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粤冬大环游(7)夜西湖 [打印本页]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0:52
标题: 粤冬大环游(7)夜西湖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 于 13.12.2013 20:57 编辑

话说,这怎么调查出杂物是从这里扔下去的?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0:54
伏虎岩,为一组花岗岩巨石,耸立于山脊线上形成石峰,其形态从不同角度远视似鹰嘴或伏在地上的老虎,故称之为“鹰嘴岩”或“伏虎岩”。这种路虽然不长,但其实最好是有登山鞋。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0:54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 于 13.12.2013 20:57 编辑

山峰像龙脊一样横亘在眼前。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0:55
本帖最后由 大长今 于 13.12.2013 20:56 编辑

相比于之前景区入口处的园林,这里的登山道就简陋多了。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0:55
雾霾太大,美景都打了折扣。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0:55
天梯在丛林深处延伸。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0:56
走着走着,有一块牌子上面写正路有冰冻危险,请从小路走,于是就走到了这里。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0:57
打电话给景区管理处,回答是到分水岙还是有阶梯的,说我走错路了。我真是又好笑又好气,分水岙在大路上,分明就不该信那块牌子走小路,眼下已经是4点半,要是再上去就赶不上5点的最后一班缆车了,只能悻悻作罢。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0:58
下山的时候,空空的缆车就更寂寞了。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0:58
天色暗得很快,仿佛这雾从来没有散过。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0:58
其实连拍了好多张角度相同的,挑一张最清晰的传上来。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0:59
罗浮山仿佛世外桃源,渐渐淡去。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0:59
下山之前最后来一张吧。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00
朱明洞天是由几座山峰和一些古树自然环抱而成的小天地,道教称之为洞或洞天。它座北向南,整个洞天高出地面十米左右。昔日,这里原是一幢幢书院精舍,据说安期生,朱灵芝、葛洪、湛若水等均到过朱明洞修道炼丹和传授道学,据记载:“讲学之盛,海内莫过于罗浮者”。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00
这里以前是好多开国将军来度假时的住处。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00
八角形的洗药池相传是葛洪和妻子鲍姑当年洗制中草药的地方。葛洪自幼博览医学古籍,他擅于炼丹,又精通药理,尤其对中草药性特别精通。在《抱朴子内篇十三卷·仙药》中,他对各种草药的形状、颜色、药性、功效等都有祥细的记述和分析。

        罗浮山是一个天然的中草药库,这也许正是当年葛洪选择在罗浮山修炼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山上有植物种类30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占植物种类的67%,较为珍贵的药材有金耳环,救心应,还魂草,金锁匙,七叶一枝花、马戟、灵芝等。民间还有这样传唱:“罗浮十八面,面面有珍宝,若然无菖蒲,也产黄莲与甘草”。据说,葛洪和鲍姑在罗浮山久居36年,经常上山采药,而这个水池就曾被他们洗过1000多种药材。明末清初时期,它还被誉为“南粤四市”之一的朱明洞天药市。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01
稚川丹灶位于冲虚观的右后侧,原“葛洪丹灶”是由大文豪苏东坡被贬惠州,未赴任而先游罗浮时所题。明末清初兵祸时散失。现“稚川丹灶”四字,由清朝广东督学使者吴鸿补书,因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所以“稚川丹灶”和“葛洪丹灶”意思完全一样。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01
