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100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宋辽金《诗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9.10.2009 20:4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即时机票
本帖最后由 ELF1988 于 30.11.2009 19:42 编辑

王庭筠,陈与义,寇准
2#
发表于 5.11.2009 10:07: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ELFE1989 于 5.11.2009 10:12 编辑

生平介绍

  王庭筠(1151-1202)金代书画名家。字子端,号黄华山主、黄华老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一作熊岳(今辽宁盖平)人,左相张浩外孙,居河南林州黄华山下。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进士,官至翰林修撰。善诗文,文采风流,照映一时,以七言长诗造语奇险见称。亦善书画,山水师任询(字君谟),其书法和枯木竹石学米芾,重视笔墨情趣,不为成法所囿,上逼古人。与党怀英、赵沨、赵秉文俱以书法成名家,其画与诗文紧密结合,发展了文人画派,对后世影响甚大。金章宗承安元年(1196)因赵秉文上书事被削职,降为郑州防御判官,泰和元年(1201)复官翰林修撰。传世作品有《幽竹枯槎图》卷,绢本,墨笔,卷末王庭筠以大行书题识曰:黄华山真隐,一行涉世,便觉俗状可憎,时拈秃笔作幽竹枯槎,以自料理耳。该画笔墨富有变化,柏树用笔潇洒爽朗,水墨淋漓,霜韵铁骨;画竹笔力挺劲,叶如刀裁,纵恣奔放,现藏日本京都藤井齐成会。著有《王翰林文集》、《黄华集》等。存世墨迹有《幽竹枯槎图题辞》,碑刻有《博州重修庙学记》、《重修蜀先主庙碑》等。子曼庆(一作万庆),字禧伯,号澹游,善墨竹、树石,有父风。




代表作品
  凤栖梧 
  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
  短亭依旧残阳里。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
  王粲登临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


  鉴赏
  全词抒发了作者的思乡恋乡之情,对仕途的失意,怀才不遇的郁闷情绪也有新宣泄。
  首句描绘出一片衰微荒凉的景色,暗喻词人却抑郁的悲凉的心情。在文学作品中,从来是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衰柳本就引人寂寥,更何况青苔满地!羁旅他乡的词人面对如此凄凉荒野,越发恋念故土家人。他用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抒发这种情结,使人感到极浓重的哀愁。十二阑干是家中的庭院回廊,也代表家人的温馨。乐府古题《西洲曲》有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之句,作者显然在思念着娇妻爱子。故国三千里,家乡多遥远。此句可见唐代张祜之《宫词》。原作为: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本是抒发宫女背井离乡,禁锢深宫,长期不得与亲人团聚的孤苦情节的。作者深感自己的身世与宫女命运有相通之处,明写三千里,实指二十年。想到自己宦游一生,南北奔波颠沛,垂垂老矣,矣字饱含感叹与无奈。南句借用了杜牧诗句南去北来人自老,说不尽的辛酸。短亭依旧残阳里述说着欲归来能归的愁思。古制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可供旅人休息,也供亲友送别用。依旧道出物在人亦在,是啊,韶华已逝,生命如残阳,而自己依旧人在旅途奔波劳碌。
  紫蟹黄柑真解事句用典。方岳诗云:白鱼如玉紫蟹肥,秋风欲老芦花飞,黄庭坚句:尘思黄柑洞庭霜都是秋令节物。同时词人又活用晋代张翰睹秋风起思故乡的佳肴美味莼羹鲈脍而辞官归里的故实。显然词人思归还有其深层次的内容。决心仅限于思乡、思家乡之美味。王粲句中寥落二字语意双关,既写王粲又写自己。汉末王粲羁留荆州,不为刘表看重,因此登临寥落的是乡愁,更是自己的怀才不遇。词人的文章不受全章宗的欣赏,不久因罪免职,后仕翰林修撰。承安元年(1196)又因赵秉文上书事牵连在内,被杖六十,解职,后又被贬为郑州防御判官,任途坎坷,寥落不下王粲。思归之情也不弱于王粲。结句雁飞不断天连水如一幅水墨画,把思归的情怀表述得深沉辽远,绵绵不绝。宋代陆游诗云:自恨不如云际雁,来时就得过中原。词人自恨不如云际雁的慨叹表达了更深沉的思想情感。
  本词的写作特点是情景相生,以情衬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全词句句有景,句句有情,反复吟味,愈感诗情画意。另一特点是词人工于用典,使词意更加含蓄丰盈。


