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251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参观调研总结——四代机代号“雪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30.11.2009 10:04: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9月26日我航空发展研究中心技术所一行10人由人力资源处李立军副处长和技术所领导宋宪斌的协调组织,以及队长许鑫家的带领下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和沈飞工厂进行参观调研,整个行程为期三天,期间得到601人力组织部李斌部长的热情招待,尤其是人力组织部王舒凌副部长全程陪同我们协调此次参观调研,保证了这次行程进展地相当顺利。大家也对这几天能参观和了解大量的飞机设计实验设施和生产线,并与众多专家交流学习十分满意。

当天我们首先参观了沈阳飞机设计所的展室,对这所被誉为培养中国航空工业英才摇篮的601所有了一个总体和全面的认识。601所成立于1961年8月3日,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飞机设计研究所,主要从事重型歼击机的研制,由于承担了多项国家和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并在建所40多年来成功研制了多种飞机型号,通过研制实践锻炼和培养了大批航空工业技术骨干和人才,也造就了一批航空界知名专家队伍,如顾诵芬、管德、李明、李天、孙聪(所长)、王永庆、耿汝光、李玉海等人。目前601所主要从事歼-8Ⅱ(J-8II)和歼-11B的改进改型,对歼侦八、苏30飞机加换装和歼15舰载机的研制,四代机预研,还有与俄罗斯合作开展的先进战略意义的高空长航时反隐身“神雕无人机”项目,这些项目说明我国政策逐渐向航空工业这一关系到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倾斜,也表明通过几十年航空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能自主研发和设计生产先进战斗机的配套体系,如发动机、武器火控、航电设备、雷达等,并从基础科学研究开始来支撑整个国家航空的发展。

601所长期对歼八歼八二系列飞机进行改进改型, 主要成果有:将俄罗斯的射程20-22公里的A弹换装为国产化的PL-11,实现了战斗机下视下射的能力,有效射程23公里;歼八F型安装PL12中远程(有效射程55公里)发射后不管导弹,并进行双目标攻击,试射成功(12号工程);歼八G型空地反辐射导弹YJ91,使用导弹主动攻击模式来发射,已试飞成功;歼侦八加装可见光、红外雷达等侦查监视设备,以及空地数据链传输,同时拥有侦查和对地攻击能力。

由于我国的歼击机水平整体上落后于世界领先的航空航天国家,为提升自身的国防实力与航空工业的技术,引进苏联的苏-27战斗机,于2002年6月使该机与我国其他武器系统相兼容,并实现9种武器的自主保障。苏-27战斗机加换装工作涉及重新更改其敌我识别系统,换装国产的导弹以及更改使用界面,使用国内的零部件进行自主保障等。随后又继续对该机进行武器弹药自我保障、发动机更换和部分机载设备国产化等方面工作。在与苏联合作的歼十一生产线建立后已进行了00、01、02、03批的生产,由于国产FWS10发动机还不成熟,还有新研制的综合电子系统未有应用经验,歼十一B型改舰载机项目仍在进行技术攻关,舰载机需要改通常的减速着陆为加速着陆,并需要加装着陆钩、缩短尾椎、折叠机翼等,这些改进涉及许多方面的设计和制造问题,还需要相应的试验对其加以验证,因此这些问题至今还在攻克之中。苏27作为俄罗斯现役的主力机种,在这一平台上俄已进行了许多改进改型,如,双座截击型苏30,舰载战斗/攻击型苏33、战斗轰炸型苏34,多用途型苏35,推力矢量控制(TVC)苏37等型,对苏27系列飞机的研制为我国主力作战三代机整体上性能的提高和维护有很重要的帮助,同时也为我国能够自主研发第四代战斗机提供了人员、技术、经验和设施基础,为今后开展的技术合作和创新积累了宝贵的财富。目前仍在进行歼十一B国产化、改进以及飞机大修和定延寿等工作。

随后我们参观了601所结构设计部,开放整洁的办公环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601员工反映,“6S管理”虽然具体实施比较繁琐,但施行后不仅整个办公环境得到改善,企业形象提升,而且由于改变了原先杂乱不整洁不规范的情况,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意外情况和事故大大减少,有效地降低了研制成本并保障了产品的品质,的确“6S管理”涉及到一些大家容易忽视的琐碎问题,但是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改变自身不良习惯,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带来的心理认同和其他深层效益是十分巨大的。

