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楼主 |
发表于 8.12.2009 17:30:44
|
只看该作者
对中国地四代战斗机的估计
美国的F-22虽然是性能先进又在技术上比较成熟的第四代战斗机,即将完成首架原型机的俄罗斯PAK-FA也可能成为F-22的竞争对手,相对与欧洲的英、法、德等国新机型的无声无息,第四代战斗机在亚洲的发展却处于多头并起却相对混乱的时期。中国周边国家近年来已经提出了几个第四代战斗机的方案,日本“心神”、韩国KF-X和印度的MCA都采用了四代机的设计观念,日本、韩国和印度开发四代机是认真还是造势先不考虑,现有经济、技术和政治条件下这些国家也不可能独立完成这几个项目,但仅仅这些项目的存在就证明四代机已经成为未来航空技术的尖端,中国航空工业在这个趋势下必须要争取获得自己的四代机,这样才能够让航空兵在未来保卫国防安全的军事准备中有所依靠。
中国航空工业为抵御外来军事压力就必须为航空兵开发第四代战斗机,几年前国外媒体上就开始出现不同的中国四代机想象图,成都飞机设计所也在中国航空报上多篇文章中公开研制第四代战斗机的项目。中国开发第四代战斗机现在已经是得到多方面资讯证实的消息,虽然现在不可能知道中国第四代战斗机的研制进度和性能指标,但是根据国外类似机型的开发却可以进行基本的估计。中国开发第四代战斗机首先要按照本身的作战需求和技术基础确定飞机的规格,美国开发F-22和F-35遵循着性能和成本两个截然不同的重点,中国开发四代机同样也存在重型和中型这两个选择方向。美国能够将F-35设计成以对地攻击为重点的中型单发战斗机,凭借的是美国空军依靠F-22保证的空中优势,美国强大的航空动力技术也能够用单发动机满足中型机的需要,但中国航空工业并不具备美国航空系统的基础条件和产品性能优势。第四代战斗机必须要满足超音速巡航、高机动性和内部弹舱的要求,中国第四代战斗机要在作战能力上具备与F-22对抗的基本实力,低成本却在性能上有所局限的F-35并不合适中国空军的要求,只有采用两台13~16吨推力发动机,正常起飞重量在22吨以上的重型战斗机才有意义。
图注:也许是受到飞机尺寸规格的限制,韩国四代战斗机项目奇怪的结合了全面隐身气动设计和外挂武器载荷,非常难以理解这样的战斗机还有什么隐身性可言
图注:日本的“心神”到是中规中矩的“山寨”了F-22的基本设计
现代航空隐身技术的基础仍然是以飞机外形隐身为核心的综合技术措施,至少在未来20年里外形隐身为主的技术手段仍然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这是因为雷达吸波材料技术的发展短时间里还难以发展到理想的标准,而且现有吸波材料存在的重量、维护和成本问题仍然难以找到满意的解决途径。至于等离子隐身这种一度被宣传成革命性技术突破的隐身措施,即使不考虑等离子隐身在能源供应和技术成熟程度上的问题,仅仅其霓虹灯式的出场方式在光学隐身方面就是个灾难。飞机的外形隐身措施虽然在整体气动布局和部件的设计上困难很大,但是外形隐身技术如果处理得当却可以获得稳定有效的隐身效果,B-1B轰炸机在采用常规的隐身措施后就将RCS降低到了B-1A的1%,综合采用外形隐身等多种隐身措施后的B2的RCS又降低到B-1B的1%(估算值)。F-22被现役机载火控雷达探测到的距离不到无外挂F-15的20%,其隐身技术在现代化雷达探测手段下所获得的效果非常突出。美国和俄罗斯已经公开了安第四代战斗机标准开发的多型样机,日本、韩国甚至印度也先后公开了自己的四代机设计方案,这些第四代战斗机的设计方案虽然有不同的要求和特点,但是国际航空技术和产品上趋同的特点也非常明显,国外机型的特征和开发过程可以用来分析中国的四代机发展趋势。确定了第四代战斗机的重量标准和动力形式后就得考虑气动布局,因为第四代战斗机采用的外形隐身技术措施相对统一,倾斜的多边体机身、同掠角翼面和圆滑过渡的外形是隐身飞机的典型特点,区别只在于飞机在隐身要求标准下采用什么样的气动设计方法和翼面构成。中国第四代战斗机的气动设计不可能完全去模仿任何国家的同代机型,但是在技术角度也不可能出现标新立异的新奇设计,按照现代战斗机气动布局的大体发展趋势和技术条件,估计中国四代机的气动布局不可能脱离常规和鸭式这两大类别的范围。
