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9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动漫推荐] ⊿ 昨日之歌――For 二十世纪少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4.7.2007 01:17: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by elapse <BR>&nbsp;&nbsp;&nbsp; <BR>&nbsp;《20世纪少年》是关于什么的漫画?书中的摇滚又代表什么?如果从最单纯的角度去看待:音乐和图画都是以最直观的方式打动人们,当这两者紧密结合的时候,会产生怎样的奇妙变化?</P>
<P>&nbsp;</P>
<P>一&nbsp; This is a rebel song(叛逆之歌)</P>
<P>关键词:<BR>20th Century Boy</P>
<P>&nbsp;&nbsp;&nbsp; 20世纪70年代早期,一种名为glam-rock――追求唯美夸张舞台形象的风潮的兴起,让摇滚多了不少妩媚与华丽的风致。歌手们身着缀满亮片的毛皮外衣或是中世纪女式华服,还有黑色高跟长统靴、假发和女妆等等……这些模糊性别充满暧昧寓意的东西成了glam-rock的外在象征。Marc Bolan――T-Rex的主唱,正是开创这一风潮的先锋人物。Marc Bolan 和之后的David Bowie――另一个glam rock的前卫偶像在七十年代早期一时风头无两。</P>
<P>&nbsp;&nbsp;&nbsp; 说到他们几位与Glam Rock就不能不提Velvet Goldmine(紫醉金迷)这部电影。据说主角的经历即是以David Bowie为原型。电影的原声收录了T-Rex和Roxy Music以及Teenage Fanclub、Shudder To Think等glam乐队的歌曲,其中第三首就是T-Rex的《20th Century Boy》。我没看过电影,想像中是一妖艳奢华颓废的……gay片。</P>
<P>&nbsp;&nbsp;&nbsp; 从代表专辑封面、演唱会截图和电影海报来看,视觉冲击并不如想像中强烈,毕竟后现代的bt程度要高竿多了。但对于刚刚经过60年代大震荡(不管是社会结构还是精神思潮)的年轻人和音乐人,这些出位的打扮不啻为新一轮反叛的象征。有意思的是,从网上和其他渠道得到各种有关glam-rock的介绍评论,无一不以大量篇幅铺陈它华丽的表象,而对于这一类音乐本身的风格和内涵却语焉不详。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在乐迷和评论家的眼中,它并不是一个鲜明的音乐流派或有什么革命意义的音乐理念,而只是:戏剧化的表面+摇滚乐=Glam Rock。</P>
<P>&nbsp;&nbsp;&nbsp; 对于漫画来说,故事一开头的那段可以看出来:浦泽的20th Century Boy彻底抛弃了glam-rock原来的浮华之义,这首歌是作为反叛的象征和呐喊者的宣告出现在人们面前。</P>
<P>链接:<BR>Marc Bolan日文网页:T.REXの時代</P>
<P>&nbsp;</P>
<P>二&nbsp; 没有经典的时代</P>
<P>关键词:<BR>The Beatles(披头士);John Lennon(约翰.列侬);Bob Dylan(鲍勃.迪伦)(注1)</P>
<P>&nbsp;&nbsp;&nbsp; The Beatles<BR>&nbsp;&nbsp;&nbsp; John Lennon<BR>&nbsp;&nbsp;&nbsp; Bob Dylan</P>
<P>&nbsp;&nbsp;&nbsp; 我们生在一个没有经典的时代,60年代像是个遥不可及的梦,似乎只能在音乐中触及一些模糊的东西。但当这些名字出现在面前,我们会屏住呼吸,然后觉得那些如迷雾一样的东西好像一刹那清晰起来,看:摇滚的孩子们,永远不会变老,他们只会慢慢地远去……</P>
<P>&nbsp;&nbsp;&nbsp; 最喜欢《20世纪少年》两个段落:</P>