接下来我中心赵群力副总师和李斌部长相互介绍了各自单位的业务概况,并谈到在某些方面可以相互交流合作的问题,在此期间对主机场所的管理、设施和科研力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首先是吸收当今先进的管理经验,并对过去落后的组织方式进行改革或调整以适应当前航空工业所面临的新形势,例如:将原先总体室、强度室、气动室、飞控室等多个研究室整合成为六大研究部,它们分别为:总体气动部、功能系统部、航电控制部、结构设计部、综合保障部、强度部。新成立的综合保障部具有其他各个专业的人才,在设计的初期就开始参与,直至产品的交付和使用,完全改变了从前飞机设计与制造脱离这一不合理的现象,向产品设计对用户负责这一理念进行根本性转变。同时601所还引入扁平式管理结构,由所领导直接管理科技委、综合计划部、科研管理部、财务部、质量部、人力组织部、保密保卫/技安部、宣传部、纪检监察部、工会、总师办、总体气动部、功能系统部、航电控制部、结构设计部等平行部门,有效地提高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效率。这说明我国飞机的研制和制造正不断走向完善和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

其次601所建立了一套与国家战略一致的发展规划,它作为国家大型主机研制场所,对我国武器装备水平和工业技术的发展影响巨大,所以在2002年601所就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愿景,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观念创新,以及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订了其人才战略和“双创建”、“四推进”等文化战略。更重要的是601所不仅在战略层面上进行引导,还积极制订了围绕这些战略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措施,例如:推行能力与业绩分离的绩效评估体系来调动科研工作全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员工相互交流讨论,支持老专家出版飞机设计手册和举行讲座等,采取了一系列用于知识沉淀、知识共享、知识学习和知识创新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制定这些制度和措施说明任何工作都需要明确的目标和务实的行动,由战略层面来指导运用所实施的策略,这样的愿景和战略才有其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当日下午我们参观了601所重要的大型实验设施,飞机控制工程综合试验室、全机电磁兼容性试验室、燃油试验室,由于时间的关系还有许多实验室没能够去参观,像环控、液压、机电、救生和武器投放等功能系统试验室,确定飞机疲劳寿命和强度的试验室,还有分析飞机气动外形的风洞实验和基于数字设计的仿真实验室等等,在定型之前各型号飞机需要在这些地面试验设施内反复试验,不仅这些设施造价十分高昂,而且每次试验所需要的成本很高,周期长。例如我们参观的飞机燃油系统实验室,模拟全尺寸飞机的燃油油箱和油路布置,做静试验、动试验(模拟飞机运动和过载)和静动联合试验,分别在满油、正常和半油状态下进行故障试验、耗油试验。目前为加快飞机设计的研制周期,节省研制成本,601所已建立了基于仿真的设计体系,该体系包括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产品数字化设计管理系统、数字仿真分析系统、成品配套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与服务信息系统,共五个系统来支撑飞机的数字化仿真设计。

虽然现在的仿真设计技术已长足发展,不过地面试验得到的数据和考核仍是飞机设计最重要的依据和保障。包括电子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引领世界的美国也需增建地面试验设施来满足新型号研制的需要,为此可以说飞机地面试验系统是一个国家航空研发力量的象征,维护和建设国家的飞机试验设施,培养从事飞机试验的工程应用人才,对航空工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一架型号飞机的研制从图纸到部件,然后总装,再经过静力强度、燃油、液压、电气、电子综合、火控等地面实验,整个过程走下来还是有很多未知的因素,各种地面试验验证都只能尽量减少但无法消除这些未知因素。第一次首飞实际是一个综合考验,验证全套系统和设计能否支撑这个飞机,使它能够完成最基本的任务,虽然之后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解决,但第一次试飞是一个最基本的考验,而且风险最大,因为任何一种设计考虑不周或相互干扰,都有可能导致飞行员生命的损失,使整个项目遭受一个很大的挫折。