常规布局目前已经成为美国F-22、F-35和俄罗斯四代机的基本设计方案,所谓常规布局就是飞机的尾翼部分处于机翼之后的布局方式,这种气动布局设计还可以分成纯粹的常规布局和变异常规布局这两大类,纯粹的常规布局以美国开发的F-22和 F-35作为成功的代表,日本“心神”方案采用的也是类似F-22的常规布局,变异的常规布局则有YF-23和JSF项目中类似的早期方案作为代表。中国第四代战斗机如果选择常规气动布局在技术上没有多大难度,国外多个成功产品也可以作为中国开发类似型号的参考依据,但是中国开发常规布局第四代战斗机在性能上却未必最为适当。中国航空工业在先进飞机结构、材料和动力技术水平上与美国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与基础工业和设计经验直接相关的差距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无法弥补,常规布局的中国四代机想在性能上和F-22对抗只能寄希望于气动上的优势,但要在气动设计水平上超越F-22以弥补基础条件的缺陷对中国来说几无可能。
现代航空气动水平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和完善的程度,类似气动布局设计的产品很难在飞机性能上出现大的差异,因此美国并没有对YF-22和YF-23这些产品的外形保密,真正作为秘密保护的是在外在的形态里面起支撑作用的各种核心技术。飞机的飞行性能如果不考虑气动布局上可能存在的差异造成的影响,那么结构设计、材料、工艺和动力就是决定性的因素,而在这些方面的条件上美国远远的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面,中国在航空结构、材料、工艺和动力技术水平上不但与美国差距明显,即使与承受长期衰弱影响的俄罗斯相比也存在很多缺陷与不足。中国想要按照与F-22全面抗衡的技术标准开发四代机根本没有成功的基础,仅仅在航空动力和材料上存在的问题就会限制飞机整体性能的发挥,如果中国第四代战斗机想要在整体上具备抗衡F-22的能力必须适度降低部分性能的要求。第四代战斗机比较有特色的性能优势是隐身和超音速巡航,这两点与满足现代空战需要的机载航电与武器是必须具备的条件,但是因为中国航空兵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将担负有限攻势的防御性任务,不需要和美国一样进行全球部署和远程机动也就不需要F-22那么大的航程,在保证主要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机体内部载油量,用航程的减低换来更小的机身体积、更小的结构重量和更小的气动阻力,有利于在保证战斗机的综合飞行性能的情况下降低对动力系统的压力。在航程上做出必要的牺牲可以尽可能缓解国内航空动力水平不足的缺陷,同时利用已经成熟的空中加油解决可能需要执行的远程作战飞行任务,将重点抓住主要矛盾以飞机基本作战性能为基础来提高综合战斗力。
常规布局第四代战斗机重点强调了飞机的隐身性能和超视距打击能力,虽然F-22并没有放弃格斗空战所需要的高机动性要求,甚至格斗机动性还是YF-22能够战胜YF-23的重要因素,但其在格斗机动飞行性能的要求上确实相对隐身性能有所妥协。常规布局的第四代战斗机虽然整体性能指标上比较先进和均衡,但是目前看来F-22和F-35在战斗中都非常强调利用系统的力量,通过整个作战系统的整体作用发挥四代战斗机的性能优势。中国按照类似F-22技术观点开发第四代战斗机的技术基础是有的,但问题是中国在航空作战体系的建立上还比较薄弱,依靠系统对抗的方式很难让四代机真正获得与F-22抗衡的实力。中国如果在第四代战斗机的气动和结构设计上如果跟随美国的脚步前进,在整体航空技术基础差距的影响下不可能在产品性能上获得优势,甚至可以说中国按F-22思想设计四代机只能是东施效颦,投入很大收获的只能是性能难以与对手抗衡又失去自身特点的装备,与其投入大量的资源和技术力量跟随还不如争取“一招鲜”的撒手锏有意义。采用突出重点的设计观念也许不容易在整体技术标准上达到F-22的水平,但是却可以利用技术上的措施回避航空材料和动力技术上的不足,尽可能利用设计上获得的优点来弥补暂时无法解决的不足,利用上驷和下驷的合理组合获得满足实际需要的整体战斗力条件。中国第四代战斗机的性能指标不可能完全模仿F-22所提出的要求,按照国内现有技术条件和航空兵对四代机的基本战术要求来看,中国空军可能对第四代战斗机的性能指标中会更加强调机动性能,依靠格斗机动性能的优势和适度和隐身性能争取战术上的主动,利用性能上的“亮点”求得整体战斗力上尽可能的平衡。苏联在冷战期间的战斗机设计上采用该思想并得到较好的效果,也是避免在外力牵引压力下以己止短击敌之长所不得不选择的道路,这种突出重点的设计思想比较符合中国目前的航空技术基础。