  谒金门
  双喜鹊,几报归期浑错。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着?
  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不道枝头无可落,东风犹作恶。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闺怨的词。选材虽传统,但由于作者以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及思妇的情感表现得极其凄婉深刻,因而令人震撼,百读不厌。
  双喜鹊,几报归期浑错。表现了闺中人急迫盼望丈夫归来又极其失望的心情。在我国民俗中以喜鹊鸣叫为吉祥。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喜兆,故谓灵鹊报喜(《开元天宝遗事》)。极写闺中人的惊喜,失望、复惊喜复失望。久守空房、孤寂的少妇是多么的深情盼望丈夫早日归来啊。双喜鹊的双字极好地衬托出少妇的孤单,真是人不如禽。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着?假设旧愁可以忘记,即使旧日的愁苦都忘掉,眼前被引起的新愁烦又多得没有地方容纳了。多解,这里当安置、容纳解。与该句句式相同的如北宋失调名词苦恨春醪如水藻,闲愁无处着,吴淑姬《小重山》词心儿小,难着许多愁。其中的均为安置之意。(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用委婉曲折的设问,把内心的悲凉苦楚表现得缠绵绯侧淋漓尽致,堪与辛弃疾《念奴娇》的旧恨春江流不断,旧恨云山千叠相比美。
  过片描写了景物。瘦雪一痕墙角,专子已妆残萼,墙角的梅花凋谢了,孤零地沾在那里;几粒青而又小的梅子妆点着花的残萼。明显的暮春景色意味思妇的惜春自怜。雪,指白色的梅花,用来形容如雪梅花,形象地写出了梅花的凋零衰败。清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赞扬作者字新欣赏其瘦雪的形容。一痕即写孤独,又蕴含空漠无依,墙角是环境的冷落,也是女主人公的写照。青春而逝,红颜将老,恰如流水年华一去不再,触景伤情,其内心深处的悲凉、无助无奈跃然纸上。不道技头无可落,东风犹作恶。写景抒情,总括全篇,承上作结。目前已是败花残枝,光秃秃的枝上已无花可落,寡情的东风却依然逞凶肆虐,继续摧残着孤寂无依的梅树。
  本词上阕重在心理描写,对闺中人的深沉挚受、痴情盼望的刻画极其深刻。下阕重在景物,以花喻人,贴切自然。艺术上达到极高境界。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评价王庭筠不同于一般金人词风,间河幽峭之书,绵邈之音《谒金门》是词人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5.11.2009 11:15:14 | 只看该作者
宋代诗人陈与义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国的爱国诗篇。



陈与义自幼聪明好学,能诗文,为同辈所敬重。《宋史》本传说他“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徽宗政和三年(111年)登上舍甲科,被授于开德府(今河南濮阳)教授,累迁太学博士,进升为符宝郎,掌皇帝八宝及国之符节,不久被贬为陈留郡(今河南杞县境)酒税监。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人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徽宗、钦宗二帝,北宋遂亡。陈与义自陈留避难南奔,经襄阳,转湖南,绕广东、建,于绍兴元年(1131年)抵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陈与义为高宗旧臣,高宗得知他的忠心,便任命他为礼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召为给事中,参与讨论政事,抄发章疏,稽察违失,以备顾问应对。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观,旋而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绍兴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正月,授参知政事(副宰相),唯师礼用道德以辅朝廷,尊主威振纲纪而呕心沥血。



陈与义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谦虚谨慎。被他推荐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从来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荐、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阶层中具有较高的威望。朝臣们多愿向他坦露心迹或请求指正迷津。当时,丞相赵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高宗说:“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丞相的意思是,多数人主张打回汴京,收复中原,若不如此,恐怕将来因失去机会而受到追究。而高宗则认为,二帝被掳,连同太后、嫔妃、宫女都在金人手里,若不议和恐难于返回。陈与义听了之后,赞成丞相的用兵,反对高宗的议和,便婉转地说:“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高宗曰:“然。”从道理上以为陈与义的话很对,但事实上他甘心于偏安江左,以求苟延残喘。陈与义看出高宗无意收复中原,他很失望,便以病托辞退职,朝廷复以资政殿学士(授予罢政宰相的职衔)知湖州,加提举临安洞霄宫(今浙江余杭西南,宋代凡执宰大臣去位者,皆以提举洞霄宫系衔)。绍兴八年(1138年)十一月病逝,终年四十九岁。



