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周游
德国频道
查看: 82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性觉悟(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31.7.2013 16:1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性觉悟(八)
    作者按:《从性觉悟》一共九篇,是根据几个人所问而答,不是系列之作,故理论性不强,但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几千年来,人们对性既渴望又畏惧,加上宗教教义束缚和修炼团体禁锢及道德伦理说教障碍,性成了“禁区”,人们不敢谈,谁谈性谁就是“无耻之徒”,谁谈性谁就会“颜面扫地贻羞万年”,所以圣人们不谈性,儒雅之士不谈性,大雅之堂不谈性,唯有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不知羞耻”的男女们偶尔当作笑料说上几句以活跃气氛愉悦身心。
    性是美的,人类的文明演化到今天,应该珍视性而不是规避性,期望读者允许我的“一家之言”在人类文明的百花园里占有一席之地,而不要把我一棍子打死在审判台上,因为人言可畏,我也怕人言。
2013-07-10

       “食色性也”性如吃饭、喝水一样,但具体到个体生命对食物的需求是不同的,有人喜欢吃米饭、有人喜欢吃面条、有人喜欢吃馒头,据说一个人喜欢的食物正是其身体所需要的。某一阶段对某些食物的喜好恰如某一阶段对某个人的喜爱一样,是当前能量等级的需求。若食物资源比较充足可以选择类似能量等级的食物取代,在资源比较匮乏的情况下,怎么办?
       总吃一种食物就是一对一;喜欢吃但怕违背禅院理念而不吃,没有随性而动,违背创造者的意愿;逮着啥吃啥肚子是不饿了,但色香味俱全就成了一个美丽的肥皂泡。
       性是需要刺激的,是有能量等级之分的,即使爱所有的人爱的程度也有强弱之别,在尚未达到完美之前,如何做到逮到啥吃啥?
       我的理解:修行修炼的目标是无为的,而修行修炼的过程是有为的。
       千年界仙子仙女都是纯粹的阳刚男性和纯美的柔美女性,“不管你遇到哪位女性或男性,他们都能使你舒服、愉悦、满足、陶醉,”对此,想请教导游,他们在令他人愉悦的时候,是有为的还是无为的,或者说他们的行为是完全顺从从自己内心的第一驱动吗?是否是因为其结构的完美,所以,自然会带给他人愉悦美妙的感受?还有,如果受者的状态不完美呢,她或他能感受到舒服、愉悦、满足和陶醉吗?结构完美的生命是否对任何事物都不会有不完美的感受?
       修行修炼过程中,自己的意识状态还不完善完美的时候,为了和谐,转换思维、调整意识状态的做法是不是必要的呢?