常规布局战斗机依靠翼面产生升力并实现姿态稳定和气动控制,翼面在提供了飞机飞行基础的同时还增加了阻力和雷达反射面积,翼面不同翼面之间的相互位置也是飞机隐身设计上的重点与难点。战斗机如果在不影响升力和控制能力的前提下减少翼面的数量与面积,是进一步提高飞机飞行性能和隐身能力的有效方法。第四代战斗机的常规气动布局设计中并不是不存在跨越性发展的条件,新技术的应用使常规气动布局设计存在继续改善和提高飞机性能的空间。得益于推力矢量技术成熟应用在飞行控制上所取得的收益,作为隐身设计难点的尾翼部分有了减少甚至是彻底解决的条件。YF-23采用的V型尾翼可以同时具备平尾和安定面的功能,洛.马在JSF项目初期提出的方案也采用了半无尾设计,半无尾设计减少一副翼面对飞机隐身性能的助益非常明显,但在常规动力技术条件下半无尾布局战斗机的机动性能会受到影响,飞机的机动性能和安全稳定性非常依赖推力矢量的可靠程度。半无尾布局的四代机与常规布局相比有更好的隐身和高速性能,结构重量较轻并在气动上更适合超音速飞行的要求,但半无尾隐身战斗机必须依靠可差动的全向轴对称矢量动力系统,依靠推力矢量的作用来弥补常规气动翼面在飞行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更多的依靠推力矢量必然会出现飞控技术复杂和可靠性的问题,半无尾布局虽有很多潜在优势但相对常规布局却存在技术风险大和成本较高的问题,这也是美国在开发四代机时几次提出又先后放弃的主要因素。中国的航空气动和动力技术目前还无法有效支持类似气动布局的需要,因此选择比常规布局风险更大的半无尾布局是可能性非常小。
此处可使用YF23和洛.马早期半无尾JSF方案的图片和F-22/35对比
图注:中国四代战斗机几种可能气动布局的设想
既然跟随F-22的技术思想不可能真正获得超越就干脆不要跟随,航空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中国很可能会采用非常规的气动布局方案。鸭式布局设计的气动特点比较有利于提高飞机的机动性能,中国开发J-10的成功也使国内拥有鸭式布局的必要技术储备,中国第四代战斗机采用鸭式气动布局设计在技术上有必要的储备。苏联在解体前开始研制与美国ATF项目对抗的新型战斗机时,在强调隐身性能的同时也采用了提高机动性能的观点,苏联解体后公开的鸭式布局米格1.44和三翼面S37都是这一政策的代表,米格1.44和S37的设计特点和技术条件可作为分析中国新型战斗机的参考依据。
鸭式气动布局的米格1.44技术验证机是中国最容易得到的参考样本,但米格1.44的气动设计和结构特点却并不符合四代机的基本要求,甚至在米格1.44上几乎看不到采用外形隐身技术的明显特征,在外形隐身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是飞机隐身技术基础的现在,米格1.44所表现出的设计特点距离真正的第四代战斗机还有非常大的距离。第四代战斗机的隐身性能关键是机体内部需要拥有装载武器载荷的弹舱,只有具备弹舱才能够回避外挂载荷对隐身性能的影响,虽然内部弹舱的实现需要在阻力和结构重量上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是其获得的技术优势应该可以弥补在性能上所需要的付出。俄罗斯米格1.44采用的鸭式布局综合了推力矢量和气动控制技术,在设计条件上确实可以获得非常好的机动性能和整体战斗力,但是机腹进气道设计对机体内部弹舱的空间会产生很大的限制,从这个角度看起来米格1.44并不是中国可以参考的最佳样本。美国在ATF和JSF项目方案选择过程初期都有鸭式布局的方案存在,这些鸭式布局方案虽然在竞争中都败于常规布局之手,但是其设计上所采用的很多方法恰恰符合中国隐身鸭式四代机的性能要求,总体技术水平相对F-22/35的常规布局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距,适当的参考这些方案的设计优点与国内的技术储备进行综合,应该可以在整体设计上获得成熟和先进兼备又满足性能需要的产品,其在技术设计水平上显然要比米格1.44更有参考价值。
