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夜阑叶遍游西欧五国奇遇记 [打印本页]

作者: 夜阑叶    时间: 24.7.2013 17:24
标题: 夜阑叶遍游西欧五国奇遇记
本帖最后由 夜阑叶 于 1.8.2013 09:54 编辑

遍游西欧五国奇遇记



8月3号,一个晴朗万空的礼拜三,一个蓄势待发的清晨,一段期待已久的行程。遍游西欧旅行团在周导游的带领下和波兰司机师傅的护送下,于接下来的5天内将带我们踏足那一片神奇的欧洲“中土世界”,造访5个不同文化的国度,就像彼得杰克逊的电影《霍比特人:意外之旅》中所描述的那样:一段奇妙之旅即将开始... ...

第一篇:中世纪巨人——科隆大教堂

我们的第一站是德国著名城市科隆,这座拥有2000多年沧桑历史的文化古城发展到了今天,已然成为人口超过百万的德国大城市之一,同时依然散发着其跨越时间的永恒艺术光彩。而作为这个城市的艺术篇章中最为耀眼的一笔,就是闻名于世的科隆大教堂(Kölner Dom)。我们下了旅游大巴,来到火车站前广场,这座庞然大物顿时映入眼帘,这个巨人凭着自身157米多高的个头,和700多岁的寿命,凌驾于周边整个市区建筑之上,是名副其实的地标性建筑。
学习建筑专业的同学都知道一个事实:大部分的教堂入口都在西边。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会由东向西,透过教堂的彩色玻璃窗照亮教堂的内部。而从西边进入教堂的教徒们,则会沐浴在犹如仙境般的神圣之光中,倍感上帝的恩泽。由于这个原因,教堂西边入口所在的那一面往往成为了教堂最富有表现力的一面,也就是所谓的教堂西立面,精致的雕刻,华美的拱门往往成为了西立面表现圣经故事和宗教人物最好的方法。而为了给西边来的教徒一个进入教堂的缓冲空间和集散空间,西立面前方还有一个教堂广场。只不过大教堂的两个塔楼实在太高了,尖尖的塔顶仿佛高耸入云端,与天堂相连,让人的视线无法到达,只有退后到教堂对面的街道中,方能在狭窄的小巷里一窥这个巨人的全貌。

绕到教堂一圈环视,北边是科隆主火车站,东边是路德维金博物馆,时代的变迁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历史印记,从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就可以看出科隆的发展轨迹。甚至在教堂北面也加建了一部分附属空间,从建筑材料和建造风格来看非常具有现代艺术气息,完全不同于教堂西立面所呈现出的那种感觉。即使是这样,也只能说岁月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影响着这个巨人的风貌,但是巨人的精神所在,,也就是主体部分的大教堂,则依旧保留着700多年前的中世纪光彩,所以说它跨越了时间。

教堂东边是一小片围合起来的主教墓地,这里似乎对于大都市的快节奏生活和火车站的杂闹喧嚣有一种天然的免疫能力,所以显得格外安静和神圣。向上望去,一座座高低错落的飞檐扶壁犹如重峦叠嶂一般鳞次栉比,历历在目。这些飞扶壁在力学上起到支撑教堂穹顶重量并将其向下一层层传递到地面的作用,而从浪漫主义的角度来说,它们就是巨人的骨架,没有这个骨架体系,整个巨人就会一蹶不振。

教堂东面墓地

教堂南立面高窗

教堂南翼

路德维金博物馆

教堂东面圆顶周围飞扶壁

教堂北边新建部分

主火车站

教堂内部逆光效果

玻璃高窗

西立面双圆心尖拱和雕刻

西立面双塔楼

西立面主入口

大教堂街景


在科隆的停留时间有限,我们吃过午饭,抓紧时间拍了几张照片就连忙和巨人说再见了,相信以后还会有机会故地重游,也还会有机会欣赏到科隆其他地方值得一看的城市风光。
作者: 海之兰    时间: 25.7.2013 04:07
本帖最后由 海之兰 于 25.7.2013 07:53 编辑

赞一个,如果图片能附上说明就更棒了,看着内容是第一篇,很期待有第二篇哦。
您的报名邮件已经收到,已经核实,5欧的阳光普照奖和30欧的积极参与奖稍后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注意查收
作者: 夜阑叶    时间: 25.7.2013 17:43
本帖最后由 夜阑叶 于 1.8.2013 09:55 编辑
海之兰 发表于 25.7.2013 05:07
赞一个,如果图片能附上说明就更棒了,看着内容是第一篇,很期待有第二篇哦。
您的报名邮件已 ...