次日上午我们听取了601所老专家王大瑜关于飞机研制过程的介绍,随后是科研管理部主管孙乃喜谈了有关科研管理网络图的制定、任务分解、计划流程等项目,还有其在科研管理工作岗位上的一些经验和见解。之后大家与两位专家就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王老专家参与了歼八系列飞机研制的全过程以及歼十一飞机的设计,为使我们能够系统地了解飞机研制流程,在此之前还专门准备了笔记。飞机设计最初是立项决策阶段,首先提出可行性论证方案,再根据指标要求进行方案优选,然后通过总体论证进行性能分析、新材料新技术应用风险分析以及经费预算,最后通过方案评审后立项。第二步是型号研制阶段,首先是系统初步设计阶段,使用CAD和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初步设计和配置,其次进行详细设计,从飞机的外形尺寸到飞机结构打样,最后根据系统设计试验任务书进行有数据依据的试验设计,整个型号研制过程并不是由上至下依次进行,而是不断由下向上反馈问题并更改初始设计,是一个不断循环迭代的过程。第三步是地面试验,第四步是工程发展阶段,绘制生产图纸,先结构后功能系统再航电设备。第五步是试飞阶段,然后分科目试验,由型号总指挥进行型号鉴定。第六步是设计定型评审,通过后就可以进行小批量试生产,不过由于生产准备需时较长等因素,所以通常在定型之前就进行小批量试生产,这样存在一定的定型前投产的风险。期间还要通过疲劳强度试验进行产品的定寿延寿,第七步是生产定型阶段,在工艺准备、工人培训后就可以进行批量生产。

整个飞机研制还提前介入工艺设计,飞机制造厂成立跟设队,从型号方案论证阶段就开始参与,直到详细设计阶段的工艺审查,及时反映工艺对设计的要求。设计所也组建跟厂队来了解反馈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工艺设计与工艺技术准备并行,设计数字图形发放与工装设计和数控加工并行,使传统的飞机研制串行流程并行化。目前在型号研制开始就把可靠性、可维修性纳人技战术指标,综合后勤保障问题也从工程开始就与飞机研制同步进行。可见飞机研制并非一个简单的串行流程,而是涉及上千个活动、数万计参数和全国多家企业的一个复杂过程。

如何科学地组织与飞机研制相关的各项活动,优化研制流程,这就是科研管理部的职责。根据该部门主管孙乃喜的介绍,他主要为飞机型号研制流程制定一级/零级网络图,据此来控制研制进度,并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过程的质量。用于指导科研的网络图是依据空军总体部门提出的研制总要求来制定的,按照任务分解程序进行任务分解,由整个科研活动内容的关键节点与描述其经费和周期的线路连在一起组成,简单说就是由活动、事项和线路来描述整个项目研制的流程,其起点是立项评估文件下发的时间,终点是军方装备时间,主线是各项科研需时最久的项目,主线流程一般情况下不受外部或不可抗拒因素作用的影响,计划流程更改主要在影响范围不大的节点上面,否则只有型号总设计师批准后才能变更。网络图中的实线表示每项活动之间的优先顺序/制约关系,虚线表示各科研活动之间的关联,原则上不能出现交叉线(因无法考核)。

两位专家还谈到在多年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首先说到航空产品设计需要综合多种高新技术,飞机结构复杂零部件数量多,设计制造及关联数据量大,数据结构多样,还有制造、试验、试飞可能在异地企业完成,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支持异地多用户协同工作的系统,支持大量的数据共享与交换,这样对于提高内部资源的有效管理利用及研制效率,缩短研制周期,进行合理的调度和管理很有帮助。再就是飞机研制必须以“预研”为基础,尤其是换代型飞机必须要经过长期的预研来储备相关技术和基础,航空工业一直存在着“重型号,轻预研”的错误,使某些型号项目成为无源之水,像四代机项目就在八五、九五、十五期间作了大量的预研基础性工作,如四余度三轴数字电传和综合航电系统,应多开展高新技术的预研课题,并开展预研技术的开发合作。此外还谈到在型号论证时需要考虑合理性、经济性、先进性和可能性等因素,处理好型号研制的质量和进度的关系(并重)。另外使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如何规避风险的问题,一般不超过30%。处理好发动机与机载设备和武器之间的矛盾,还有随着试验设备和试验费用的高涨如何来协调设计与实验的关系。最后航空产品由于它需要长时间重复使用和对安全性的特殊要求,在设计水平、材料的可靠性和加工的精确度等方面要求很苛刻,所以需要科学地进行大规模的科研生产组织,如采用目标成本控制方法来保证飞机高的性价比,并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并行工程、项目管理等方法进行研制管理系统的实施,确保研制全线高效率快速运行。

