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51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生的财富:王捷回忆浙大数学中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1.10.2007 20:3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生的财富:王捷回忆浙大数学中心

一生的财富(王捷)

作者:王捷  输入日期:2007-9-18

2004年春,刘克峰教授在具有“诗画江南”之誉的浙江召开了青年数学家大会。与会的意气风发的周坚教授,沉稳内敛的张伟平教授,有具有一口浓厚港台腔的辛周平教授,当然还有最风趣幽默的主持人刘克峰教授,等等。当时,年迈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和大名鼎鼎的王元教授也作为特邀嘉宾前来。

也就是在这时,我人生中一次质的飞跃正在悄悄的发生。

在数学中心的五楼大教室里,在紫金港的临水报告厅中,我第一次接触到以前传说中的优美的数学。在周坚教授的数学物理报告中,他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向我们介绍着理论物理与数学的完美结合,在场的观众无不如痴如醉,以至于周坚教授的报告被要求重复一遍。最触动我的则是刘克峰教授在报告中讲述他当年跟随丘成桐先生在哈佛求学的经历,这让我感到那是一场可望而不可及的传奇,我何时能有这番奇遇呢?

然而奇遇有时候并不遥远,在报告后,我有幸见到了刘克峰教授。刘克峰教授非常亲切地回答了我的很多问题,尽管我的很多问题很幼稚。

交谈之后,我渐渐萌发了一个令周围人都很诧异的决定-----我要进数学中心,我要跟随刘克峰教授,学习优美的几何学。

当时我曾给刘教授写了一封“拜师信”。在信中,我大言不惭地把自己海夸了一番,甚至有一句让刘教授至今都记忆犹新的“出格”的话:“有一个人曾在和女朋友开始前,声明:‘我对数学的迷恋可能会超过对你的爱。’这个人,您愿意收他为徒吗?”

这句话在多年之后刘老师还当着我女友的面旧事重提了一番,弄得我坐立不安。

而进入数学中心成为刘老师学生的这个愿望在刘教授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实现了。


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迈出了。然而数学的学习和研究并不是吹吹牛就可以做到的。

春华秋实,春天的畅想终究会被秋冬冷酷的事实所取代。2004年秋天,这是我跟随刘教授正式学习的第一年。众多数学的基础课,刘教授的几个讨论班就像大石头,一块块的压了下来。这对于当时数学基础并不好的我来说,有点超负荷运作了。

当时,非常幸运的是,我结识了几位很好的师兄弟----徐浩,杨晓奎,朱萌,李逸。

徐浩是大师兄,现在他在曲线模空间上的相交数理论方面做出了很多出色的工作,其中一篇已经被《美国科学院会刊》(PNAS)采用。徐浩师兄待人非常热情。我经常去向他请教问题,他总是非常谦虚和耐心的给我讲解。

晓奎是个苗子,比我小2届,在我本科快毕业的时候,就经常见到晓奎在当时破旧的数学系阅览室里钻研代数拓扑等研究生课程,也就是那时,我就意识到,他一定可以成为一个数学家。后来和这位少年英才成了师兄弟,也让我感到很庆幸。

朱萌现在在里海大学跟随曹怀东教授。他的学风和数学基础都很扎实。当时,在数学中心的一楼自习室里,我和他的座位是面对面。我是个不太坐得住的人,看一会儿书就想起来走走。他的性格却是很耐心,一坐下去就是4个小时,一天坐12个小时。当时在我看来,他简直是石佛。后来,我下决心:他不站起来,我也不站起来。就这样,我居然做到了违背自己好动天性的事情---每天也坐12个小时,甚至朱萌起来吃饭了,我还多坐了半个小时,心里暗暗得意,我赚了。当我在心里暗暗佩服朱萌的时候,可能有人也暗暗把我当作“石佛”了。

