个个都和云相连。有宾云堂、栖云阁、巢云楼、生云台、迟云亭、停云亭……看来此公也是个和云苦恋的人“只可惜他见的那些都已经不复存在了。不过,听听这些名字,就会知道云在这里的山间如何千姿百态。”<br><br>  过了问樵台、碧漪亭,就是“卧云洞”。在洞外,女士说进去,先看看。看她郑重其事的样子,我停住脚,仔细一看,原来岩洞里的石头上,竟还有一段轻云。那云,袅袅婷婷,娇柔无力,真像一位卧床的美人。这就是“卧云洞”得名的由来了。<br><br>  不打扰还没起床的云姑娘,我们没进洞。但是看到前面一个黑黝黝的洞口在向外喷吐着缕缕白云的时候,我再也忍不住,冲进了洞里。这个叫“嘘云洞”的洞不大,但和外面的温差很大。外面有三十度,里面却只有十七、八度。刚刚还汗流浃背的我,一会儿就遍体透凉了。仔细看看,洞的南北各有一条岩罅,东南风把暖热的水气吹进北面的岩罅,一冷,就成了雾;再有风吹来,洞口就喷吐出缕缕白云了——原来云是这样生出来的。女士说,到了冬天,洞深处的暖气蒸腾而上,在洞口遇到低温也会形成白雾,所以这个洞冬天也会“嘘云”。她还说,云窝一带这样的洞很多,所以才能成为“云窝”。我感叹,天工造化,无奇不有,信然!<br><br>  出了“嘘云洞”,有“幽兰空谷香生径”的幽兰,有“方竹满山绿满溪”的方竹;在水月亭能看到周围苍崖环立。眼前碧水环流的美景;在茶洞里能赏雪花泉、仙浴塘,每一处景色都美不胜收。然而,最令我动心的,还是“梯云”的云。我又一次领略到“福建人会用词”,不叫云梯而叫“梯云”的妙处。叫云梯,无非是说一种工具,而梯云,却是一种感觉。登崖而上,云雾往来于脚下,有时就像登云而上,飘飘乎,冉冉乎,我乃仙人乎?<br><br>  梯云而上,直到武夷第一山——天游峰。让我兴奋的是,居然在这里看到了浩瀚无涯的云海奇观!看云海,我不是第一次,峨嵋山、黄山的云海我不止一次地看过,每一次都令我心荡神迷。不过,峨嵋山的海拔是3300米,黄山天都峰的海拔是1800多米,而这天游峰顶的海拔才409.6米啊!只见大片的云,像滚滚的波涛,漫过巨壑,漫过深谷,漫过群峰直涌我们脚底。云层翻滚,瞬息千变,一时如万马奔腾,一时如巨浪涛天,偶尔云海中现出远近峰峦,恍如海上仙山,又一次看得我血脉贲涨!<br><br>  离开的头天晚上,忽然听人说,还有个我没去的地方叫“白云岩”。说是每到拂晓,会有白云缭绕于岩的半腰。<br><br>  拂晓,果然有白云在岩半腰缭绕,忽聚忽散,舒卷自如。只是时间不长,就消失了。但它毕竟和我见了一面。<br><br>  我想,或者云也是有灵性的,你追求它,它就会垂青你。或者,世间多数事物都是这样,你相恋着的东西,总会垂顾于你,人间如此,自然也如此!<br>                       
5#
发表于 27.7.2008 21:44:5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8.6.2024 07:01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