多谢奖励和提醒!图片已经附上有文字解释了。
作者: 夜阑叶    时间: 25.7.2013 17:44
再接再厉,故事继续。
作者: 夜阑叶    时间: 25.7.2013 19:20
本帖最后由 夜阑叶 于 25.7.2013 20:29 编辑

第二篇:城市寻宝——钻石之都阿姆斯特丹

还记得《指环王》系列电影中黑暗森林以东,孤山脚下的小矮人王国吗?那里盛产各种珍贵的宝石并以此闻名整个中土世界,成了宝石之都。而我们西欧五国奇遇记的第二站,阿姆斯特丹作为全世界80%的工业钻石原产地,则是毋庸置疑的钻石之都。我们有幸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市区内的钻石加工厂。

Diamond Factory, 醒目的标牌。阿姆斯特丹真正的钻石加工厂设在市郊,这里主要是为了向游客和参观者进行钻石知识介绍的一个展示处。


加工钻石的工作间摆满了各种专业器械,钻石技工们聚精会神的处理着大小不一的原料。


这里还展出了钻石切割的9个主要步骤,当然实际上切割钻石远不止这9步,这里只是选择其中一部分通过模型向参观者展示。从左到右,由无色透明的正8面体原石,到富有光泽的57面钻石。


从旋转楼梯来到二楼,讲解员给我们上了极为重要的一课,也就是叫我们怎样挑选钻石。也就是在这里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钻石并不是克拉越大越好!
理论上真正纯正的钻石应该是透明无色的,而钻石的色泽会因为其包含的化学杂质而有所偏差,偏黄是因为含有氮元素,钻石越黄,价值就越低。国际上把钻石按偏黄程度分为不同等级,以D级最高,Z最低。不同等级的钻石可能有十几倍甚至上百倍的差价,所以以后再挑选钻石珠宝时,不能一味着眼于款式和克拉数,并非越大的钻石越有价值。

之所以从D开始排钻石等级,是由于人们希望今后能够开采出更加纯正的钻石。


当然,除了钻石首饰,还有镶钻的商品展示。这里自然也是名表的销售点,而选购的一个好处之一就是:你绝对不用担心它的真假,绝对是正品!


另外还有一些只供观赏,不供出售的钻石珠宝展示,其光彩夺目之程度简直令人无法直视。


出了钻石加工厂,来到市中心游玩。荷兰的老建筑很有特色,周导游介绍说,由于以前规定建筑面积完全按照一层面积依次叠加,为了争取更大的居住空间,越向上,楼层面积越大,典型的一个表象就是外墙向外倾斜。而倾斜的外墙还有一个好处就在于:当大尺寸的家具不便从门洞进入,不便通过楼体向上搬运时,可以通过窗洞进入室内,而在家具被吊起时,向外倾斜的墙壁显然比竖直墙壁更加不易被晃动的家具磕碰到,这也算是一种保护措施吧。

每栋建筑的屋顶都有一根带钩的挑梁,以方便家具吊起,而为了方便家具从窗洞进入,一般老建筑窗户的尺寸也要比门洞宽敞许多。


阿姆斯特丹被大大小小的运河贯通,其总长度超过100公里,于是整座城市包括90座岛屿和1500座桥梁被称为“北方的威尼斯”。由于市中心水域面积较大,阿姆斯特丹无法像其他城市那样修建如地铁,立交等大型公共交通体系,也没有适合汽车行驶的宽广马路,恰恰如此,阿姆斯特丹也是自行车王国,相当多的市民选择骑自行车这种既环保又健康的交通方式。