<P>&nbsp;&nbsp;&nbsp; 一,贤知旁若无人地弹着吉他高唱:get back get back get back get back<BR>&nbsp;&nbsp;&nbsp; 不需要打开音箱放The Beatles这首歌,只是那画面就觉得所有的血液一下子冲到脑子里,一种类似疯狂却更细腻更柔软的东西让你有点喘不过气来,那就叫“感动”。<BR>&nbsp;&nbsp;&nbsp; 浦泽是个留白的高手,他没有把歌词里最重要的后一句写上来,却能使读者产生无数的联想。Get back的后一句是:Get back to where you once belonged(回到你曾经属于的地方),对照贤知此时的心情,令人感慨万千。梦想与现实,摇滚与现实,那种时时刻刻要把人撕裂开来的矛盾在宣泄时候的愤怒与畅快……混沌的生活中,我们忘了过去的追求忘了梦想,但我们却很清楚记得自己曾经有梦想……浦泽在用音乐和画面告诉我们贤知的想法。</P>
<P>&nbsp;&nbsp;&nbsp; 二,贤知之歌<BR>&nbsp;&nbsp;&nbsp; 不需要任何言语,需要的只是一双耳朵,诗人般敏感孩子般真诚的耳朵,想要了解Lennon,了解Bob Dylan,明白贤知的心情,请去听听他们的歌。</P>
<P>注1:任何介绍都是浪费,如果你还不熟悉这几个人的名字用google自己补课去。</P>
<P>链接:<BR>John Lennon英文站(Link极丰富)</P>
<P>&nbsp;</P>
<P>三&nbsp; 早夭的天才</P>
<P>关键词:<BR>Robert Johnson(罗伯特.乔森);Jimi Hendrix(吉米.亨德利克斯);Jim Morrison(吉姆.莫里森);Janis Joplin(珍妮丝.乔普琳)</P>
<P>&nbsp;&nbsp;&nbsp; Robert Johnson,黑人布鲁斯歌手,关于他的资料很少,只是片言只语。很喜欢书中提到罗伯特.乔森时引用的那个故事:传说,他将灵魂卖给了魔鬼,然后换来了魔鬼般的吉他演奏技艺。尽管只留下了29首曲子和这个神秘故事,但其吉他技巧和演唱风格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布鲁斯歌手,并最终间接催生了摇滚乐。27岁,死因不明。</P>
<P>&nbsp;&nbsp;&nbsp; Jimi Hendrix,摇滚史上最让人疯狂和着迷的传奇,Jimi之于电吉他如同帕格尼尼之于小提琴。在开发吉他演奏的无限可能性上,没有人比他走得更远了,Jimi之后的吉他手面对是一个无法逾越的疯子天才。毫不吝惜的挥霍着音乐天赋的Jimi,一直服用迷幻药的Jimi,也许真的把他的生命和毒品一起融进了每一个音符,让听的人忍不住上瘾。27岁,吸毒过量去世。</P>
<P>&nbsp;&nbsp;&nbsp; Jim Morrison,The Doors乐队的主唱和灵魂人物,他那具有诗歌气质的迷幻摇滚,让人们为之疯狂。这同样是个毫不在意浪费自己才华的天才,毒品和性给他灵感的同时也消减着他的活力。迷幻摇滚在Morrison达到了顶峰,1971年Morrison的去世也同时宣告了这一音乐形式短暂生命的结束。27岁,心脏病发去世。</P>
<P>&nbsp;&nbsp;&nbsp; Janis Joplin,60年代最有分量的女性摇滚歌手。她有着沙哑的嗓子和毫不出众的外貌。那个时候,女性歌手要么作为摇滚乐队主唱却不是中心人物,要么只能在民谣上和男歌手打个平手,而Janis Joplin改变了这一切。她奇特的唱法和忧郁的蓝调味道征服了所有人的耳朵和心。27岁,吸毒过量去世。</P>
<P>&nbsp;&nbsp;&nbsp; 为什么要借贤治之口在《20世纪少年》中反复提及这四个人?为什么贤知如此执著于这几个早夭的天才? </P>
<P>&nbsp;&nbsp;&nbsp; 没有人比贤知自己更了解,他并不是一个天才,天才是注定要发光的,他们的早夭是因为把自己全部的生命投入到某些东西上面,而年轻的贤知没有做到。从漫画一点一点的追忆中,可以知道,摇滚对贤知的影响之深几乎相当于他的精神支柱。所以,在内心深处,他厌恶对现实妥协的自己,也许他也希望能像那些人在生命最光辉灿烂的时候结束生命。流星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的短暂和美丽。然而,现实是,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遗忘了过去。所以这个27岁早夭的意象要结合上一部分贤知的“Get back”宣告来看:如果我们不能真的回到自己曾经坚持的一切,那么至少可以重新开始走自己应该走的路。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贤知可以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他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所以清楚自己应该做而且要做什么。贤知以另一种方式成就了他理想中的形象,虽然并不是在音乐方面。</P>