第二日下午我们与601所气动室、总体室、隐身室、无人机室、远景飞行器室(王光耀、黎军、张鹏)等6个研究室的主任设计师进行了座谈,收益颇丰。 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四代机的设计和后续发展考虑上,601四代机项目“雪鸮”采用三翼面的鸭式布局,视野宽阔,较三代机歼十一B低可探测性(隐身性能)更好,雷达波散射面RCS0.3, 还具有超音速巡航和过失速机动等能力,携带有先进的任务系统, 能同时攻击多个目标, 由于四代机的研制使用成本高昂, 设计还必须考虑基于价格因素的后勤保障系统。

为何601所的四代机选用带鸭翼的三翼面布局?以及有何优势进行了激烈讨论,隐身对于四代机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机身机翼在同一平面内隐身性能最佳,但601所验证结果是鸭翼前向小偏角对隐身性能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因为飞机隐身需要考虑的因素有总体、航电、材料、雷达、发动机尾喷管等多种因素,美国四代机的七个选型中没有一个是鸭翼布局,甚至有美国军方的官员嘲讽说“鸭翼最好安装在敌人的飞机上”,这一论断是美国整个国家战略和作战模式决定。美国作战强调进攻性,要在全球之内保持其优势,进攻的策略要求更多地强调隐形,超视距攻击,作战采用编队方式进攻,为了隐身的需要只在空中进行有限几次雷达开机,远距锁定敌方就进行攻击,然后发动攻击的战斗机撤出,由紧跟的后续机队瞄准敌方攻击,这样敌机当受到第一次攻击时进行规避动作,将自身完全暴露在随后编队的飞机雷达面前,这种完整的作战体系主要以中远距进攻为主。而俄罗斯则倾向于防御的态势,这样可以通过别的手段来进行探测,如地面的雷达系统,或空中的预警网络来发现这个隐身飞机,这样隐身飞机一旦靠近或被发现后,隐身就没有用了,作战优势就要依靠高机动性来打。 这就说明隐身飞机对一般传统意义上雷达针对的频段来看,作用还是比较大的。然而现在的战争在初期已经脱离了平台对平台对抗的模式,而是整个体系的对抗,这样如果有比较完整的互相弥补的传感器系统,不仅仅是雷达系统来看的话,发现、定位甚至是攻击隐形飞机也是很有可能的。隐身飞机正前方的雷达反射面积比较小,可以达到0.01平米以下,但从俯视、斜视就不是这么小,将来的侦查和探测手段可以不完全从正前方,不过目前应该说隐身飞机还是很难对付的。

研发新战斗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取决于国家以及军队的战略,还要根据国力并与国家的利益相适应,这样才考虑配套什么样的空军装备,采用何种作战体系,最后601飞机研究所才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其发展战略。采用鸭式三翼面布局也是基于我国目前的国情和研究水平进行的折衷考虑,因为我国还无法像美国一样去领导世界的航空技术发展,也不同于它全球打击的进攻性战略,我军的作战策略是“攻防兼备”,所以不能盲目跟从美国的军事发展,鸭翼与主翼进行恰当的配置后,对主翼能产生有力的干扰,形成附加的涡升力,尤其进行机动动作时优点更加突出,鸭式驱动的布局总体上是很好的布局,尤其是配以电传飞控系统就更能发挥它的优势,另外鸭式气动布局和矢量发动机配合的更好。我国的军事战略伙伴是俄罗斯,我航空工业基本上依靠俄的技术发展起来,美国的材料、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微电子、制导、隐身等拥有优势,而俄罗斯在空气动力学和发动机上有它的优势,所以选择这种布局也有利于在高新技术上与俄开展合作。目前隐身技术已经研究了多年,但至今没有发展一个型号来验证这些技术,关键技术的成熟度很低是目前我们发展型号的瓶颈美军已经退役的F117战机集合了美国开发的各项隐身技术,其四代机F22也是作为它各种先进技术的一个综合平台,由于费效比问题,后又开发了“高低搭配”的F-35,所以如果考虑飞机装备部队的经济性则应该研制落实现有技术的产品。有美国研究机构研究证明:在大离轴角发射和头盔瞄准条件下机动性的意义不大。不过这是基于作战体系完备和进攻的情况下,而战斗后期体系遭到破坏或防御时,近距格斗能力则变得十分重要。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国土防御的任务重大,依靠购买发展先进的飞机是不可能的,首先是国外尤其美国对我们限制很严,另外财政上花费很多,而且还会损害我国航空科研力量的发展。尽管我国经济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是世界第一流的,自己的研发形成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这样我们才可能研发出真正先进的战机,这也是我国国防能独立自主的唯一出路。但是决不能否定引进,如果完全是闭门造车则水平会更差,与国外的差距就越大,也就说不能完全依靠引进来扼杀自身的创新能力,我们作为后发型工业化国家,我航空高科技行业需要的众多关键技术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突破或成熟了,所以要通过技术合作与市场化来吸收和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借此来培养我国航空工业自己的研发创新力量。