美国在JSF之前的低成本通用战斗机项目中对鸭式隐身布局进行过完整的试验,阶段性的CALF试验机几乎就是一架采用鸭式布局的单发F-22战斗机。被称为CALF的鸭式隐身战斗机不但完成了基本设计和样机制造,而且在飞机隐身性能方面进行了近实体的试验工作,中国在开发第四代战斗机时如果选择了鸭式气动布局方案,综合利用CALF项目成果并参考米格1.44是个简单有效的方法。鸭式战斗机采用静不安定和电传飞控技术仍然无法彻底解决前翼对主翼的干扰,第四代战斗机强化迎头隐身性能对前翼相对主翼位置的限制更加严格,这个限制条件在隐身性能和飞行控制与翼面配平方面会造成矛盾。采用鸭式布局的隐身战斗机如果无法解决翼面互相干扰的问题,则该气动布局在飞机整体设计方面就没有必要的实用价值。推力矢量技术是新一代战斗机必须采用的先进控制技术,推力矢量不但可以提高飞行性能和降低对气动控制面的要求,而且利用推力矢量对飞机产生的调整作用还可以改善前翼的气动问题,推力矢量技术不但能够提高常规气动布局战斗机的飞行性能,还能够解决鸭式布局四代战斗机配平和隐身性能上的矛盾,采用鸭式布局的中国第四代战斗机只要能够采用带推力矢量的动力系统,完全有条件在实用机型的基础上开发出保证隐身能力的鸭式高机动战斗机。如果把中国的第四代鸭式战斗机称为Y方案进行粗略的设想,那么Y方案的前机身和鸭翼、主翼部分可以直接采用CALF方案的设计,进气道部分可以选择比较成熟的DIS或CARET结构。鸭式布局采用机身两侧进气道方便在进气道中间设置足够尺寸的弹舱,内部弹舱虽然要增加中段机身截面约30~35%的面积和20%以上的结构重量,但采用内部弹舱后进气道唇口到发动机风扇之间管道为回避弹舱,会在进气管道轴线上形成有利于低信号要求的S形进气道,米格1.44所采用的机腹进气道则难以实现这两方面的技术优势。后机身因为需要设置双发动机以提高飞机的性能和内部空间,可以适度参考米格1.44的轴对称矢量喷口并用机尾结构遮蔽发动机喷口两侧。这样简单的拼装虽然不可能设计出满足要求的先进战斗机,但是类似的气动设计至少在鸭式布局中较好的平衡了隐身与飞行性能之间的关系,采用与CALF类似的两侧进气道也可以在中段机身布置足够大的弹舱,基本能够满足第四代战斗机几个主要技术指标对飞机设计的要求。
图注:美国CALF样机进行过较系统的试验并验证了鸭式隐身布局的可行性
三翼面的出现是力图综合鸭式和常规布局优点的新式气动布局,美国和俄罗斯对三翼面战斗机的技术投入相对较早,苏霍伊的S37(苏-47)则是该技术实用化努力的最终代表。S37应用了三翼面气动布局和内部弹舱这些相对较先进的措施,虽然S37的气动设计并不完全符合第四代战斗机的标准,但在内部弹舱的采用上却具备成为四代战斗机的基础条件,如果对类似S37的气动和结构设计按四代机的标准进行改进和调整,完全具备设计出采用三翼面布局的第四代战斗机的条件。
中国第四代三翼面战斗机在设计上可以借鉴F-22和S37的设计特点,机体整体结构上可以模仿F-22的基本设计和翼面特点,在类似F-22的机身两侧进气道边条位置加装菱形前翼,同样可以在满足基本隐身性要求的同时获得内部弹舱等四代机的典型特征。三翼面布局的优势是可以通过增加的翼面来降低单位面积上的翼载荷,为常规布局增加前翼的组合可以消除不利气动干扰以提高气动效率,在气动上完善高机动战斗机的低速和大迎角稳定性和可控性,利用三翼面布局的组合特点在多种气动条件要求下实现最优配置。国外开发的三翼面布局战斗机大都是为了强化飞机的气动控制能力,实践也证明了增加前翼确实有利于提高常规布局战斗机的气动效率,但是增加前翼的方案即使采用先进航空结构和材料进行完善之后,仍然会存在机身长度大、结构重量增加和气动控制复杂的缺陷,所以国外先后开发的几种三翼面技术验证机都没有发展成实用型战斗机。