在市中心的众多运河里,看不见公交车和车站,取而代之的是发达的水上交通和码头,这已然成为了阿姆斯特丹人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了。


在市中心买了一张鸟瞰市貌的明信片,纵览整个城市,犹如一张巨大的蜘蛛网。



作者: 夜阑叶    时间: 29.7.2013 01:18
本帖最后由 夜阑叶 于 1.8.2013 09:56 编辑

第三篇:巨蛇之腹——布鲁塞尔皇家长廊

我们行程的第三站是来到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市。这座城市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而市中心还保存着很多鼎盛时期的建筑风格,即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布鲁塞尔大广场建于12世纪,他曾被法国作家维克多 雨果成为世界上最美的广场。即便是1695年整个广场在法军的炮火下被夷为了平地,不屈不挠的比利时人还是花了近两百年的时间将其复原,而大文豪雨果所看到的,就是复原后的大广场。那么,究竟为什么说他是最美的广场呢?她有何种魔力让人流连忘返,它妙在何处呢?下面就来细细分析。
布鲁塞尔大广场的面积其实并不算大,长约11米,宽约60米。而妙处就在于这个矩形广场的四角处,街道的排列形式。四条广场角落处的街道中,有三条是互相垂直的。这种布局使得置身于广场中的人最多只能看到一条街道。而由于透视的原因,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忽略街道的存在的。这样就确保了广场的封闭性以及围合广场的建筑立面的连续性。人们不再把视线分散到街道中去,而是更多的应留在了广场内部。而广场建筑尺度和风格的相似性也使得广场的整体性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想想看,我们见过了多少四条马路围成的一片空地被称为广场,我们又见过多少被马路和电车轨道横穿而过的广场?这些破坏了统一性的元素在布鲁塞尔大广场里完全体现不出来。整个广场就像是一个超大尺度的大房间,一个宽敞的周围布满了房间的内院,一个可以看到天空的的中庭,如此亲切的广场又怎能不令人流连忘返呢?

从卫星航拍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四角的街道呈旋窝方式排列。


围合性良好的广场让人基本忽视了街道的存在。


作为广场最高的建筑,市政厅的中世纪建筑风格让人难以想象他原是一栋市政建筑,而非宗教建筑。


连马克思恩格斯也在大广场居住过。《共产党宣言》就是在天鹅餐厅的酒店公寓里写成的。


从大广场出来,路过一个街区,就来到了皇家长廊。皇家长廊由两个长廊构成,南边的叫皇后长廊,北面的叫国王长廊,各有一百多米长。法语中把这种可以自然采光的,阳光可以照射进来的长条形空间叫做Galerie,而这个空间下方两边布满了房间或店面的走道叫做Corridor。皇家长廊现在是布鲁塞尔室内著名的购物步行街。

在皇家长廊里行走,犹如被一条巨蟒吞噬一般。


市中心,大广场和长廊的位置关系


当然布鲁塞尔还有其他可看之处,首当其冲的就是郊区的世博园,在主干道上,耸立着地标性建筑原子球塔。

位于轴线上的原子球塔,原来是作为观景平台的景观建筑,现在作为小型博物馆和咖啡店对外开放。


1935年世博会上,只有清晰的轴线道路。


1958年世博会,原子球塔被建成。


布鲁塞尔也是一个重视环保材料和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城市。记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曾去过比利时馆。看到了现在正在推广中的布鲁塞尔地区的屋顶绿化技术。

这项技术的特点在于,把植物种植在一个个单元模块培养皿中,这个培养皿被支架抬起来并安装在防水材料之上,也就是说,种植屋面和防水层不直接接触,这样就保证了中间空气的流通和植物的根系生长。黄色为保温隔热材料。因为屋顶绿化已经起到保温隔热作用了,所以无需担心防水层会受到热胀冷缩,把防水层放在保温层的外面,屋顶绿化的里面。