<P>&nbsp;</P>
<P>四&nbsp; 镜中歌</P>
<P>&nbsp;&nbsp;&nbsp; 《20世纪少年》中涉及摇滚的内容究竟有多少?这是对我来说最有意思的一个问题,因为当你喜欢一个东西的时候,你常常会发现它无处不在。所以,写起来觉得极有趣的就是这个仿佛游戏似的索隐^^ (但是,当发现自己打算根据“贤知之歌”的歌词和旋律,来分析究竟用了Lennon和Bob Dylan哪首歌的时候,开始担心是不是要坠入魔道了……默)<BR>&nbsp;&nbsp;&nbsp; 以下是被漫画中一些关键词触动而产生的引申,关于这部分还有很多想法,在《20世纪少年》连载结束之时应该会再做全面增补。</P>
<P><BR>关键词:<BR>爱与和平;伍德斯托克音乐节</P>
<P>&nbsp;&nbsp;&nbsp; 1967年,打着“音乐、爱与鲜花”旗号的Monterey Pop Festival(蒙特利尔音乐节)开幕了,这一音乐节汇集了当时不少有名望的乐队,更让一帮耀眼的天才流星们登上了摇滚音乐的历史舞台,比如上文提到的Jimi Hendrix(吉米.亨德里克斯)和Janis Joplin(珍妮丝.乔普琳)等,他们注定会在此刻写下最辉煌的一笔。那个时候,小城蒙特利尔成了5万音乐人的天堂和LSD(注1)的天堂。可以说,它是1969年让贤知激动不已的Woodstock Rock Festival(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响亮前奏,在盛况空前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中,参加者达到了惊人的50万人。但,一个东西常常是在最辉煌的时候就是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不过没关系,在最后的落寞之前,我们还有大把的激情可以挥霍。</P>
<P>&nbsp;&nbsp;&nbsp; 看过《重庆森林》吗?整天晃晃悠悠的王菲在电影的每个角落里跳动着,伴随着她的是那首California Dreaming(加州梦想)。原唱就是我们现在要说的乐队The Mamas and the Papas(妈妈和爸爸),这是一个60年代闻名遐迩的流行民谣组合,它的主唱兼作品主要创作者John Phillips,1967年应邀写了蒙特利尔音乐节的主题歌(终于把他们扯上关系了……):San Francisco。在这段动荡的音乐大潮中,San Francisco恰如其分地展示了自己的特色。还记得贤知第一次被摇滚吸引的时候说什么来着--爱与和平的摇滚乐啊,San Francisco正是这一信念的理想代言。把音响开到大,上个世纪60年代的风情就从流畅的吉他简单的配器毫不矫饰的嗓音中一点一点蔓延开来,不信你不会被那骨子里不切实际的乐观精神和理想主义打动……</P>
<P>注1:当时很多摇滚音乐人服用的迷幻药,不少传世民曲都是在他/她们毒瘾发作之时写的。</P>
<P>&nbsp;</P>
<P>关键词:<BR>飞行史拜达<BR>&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贤知搞摇滚的前辈给自己的乐队起名叫:“飞行史拜达”,为什么是飞行?史拜达这三字的英文出处另有玄机吗?</P>
<P>&nbsp;&nbsp;&nbsp; 60-70年代,有两个著名摇滚乐队的名字都和“飞行”有关,Jefferson Airplane(杰弗逊飞船)和Led Zeppelin(齐柏林飞船)。</P>
<P>&nbsp;&nbsp;&nbsp; Marty Balin主导的Jefferson Airplane(杰弗逊飞船)于1965年成立,主唱为Grace Slick,有些推崇者认为Slick声音的感觉可以和珍妮丝.乔普琳相比。60年代中期是乐队活动的主要时期。他们是一支迷幻摇滚乐队,听听《Somebody To Love》,第一句是“When the truth is found to be lies,And all the joy within you dies”(当真理被发现是谎言的时候,你所有的快乐也就消失了),很能代表其嬉皮主义风格--唱理想的破灭、迷幻药,当然还有爱。</P>