炼丹灶是用二十四块青石按道教阴阳八卦图形砌成,灶体由炉座、炉身、炉鼎三部分组成,高3.54米。炉座是用24块青麻石头砌成八卦形状,分别按方位刻有乾、兑、震、离、坎、巽、艮、坤八角图形,以及瑞鹤、麒麟等灵禽异兽和各式图案。炉身呈正方形,高2.45米,宽1.02米,边角有四根八角形青石柱,每根柱的上端均雕刻有栩栩如生的云龙浮雕。炉鼎呈葫芦状,用青麻石雕成。相传葛洪当年就用此丹灶炼出七七四十九天的九转金丹,服后羽化成仙。他总结出:“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原成丹砂”的经验,是世界化学史上最早的分解化合的文字记载。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01
飞来石,地处一定斜度的石崖旁,石头上大下尖,耸立的姿势显得特别险竣!曾有不少游客看过之后,都担心这块石头会滚下来。然而,事实上它已在日、月、风、雷、雨、电中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经过无数游客的攀爬,仍一直巍然不动。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02
这块突兀的巨石,就叫“飞来石”。相传在明朝年间的一个夜晚,冲虚观有位道士正在值更打坐,突然风雨大作,闪电雷鸣,山摇地动,吓得这位道士坐卧不安。第二天清晨,风停雨止,忽见云峰岩上巍然屹立着一块巨石,因不知这块石头由何处来,故名“飞来石”。几年后,桂林来了一位僧人到罗浮山,看到这块石头,越看就越奇怪,因为这块石头很像桂林那里不见了的石头,于是,就向冲虚观的道士探问,听道士讲完该石“飞来”罗浮山的经过,再仔细核对这块石头“飞来”这里的时间,恰好与桂林同样的石头“消失”的时间相同。因此,这位桂林僧人认定这块石头是从桂林“飞过”来的。但也有传说,可能是天上下流星时掉下来的流星石,究竟是怎样的答案呢?我们也无从考研。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02
走的时候再看一眼正门前的牌坊。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02
半小时一班的罗浮山专线,末班车是下午6点,25元到惠州市区。让司机在最靠近西湖的地方放我下来。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03
西湖夜景灯光暗淡,并不张扬,有几分小城市的清新和优雅之气。今天的惠州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惠民之州”。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03
罗浮山专线是沿着下角南路开的,我沿着慈云路散步,就正好贴着西湖。“西湖”一名最早来源于北宋苏轼被朝廷贬至惠州时所作的诗词,惠州西湖也因为苏轼诗词的传播而得以扬名,至今惠州西湖仍留有和苏轼有关的很多遗迹。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03
北宋谏议大夫余靖作下的“重山复岭,隐映岩谷,长溪带蟠,湖光相照”之句应该是描述西湖最早的佳句了。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的知州陈称对西湖进行了治理,称筑了平湖堤、拱北桥,以及点翠洲上的孤屿亭、湖光亭等建筑,并养鱼灌田,乡民收获甚丰,西湖也因此而被称为丰湖。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04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朝廷贬至惠州安置,携妻妾王朝云和儿子苏过在惠州度过了三年,期间时常游览西湖,写下了许多咏吟西湖山水的诗词。他在绍圣二年(1095年)写下的《江月五首》是最早以惠州西湖为主题的诗,当中更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等名句。同月,他在《赠昙秀》诗中,将丰湖称作西湖,是“西湖”这一名称最早的来源。惠州西湖也因此在苏轼诗词的传播下得以扬名。西湖的一个角伸到惠州大桥脚下,这里已经可以看见东江上的合生大桥了。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04
信步走上盘曲而上的惠州大桥,往东南方向看去,惠州的高楼并不多。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04
而另一面,也是城墙包围下的钢筋水泥。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05
被称为"惠州天堑”的朝京门是具有挡水百年洪水功能的仿古城墙,将旱闸建设成为仿古城楼,城楼的城门内安装人字形闸门,平时闸门敞开,作为交通通道,当汛期需防洪挡水时便关闭闸门。惠州原老城墙为明代古城墙,是惠州遗留下来的重要历史文物。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05
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西湖足并杭州,无论从那个方向,泗州塔都是最耀眼的。每当月夜,明月东升,微风舒波,塔影卧湖,湖天荡漾,塔光摇曳,遂成一幅难描难画之微澜玉塔图。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05
西湖风景区由南湖、丰湖、平湖、鳄湖和菱湖五个相连的湖泊组成,从下角东路到环城西路一直是围绕着平湖游览。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06