三翼面布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其机动性能与鸭式飞机相比无明显优势,而且常规布局加前翼的设计也不具备鸭式布局缩短机身和降低结构重量的特点,在结构设计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对航空动力技术的要求比鸭式布局要高,在动力条件相同时的飞行性能难以达到鸭式布局的标准。三翼面布局较大的机体和翼面尺寸需要获得更好的发动机来推动飞机,而发动机恰恰是中国航空技术发展中典型的薄弱之处,因此三翼面设计在中国现有航空技术基础条件下不如鸭式布局有利,同时因为三翼面隐身设计需要协调前翼和尾翼与主翼之间的位置,不但技术实现难度比鸭式布局更大也更难获得满意的隐身效果。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在三翼面先进战斗机设计上具有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在苏霍伊设计局先后完成的几个三翼面战斗机的整体设计方面,苏-25/37的前翼只是为了平衡前机身增重和机动性能而加装的可控边条,S37的前翼则是为了平衡前掠翼在气动上对整机的造成影响,常规菱形翼的四代机增加前翼对飞机性能上所产生的帮助并不大,增加的结构重量、体积和雷达反射面积要高于在气动上可能得到的收益,仅仅是对前、主、尾翼进行综合隐身设计就是个很难克服的难题。综合各方面因素对比三翼面布局和鸭式与常规布局的整体条件,可以认为三翼面隐身战斗机虽然在理论上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机动性能,但是在整体设计指标和隐身能力方面不如鸭式与常规布局,采用三翼面设计的隐身战斗机的体积和结构重量较大,结构复杂并且在气动和结构等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多,相对鸭式布局的成本较高且隐身性能相对较差,机动性、航程和有效载荷上的理论优势却不容易在同样动力条件下实现。四代战斗机上实现三翼面简单来说就是为常规布局增加一副前翼,采用这样的设计方式主要是为了提高飞机的气动控制条件,但增加前翼带来的性能改善很难弥补在隐身性能上产生的问题。常规布局增加前翼的三翼面设计对第四代战斗机等同于画蛇添足,在目前存在的各种第四代战斗机的设计方案中三翼面的综合条件最差。对于缺乏三翼面技术和试验积累的中国航空科研系统来说,与其搞比常规布局更加复杂的三翼面还不如老老实实的去搞常规布局可行。
此处可增加S37 X29的图片
F-22基本已经达到现有技术条件下常规布局第四代战斗机的设计顶峰,这是因为美国在结构、材料和动力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很难超越,盲目的跟随美国航空技术发展脚步的结果只能是越跟越远,可见采用非常规布局比较有利于中国第四代战斗机的性能要求。鸭式气动布局设计在整体性能和技术条件上比三翼面有更大的优势,而且采用鸭式布局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相对比较容易获得技术支援。俄罗斯先进战斗机技术的引进对中国航空技术发展有重要的价值,苏联/俄罗斯航空工业在近20年里不但提出和试验了多个四代机产品,在技术发展途径上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与中国的需求也有很多共通之处。美国在四代机上获得的经验和产品只能用来作为中国四代机的参考,中国要开发四代机不可避免的要吸收俄罗斯在四代机上的技术积累,俄罗斯新型战斗机目前已经确定了苏霍伊T-50的最终方案,因此其早期采用非常规布局的技术大都失去了应用的条件。俄罗斯航空科研系统长期受到经费困难导致投资不足的影响,很多高级技术人员和研制项目都处在等米下锅的境地,俄罗斯这样的困难局面虽然不比苏联刚刚解体时那样危急,但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仍然可以获得很多急需的技术与成果,甚至可以利用其部门和企业间的矛盾与竞争获得需要的收益。军事航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随处可见对成功产品进行参考和借鉴和痕迹。冷战中对峙双方在航空装备发展中强烈的针对性禀承了这个趋势,对需要的技术买得到就买,买不到就学,不让学就偷,偷不到甚至去抢的事例也并不少见。冷战后东西方关系的缓和和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的联系更加密切,很多关系到国防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都已经可以买或学到,中国在四代机开发项目中不可能忽视这些因素的作用,选择需要又适用的技术补充自身不足应该是个跨越发展的好方法,选择合适的平台有利于将可能获得的先进航空技术更好的融合到中国自己的项目之中。