<P>&nbsp;&nbsp;&nbsp; 没听过Led Zeppelin(齐柏林飞船)就算是没听过重金属,没听过Stairway To Heaven(乐队代表作)就算是没听过摇滚乐。Led Zeppelin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支同时也是最伟大的重金属乐队,用“噪音”摧毁人们的耳朵然后再重构一切,这是我眼中的Led Zeppelin。从1968年组团到1980年因鼓手意外身亡而解散,在这12年间他们一共推出9张专辑,其中乐队的同名专辑Led Zeppelin系列是传世经典,如果任何人看到BOX SET或者纪念DVD,拜托一定买下来寄给我……<BR>&nbsp;&nbsp;&nbsp; 一个朋友的话:听他们的歌之前请想清楚,因为喜欢Led Zeppelin将是一辈子的事情……</P>
<P>&nbsp;&nbsp;&nbsp; 如果知道史拜达这个词在日文原版中怎么拼写的,也许还能再掰几百字,不过现在,就先到这吧。</P>
<P>&nbsp;</P>
<P><BR>关键词:<BR>血腥除夕;屠杀</P>
<P>&nbsp;&nbsp;&nbsp; 1977年,四个爱尔兰孩子(平均年龄16岁)把乐队名字改为U2,那时候没有人想到,他们将在80年代震动整个摇滚乐界。1983年,U2的成名专辑“The war”将这个乐队推到了世界的面前,虽然1987年的“The Joshua Tree”得到更好的评价和冲击力,但感觉“The War”非常真诚的体现了U2对政治宗教的批判和反思。专辑中最值得注意的是:New Years Day和Sunday Bloody Sunday(新年和血腥星期天),那一年英国的各个大学里面都可以听到这两首歌。再回到漫画上来,如果把这两首歌的名字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就是Bloody New Year(血腥新年)啊,我说浦泽,你其实是U2的歌迷吧…… </P>
<P>&nbsp;&nbsp;&nbsp; 这个猜测不是空穴来风,因为Sunday Bloody Sunday的背景也颇值得玩味。U2创作的根源是爱尔兰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次血腥事件:1972年,爱尔兰举行了一场抗议英国政府的游行示威,军方和游行民众发生了冲突,最后军队竟然直接向手无寸铁的平民开枪,并导致多人死亡和受伤。重重疑点下,真相至今不明。再对比《20世纪少年》的情节,感觉浦泽参考了这一事件和U2的歌曲,贤知执著的正义感让我想起了Bono(U2主唱),而书中对于无辜平民被害的叹惋也有音乐和史实的影子。</P>
<P>&nbsp;&nbsp;&nbsp; 有兴趣的人可以再看看2002年获柏林金熊奖的《Bloody Sunday》--1972年大屠杀的纪实片。非常压抑但震撼的电影,片尾用的就是这首Sunday Bloody Sunday。(DVD是一年前买的,不知道现在碟市还能不能找到)</P>
<P>关键词:<BR>电影简介</P>
<P>&nbsp;</P>
<P>五&nbsp; 流水帐</P>
<P>&nbsp;&nbsp;&nbsp; 所有打算写但还没写完的都被扔到了这里……</P>
<P><BR>关键词:<BR>Jumping Jack Flash;Rolling Stones(滚石乐队);Mick Jagger(米克.贾格尔);Keith Richards(基斯.理查)</P>
<P>&nbsp;&nbsp;&nbsp; Muddy Waters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个完全陌生的名字。这个有着黑人天生的布鲁斯灵魂的音乐家,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蓝调吉他手之一。他的音乐影响了众多我们所熟知的吉他手和乐队,比如5个毛头小子(注1)甚至以他的一首歌来为自己的乐队命名……于是摇滚史上最伟大的乐队之一诞生了:Rolling Stones(注2)。不像很多歌手、乐队由于死亡或分裂而只能让喜爱他们的人在当时沉溺在后世怀念,1963年组建的Rolling Stones从此奇迹般地在舞台上整整“滚动”了40年并有望一直继续下去……如果你想知道他们的魅力究竟来自哪里,就一定要看Rolling Stones的演唱会。这是完全属于现场的乐队,即使只是DVD的影像,也足够感染得人疯狂起来!</P>