李逸现在在哈佛跟随丘成桐先生,他是我们的骄傲。李逸的学习方法很独特,这也是我从他身上学到最宝贵的一点。他喜欢抄书:他看书基本上是抄过去的,但一边抄一边想,一边作注记,抄完之后也就理解了定理和证明。他用的本子是教育超市里1块9的本子,他抄了可能有100本。当时我们都选了很多课程,忙得喘不过气来。但是我总发现李逸又开始学习新的课程。大家都是同样的一天24小时,我已经达到极限了,他怎么还有那么多精力?后来才发现,原来就是这个学习方法的问题。李逸用这种方法学习,速度反而更快,理解得更深刻。于是我开始模仿他,我也买了很多1块9的本子,也抄书,第一个学期就写了40多本。结果渐渐的,我形成了我自己独有的学习方法,这为后来我形成个人哲学观念和研究观念打下了基础。

在这几位学友的帮助下,我第一年就完成了15门课程,把我当时想跟随刘老师学习的课程在第一年就学完了。值得一提的是,在2005年的1月份,我的女友终于受不了我整天看书,跟一个帅哥跑了。这让我郁闷了好几个月,甚至有时候在怀疑我是不是不该念数学。后来,随着学识的增加,对科目的驾轻就熟,终于腾出时间,又找了个更漂亮的女朋友。

学任何一门技术都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  学习基础知识,为了扫盲。

2.  学习技巧,为了研究积累本领。

3.  做研究。

4.  做了大量研究之后,对该项技术融会贯通,形成系统观念。

   第一年的经历就是让我完成了第一步。2005年9月,我选择了我感兴趣的方向Ricci-flow。虽然刘老师并不做这个方向,但是数学是相通的,他经常给我点一些Ricci-flow方面的最新文章。同时,我又参加了沈一兵教授和盛为民教授的讨论班,学习相关的技术。在2005-9到2006-1这半年里,在这几位教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读文章。

   2006年的寒假,我过年也不回家,苦苦的上下求索,终于被我找到一类新的几何流中的Harnack不等式。经过几个星期的熬战,我有生以来的第一篇数学论文“Harnack estimate of  H^k-Flow”诞生了,现在已经被《中国科学》A辑英文版收录。就这样,在第二年我完成了2,3两个步骤的飞跃。

   刘老师对我取得的进步感到非常高兴,他指导我下一步应该进入Kaehler Ricci flow领域,争取能解决一些复代数几何的问题。并且把我送到了中山大学跟随朱熹平教授学习。

   2006-9月我踏上了去广州的班机。在广州的一年,我一边跟着朱熹平教授学习Kaehler Ricci flow的技巧,一边和刘老师保持学术上的联系。刘老师经常会让我考虑一些问题,比如代数几何中的Minimal modle问题,复几何中Frankel猜想几何证明等问题。虽然这些问题都很大,但是要做最好的数学,就应该早点接触这些最好的问题。   

   在数学中心的这几年,数学不仅开启了我的数学人生,而且还给我带来了做人的智慧和哲学。数学的脑力要求非常高,就我个人感觉而言,如果我思考数学问题,就思考不了别的事情,并且一旦中断,就得从头再来,甚至从头都来不了。正因为脑力强度如此之大,别的事情也就相对变得容易了。

   在学会做数学研究之后,我把数学的研究观念应用到了生活中。从而想清楚了很多人几十年都想不清楚并且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大家应该都听过“老罗语录”。老罗给大家的感觉是特立独行,机智风趣,思维清晰。我想清楚的那些问题跟老罗类型差不多,数量达到100多篇,也就是想清楚了100多个问题;我写的一些带有明显数学公理化的生活定理,在我和我朋友们的生活中大量应用,少走了很多弯路,避免了集体无意识;甚至一些古训,谚语都成了我生活定理的特例。

这是我研究数学的副产品,也是我一生的财富。

    而这些财富:数学知识,数学研究,人生思考,如果早在2004年,没有刘教授大力支持,没有进入数学中心学习数学,那将与我永远失之交臂。

来这里的同学,无论将来是从事数学工作还是上社会,都会在这里受益匪浅,获得人生宝贵的智慧财富。

在数学中心成立五周年之际,我衷心的祝福有更多的学子在数学中心里成长为栋梁之材。
2#
发表于 12.11.2007 21:39:28 | 只看该作者
大多是03级的小学弟,后生可畏啊~
难道就没听说过99级的李大师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4.1.2025 05:55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