当然,比利时巧克力也是闻名天下,其可口程度令人忍不住购买。


作者: 夜阑叶    时间: 31.7.2013 10:19
本帖最后由 夜阑叶 于 1.8.2013 10:03 编辑

第四篇:在岁月渐老的国度只看你轮廓写真——梦幻巴黎城(完结篇)

上一篇说到布鲁塞尔曾经是两届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地,而这一篇所要介绍的城市来头更大,总共举办过7次世博会(分别为1885年,1867年,1878年,1889年,1900年,1925年和1937年,其中只有1925年和1937年是专业性世博会,其余均为综合性世博会),也是世界上举办世博会最多的城市。而这7次世博会中,有5次都是在同一个地点举办,也就是Champ de Mars,俗称的战神广场。我们来到巴黎的第一站就是广场北边塞纳河畔的埃菲尔铁塔。

先来说一下战神广场,在18世纪下半叶以前,这里都是一块被遗弃的场地,直到军事学校(位于广场东南方的巴黎军校École militaire)在1765年建立,于是广场被来作为军事训练的场所。为了迎接1889年的世博会,巴黎希望在战神广场的一端树立起一个能够俯瞰广场并进一步眺望整个城市市区的观景平台,高度要求不超过300米,并采取了公开招标的方式广纳方案。在海量的收集方案设计图纸中,各种创意层出不穷,有的甚至提议建造一座高高的断头台来象征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统治的结束。而法国金属结构工程师艾菲尔的方案在所有当时的设计图纸中脱颖而出。铁塔分为三层,分别在离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处,其中一、二楼设有餐厅,第三楼建有观景台,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耗费钢铁7000吨。当时埃菲尔铁塔的方案得到确定后,立马受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应为大家觉得巴黎是一个有历史的城市,巴黎就应该是像卢浮宫,圣母院那样给人以沧桑沉重的感觉,至少这个观景平台应该是与石材相关的才对。而埃菲尔铁塔放在巴黎的上空,高过一切建筑物,就像工厂被废弃的铁架一样,实在是大煞风景。法国作家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漂亮朋友》、《羊脂球》等)还曾联合其他当时有名的艺术家向巴黎政府提出请愿,要求撤销埃菲尔铁塔的方案,他还公开宣称“埃菲尔铁塔建成的那一天,就是我离巴黎出走的一天”。当然这样的威胁并没有妨碍埃菲尔铁塔的建成,反而成为了反向炒作的一种方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确保舆论争议得到缓和,1889年的世博会请来了另一个更有名气的作家撰写世博会导览手册:也就是写《巴黎圣母院》的雨果。并且配合爱迪生刚刚发明的白炽灯泡,当夜幕降临时,铁塔在巴黎的夜空闪闪发亮,人们第一次在煤气灯时代见到了如此般美妙而神奇的夜景,着实让人激动不已,哪里还顾得上保守派所谓的什么工业技术和历史文化的矛盾。于是一夜之间,由于科技的进步,埃菲尔铁塔得到了世人的充分肯定。而世博会后,另一个难题摆在了埃菲尔铁塔的面前。当时的设想是搭建一个临时性的景观建筑,世博会一结束就立刻拆除。世博会举办方和艾菲尔签订了一项合约:铁塔的造价由艾菲尔本人承担并投资建造,而世博会后15年铁塔的参观门票收益归艾菲尔本人所有。15年过后铁塔就要被拆除。然而科技再一次拯救了这座艺术品。在1889年巴黎世博会过后没多久,通讯技术被发明,于是作为巴黎市区最高的建筑,埃菲尔铁塔当仁不让的成为了一座通讯塔,人们在铁塔的顶部安装了天线,塔本身高300米,天线高24米,因此塔总高就是324米。埃菲尔铁塔的另一个妙处在于,由于他四足鼎立的圆拱形结构特点,人们在广场上向铁塔方向望去,视线可以穿过铁塔下方抵达河岸对面的夏佑宫,铁塔虽然位于视轴线上却不曾阻挡视线,这样的设计在当时可谓是令人称奇了。

