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日本为何格外关心辽代史?(ZT) [打印本页]

作者: 大银猫    时间: 11.7.2005 10:34
契丹神秘而来神秘而去契丹和大辽国对我们来说,都像是民间传说故事当中的“主角”。在杨家将镇守边关的故事里,在梁山泊好汉征伐辽国的传说中,辽国的形象遥远而模糊。而在金庸的《天龙八部》里,契丹人萧峰(乔峰)曾在山崖高处扯开衣襟,露出胸前刺青狼头,同父亲萧远山仰天而啸,野性而狂放;转瞬之间他又成了大辽国南院大王乔峰,其野性与文明间的巨大反差,同样让人对大辽国产生神秘之感。而评书《杨家将》为人们展示的契丹民族似乎是一个只识畜牧和狩猎,喜欢侵扰中原王朝的不安分民族。历史上契丹人所创建的辽王朝曾是当时名震中外的盛大王朝。草原上的都城辽上京亦久负盛名。但是在历史教科书的简单陈述背后,契丹对我们而言,似乎就是这样一个印象:遥远、神秘。除了一些传说故事:澶渊之盟以及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自称儿皇帝等等历史片段外,对它基本上一无所知。这个民族从哪儿来?怎么又神秘消失了?似乎很难让人说清。 <br /><br />  日前,在北京历史博物馆正在展出的“契丹王朝展”展厅内,专事辽代史研究的原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李锡厚先生,用平静的叙述,给记者解开了关于契丹与辽国的一些谜团。 <br /><br />  契丹何以神秘而来又神秘而去 <br /><br />  记者:契丹给人们这样一种神秘感:在历史长河当中,好像突然就冒出了一个契丹民族,建立了一个大辽国。而后经历了200 年左右的风风雨雨,随着大辽国的灭亡,契丹人好像也立刻随之神秘消失了,而且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br /><br />  李锡厚:确实可以说,最早没有契丹这个民族,它可能是鲜卑的一部分。按照《辽史》上的介绍,契丹的先祖应该是炎帝后裔,号鲜卑氏。后来被慕容燕所破,被一拆为三,就是宇文氏、库莫奚和契丹。契丹这个名字最早大概就从这里出现。 <br /><br />  以后的契丹历史应该说还是比较清楚的。文献上关于契丹族的确实记载,开始于北魏时期,389 年。这一时期,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契丹各部落已开始对外掳掠,并以马匹、皮毛与北魏交换物品。唐朝初年,契丹八部开始组成部落联盟。联盟长由大贺氏选出。此外,还有一些契丹部落受唐朝统辖,不在联盟之内。契丹大贺氏联盟曾反复背唐,附唐,或依附于突厥。 <br /><br />  开成五年(840 ),回鹘国灭亡,唐朝也已处于衰落的时期,契丹由此得到发展的有利条件,不断向外扩张,从邻近的奚族和北方的乌古、室韦等族以及汉人地区,掳掠居民,以充奴隶。902 年,贵族耶律阿保机攻掠唐朝的河东代北九郡,俘掠95000 余人。在916 年,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辽国。神册三年(918 ),辽太祖在潢河以北建造了皇都。新建的皇都(后更名上京临潢府)成为契丹国家的统治中心。 <br /><br />  正在与记者低声交谈的李先生,突然在一幅地图前停下了脚步。用手指着对记者说:这就是辽国的疆域图。从赤峰市北上,经过翁牛特旗和巴林右旗,即可到达巴林左旗林东镇,也就是辽上京临潢府所在地。我曾经两次到过这里。1978年以后,日所见、夜所想几乎无不与这座千年古城有关。 <br /><br />  记者:是不是用这种方式去与千年之前的契丹人沟通呢? <br /><br />  李锡厚:所以会如此注入感情的原因,是因为曾有师长说,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因为你没有在汉朝、唐朝生活过,所以你能描绘的汉唐总会与实际相去甚远。通过历史文物了解古代,应当是最可靠的途径。说着话,一件木椁文物引起了李先生的注意。木椁是契丹贵族墓葬中放置棺床用的,外围是用长约两米、厚约20公分的方木搭成的八角形木围子,看上去很像一个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引人注意的是木椁的内部,是一座歇山顶式的木制宫殿。 <br /><br />  李锡厚:比如我们通过其他的文化遗存知道,过去契丹人的丧葬很简单。但这个木椁却反映出,契丹贵族在丧葬的问题上,无论墓葬的建筑规模还是形制,已经受汉文化影响很深了。而且,阴阳一致,说明契丹贵族在现实生活中的居住场所,也已经汉化。辽圣宗喜读《贞观政要》,学习汉族的统治方法,又能吟诗作曲,使汉文明在辽朝得到进一步的传播。辽朝在圣宗统治下,形成全盛时期。 <br /><br />  记者:汉化对契丹产生了什么影响? <br /><br />  李锡厚:依据近年来发现的考古材料,足以证明,契丹辽国的汉化水平很高。在契丹贵族的墓葬中,都发现了砖仿木结构的门楼。单从仿木结构这种建筑形式来说,完全是汉文化的产物。因为契丹原来是个游牧民族,住帐篷,但在它的墓葬中出现了刚才看到的歇山顶这样的建筑形制,说明契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接纳了汉文化。另外,在东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里,图中有汉人的乐队。而且,壁画的风格与唐代的壁画也有很大相似之处。我这几年,一直从墓葬形制、出土文物与墓志中寻找契丹与汉族的关系。发现,辽初,作为游牧民族的契丹辽国在现代的东北,主要是辽宁、内蒙古东部设立了许多州县,这些州县的百姓构成,主要是契丹人俘虏的一些汉人,以及华北地区生活比较困难的人,闯了关东的。这些人被契丹人集合在一起,称作“头下州”,州主人都是契丹贵族。但最近我发现,契丹人也把一部分土地给了汉族地主,让他们招佃户经营。而这些汉族地主慢慢把汉族的生产关系引到塞外去了,因此塞外的农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 <br /><br />  这些汉族地主同时还把汉文化带到了塞外。相当多的契丹贵族在放弃了游牧生活、定居以后,逐渐与汉族地主发生了同化,与汉人已经毫无差别。 应该说,在封建社会,掌握着民族文化的还是一些贵族,在他们被同化之后,原有民族的特性几乎被掩盖;而劳动阶级占有文化资源少得很,所以他们就更容易被同化。这也是为什么到辽灭亡时,契丹这个民族好像也随之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br /><br />  日本为何格外关心辽代史 <br /><br />  记者:我们注意到历史学界有一些说法,称契丹辽国早期应该算作奴隶制社会。而且这种说法还有来自日本的声音。再有,相比较而言,一段时期内,我们研究辽史的专家好像也非常少,比日本少,原因何在? <br /><br />  李锡厚:从清朝以来,研究辽史主要是整理《辽史》这部书本身,找它的错误,记载的疏漏,做这部书的校勘。后来到1900年前后,日本人投入了大量的力量搞辽代史研究,其背后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为了占领东北那块地方,为了建立伪满洲国找所谓的历史依据。日本人的想法就是,契丹??辽是另外一个国家,与中华文明无关。实际上,包括汉族地主带去的农业生产关系,包括汉文化对契丹辽国的影响,包括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的同化,都说明契丹辽国与华夏文明的不可分割。 <br /><br />  我是东北沈阳人,日本投降那年我7 岁。我们那儿比我年岁大的人念小学、念中学读的“历史”,都只从辽代开始,辽、金、元,这样一条线索下来,他说这就是“满洲国史”,与中华文明的历史无关。以前侯宝林写文章讲过这样的事儿:他在上个世纪30年代去东北演出,到了山海关以后,火车停了。原来是要办入境签证,中国人到“满洲国”,成了到另外一个“国家”了。老舍在小说里也写过一个人穿一身日本军装,说日本话,对中国人耀武扬威,结果这人是一个“满洲国人”,面对同胞,却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了。 <br /><br />  当时的东北,思想文化统治得很厉害,如果历史老师讲中国历史,说大家其实都是中国人,很可能有掉头之罪。每家大人们也不敢当着孩子,说自己是中国人,因为如果孩子在外面顺嘴瞎说,非闯祸不可。所以到抗战胜利初期,我自己才知道自己是个中国人。 <br /><br />  记者:日本人通过什么,把辽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当中一笔划走了?