陈与义一生的主要贡献在诗词方面。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宋书》本传说他的诗词“体物寓兴,清邃纡余,高举横厉,上下陶(渊)、谢(灵运、胱)、韦(应物)、柳(永)之间”。他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他是专学杜甫的,是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他学杜甫又不拘泥于杜甫,对前贤的作品是博览约取,善于变化。他还特别推崇苏轼和黄庭坚、陈师道,但并不墨守成规,而能参合各家融会贯通,创造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语言质朴,音节响亮,形象丰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没有鄙俗,口语化略无平淡。所以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诗人的成就较大,无愧于江西诗中的改革派。



陈与义前期的诗,多表现个人生活情趣,与现实社会的距离较远。如《襄邑道中》写春日乘船而游,表现对风光的流连和对现实的冷漠,然而文字明快,情真意切。这个时期他写了不少类似于这样的诗。南渡以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特别是由陈留至临安走了三年多,一个读书人既无宽裕的资费又无别人照料,其艰辛之状可想而知。然而这一趟长途跋涉却对他的思想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路上对现实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激发了他的爱国憎爱分明感,是一个思想的飞跃,也是他的诗词创作的一个分水岭,诗风由个人生活情趣转向沉郁悲壮,痛恨于金兵南侵,无奈于朝廷苟安,感怀家国,慨叹时势。如{伤春}、《居夷行》、《次韵尹潜感怀》等,都属于这类作品。



《伤春》写的是“靖康之难”,金兵入侵,高宗南逃,个人流浪,权奸误国。“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峰”。写国中无人,朝臣白食俸禄。“初经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写皇帝逃跑,孤臣奋战。“稍喜长沙向延图,疲兵敢犯犬羊峰”。写向子湮(字延图)在长沙抵抗金兵。全诗对朝廷给予幽默而辛辣的讽刺,特别是以皇帝和孤臣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具有较强的鞭鞑力量。所有这一切都出于对“庙堂”的谴责,对权臣误国的痛恨,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国家复兴的希望。



《居夷行》开篇写道:“遭乱始知承平乐,居夷更觉中原好”。这是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呐喊。其中又写道:“人世多违壮士悲,干戈未定书生老”。是说金兵既然入侵,皇帝屈膝,权奸谄媚,力求议和,而有志之士只有冷眼悲伤。本想等待时机收得中原,而掌权者热衷于偏安以苟活,我们等到老死恐怕也没有希望。“皇天岂无悔祸日,君子慎惜经论时”。愿朝廷改弦更张,下定决心,收复故土,使满腹经纶的志士派上用场,为国为民尽忠尽孝;不然苦读春秋的书生、知勇双全的将领都没有了用武之地。仍然劝谏圣主拿出勇气,对光复抱有一线希望。



《次韵尹潜感怀》为建炎年间作品,当时他由礼部侍郎已经外放。金兵渡过淮河,逼近长江,临安也危在旦夕。而陈与义是一名放臣,无权参与朝政,只有表达心愿而已。全诗不长,兹录如下: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国难当头,天子蒙尘,山河破碎,家国不保,由谁来“静风尘”呢?徒有“金陵龙虎气”,谁也改变不了屈辱的现状。陈与义说是“迷路”,实际上十分清醒。只有清醒的人才会说出迷路的话,以敲击昏君、发蒙权臣。言外之意是督促朝廷调兵遣将,组织人马,共图收复失地,以雪靖康之耻。



诗人还写了不少怀念故乡洛阳的作品,如《虞美人》(亭下桃花盛开,作长短句咏之)“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虞美人》是写虽然到了春天(“又东风”),洛阳的桃花未必开得和往年一样红妍。其原因是被战乱践踏得连花儿也一改旧时的俏容,给洛阳蒙上一层耻辱的阴影。〈临江仙〉是写在洛阳午桥相约饮酒,在座的都是同学少年,英雄豪杰。当时陈与义才二十多岁,金榜题名(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又二十多年过去了,简直像一场恶梦,虽然还活在世上,确实叫人日日夜夜提心吊胆,担惊害怕。其原因又是朝纲败坏,战争使社会动荡不安所造成的。再如《法驾导引》中的“归路碧迢迢”。《点绛唇》(紫阳寒食)中的“不解乡音,只怕人嫌我”。《木兰花慢》中的“北归人未老,喜依旧,著南冠”。等等都是写对故乡的怀念。归途遥远,又一定是杂草丛生,无路可寻,欲归而不可得。即是回去,由于长期在外难解乡音,父老子弟们对我会是什么看法呢?年龄不算大(逝世时才四十九岁),依然喜爱北方衣著,可是现在却是南方打扮。这些诗句钓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怀恋故乡之情,任何一个羁旅它乡的人读了都会产生共鸣。