惠州的中山西路,原来是打石街和横廊坊两条街,民国时有很多中、小商户,行业不少。这两条街行业虽多,但大户少。现在已经成为惠州最主要的步行街了。可惜霓虹灯还是暗了些。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0
话说,这怎么调查出杂物是从这里扔下去的?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1
伏虎岩,为一组花岗岩巨石,耸立于山脊线上形成石峰,其形态从不同角度远视似鹰嘴或伏在地上的老虎,故称之为“鹰嘴岩”或“伏虎岩”。这种路虽然不长,但其实最好是有登山鞋。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1
山峰像龙脊一样横亘在眼前。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2
相比于之前景区入口处的园林,这里的登山道就简陋多了。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2
雾霾太大,美景都打了折扣。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2
天梯在丛林深处延伸。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2
走着走着,有一块牌子上面写正路有冰冻危险,请从小路走,于是就走到了这里。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3
打电话给景区管理处,回答是到分水岙还是有阶梯的,说我走错路了。我真是又好笑又好气,分水岙在大路上,分明就不该信那块牌子走小路,眼下已经是4点半,要是再上去就赶不上5点的最后一班缆车了,只能悻悻作罢。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3
下山的时候,空空的缆车就更寂寞了。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3
天色暗得很快,仿佛这雾从来没有散过。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4
其实连拍了好多张角度相同的,挑一张最清晰的传上来。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4
罗浮山仿佛世外桃源,渐渐淡去。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4
下山之前最后来一张吧。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5
朱明洞天是由几座山峰和一些古树自然环抱而成的小天地,道教称之为洞或洞天。它座北向南,整个洞天高出地面十米左右。昔日,这里原是一幢幢书院精舍,据说安期生,朱灵芝、葛洪、湛若水等均到过朱明洞修道炼丹和传授道学,据记载:“讲学之盛,海内莫过于罗浮者”。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5
这里以前是好多开国将军来度假时的住处。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5
八角形的洗药池相传是葛洪和妻子鲍姑当年洗制中草药的地方。葛洪自幼博览医学古籍,他擅于炼丹,又精通药理,尤其对中草药性特别精通。在《抱朴子内篇十三卷·仙药》中,他对各种草药的形状、颜色、药性、功效等都有祥细的记述和分析。

        罗浮山是一个天然的中草药库,这也许正是当年葛洪选择在罗浮山修炼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山上有植物种类30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占植物种类的67%,较为珍贵的药材有金耳环,救心应,还魂草,金锁匙,七叶一枝花、马戟、灵芝等。民间还有这样传唱:“罗浮十八面,面面有珍宝,若然无菖蒲,也产黄莲与甘草”。据说,葛洪和鲍姑在罗浮山久居36年,经常上山采药,而这个水池就曾被他们洗过1000多种药材。明末清初时期,它还被誉为“南粤四市”之一的朱明洞天药市。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5
稚川丹灶位于冲虚观的右后侧,原“葛洪丹灶”是由大文豪苏东坡被贬惠州,未赴任而先游罗浮时所题。明末清初兵祸时散失。现“稚川丹灶”四字,由清朝广东督学使者吴鸿补书,因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所以“稚川丹灶”和“葛洪丹灶”意思完全一样。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5
炼丹灶是用二十四块青石按道教阴阳八卦图形砌成,灶体由炉座、炉身、炉鼎三部分组成,高3.54米。炉座是用24块青麻石头砌成八卦形状,分别按方位刻有乾、兑、震、离、坎、巽、艮、坤八角图形,以及瑞鹤、麒麟等灵禽异兽和各式图案。炉身呈正方形,高2.45米,宽1.02米,边角有四根八角形青石柱,每根柱的上端均雕刻有栩栩如生的云龙浮雕。炉鼎呈葫芦状,用青麻石雕成。相传葛洪当年就用此丹灶炼出七七四十九天的九转金丹,服后羽化成仙。他总结出:“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原成丹砂”的经验,是世界化学史上最早的分解化合的文字记载。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6