按中国目前航空设计和生产条件对第四代机技术指标进行基本性能估算,鸭式布局战斗机设计可以应用钛合金(未来可采用等温精锻整体框架)焊接承力框架,翼面可以使用合金梁/绗、复合材料大尺寸蒙皮和非金属蜂窝填料,主要结构制造工艺和材料供应在现有条件下都比较成熟可靠。鸭式布局方案如果采用现有的WS-10A或AL-31F作为过渡动力装置,那么飞机的重量分配可以按国外同技术和材料标准型号进行简单的估算。如果飞机含系统的结构重量为7300千克,动力装置(WS-10A或AL-31F)重量4200千克,机载设备重量为2500千克,雷达火控等电子设备重量1500千克,单名冬装飞行员重量120千克(含生命支持系统),固定武器和弹药重量260千克,可抛弃干扰弹等重量60千克,不可预见超重储备1000千克,整机基本重量可以控制在16~17吨的范围之内。机身内部载油量(不考虑超载油)如果按照6~7吨,飞机在弹舱内挂载6枚导弹(2近4中)约1.2吨的重量进行计算,战斗机在执行空中优势任务时的正常起飞重量为25~26吨,正常起飞重量时的整机推重比为1,空战推重比可以达到1.2~1.3。该技术状态下的第四代战斗机的综合飞行性能略高于SU-27SK,迎头隐身性能水平可以达到与F-35A相当的标准,在内部弹舱挂载1.5吨以下标准空战载荷时能够进行M1.4~1.5的超音速巡航。鸭式四代战斗机最大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可以达到M2和19000米,使用内部燃料最大航程3000千米并可获得500~1200千米的作战半径,使用机翼外挂架的最大载弹量在7~8吨左右,32~33吨的最大起飞重量也可以使用目前SU-27SK的基础设施和场地。这个方案设想中的型号在整体技术标准上是按照目前能够满足的条件设定,如果发动机推力在重量不超过4500千克和外廓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到15吨,飞行性能则可以提高到与F-22基本相当的标准并有进一步改进升级的潜力。中国第四代战斗机的雷达火控系统如果达到国外本世纪初的先进水平,采用主动相控阵天线的机载雷达对常规战斗机目标的探测距离将超过270千米,对雷达反射面积0.01平方米隐身目标发现距离能达到70~80千米,具备较好的多目标跟踪能力并可在超音速巡航状态下同时打击多个目标。
中国开始开发第四代战斗机的工作已经被多个公开渠道所证实,随着美国F-22即将在中国周边部署和F-35装备的临近,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第四代战斗机,俄罗斯最新一代隐身战斗机如果完成后也有可能向印度等国家进行出口,也可能会在技术和战术上对中国航空兵造成与F-22类似的威胁。中国发展第四代战斗机不单单考验的是科研设计和试验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对国内航空制造企业的工艺和现场管理水平有很高的要求,航空兵部队在装备隐身战斗机后的维护保障水平也是个关键。隐身战斗机的隐身性能非常依赖制造和维护的精细程度,早期美国空军在使用F-117时就已经发现,机身上的螺栓或空速管等细小部件处理不慎都会严重破坏隐身性能,甚至仅仅是蒙皮接缝间的狭窄间隙也可以使隐身飞机在雷达上显形,可见隐身战斗机在设计和生产之后还必须建立良好的维护使用系统,没有这个贯穿整个设计、生产和使用的体系也就没有真正的隐身飞机。中国航空工业现在开发第四代战斗机是为了保证领土和领海的空中安全,在航空兵已经成为可以决定现代化战争胜负的关键力量的前提下,中国航空兵部队必须要获得可以和主要对手的装备技术抗衡的先进装备,当中国航空工业已经能够向部队稳定提供第三代战斗机的情况下,投入必须的力量开发第四代战斗机是争夺装备技术优势的关键,第四代战斗机能否按照需求和计划装备也决定了中国航空兵的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