       答:首先肯定的一点是,修行修炼最终的结果就是完全活在上帝所创造的如来本性中,与上帝创造生命的本愿融为一体,如此,就是与上帝融为了一体,与自然融为了一体,与道合一了。这样的结果是生命进入了永恒的极乐世界,不再有烦恼、痛苦、焦虑、忧愁、不幸和灾难,就可以永远地摆脱苦海。
       全然地活在性中就是我们修行修炼的目标,因为只有全然地活在性中,才能攀登上人生和生命的巅峰,才能逐步走向天国千年界、万年界、极乐界仙岛群岛洲。
       那么,如何才能全然地活在性中呢?
       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完善完美化自身的心灵花园,一定要把心灵花园里的杂草和毒草清除干净,这个基础不牢固,大厦建不起来,即使建起来了,一定坍塌。
       其次,转换意识,要逐渐格式化掉人的意识,安装仙的意识,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活在自己的头脑中,而不是活在性中,是活在欲望中,而不是活在自然中,制约人前往天国的,不是自然界的悬崖峭壁和大山大河,而是人的意识,人的意识不转换,美好的未来只是梦幻泡影。永远难以企及。
       仙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与人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完全是不同的两条轨道,是两重天,所以,以人间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去思谋仙界的事犹如动物世界的动物们思谋人类的事,那是永远也沾不上边的。所幸的是在人间出现了第二家园,第二家园的价值观和生活模式是介于仙界和人间并逐步向仙界靠拢的,生活在第二家园并严格按照导游路线图行走,就可以到达仙界。
       最后,就是实践了,任何的理论和再好的道理若不付诸于实践那等于镜中观花雾里赏月,既然要活在性中,那就让身心灵都泡进性中,不要总是站在岸上学游泳。
       任何的资源都不匮乏,资源匮乏是由于人们占据并控制了资源,性资源尤其如此,十对男女,若任何人都不去占有控制,那么,每个人就可以有十个资源,若每个人占有控制一个,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资源,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尤其不能占有和控制资源,夫妻和一对一现象就是占有和控制性资源最典型的例子。
       挑食的人缺乏食物资源,挑剔的越厉害,可供享用的食物越少,什么西餐中餐,什么南菜北菜,什么酸甜苦辣咸,什么素食荤食,什么家菜野菜,只要是食物都不挑剔都拿来吃的人永远不缺食物。
       肚子饿了逮住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食物丰富品种门类齐全时可以挑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吃,但要记住,越是好吃色香味俱全的食物人人都爱吃,你不能爬在食物上不让别人吃,自己不吃也不让别人吃,那肯定会发生冲突和战斗,要学会共享,不想不愿共享的人将永远悲苦也永远难以活在性中。
       性资源不像矿山,挖着挖着就挖没了,性资源有再生机制,它会源源不断地提供可享资源,所以,不要怕没有性资源,自己吃饱了就让其他人去吃,不要怕枯竭。
       最灿烂的性花开放在最完美的两性之间,任何一方的不完美都无法使性花开放得绚丽灿烂,因此,要使性花灿烂怒放,首先必须使自己完美,否则,人人都可以当神仙了。
       越是完美的性越难获得相应的异性,若常常感觉不过瘾,那就是,要么,自身存在的缺陷太多,要么就是对方存在的缺陷太多。
       白天鹅误闯进鸭群中会被定性为“丑小鸭”的,除非白天鹅飞进天鹅群中,否则,永远无法活在性海中。高山流水觅知音,是鱼进入大海,是鸟飞进山林,不要埋怨环境,不要哀叹命运不济。
       太阳光芒四射不存在无为有为的问题,结构完美的生命带给人的永远是赏心悦目,甜的果实不论谁吃,它依旧是甜的,牡丹的美艳华贵与观赏者无关,但是,在性生活领域,自己能否享受到舒服、愉悦、满足、陶醉主要取决于自身,如果感受不到美妙,是因为自己的状态与异性的状态不匹配。
       花香蝶自来,心净仙人至,蝶不来仙不至是因为花不香心不净,生气没用,埋怨更无济于事。要燃起熊熊大火自己必须是火种,要让植物生长茂盛葱茏自己必须是肥沃的土壤,说人间苦哪你为什么要来人间,既然觉得人间苦哪你为什么不逃离人间?自身不具备天国生命的品质,哪里能享受到天国生活的美妙?
       全然地活在性中,享受性之极乐妙境没有任何现成的规则法则可循,一切在变化运动中,不要给自己设定任何条条框框,一切要随缘随机随性,不要给自己制定标准设置障碍,不要给自己设定目标,不要追求遥不可及的食物,不要执着于任何一个对象,不要死抱一棵树木不放,不要让自己沉迷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时过境迁人走茶凉,要珍惜当下的美好食物和时光,不论遇到多么优等的人儿和环境,要做到事去心空,要紧的是继续前往灵山,因为随着自身的不断完善完美,前方更美的景色会更多,色香味俱全的食品会越来越丰富。
       享受当下,不追过去,奔赴未来!
       2013/6/27

禅院网站链接:
禅院文集:




2#
发表于 13.8.2013 08:48:28 | 只看该作者
佛说国破家亡,忍耐安详,觉悟涅磐经——《八大人觉经》

佛说八大人觉经

后汉沙门安世高 译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

误尽苍生是佛教22 入国破国

道士批判佛教有三破论,既入家破家入国破国入身破身。历史记载释迦创教后连破三国。

释迦摩尼一出生投胎就克死了母亲。这就是入身破身。一长大就抛弃父母妻儿远走他方,这就是破家。建立僧团后,最初信佛教的两大国王没一个善终的,拘萨罗国摩羯陀国两位信佛国王均遭其子篡位弑杀。这就是破国。其中遭受家破人亡之灾最惨痛的还数是释迦摩尼自己故乡。迦毗罗卫。

迦毗罗卫的王宫。还没有中国的城隍庙大。疆域方圆三十里。城区不过长宽一公里左右。比北京一个标准的大学面积相差不多。一个铁人三项下来估计就能跑遍此国。后来佛教传到中国把释迦摩尼说成太子。要知道太子,一国皇位继承人,储君。非得一个大帝国不可。释迦摩尼的父亲其实也就是一个城镇头领,王位都可能不是世袭而是类似蒙古女真的部落大人。

参照中国历史,释迦族的地盘和努尔哈赤的宁古塔部落差不多大。论职位也就是个明朝下的指挥使。和刘邦当年的亭长职位差不了太多。佛教的经书也就是忽悠一下中国人而已。迦毗罗卫确实只是中国一个卫所级别的行政单位。

释迦摩尼,放弃了弱小的祖国。决定是很理性的。与其在一个朝不保夕的国家残喘。还不如寻找一个强大的霸主。释迦出家,并非放弃。而是一种发展壮大。走出了尼泊尔小山堡,顺大河而下,逐步走到印度中原地带的大国摩揭陀国。摩国,相当于当今的美帝。释迦摩尼的国家迦毗罗卫小得不能再小。以至于释迦摩尼传道时候通常说自己据萨罗国人。

管子就曾经劝齐王,不要重用抛弃卫国王位继承权的公子开方。觉得此人有野心。不爱自己的父母之邦和身份地位,屈身服侍他人,人情上说不过去。释迦摩尼也对自己的国族丝毫不关心。将同胞存亡视而不见。舍弃小邦,创立了大教。

当时印度的霸主国家摩国完全可以出兵拯救释迦摩尼的种族免于灭亡。但是信奉佛教的国王选择的是让释迦族被宗主国拘萨罗灭亡,然后兴兵讨伐释迦族宗主国,一石二鸟。而释迦摩尼自己作为教团领袖安居摩国无恙。对国家的灭亡无动于衷。倒是释迦的弟弟提婆亲自参与了摩国的弑君篡位政变。行为不亚于齐国的卫公子开方。

释迦摩尼刚悟道时,憍萨罗国太子只陀和富翁合伙捐了一座园林给释迦摩尼创立教团。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只树给孤独园。简称祗园精舍。旁边的土堆埋过少女孙陀利,前面的大坑埋过战遮女。

如此虔诚的太子带动了父亲波斯匿王一起信佛。父子两人成为佛教的大护法。可惜的是佛教却护不了他们。

《法句譬喻经》卷一所述,太子之弟毗流离欲篡位自立,乃弑波斯匿王,并入东宫斫杀太子只陀。当时只陀了悟世间无常,因此心无恐惧,甘心受刀。而《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则谓,毗流离王灭迦毗罗城之后,凯旋回国时,只陀在深宫与宫女娱乐。由于弦歌声外扬,毗流离王闻之乃告大怒,并诘问太子︰‘何以不辅佐政事,反而耽溺于娱乐?’太子答云︰‘因为不忍杀戮人命。’毗流离王大怒,遂加以斫杀。

别说释迦摩尼的好友兼徒弟,就是佛的骨肉同族的迦毗罗也难免南京式大屠杀的惨祸。

迦毗罗本是憍萨罗国附庸。按照增一阿含经的说法,波斯匿王和释迦摩尼同岁。释迦成佛的时候,波斯匿王继承父位。随后向释迦族求婚,得一婢女摩利为夫人。然后生下琉璃太子。因为释迦族瞧不起婢女所生的琉璃太子,故此他即位后发兵灭了迦毗罗。