飞来石,地处一定斜度的石崖旁,石头上大下尖,耸立的姿势显得特别险竣!曾有不少游客看过之后,都担心这块石头会滚下来。然而,事实上它已在日、月、风、雷、雨、电中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经过无数游客的攀爬,仍一直巍然不动。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6
这块突兀的巨石,就叫“飞来石”。相传在明朝年间的一个夜晚,冲虚观有位道士正在值更打坐,突然风雨大作,闪电雷鸣,山摇地动,吓得这位道士坐卧不安。第二天清晨,风停雨止,忽见云峰岩上巍然屹立着一块巨石,因不知这块石头由何处来,故名“飞来石”。几年后,桂林来了一位僧人到罗浮山,看到这块石头,越看就越奇怪,因为这块石头很像桂林那里不见了的石头,于是,就向冲虚观的道士探问,听道士讲完该石“飞来”罗浮山的经过,再仔细核对这块石头“飞来”这里的时间,恰好与桂林同样的石头“消失”的时间相同。因此,这位桂林僧人认定这块石头是从桂林“飞过”来的。但也有传说,可能是天上下流星时掉下来的流星石,究竟是怎样的答案呢?我们也无从考研。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6
走的时候再看一眼正门前的牌坊。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7
半小时一班的罗浮山专线,末班车是下午6点,25元到惠州市区。让司机在最靠近西湖的地方放我下来。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7
西湖夜景灯光暗淡,并不张扬,有几分小城市的清新和优雅之气。今天的惠州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惠民之州”。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7
罗浮山专线是沿着下角南路开的,我沿着慈云路散步,就正好贴着西湖。“西湖”一名最早来源于北宋苏轼被朝廷贬至惠州时所作的诗词,惠州西湖也因为苏轼诗词的传播而得以扬名,至今惠州西湖仍留有和苏轼有关的很多遗迹。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7
北宋谏议大夫余靖作下的“重山复岭,隐映岩谷,长溪带蟠,湖光相照”之句应该是描述西湖最早的佳句了。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的知州陈称对西湖进行了治理,称筑了平湖堤、拱北桥,以及点翠洲上的孤屿亭、湖光亭等建筑,并养鱼灌田,乡民收获甚丰,西湖也因此而被称为丰湖。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8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朝廷贬至惠州安置,携妻妾王朝云和儿子苏过在惠州度过了三年,期间时常游览西湖,写下了许多咏吟西湖山水的诗词。他在绍圣二年(1095年)写下的《江月五首》是最早以惠州西湖为主题的诗,当中更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等名句。同月,他在《赠昙秀》诗中,将丰湖称作西湖,是“西湖”这一名称最早的来源。惠州西湖也因此在苏轼诗词的传播下得以扬名。西湖的一个角伸到惠州大桥脚下,这里已经可以看见东江上的合生大桥了。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8
信步走上盘曲而上的惠州大桥,往东南方向看去,惠州的高楼并不多。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8
而另一面,也是城墙包围下的钢筋水泥。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8
被称为"惠州天堑”的朝京门是具有挡水百年洪水功能的仿古城墙,将旱闸建设成为仿古城楼,城楼的城门内安装人字形闸门,平时闸门敞开,作为交通通道,当汛期需防洪挡水时便关闭闸门。惠州原老城墙为明代古城墙,是惠州遗留下来的重要历史文物。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9
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西湖足并杭州,无论从那个方向,泗州塔都是最耀眼的。每当月夜,明月东升,微风舒波,塔影卧湖,湖天荡漾,塔光摇曳,遂成一幅难描难画之微澜玉塔图。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9
西湖风景区由南湖、丰湖、平湖、鳄湖和菱湖五个相连的湖泊组成,从下角东路到环城西路一直是围绕着平湖游览。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3.12.2013 21:19
惠州的中山西路,原来是打石街和横廊坊两条街,民国时有很多中、小商户,行业不少。这两条街行业虽多,但大户少。现在已经成为惠州最主要的步行街了。可惜霓虹灯还是暗了些。

作者: 大长今    时间: 14.12.2013 18:07
居然没有人看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bbs.kaiyuan.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