第三天上午到由601所跟厂队的副总师**带领,到沈阳飞机制造厂参观了歼八和歼十一生产线。整个工厂一片繁忙的景象,这里各种机器轰鸣与601所里安静的场面反差很大。我们亲眼目睹了工人师傅们切割蒙皮、卯铆钉,现在用一种手持的铆钉机比当年用榔头上铆钉先进许多,在参观时有人发现装配的座舱内缺少弹射座椅,原来弹射座椅由于装有火箭筒,因而属于火工品,火工品装配必须按照随用随装的原则。在保障飞机制造质量上沈飞工厂采取了许多措施,如推行目视管理、6S管理等,采用逐级检验的方式,先车间检验、工段检验、部门检验、后总检,最后才到军检。飞机质量故障检验包括机械座舱、机翼、军械、特设、雷达、发动机、机身上部、机身下部。部件装配完成后需要在清洗车间处理,在淋雨实验台上进行全机清洗,使内部无多余杂物,才安装其他附件。在进入总装之前需要在预总装架栈桥上进行全机水平调整,地面校靶支座的安装调整,和飞机密封口盖的涂胶密封。还有导管气密性试验台等等确保飞机质量安全的环节。最后我们进入总装车间,一堆堆零部件在这里已经变成一架架充满力量的战机,总装车间最开始是对飞机各部分的安装,首先进行前机身组合件安装,后进行前机身总装;进气道也同前机身一样先组合件安装再装配,中央翼是先分别进行1号2号油箱的装配,后总装,后机身是先进行发动机舱和垂尾的装配,再进行后机身总装,这样整个机身各部分完成后进行了对接预总装,然后进行电缆系统安装,最后加装平尾外翼后进行总装调试。目前沈飞制造厂每年能生产歼八II型歼击机15-18架,还有苏-27生产线及其他型号任务。

总之这次沈阳之行收益匪浅,对航空工业由远及近,从宏观到具体有了一个集中的了解,感到航空工业这种风险大,周期长、投入高的国家高新技术战略性产业必须依靠国家的长期大力的支持,并且对航空工业的投入和支持等于鼓励我民族的自我创新,它的发展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国力。不过目前我们还与世界航空强国之间存在着"发达"、"不发达"的差距,虽然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和人才队伍,但仍存在摊子大、力量散和重复建设的问题,技术创新也比较薄弱,用专家们的话就是,现在我国航空技术发展的可预见性差,发展的连续性不强,是专家带动的跳跃式发展。在与601人力组织部部长李斌交流时了解到航空工业在困难时期人员招聘和人才流失等情况,反映了企业效益与人才之间的关系,随着这些年国家政策向高新科技技术行业倾斜,航空工业的发展已经度过了困难期,并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目前应该转变困难时期人员招聘时的观念,从指标性的计划到多渠道培养、考核、选拔模式转变,在选拔和网罗人才方面航空大多数企业不能凭着主观判断或当作一个任务去完成,一定要秉承国际大公司用人唯才,宁缺勿滥的作法。
2#
发表于 1.12.2009 19:3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6.1.2025 13:23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