奇怪之处是,如果琉璃是太子,那么释迦摩尼刚刚建立佛教是捐精舍的那位只陀太子又是哪里来的?琉璃到底是正常即位还是篡位说法也不一定。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谓王随寿在世,命终之后,毗流勒为王。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八谓王乃因太子毗流勒篡位,王于求援途中,难耐饥渴之苦,食萝菔及河水,旋猝病而亡。

可以肯定的是迦毗罗卫是琉璃王所灭。据增一阿含记载,迦毗罗卫有居民一亿。是的,一亿。大家没看错。是时,流离王杀九千九百九十万人。跑了一万。中国人口突破一亿,已经是大清朝乾隆年间了。就是统一天下的大秦帝国那时候也不过两千万人口。如果释迦族有这么多人,早就打遍天下无敌手,建立横卡欧亚非的大帝国了。这位琉璃王也真不容易。居然把这么人口众多地域狭窄的国家给灭了。而且一次战役屠杀了近亿人口。成吉思汗打了一辈子战也没能杀了这么多人。

阿含经的解释是,释迦族人口众多,武器先进,训练有素。就是不愿意杀生,故此束手待毙。人侵略者杀戮奸淫。

释种闻坏流离王众。是时,诸释即呼奢摩童子而告之曰:“汝年幼小,何故辱我等门户?岂不知诸释修行善法乎?我等尚不能害虫,况复人命乎?我等能坏此军众,一人敌万人。然我等复作是念,然杀害众生不可称计。世尊亦作是说:‘夫人杀人命,死入地狱;若生人中,寿命极短。’汝速去,不复住此!”

是时,流离王复至门中,语彼人曰:“速开城门,不须稽留!”是时,诸释自相谓言:“可与开门,为不可乎?”尔时,弊魔波旬在释众中作一释形,告诸释言:“汝等速开城门,勿共受困于今日。”是时,诸释即与开城门。是时,流离王即告群臣曰:“今此释众人民极多,非刀剑所能害尽,尽取埋脚地中,然后使暴象蹈杀。”

尔时,群臣受王教敕,即以象蹈杀之。

时,流离王敕群臣曰:“汝等速选好面手释女五百人。”时,诸臣受王教令,即选五百端正女人,将诣王所。

五百女人皆骂王言:“谁持此身与婢生种共交通?”时,王瞋恚,尽取五百释女,兀其手足,著深坑中。

阿含经说开门放敌军入城是魔王幻化释族人建议。谁知道放弃抵抗是不是魔王幻化呢。印度教说释迦摩尼是第九化身,专门说假话欺骗坏人让他们受报应,恐怕是因此有感而发。

当憍萨罗国大军的铁骑蹂躏释迦族小小地方时候,释迦摩尼很稀奇的得了头痛据说不能出门。神通也好,说法也好,都无法改变释迦族被灭的悲惨命运。大家一下对释迦摩尼就没了信心了。释迦摩尼只好又用因果来解释为什么自己的民族应该被奸杀掳掠。因为上辈子他们是打鱼的,吃鱼太多了。自己因为上辈子打了一条大鱼鱼头几下得了头痛云云。

释迦摩尼每次遇到难题都用因果来解释,也被总结为一条铁律。定业难转。也就是说释迦摩尼的方法能解决一些不定业。至于定业那是无法解决的。可是按照因果律,那件事不是前生注定的呢?佛的这种解释,道理一个笑话。有个怕老婆的人,说自己不怕。和大家吹牛,说自己家里大事都是自己决定小事才听太太的。正说得高兴太太来了。此人立刻改口,说我们家从来也没大事。

另外一位和佛关系亲密的国王,是摩羯陀国的频毗婆罗王是最早信仰佛教的君主。其结局确比其他人都惨。被儿子阿阇世太子关在牢中活活饿死。

迦毗罗卫,拘萨罗,摩羯陀三国的破国之灾,足以证明信佛教不可能有什么福气。也改变不了什么。只证明了定业难改。佛教逼得不得不重新捡起地狱天堂甚至建立净土来平衡信徒的心理。彻底走到释迦创教之初大力反对有神论的反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27.11.2024 12:59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