陈与义还有不少寓忧国忧民于写景咏物之中的诗。这些诗往往语言隽永秀丽,形象鲜明,多为体物写志,爱国怀乡之作。如: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日落梦悠悠。

故国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送人归京师》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春日二首》之一

   

这些诗往往充满感慨和伤离、讽寓和寄托之情,是属于清新丽质的作品,进发出对现实强烈不满的呼声。语言浅近而不平淡,构词讲究而不生涩,娓娓动听地表达出了作者深层的蕴藉之情。《四库全书提要曾评论他说:“(陈)与义在南渡诗人之中,最为显达,然皆非其杰构。至于湖南流落之余,汴京板荡以后,感时抚事,慷慨激越,寄托遥意,乃往往突过古人。”他确是鹤立一代的大手笔之一。陈与义原属于江西诗派成员,但他后来看出了江西诗派的柔弱、清高而游离世外。他学习杜甫,虽颇见成效,但由于没有像杜甫那样广泛深入而时间较久地接近人民群众,也没有杜甫那种质直朴拙而积极用世的思想品格和对现实社会较为清醒的敏锐视觉,所以陈与义为国分忧而呐喊的爱国诗篇以及对不平现实疾恶如仇的诗篇并不多,诗歌触角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及杜甫,缺乏积极奋发和为国牺牲的精神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30.11.2009 12:03: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ELFE1989 于 30.11.2009 12:06 编辑

寇准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汉族。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980)进士。淳化五年(994)为参知政事,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赏识。知巴东县。宋真宗时﹐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德元年(1004)﹐辽军大举侵宋﹐寇准力主抵抗﹐并促使真宗渡河亲征﹐与辽立澶渊之盟,起了稳定局势的作用。不久﹐被大臣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再度被起用。封莱国公。后又因大臣丁谓等陷害遭贬﹐远徙道州﹑雷州。宋仁宗天圣元年病死于雷州。谥号忠愍。

  寇准与宋初山林诗人潘阆﹑魏野﹑九僧等为友﹐诗风近似﹐也被列入晚唐派。其五律如《冬夜旅思》之类﹐情思凄婉﹐很有贾岛诗的风味。与寇准同时的范雍为他的诗集作序﹐说他平昔酷爱王维与韦应物的诗。他的一些诗确实也受了他们的影响。他的七言绝句意新语工﹐最有韵味﹐如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书河上亭壁》)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夏日》)等﹐情景交融﹐清丽深婉﹐都是值得玩索的佳作。他不是词家﹐但偶有所作﹐也颇可读。《全宋词》共辑其词4首。

  现存《寇莱公集》 7卷﹐有《两宋名贤小集》本﹐《寇忠愍公诗集》3卷﹐宋知河阳军范雍初刻﹑有序﹐清朝有圣香楼刊本及辨义堂刊本。

  关于寇准的原籍,好多人甚至历史演义等都说寇准是山西人,但从下面这篇,可以更正这个不实之说。

是是非非寇老西儿----谈谈北宋名相寇准

  

  八十年代初,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风靡了大江南北。对很多人来说,通过[1]听评书,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杨家英烈精忠保国的赤胆忠心,也了解到了许多有声有色的历史故事。其中就包括寇准的故事。很有意思一个问题是,评书把寇准称为寇老西儿。现代人把山西人戏称为老西儿,对有些著名的山西人,冠以“X老西,如阎锡山,也叫阎老西儿。所以,评书是把寇准作为山西人了,而且刘兰芳还总是绘声绘色地用山西口音模拟寇准说话。看了<<宋史>><<列传第四十>>,才知道这是谬误。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圭(右边加耳刀)人也。华州,今陕西省华县;下圭(右边加耳刀),今陕西渭南。宋时华州为大州,辖渭南。现在陕西行政划分翻了过来,渭南专区()辖华县。所以,无论谁辖谁,也无论是古是今,寇准都是地地道道的陕西人,而不是老西儿。其实评书演义中的一些人和事,是当不得认真考证的。如寇准背靴的故事,是杨六郎能重新回到征辽战争,以及以后的杨宗保替父出征和穆桂英挂帅的关键,极具戏剧性。但在<<宋史>>中却是只字不提,明显是民间演义化的结果。无论今古,人们显然乐道于这种以讹传讹的故事。过去有演义,现在有连续剧,其实都是戏说。实在没有必要依据正史一件一件地辨伪。但涉及到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的出身籍贯,还是应该属实认真的。我这篇短文的目的,就是谈谈寇准的几个真实故事。