位于战神广场东南端的巴黎军校

站在铁塔底下仰望,很有一种强烈的压迫感,仿佛他比自身的真实尺寸显得更大

站到远处再看,塔身的造型和结构样式无愧于巴黎市的地标性建筑

通过塔底的圆拱,远处的夏佑宫历历在目,视线完全不受遮挡


既然都说到了夏佑宫,那么在这里也顺便提一下他和巴黎世博会的渊源。为了迎接1878年世界博览会,在战神广场的对面建造了一座名为特罗卡德罗宫(Palais du Trocadéro)的宫殿,宫殿的形式是主体部分的音乐厅,伸展出两翼,和两个塔楼。直到埃菲尔铁塔建成时,特罗卡德罗宫都一直屹然不动。然而为了1937年世界博览会,老特罗卡德罗宫被拆除,夏乐宫取而代之,也设计成两翼的形状,形成一个宽阔的弧形。但与旧宫不同,两翼是独立的建筑物,没有主体部分将其连接: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宽阔的空地,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从夏佑宫方向观看艾菲尔铁塔时保持广阔的视野和连续的视线。

1878年巴黎世博会效果图,可以看到特罗卡德罗宫,塞纳河和战神广场的位置关系

1889年巴黎世博会效果图,远处可以看出特罗卡德罗宫和战神广场的轴线关系

1937年巴黎世博会宣传海报,夏佑宫已经分为东西两部分独立而对称的建筑


接着我们路过了凯旋门。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这个著名的12岔路口,大概估算了一下,加上道路中间的安全岛和二次安全岛,从街道一端走到对角的另一端居然要过9次斑马线!人行交通况且如此,车行交通就更加复杂了。那么为什么要规划出这样令人不便的道路岔口呢?别忘了在巴黎凯旋门建成之前,这个岔路口就已经存在在那里了,而巴黎市区诸如此类的岔路口还有很多个。实际上,这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是有一定联系的。中世纪遗留的狭窄、蜿蜒的街道在革命时期的巴黎经常成为市民起义的场所,而镇压起义往往演变成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在拿破仑三世的强力支持下,塞纳省省长奥斯曼主持领导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城市改造运动。对于巴黎的城市改造,拿破仑三世更多地出于政治目的,他想通过建造新的街道来分解巴黎紧密的网状结构,进而把城市分成若干块,同时也可将潜伏的叛逆邻邦隔离开来,使得暴徒在中世纪狭小的街道中逃脱追捕变得困难。。他还在每个街区中心,通常设置大型圆形广场,广场中间都设有地标纪念建筑,作为汇集到这个广场的每一条大道的端景。这样一来,这样的圆形广场就是起义军的必经之地,而在此处设立拘捕点和防卫军站岗,就是真正做到了眼观八方耳听六路。于是便有了类似于凯旋门多岔路口的这种交通型道路汇集处。

在香榭丽舍大街上远望凯旋门

凯旋门圆形广场岔路口示意图

卫星航拍图上显示的凯旋门12岔路口


下一个旅游项目是塞纳河游船,印象深刻的是经过巴黎圣母院(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的侧面,这很可能是观察此座教堂侧面的最佳视点了。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距离,才能欣赏到侧立面的全貌,而这一点在靠近教堂处是很难实现的。

圣母院的侧立面,精雕细刻的玫瑰花窗象征着圣母的高尚纯洁和神圣。

走到圣母院的正面,即教堂西立面是整座建筑最最需要表现的部分。上下各被分成3段,左右对称布局。虽然西立面没有像科隆大教堂那样的小尖塔,但是典型的双圆心尖拱是中世纪教堂风格的最好证明。

