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食味
德国频道
楼主: quantum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Lore-Ley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7.5.2004 16: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即时机票
我真不知道所谓的九字居然可以被强要说成七字。拿些音律来塞责,照此说虞兮虞兮乃若何要成五字了?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请问几字?难道所见所论的不是一个问题?我学的也是游版的文学史,倒想讨教此说从何而出?楚辞的定义定性,不知是否真要改写。另外,中国小说亦非舶来品,从淮南子搜神记,史记故事自唐传奇,都已为中国小说做好了铺垫。内因为主。<br><br>或在古文中多用为某人某地某物,表或者义则需两字联用。发展到后来渐有放宽。这里讲的或,是其通用古义,是其在连比中的用法,而非或做域的通假或是表情态。有些扯远了罢。中国字哪一个不是有来历的?<br>兰亭之或,解为有人。<br><br>另外,李先生看来痼疾难愈得很,不下三两句又可断言大家伙的来历了~~想来论天下英雄唯使君耳。。。
12#
发表于 8.5.2004 07: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手边没有游书,难免上网一搜以求印证。可惜只找到电子囫囵版的,http://menghudie.y365.com/wxs/one.htm<br>以及袁行霈版,---游版一下,袁版也算是权威了,俱是未见李公高论。http://www.guoxue.com/Newbook/book22/zgwxs/zgwxsML.htm<br><br>倒是有见<br><br>诗经:四言为主,两句为一层意思,篇章短小。<br>楚辞:突破四言体格局,以五言为基础,每句5-9字不等;每句有动词;句中、句尾多用语气词“兮”(或“些”“只”)<br><br>另诗词网上见<br><br><br>韵文体裁的一种。得名于屈原的作品《离骚》。由<br>于后人常以“骚”来概括《楚辞》,所以“骚体”亦可<br>称为“楚辞体”。由于汉代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大<br>人赋》,班固的《幽通赋》,张衡的《思玄赋》等作品<br>与《离骚》体裁相类,所以后者亦被称之为“骚体赋”。<br>这样,“骚体”又包括了与《离骚》形式相近的一些赋。<br>  骚体是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抒情<br>韵文,以《离骚》为代表,一般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参<br>差,多六、七言,以“兮”字作语助词。另外,过去有<br>人总结过,“骚”调以虚字为句腰,腰上一字与句末一字<br>平仄相异为谐调,平仄相同为拗调;《九歌》以“兮”字<br>为句腰,句调谐拗亦同。骚体可以称诗,亦可以指赋。汉<br>以后署名蔡琰的骚体《悲愤诗》后半部分,韩愈的《复<br>志赋》,柳宗元的《惩咎赋》、《闵生赋》等均可归入<br>骚体类。<br><br>据我所知,楚辞和赋兼归入骚体,只是前者诗歌后者散文,后来的汉赋倒是诸多结束。<br>不知李公怎样可以断言楚歌无九字?语助不是字?那么回首这首译作,哪里又有不妥?<br><br>我也不和男逗,只和公斗~~只觉公爱偷转话题了。<br><br>小说史略上也从未见着说外由而无内因罢?未免本末倒置。
13#
发表于 10.5.2004 12: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Begin-quantum+May 10 2004, 10:27 --></div><table border='0' align='center' width='95%' cellpadding='3' cellspacing='1'><tr><td><b>QUOTE</b> (quantum @ May 10 2004, 10:27 )</td></tr><tr><td id='QUOTE'><!--QuoteEBegin--> 彼音韵平仄之论,尚可小观,未足大道。何也?盖胶柱鼓瑟者多,其于神韵者寡也;其流于字面者多,于意境者寡也。其用于律诗绝句,尤且未见必无可悖之时;以放之于四海,其无惑乎?<br><br><br> <!--QuoteEnd--> </td></tr></table><div class='postcolor'> <!--QuoteEEnd--><br> 甚善。<br><br>重格律而毁意境,最终难免溃堕于迂滞。<br>文学发展路上莫不以此为规律。想骚体到后来的汉赋为求华丽铿锵而终靡丽空洞,大唐诗歌气势成就绝顶往来,却不为音律词藻所茧缚,气象万千。反而发展到宋人诗词,为求音韵诗理,再做不出唐人的诗歌文章。所以说,有规矩好还是不好?有规有矩是标志一门文学形式的成熟,然而成熟到后来,就失了天然兴味,开始走向腐蚀。<br><br>心上爱者,流传世者,还是乐府的质朴民歌,唐人的随性诗篇,倒是记不得多数赋赋辞辞到底唱了些什么。。。<br><br>也算是一点愚见罢。
14#
发表于 10.5.2004 12: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Begin-后弈+May 10 2004, 10:51 --></div><table border='0' align='center' width='95%' cellpadding='3' cellspacing='1'><tr><td><b>QUOTE</b> (后弈 @ May 10 2004, 10:51 )</td></tr><tr><td id='QUOTE'><!--QuoteEBegin--> 再争无益...  <!--emo&:unsure:--><img src='http://www.kaiyuan.org/modules/ipboard/html/emoticons/unsure.gif'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unsure.gif' /><!--endemo--> <!--QuoteEnd--> </td></tr></table><div class='postcolor'> <!--QuoteEEnd--><br> hehe,<br>只做清谈,不作争论。
15#
发表于 10.5.2004 19: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不起,不知道楼上那一长篇到底和讨论的东西有何关联?另外,既然也知道今古声异,为何又要拿古韵来限今作?又以此为标准根本?创作该有定数标准,历史又没有发展吗?<br><br>网络实在是方便百家争鸣,不过小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4 Comsenz Inc.

GMT+1, 9.6.2024 02:27

关于我们|Apps

() 开元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