  寇准出身于世家。十九岁时,中举要考进士。当时的皇帝是那个从哥哥手中巧得天下的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选进士的特点是倾向年长的,所以有人就向寇准建议把年龄往上改一改,以期得中。寇准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从仕起始,就奠定了诚实的基础。<<宋史>>多次提及寇准的正直,如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准为相,守正嫉恶,小人日思所以倾之。寇准死后,皇帝宋仁宗赐谥曰忠愍,可见寇准的为官之道和为人之本。
寇准以他的才干,很快地得到了太宗的赏识,但他却不是一味地去迎合附势。<<宋史>>道: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想一想,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竟敢在皇帝发怒离开的时候,拉着皇帝的龙袍,让他重新坐下,一直到问题解决。这可是冒着杀头的危险啊。就是今天在公司企业里,我们敢在老板盛怒时据理力争,直到老板让步为止吗?这还根本不牵扯到脑袋搬家的问题。所以,宋太宗深有感触地把寇准和唐太宗时著名的诤臣魏征相比,他说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唐以后,为臣的,能被皇帝看作魏征,应该是最高的赞赏了。

  寇准正直,处事就难免失于直。不但是朝廷大臣,就是对皇帝,寇准也一样直言不讳,毫不客气,甚至要与皇帝论是非曲直。端拱二年(989)的一天,寇准在大殿上奏事,言辞非常激烈,宋太宗听着非常生气,几次打断寇准的话,寇准就是不听。宋太宗大怒,起身离座向后走去。寇准却一步上前,拉住宋太宗的衣角,不让皇帝走,硬把宋太宗拽回座位上坐下,自己坚持把话说完。当时,殿上的大臣都以为寇准这次要吃苦头了,全天下谁敢在皇帝生气的时候,拉着龙袍不让走,那是犯上的大罪。没想到宋太宗坐下以后,头脑冷静了许多,听完寇准的话,不但不生气,反而大加表扬。同样在庙堂之上,寇准当着皇帝的面,和同僚争吵,尤如水火,连皇帝都无法制止。争对了,皇帝高兴,嘉奖升迁;争错了,皇帝恼火,撤职远谪。
一次,为天下大旱,太宗召众相讨论。大家都在以天数为借口打皇帝的马虎眼,唯独寇准讲是天人感应,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把天灾与官宦的执法犯法和营私舞弊连到一起。太宗细问证据,寇准说,祖吉、王淮两人都因受贿犯法,祖吉得到的赃款少,却被杀了;而王淮因为是副宰相王沔的弟弟,获赃上千万,只受了杖刑,却官复原职,这难道不是不平吗?太宗责问王沔,王沔不敢再瞒,低头认罪。寇准因此得到了太宗的褒奖,并升为左谏议大夫、枢密院副使。这一次,王沔受贬,寇准升迁。但并不是次次如此,证据对自己不利的时候,争吵只会带来负面作用。一天,寇准和温仲舒骑马并行。有个疯子拦住寇准的马,向寇准山呼万岁。寇准的政敌枢密院知院张逊得知后,派人向皇帝密告,说寇准有异心。寇准用温仲舒为证人,为自己辩护。他和张逊在太宗面前激烈争吵,相互揭短,使得太宗龙颜大怒。当下撤了张逊的职,也把寇准贬到青州当知州。

  这是寇准在仕途上的第一次失利。当时,他才31岁。太宗深知寇准的才干和秉性,把他外放的目的,只是想让他收敛一点,老道一些。寇准走后,皇帝经常念及他,也为寇准不在身边而闷闷不乐。想寇准时,就问左右的侍从,不知寇准在青州过得怎样?答曰:准得善藩,当不苦也。看来这帮皇帝周围的宦官们也不喜欢寇准。要不然,为什么当皇帝再问寇准情况时,他们猜透了太宗想重新起用寇准的心思,落井下石地挑拨道,您老人家对寇准这么怀念,终日不忘;可他寇准在青州整日饮酒作乐,什么时候还想念您呢?

  一年后,当太宗下决心重召寇准回京,并升为副宰相时,寇准还是那个血气方刚的诤臣吗?会不会第二次被打倒呢?寇准回京后,太宗正害着严重的脚病,行走自然不便。见到寇准后,太宗首先让寇准看自己的足疾,然后不无责备地问,你怎么来得这么迟呢?,有意显示和寇准的亲昵情感。寇准却表现出一贯耿直的性格,没说一句奉承讨好的话,也没表示永不翻案,痛改前非。而是不冷不热地说,臣非召不得至京师。差点儿没把皇帝噎死,
整个一个死不改悔!