<P>注1:当时这五个人是:Mick Jagger(米克.贾格尔)、Keith Richards(基斯.理查)、Ron Wood(朗.伍德)、 Charlie Watts(查理.沃茨)和替乐队起名并创作大量名曲的Brian Jones(布莱恩.琼斯)。Brian Jones于1969年被乐队开除,并在几个星期后自沉游泳池底,自杀还是偶然至今是一个迷。<BR>注2:Bob Dylan(鲍勃.迪伦)有一首名曲:Like a Rolling Stone(犹如滚石),有趣的是,滚石乐队后来也翻唱了这首歌。</P>
<P><BR>关键词:<BR>Bad Finger</P>
<P>&nbsp;&nbsp;&nbsp; 如果不是因为在《20世纪少年》某页翻到他们的名字而开始在网上搜索,还不知道70年代初的英国居然有这么一支被称为“穷人的甲壳虫”的乐队。据说风格极类似Beatles,并融合了the Who与Beach Boys的音乐元素,但具有更多的流行色彩:旋律和音乐感受比思想性多。他们最有名的专辑是1973年的《Straight Up》。因为至今没有找到任何一首可以试听的歌曲,我无法做出什么评价。仅仅从网上的资料来推断,如果不是命运多舛,他们虽然不是引领时代的天才但至少会留下更多的音乐来证明自身的才华。但现实是,先被苹果唱片的混乱管理所累,后因第二个东家华纳怀疑乐队财务不清而被冷藏,以至于主唱Pete Ham于巨大压力下,1975年在绝望中自杀身亡(真……真可怜)。</P>
<P><BR>关键词:<BR>CCR(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P>
<P>&nbsp;&nbsp;&nbsp; 这支乐队完整的名字是克理登斯清水复兴合唱团……如果你对他们没有印象,可以找找手头任何一张老民谣的合集,一定会发现这首歌:Cotton field,这是国内CCR流传最广的歌。虽然67年组建到72年解散仅仅5年,但他们的影响力超越了时间。在英文主题站上你可以感受到,这是真正属于老歌迷的乐队,所有想要了解那段历史的摇滚、民谣的人,都应该听听CCR的音乐,他们的精神和气质都强烈充满了6、70年代的风格。</P>
<P>链接:<BR>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英文主站<BR>在线试听</P>
<P><BR>关键词:<BR>CSN&amp;Y</P>
<P>&nbsp;&nbsp;&nbsp; CSN&amp;Y即David Crosby、Crosby Stills &amp; Nash And Young(库洛斯比、史蒂尔、那西和杨)。Neil Young(尼尔.杨)被称为“鲍勃.迪伦式”的民歌手,他在69年与Crosby, Stills &amp; Nash(即CSN)这个乐队组团。虽然他们的合作不到两年,但期间的作品对后来的民谣摇滚乡村摇滚风格影响极其深远。Neil Young与CSN在1971年分道扬镳,继续推出自己的作品并活跃至今。<BR>(Neil Young的专辑一张没淘到,再多一句我也写不出来了……谁能支援一下他的音乐先--|||)</P>
<P><BR>关键词:<BR>AOR</P>
<P>&nbsp;&nbsp;&nbsp; 这个出现在不太显眼的页面旁白中。AOR即Album Oriented Rock(专辑导向摇滚)又名Adult Oriented Rock(成人导向摇滚),关于此旁白的注释里有个拼写错误:Orienteted应为Oriented 之误。所谓Album Oriented Rock,是由美国FM电台专门放摇滚音乐家的专辑而非单曲得名,有时又作Adult Oriented Rock,是因为比起热衷单曲的青少年,成人更倾向于购买专辑。</P>
<P>&nbsp;</P>
<P>关键词:<BR>艾力古拉</P>
<P>&nbsp;&nbsp;&nbsp; 某页出现的某人名字,蹩脚的翻译令我彻底绝望了。同页出现的另一个名字经音变考证应为珍妮丝.乔普琳,这个名字却没有丝毫线索……谁来告诉我他/她到底是谁――</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5.12.2024 07:13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