这种说法是否站得住脚? <br /><br />  李锡厚:为了达到把辽史独立出去的目的,日本人就极力地鼓吹辽与当时中华文明的不同。说法就是契丹曾经历了奴隶制,它的文化、政治制度都与唐宋等汉王朝不同。为了证明他们的说法,日本人在东北搞了一些发掘,但毕竟有限。1949年以后,有关辽代文化的考古文物逐渐增加,能够证明辽与中华文化实为一体的佐证也越来越多。 <br /><br />  在契丹王朝展中,辽耶律羽之墓和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文物最多。其中不少都反映出了强烈的汉文化色彩。辽国公主墓中一件八曲式花锦盒上,一面为水波纹地上有一对仙鹤,另一面则为一对鸳鸯,边缘一周为连珠纹;一件金花银盒上也有凤凰牡丹的图案。李锡厚先生一边看一边介绍,辽的许多工匠,包括制作金银工艺的、绘制壁画的等等,很多都是汉人,因此在其用具中出现汉文化是很自然的事情。也说明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的有机结合。而在耶律羽之墓出土的文物中,因为墓主人曾做过辽东丹国左大相,所辖地位汉人聚集区,其器物的汉文化痕迹就更加明显。 <br /><br />  游牧民族的文化特点 <br /><br />  记者:日本人强调契丹辽国的与汉王朝不同,当然要想方设法使其绝对化。但从契丹被汉化的程度看,是不是说明契丹王朝毫无特点可言? <br /><br />  李锡厚:作为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契丹辽国确实有其不同其他朝代之处。比如辽中期以后的政治中心??捺钵。辽世宗以后,同中原各个王朝一样,辽朝也有一个号令一切的朝廷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不同的是,辽的朝廷不在都城,而设在皇帝的行宫,就是所谓捺钵。 <br /><br />  记者:捺钵是否与其他王朝的政治中心完全不同? <br /><br />  李锡厚:捺钵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具有独特形式的朝廷:它在保持着游牧部族联盟机构经常在迁徙中议事的传统的同时,又接受了中原封建王朝的基本观念和礼仪、制度等等。例如最初捺钵中皇帝居留的虽非华丽的宫殿,但其装饰中却突出了龙的形象,这表明,住毡帐的契丹皇帝同样认为自己是龙的化身,体现了番汉结合的特征。 <br /><br />  记者:看来游牧生活给契丹的影响是很深的? <br /><br />  李锡厚: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工艺品,是契丹文化的代表作之一,鸡冠壶。明明是一个瓷或者陶甚至是木制的水壶,可从外表上看来,却仍然是一个皮质水囊的形状。让人不由得联想,尽管已经习惯于定居生活,但游牧生活留给契丹人的影响,仍是绵绵不绝。<br />
作者: 什么都是假的    时间: 11.7.2005 19:24
个人感觉那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作者: Wahrscheinlichk    时间: 28.7.2005 14:10
契丹其实并没有完全消失,贵族耶律大石率领一万铁骑西走,建立了西辽,短短的数十年间占领了大量土地,比当时的南宋只大不小,西辽的疆域东起哈密,西至咸海,北达叶尼塞河上游,南抵阿姆河(也就是阿富汗)看看地图就知道多大了。其战斗作风彪悍,尤如古龙笔下的狂狮铁战。  由于其前深受汉族影响,西辽统治者都用汉语,而且发现了很多当时的铸有汉字的钱币,甚至当时的中亚人为此称中国人为契丹,由此可见一斑。<br /><br />后于13世纪被蒙古所灭。
作者: Ricky-SLJ    时间: 28.7.2005 19:39
恩,张知识了~~~
作者: Sonderstein    时间: 28.7.2005 22:47
这种说法好像有点不着边际。日本若真有此意,应该研究的是女真史,何况他们扶植的是伪满洲国,不是伪契丹国嘛。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bbs.kaiyuan.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