  随着年事日益增高,太宗心头最大的隐忧是谁来继承他的皇位。作为大宋的第二代核心,他对权力交接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首先,他的哥哥,开国的第一代,太祖皇帝赵匡胤就是在一场政变闹剧中黄袍加身,从幼儿寡母的手中夺得天下的;而他正是全部过程的策划人和参与人。然后,到老哥将要退出历史舞台的关键时刻,又是他以尊照皇太后懿旨的理由,硬是把传统的传位于子的传统变成了传位于弟的事实,流下了千古也无法说清楚的灯斧之谜。现在,他也老了,他要自己死前,把这个继承人的事办好,让抢班夺权的历史,从他开始,也随他而终。

  太宗相信寇准的忠诚,直截了当地问:据你看,我的几个儿子,谁可承继大统?刚见面,就问这么敏感的问题,而且是当着那些对寇准没有好感的侍从宦官的面,寇准当然不想直接回答。他向太宗提出,选皇储时应避免向三种人咨询,一是女人,也就是皇帝的后妃;二是中官,也就是宦官;三是近臣,因为陛下是在为全天下选储君啊。言外之意是所提到的这三种人只知道狭隘的小集团利益。寇准这段充满政治睿智的话,虽然没有正面回答太宗的问题,却含有极为深刻的道理,也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宋史>>对寇准的这个总结评价很高。说寇准于太宗朝论建太子,谓神器不可谋及妇人、谋及中官、谋及近臣。此三言者,可为万世龟鉴。

  太宗低头沉思良久。然后让身边的所有的人都退下,只剩他和寇准。这次皇帝是动真格的了。你看襄王可以吗?太宗问。寇准说,陛下选择的是可以副天下望者,知子莫如父。圣上既然认可,就应该立即作出决定。太宗见寇准真心地支持他的选择,立即让襄王做开封尹,改封寿王,立为皇太子。所以,太宗召回寇准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立皇太子这件大事,为权力的移交作准备。足见太宗对寇准的信任。但皇帝就是皇帝,生怕自己的威望和权力别被任何人夺走,哪怕就是太子。一次太子祭祀完太庙回来,人们争相观瞻,赞不绝口,真是个少年天子!话传到太宗那里,太宗不高兴,问寇准,人心都归顺到太子了,把我往哪摆呢?古往今来,为权力和威望之争,毁灭了多少本应是平和的权力交接,使民众多次陷于战乱的水火之中!太多的大臣,为了自己的私利,依附于争斗中的一派,浑水摸鱼,全不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而寇准,只用了六个字,掷地有声地回答了太宗的疑虑:此社稷之福也。提到宋太宗和儿子宋真宗之间的交替,就不能不谈谈寇准的同事吕端。吕端与寇准共事多年,寇准直率,锋芒毕露;吕端沉稳,大志若愚。二人同时为相,尽管有时吕端为正,寇准为副,但寇准依旧是咄咄逼人,而吕端总是相忍为安。<<宋史>>说吕端与寇准同相而常让之,原因是他深知宰相不和,不足以定大计,是以国家大利益为重的。太宗选拔吕端为宰相时,有人告诉太宗,吕端糊涂,不能为大任。太宗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他说得真是对极了。如果说,寇准是太宗下决心立太子的关键人物;那么,吕端则是为太子继位立下汗马功劳的英雄。太宗临死时,宦官王继恩忌恨将要继位的太子,联合副宰相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等,阴谋另立楚王元佐为君。太宗死后,李皇后派王继恩去召吕端,吕端感觉事情有些不对。他先将王继恩监禁起来,并派人看守。然后入宫见李皇后。李皇后说,皇上已死了,立他的长子为君,是否更好,你看如何?吕端回答道:先帝生前立太子就是为了今日。现在他刚去世,尸骨未寒,我们怎能违背他的遗愿而另有所议呢。说完,将太子请出,立为真宗。更有意思的是,当真宗垂帘与群臣相见,接受朝贺时,吕端站立不拜,要求将帘子拿掉,并走上前,辨认确实是真宗本人后,才率百官下跪,山呼万岁。一点不含糊,突显他大事不糊涂的秉性。

  毛泽东熟读经史,他送给叶剑英两句话,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就是把叶剑英同吕端相比。毛死后,叶用政变的方式,扶持了毛晚年刻意提拔的接班人华国锋,把毛的红都皇后江青及其追随者投入了监狱,与宋太宗死后吕端所作所为有异曲同工之妙。是毛泽东确有知人之明?还是历史的巧合?现在和将来的历史学家肯定会争论不休。不过,这是题外的话,这里就不引伸了。

