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5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三名学者著书为中国投资抱不平 让德国人摒弃偏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6.2016 09:3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从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到法兰克福哈恩机场,中国人的投资热潮正在德国经济界引发恐慌,但事实是,“中国的投资比口碑更好”。德国经济新闻网19日报道称,这是最近出版的新书《金砖四国在德国的投资——企业和工人的机遇及风险》得出的结论,它告诉德国人应该摒弃偏见。
  该书共230页,由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教授马丁·弗朗茨、耶拿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海恩以及PCG项目咨询公司的乔治·维恩加滕博士3位经济地理学家,历经3年调查研究撰写而成。其中,中国部分主要由弗朗茨教授负责。
  “中国人往往扮演了雪中送炭的角色”,“德国之声”说,弗朗茨教授这样描述中国投资者的形象。他说,公开收购总是与敌意收购相提并论。本世纪以来,中国企业已在德国累计投资超过70亿欧元。但被收购的企业无论是德方经理人员还是企业理事会和工会代表,都对中国投资者作出较为积极的评价。被收购的案例有超过60%的企业当时都陷入财政危机或已经宣告破产,结果中国的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
  该书称,在德中企业收购谈判过程中,往往会就保留厂址和保障工作岗位达成一致,学徒能够进入工厂正式工作,工会成员也能继续参与活动。弗朗茨说,许多人最初认为,被收购的企业会被中国人远程控制,但怀疑观望之后发现,情况并未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投资者对于德国管理层颇为珍视。大多数情况下,企业会继续在德方领导层的管理下运行,日常业务中的变动之处相对较少。
  技术流失是德企面临中国收购时的一大担忧。中国母公司对于所收购德国企业的技术很感兴趣,但研究学者们表示,这并不意味着技术专利会被转移到位于中国的企业总部,然后立即在当地制造同样的产品。调查发现,中方往往会采取“双品牌战略”——德国公司的产品被打造成高端品牌,中方产品则主打低端市场。另一项新战略是将企业厂址留在德国,甚至还要扩建研发部门。
  对于企业并购案例中人们担心的“蝗虫现象”——收购目的只是为了快速出手,短期内赚取差价,这本书的研究者们发现,中国投资者恰恰相反,他们往往制定较为长远的目标,而且在收购初期向企业投入大量资金。
  至于中国人为何尤其喜欢收购德国企业,给予3位专家支持的汉斯-伯克勒尔基金会的专家奥利弗·埃蒙斯列出一大堆理由:较高的技术标准、法律框架完善、劳动力素质较高、市场动力强大、位居欧盟中心、坚挺的欧元以及德国的良好形象。同时,一些德国中小型企业是自己寻找买家。他们认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国伙伴,在中国则无法立足。不过,埃蒙斯指出,“德中企业联姻”需要时间的考验。
  《环球时报》记者看到,目前该书在亚马逊等网络书店出售,受到不少读者好评。有读者说,“作为研究论著,这本书给予中国投资者一个公正的评价”。

转载自环球时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11.1.2025 20:25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