侧面的扶墙壁是为了抵消教堂中央圆顶的水平侧推力并向下传输到地面的措施。

现代艺术家们在古老的圣母院前载歌载舞


从协和广场穿过拿破仑广场,我们来到了卢浮宫博物馆,这也是我需要重点介绍的对象。
卢浮宫由法王菲力二世(“奥古斯都”)下令修建于12世纪末,当时并不是作为法国国王的皇宫,而是被用来存放王室财宝和武器的仓库(注意这种功能为日后改建成展览艺术品的博物馆埋下了伏笔),边长约90米,四周有城壕,其面积大致相当于今卢浮宫最东端院落的四分之一。法国国王历来对于收藏艺术品抱有浓厚的兴趣,弗朗索瓦一世特意从意大利订购了油画蒙娜丽莎以及其他的大量艺术品。到了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王室已经收集了约2000幅油画、150多座雕刻、700多张素描等艺术作品。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期继续从意大利和西班牙源源不断的购入艺术作品,艺术收藏仿佛已经成为了王室的一种特殊癖好。法国大革命期间,政府决定将王室多年以来收藏的大量艺术品集中到卢浮宫内布展,并将其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此后政府又用从教堂、贵族和地方政府等处把没收和充公的艺术品不断地补充到博物馆,看来各个时期的法国统治阶级都有这种收藏癖,不过这的确为日后卢浮宫博物馆形成今天的庞大规模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到了拿破仑时代,他将被征服国家的艺术品大量运往法国,送至卢浮宫,还增加了古罗马和古埃及艺术品展览区域。当然,1815年拿破仑被终生放逐后,卢浮宫藏品中约有5000多件被搜刮来的艺术品被归还给原来所属国。此后的100多年里,随着藏品数量的增多,卢浮宫的展览空间越来越小。1981年,法国政府决定将卢浮宫建筑群的全部建筑空间用于博物馆展览和相关的管理办公用房,并对卢浮宫实施了大规模的整修。卢浮宫扩建工程,是1989年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不是经过投标竞赛而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的工程。此工程由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玻璃金字塔成为卢浮宫的入口处。

卫星航拍照片中所显示的巴黎卢浮宫现状,由西边对称布局的巴洛克花园到拿破仑广场,再到被U型皇宫所环抱的位于内院中心的金字塔。


当初,贝聿铭把一份名为"巴黎的钻石"的卢浮宫扩建方案交到了法国总统手上,这个四棱锥型结构的四条底边平行于周围卢浮宫的相对应立面,而之所以是四棱锥型,是因为相对于正方体和球体,这个形状在最大程度上可以减少对卢浮宫立面的遮挡。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还使用到了透明玻璃作为围合材料,使人们观察卢浮宫的视线可以穿透这个四棱锥体。然而当这个方案被公布于众时,立即遭到了法国人的反对。原因之一是,这个结构放大到一定体量后给人的第一感觉不是"巴黎的钻石"或四棱锥,人们想起的是作为埃及法老陵墓使用的金字塔,那么对丧礼建筑和展览建筑的风格矛盾,对过于和今天的文化冲突,就成为了论战的第一炮。而接下来的事情更加的不妙,因为卢浮宫对于法国人,尤其是巴黎人而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一个充满回忆的地方,而这种历史性的回忆不仅仅存在于一代人身上,而是几百年来巴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卢浮宫的一砖一瓦,每个阳台,每个走廊对于巴黎人而言都是有故事的,而他们每一次来这里参观,都仿佛能回想起当年所经历的或者听别人说起的往事,而这种回忆仿佛却被金字塔破坏的面目全非。人们不再认识记忆中的卢浮宫了,他的原始风貌和沧桑完全被金字塔所遮挡,来参观的市民表示根本找不到之前对卢浮宫的感觉,所谓的能激起人们的回忆也是一件越来越困难的事情。而为了说服巴黎人接受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建筑师贝聿铭制作了整个卢浮宫的模型,就摆在博物馆前供人参观,奇妙的是,相当一部分的法国人逐渐接受了金字塔方案。据贝聿铭回忆,起初确定方案的前五年基本上是在无休无止的吵架中度过的。而时间是检验一切的最好标准,时间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大众的审美观。金字塔身高21.6米,底宽35.4米,四个侧面由600多块菱形玻璃拼接而成。他通透简明的设计风格使得建成后来卢浮宫参观的游客大幅度的增长,很多人来巴黎或者来卢浮宫就是为了一睹金字塔的光彩。那么,事实胜于雄辩,即使90%的巴黎人反对金字塔的建成,也丝毫不影响世界人民对他的顶级膜拜。催着每年客流量的增长,卢浮宫的名气大增,并且在金字塔的推动下门票收益极其可观,目前卢浮宫已经确定打造卢浮宫朗斯分馆和阿布扎比分馆,分别于2012年和2015年建成。