  回到寇准的故事上。大家要问,在吕端办不糊涂的大事时,同为宰相的寇准在哪?在干什么?答案是,他在邓州(今河南邓县),在远离京城的地方当知州,在接受太宗对他的第二次惩罚。
起因还是他那耿直好辩的习性。从官宦间的私人恩怨,引发了寇准与冯拯为朝制规则的激烈争斗。按吕端的话讲,寇准性刚自任,臣等不欲数争,虑伤国体,总是让着他;太宗也说,若廷辩,失执政体,就是劝寇准停止争斗。可寇准偏是不听,犹力争不已,甚至要与太宗论曲直。人狂到这份上,用北京老话讲,就是没治了。但还不仅如此,寇准的狂妄深深伤害了太宗的心,因为他是一直眷顾和培养寇准的。太宗最后伤感地说寇准,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不可救药,失望到底。把寇准再一次逐出京城。 寇准又开始了新的外放生涯。

文学作品

  

  江南春——寇准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寇准词作鉴赏

  此词以清丽宛转、柔美多情的笔触,以景起,以情结,以景寄情,情景交融,抒写了女子怀人伤春的情愫。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评此词云:观此语意,疑若优柔无断者;至其端委庙堂,决澶渊之策,其气锐然,奋仁者之勇,全与此诗意不相类。盖人之难知也如此!

  起首四句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图景:一泓春水,烟波渺渺,岸边杨柳,柔条飘飘。那绵绵不尽的萋萋芳草蔓伸到遥远的天涯。夕阳映照下,孤零零的村落阒寂无人,只见纷纷凋谢的杏花飘飞满地。以上四句含有丰富的意蕴和情思。波渺渺,水悠悠,含有佳人望穿秋水的深情。柳依依,使人触目伤怀,想起当年长亭惜别之时。孤村句说明主人公心情之孤寂,斜阳句则包含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凉和感伤。

  结拍两句承前面写景的层层渲染铺垫,直抒胸臆,情深意挚,将女主人公的离愁抒写得淋漓尽致,使人感觉到她的青春年华正孤寂落寞的漫长等待中流逝。

  踏莎行·春暮——寇准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暗淡连芳草。

  寇准词作鉴赏

  宋人胡仔称寇准诗思凄婉,盖富于情者。这一评语,用以评析寇准的词作也是恰当的。这首闺怨词便体现了上述艺术特色。词中以细腻有致、沉郁多情的语言,以写景起,情由景生,又以写景结,以景结情,将暮春时节一位闺中思妇怀念久别远人的孤寂情怀抒写得委婉动人。全词情景交融,意境浑然,风格清新,语言晓畅,堪称闺怨词中的佳作。

  上片起首三句写暮春残景,首句是概括性的叙述,第二句是写耳中所闻,第三句是目中所见。这三句,营造出衰残、迟暮的情致,为写女主人公的伤春情怀制造了气氛。

  接着由室外景转向室内来,由写景转到写人。房屋是华美的,此刻静无人声,但觉细雨蒙蒙;屏风掩住了室内景象,只见那尚未燃尽的沉香,余烟袅袅。

  这是以余香袅袅来衬托室内环境的静这两句,含蓄地写出了女主人公对于远人无结果的、渺茫的期待。

  过片写女主人公落寞失望中,又一次回忆起昔日依依惜别时那私下的约言,然而对方一直音信杳然。这两句,把女主人公那种深以往昔恋情为念的内心情愫,深沉地表达出来了。菱花尘满慵将照,写女主人公懒于对镜梳妆,镜匣很久不打开,那上面都积满尘土了。这三句连贯直下,把她为情所苦,但却决不负情的心愫,通过句句加深,层层加重的复叠手法,表现得沉挚凝炼。结拍写女主人公心情极度难过,似乎魂都为之,于是去倚楼望远,可是这时候眼睛所能望见的,只是长空暗淡、芳香连绵。而翘望着的那个人,却始终不见归来!这两句以写景收束全篇,余韵无穷。

  这首伤时惜别之作,写得情思绵绵,凄婉动人。

  词中虽然先写景后写情,但景中也是寄寓深情的。全词于字里行间处处跃动着抒情女主人公对于红英落尽、芳歇春去的感伤与惋叹,流露出一种美人迟暮、青春易逝的惆怅之情,读之令人销魂。

  春日登楼怀归——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
清渭,指渭水。

  夏日——寇准

  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

  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

寇准罢宴

  

