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大V于建嵘挂职农村 新时期的上山下乡?(图) [打印本页]

作者: News    时间: 17.9.2013 04:46
标题: 大V于建嵘挂职农村 新时期的上山下乡?(图)



 于建嵘(资料图)    古人教我们读万卷书不假,但更重要的在后半句,即行万里路。公知大V若真想担当社会责任,发出更多正能量,光为言论和观点负责远远不够,而必须为生活本身负责。于建嵘的下乡建设,为公知大V们起了个头,愿这是个好的开始。     作为资深的三农问题专家,于建嵘日前在微博上突然宣布自己将挂职任村长助理,地点是全国最贫困省份之一的贵州则戎乡,时间则从今年10月起为其两年。则戎乡当天证实,确有此事,于建嵘将到安章村挂职,指导乡村建设。    在于建嵘宣布这一消息前一天,他借着近来网络空间谣言整顿的浪潮发话称,「以粉丝数量来说,我一直在一百多万徘徊,根本算不上大V,但现在央视批大V,大家认为我是大V,我就认了!以知识水平而言,我也根本上算不上知识分子,但现在有人臭公知,我也认了。从今天起,我就是大V和公知」。    既然于教授自认为是大V和公知的一员,那可以说这一群体最近频繁「亮相」的方式又多了一种:起头的薛蛮子「进去了」,随后李开复「患癌了」,接着潘石屹「被约谈了」,曾私奔的王功权前几天也「被带走」。    此次于建嵘以到农村挂职一事引起关注,似乎给最近被各种「负能量」填充的大V公知们挽回了一些面子,许多网友认为于教授主动下基层,接地气,去干些实事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有不少人不屑地认为,于教授这是觉得现在的大环境在体制高位呆着不安全,所以逃亡到下面去了,也有人认为他在北京搞「顶层设计」未果想走走「底层设计」的路子,以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效果。    提到「乡村建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民国时期梁漱溟、晏阳初、费孝通等人搞的一系列乡村建设研究和实践。那一时代关心三农的知识分子,很大程度上做到了「知行合一」,既能做出开创性的研究和思考,又能脚踏实地步入乡间,改造世界。    1949年后三次规模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则是在完全不同的政治结构和背景下完成的。知青上山下乡的大背景,是中国经济社会遭遇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城市无法为有知识的人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于是只能向广大的乡村转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也顺便接受了「贫下中农再教育」。因为这段独特的人生历练,他们之中不少人后来走向了国家建设的各个重要岗位,甚至党和国家领导人。    而当下的知识人——或者用更应景的词汇——那些公知和大V们呢?毛泽东时代的全民动员体系早已不存在,而民国时代那种知识分子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这个市场社会里又被稀释到几乎不见。在今天的大V和公知身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他们在微博等网络平台上的高谈阔论和段子编写,但几乎看不到他们挪动高贵的双足走出繁华都市到另一个乡土的中国走走看看;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他们奉行自己的一套中西古今「比较研究」的思维方式,却几乎找不到他们认真总结和思考什么是中国的真实经验和现状。简言之,公知大V们已经严重地「脱离群众」。    而此番于建嵘和则戎乡达成合作,到乡村搞建设,不失为一种重新拾起知识人「知行合一」理念的具体表达。实际上,除于建嵘外,像温铁军、李昌平等这样搞学问的三农学者同样也在乡村教育、金融等领域搞新时期的「上山下乡」。另外像前《南风窗》杂志记者陈统奎等人发起的海南返乡大学生论坛,也正在影响着高校象牙塔中的青年学子,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可以说,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新时期,各个层面有知识有想法的人都在为三农贡献着智慧,贡献着汗水。    作为研究三农问题的资深学者,于建嵘此番下乡能引起重大关注自然与他在微博上的活跃度密不可分,可以说他是大V中认识到「知行合一」重要性的极少数。他的乡村成果如何自然有待观察,不过正如他接受采访时所说,「我的设想是两年就把『布依大院』建起来,把培训基地建起来,我在这待10年20年也不一定。这是对乡村发展模式的一种探究,本身也是我的工作」。    也许因为研究领域的特殊性,于建嵘的下乡既是主动实践也是工作必须。但其他的公知大V们,是否在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走着自己的「上山下乡」之路呢?别忘了,古人教我们读万卷书不假,但更重要的在后半句,即行万里路。公知大V若真想担当社会责任,发出更多正能量,光为言论和观点负责远远不够,而必须为生活本身负责。于建嵘的下乡建设,为公知大V们起了个头,愿这是个好的开始,而不是又沦为一场舆论秀。    于建嵘,男。1962年9月生于湖南衡阳,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在湖南师范大学任教至2003年底;2001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曾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进行过学术交流。    于建嵘是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着述有《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和《中国当代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等。    于建嵘撰写了大量关注民生的热点文章,网络影响广泛。2010年12月,经30万网民自发投票,与戴旭、易宪容、郎咸平、曹建海、郭亦平、时寒冰、张宏良、孙锡良,被确认为「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2010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他们被广大网民称为「中国底层民意的真实代表」、「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中国最有良心的一批文人」。    2011年10月,他们九人再次被40多万网民推举为「中国底层九大意见领袖」。    2011年12月,由腾迅网新闻频道一篇《说公知论公知,谁是公知》的文章引发了网络大讨论,千万网民参与。绝大多数网民认为公知评选过滥,公知几乎成了贬义词。但绝大多数网民认可「九大风云人物」这次评选,认可包括于建嵘在内的九大风云人物接近「公共知识分子」的标准。    2010年获选《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魅力50人----布道之魅。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bbs.kaiyuan.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