没有金字塔时的卢浮宫,其文艺复兴风格浓厚,一层的拱门原来是哨兵站岗和巡视的地点,而二楼的那些小阳台则是古代王室向市民宣读立法和通告的地方以及皇宫贵族登高望远,俯视前方巴洛克公园和仪仗队的地点,所以卢浮宫对于巴黎人而言,是有历史有故事的场所。

有金字塔的卢浮宫,即使使用了玻璃材质,四棱锥的体量和尺度也尽量避免遮挡住后方的卢浮宫立面,可是你不得不承认,有了金字塔摆在这里,谁还会有心思去仔细看卢浮宫呢?每个游客拍的照片中都是金字塔为主要部分,卢浮宫只是作为背景和承托而存在的。而且从人视角度看,金字塔好像比卢浮宫的高度还要高。

金字塔总给人以超出它原有尺寸的巨大感觉,但实际上他的尺度并不大,其高度也并没有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超过了卢浮宫


对于巴黎人而言,在卢浮宫的前面立起一座金字塔就犹如对于中国人而言,在天安门的前面立起一座墓碑,总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但是这样的感觉恐怕只能存在于保守派的脑海中了,它随着老一辈巴黎市民对于卢浮宫的回忆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巴黎需要活力,需要国际化的新生血液,而不是一味的停在那个古老的年代,凭着一成不变的老建筑吃老本。当然,辞旧迎新是需要代价的,而时间会为这个代价做出最好的总结。90后出生的法国人,没有经历过那些有沧桑历史的年代,也不知道什么所谓的一砖一瓦的故事,他们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有金字塔的卢浮宫,没有金字塔的卢浮宫根本就没见过,所以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而卢浮宫金字塔现在已经成为了除了埃菲尔铁塔以外,巴黎的另一个城市地标性建筑,出现在各式各样的明信片,宣传海报,广告以及电视电影中。
不过正如前面所说,时间是检验一切最好的标准。随着每年客流量的增加,金字塔也变得越来越不堪重负。玻璃金字塔下方接待区原本按照每年游客流量400万人次的标准设计,但到上世纪90年代末,年游客流量就已达500万人次,卢浮宫2012年创下了接待1000万人次游客的新记录。参观者使“金字塔”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指示牌混乱,厕所极缺,游客们在这里滞留买票、查路线图、存取衣物,这个大厅更像是火车站的候车室或者是飞机场的侯客大厅,一点都感觉不出来是在博物馆里。卢浮宫总共有七个入口,三分之二的游客宁肯挤在玻璃金字塔前排几个小时的长队,也不愿从游客相对较少的另外几个入口进馆参观。为进卢浮宫参观,游客往往要在塔外前庭、塔下接待区售票处、暂存衣帽处等处排队好几次。夏天来临,烈日炎炎,玻璃金字塔下苦苦等候的游客们更是饱受阳光炙烤之苦。而到了雨天,人们则宁愿打着雨伞在金字塔前拍着长队 。贝聿铭对卢浮宫进行一番考察后不得不承认,他这一得意之作目前存在问题:“我很惊讶地发现,如今这里看上去像座机场。人们在拉起的绳子间排队、买票、问询。到处都是拥挤的人群。这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地方。”而金字塔里的博物馆管理人员也抱怨,由于环境的嘈杂,他们的听力在长期工作中严重受损,不得不每隔2到3个小时就到到塔外休息一下以缓解听觉压力。而现有的防火防灾措施也完全不能应对突发事件。当有记者问,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否意味着当初建造“金字塔”是个失误。贝聿铭否认说:“不,不。没人能够预测到游客数量增长如此之快,也没人能预测到他们都喜欢从玻璃金字塔进入卢浮宫。不管什么天气他们都在这里排着队。我从来没想到玻璃金字塔会成为这里的代表性建筑。”