  相传,宋淳化年间,青年时代的寇准,得到宋太宗的支持和信任,提升为参知政事。不久,太宗又为寇准主婚,让皇姨宋娥与他成亲。宋娥是赵匡胤宋皇后的幼妹、邢国公宋准的幼女,美貌聪慧,贤淑多才。新婚期间,
日日酒宴,夜夜歌舞。

  一天,寇准与宋娥正在欢宴,忽听门官来报:相爷,大门外有个老汉,说是相爷的乡里,非要见相爷不可。一听是家乡人,寇准忙说:快请进来!”不一会,门官领来一个老汉,衣着破烂,脸上布满皱纹。寇准一看,原来是舅舅赵午,便忙拉宋娥一起上前拜见,侍女也急忙搬来椅子,让老人家坐下。谁知老汉两眼发呆,并不回答寇准夫妻的问话,却大哭起来。寇准忙问:舅舅,有什么委屈?受了谁的气?还是家里出了什么事?”老汉连连摇头。问了半天,老汉才长叹一口气,叫着寇准的小名,说:牛娃,我进了这相府,见你这么荣华富贵,又听你手下人说,你每日每夜都是这样,叫我不由得想起我那可怜的老姐了。他一辈子受苦受难,没过一天好日子!”寇准听舅舅说起母亲,慌忙跪倒,说:都是甥儿不好,得意忘形,忘了母亲早年的苦楚。赵老汉擦了擦眼泪,拍着寇准的肩膀说:牛娃子,那年你爹去世,你才10岁,你娘昼夜纺线织布,供你读书,我送你上华州会试时,你穿的蓝布袍还补着补丁。后来,你一直没回家来。你母亲归天时,你正在关外操劳王事,顾不上奔丧,舅也不能怪你。你现在当了大官,又招了皇姨,从地下到了天上,欢乐几天也就是了。可你天天作乐,夜夜宴饮。你娘受过的苦难,你不是早忘光了吗?”寇准忙给舅父叩了三个头,说:舅父指教,甥儿得益不浅,母亲弃世时,我君命在身,忠孝不能两全,是甥儿终生憾事。不过,母亲的苦楚,甥儿实不敢忘。甥儿今为国家大臣,誓以上报宋王,下抚黎民。说罢,忙和宋娥劝舅舅入席用饭。老汉看着宴席上的山珍海味,硬是不入席,却指着宴席说:这一桌饭,够咱家乡一家人过几个月哩!你在京城里吃的这么好,可知咱华州、同州今年大旱,颗粒不收,一斗米涨到一千钱。现在还没过年,已闹起了饥荒,到明年春天,不知要饿死多少人呢!想到这,我怎么能吃下这样好的饭呢?”寇准也听说家乡有旱情,可是从地方官的奏折里,却看不出灾情的严重程度。听舅舅这一说,顿感自己失职,愧对乡里。他安排舅舅住下,急忙回到大厅,吩咐撤了宴席,并以此为戒,永不夜宴。第二天早朝,寇准将故里旱情如实奏给太宗,并请旨回陕西督赈和询察民情。他回陕西后,为家乡办了一些好事,还把关中的赋税免征三年。

寇准墓

  位于渭南市临渭区官底镇左家村南一里许。封土高4米,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墓前立有宋寇莱公墓碑石一通。

  寇准(公元961年一1023年),字平仲,宋华州下邽县(今渭南市临渭区官底)人。他是北宋时著名的政治家。寇准从小就非常聪明,七岁时随父登华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诗句。19岁时赴汴梁(开封)会试就被录取。开始任大理评事,由于政绩显著,升任大名府成安军,迁殿中丞,后又被提为尚书虞部郎中。因他刚直不阿,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所以宋太宗就称赞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宋真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军有大举进攻之势,寇准被诏回朝任宰相。他反对王钦若等南迁的主张,力主抵抗,促使真宗往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不久被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再起为相。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又被丁谓排挤去位,封莱国公。后被贬逐到雷州(今广东海康)。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闰九月初七日,寇准死于雷州,终年62岁,寇准死后,其夫人宋氏,乃宋太祖开宝皇后的幼妹,入宫启奏,请求朝廷拨款搬运寇准灵枢。结果拨款仅够运到宋氏住地洛阳。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寇准去世11年后,仁宗为他昭雪,归葬今临渭区官底。



扩展阅读:

1.《宋词鉴赏大辞典》

2.欲得天下好 莫如召寇老--北宋名相寇准 http://kouzhun.memsky.com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4.12.2024 18:42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