卢浮宫总共有7个出入口(有小箭头所指的地方),但是只有位于内院中央的被扩建的这个出入口被打造成了金字塔的形式,使得其他6个出入口相形见绌,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除了金字塔以外卢浮宫还有其他的入口。而当初,金字塔方案是以"巴黎的钻石"之名,被法国总统所钦点的工程项目。再加上建筑师的名气,他的诞生就预示着他绝对不会成为泛泛之辈,而是即将成为巴黎的又一个代表性建筑。


顺着巴黎市内的历史轴线,在市郊外是巴黎的政府办公处拉德芳斯La Defense,这里也是作为大巴黎规划区最主要的中心商务CBD之一。很有意思的是,新建的大凯旋门La Grande Arche,也称世界之窗,作为市政厅,和老的皇宫卢浮宫遥相呼应。首先卢浮宫前的金字塔是一个四棱锥的形状,而大凯旋门则是一个空心立方体的形式。卢浮宫的中心轴线和巴黎的历史轴线成6度夹角,而大凯旋门为了与之协调,也在同一侧向历史轴线偏离了6度。

新市政府所在地,大凯旋门

从历史轴线远望拉德芳斯商务区

在大凯旋门前的广场上,在地面画出了白色的一道长长的标记,这个标记就是卢浮宫的中心轴线,他和大凯旋门的中心轴线成对称关系,各自偏离历史轴线约6度。当然,卢浮宫偏离历史轴线是由于收到塞纳河不规则河岸的限制,而大凯旋门的偏角实际上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在他的下方是多条地铁的通行处,为了避免对地下工程的影响,大凯旋门的地基要绕过这些地铁隧道,所以偏转了6度夹角。

巴黎的历史周线historische Achse,从左边的拉德芳斯,经过塞纳河到凯旋门,在穿过协和广场到达右边的拿破仑广场,收尾于卢浮宫。

从凯旋门顺着历史轴线俯视卢浮宫

现在,巴黎除了历史轴线外,还有一条天际线轴线,它由拉德芳斯大凯旋门(110米高),埃菲尔铁塔(324米高)和蒙帕纳斯大楼(210米高)构成。有趣的是,70年代建成的蒙帕纳斯大楼作为全法国最高的摩天大楼,曾被当地民众指责是破坏巴黎的整体市容、超高大楼的负面教材,为了平息民愤,在大楼完工后两年,政府还通过了禁止在巴黎市中心兴建摩天大楼的法律。然而巴黎人还不肯罢休,民间流传一句玩笑话:蒙帕纳斯大楼顶端可以提供全巴黎最美的视野,因为那是全巴黎唯一看不见那栋大楼的地方。而在2008年举办的投票中,蒙帕纳斯大楼在全世界最丑陋建筑物中排名第二。


至此,我所能想到的遍游西欧旅程的精华部分到此为止了,当然实际上还有很多没提到的景观,例如阿姆斯特丹的风车村,木鞋店,北海渔村,布鲁塞尔撒尿童像,巴黎凡尔赛宫,大小皇宫,巴黎歌剧院,卢森堡大峡谷等等。但是凭个人偏好,总希望站在一些不同的角度去对城市,对文化景点进行自己的剖析,也尽量避免和其他游记的内容有大篇幅的雷同之处。其实现在想想,每一次出游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而不仅仅是跟着导游逛一圈买了点儿纪念品而已。在实地拍照时,总有细心的意外发现,而回到家整理整理照片时,又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想要弄明白的问题。这些都是激发求知欲,激发自己主动去查找资料,把问题弄清楚的动力所在。在下一次去这些城市时,也许会有更多的新发现,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生活在这样的旅程中得到了充实,因为一段旅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一段经历的结束,他可能会需要接下来一年半载的时间去慢慢消化,甚至积累成一笔人生阅历的财富,可以随时拿出来回忆,分享。总之,这一次的行程收获颇多,也带给了我很多启发,期待下一次的行程,不知道又会踏上哪一片神奇的国土,开展哪一段奇妙的旅程呢?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bbs.kaiyuan.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