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 W! Q# g4 c% J# O 针对网络暴民惯用的“人肉搜索”方式涉及的种种法律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民法硕士、广东民生康田律师所王智柱律师指出,涉及公众人物的信息披露,一般不构成侵权。但由于“人肉搜索”多数针对普通百姓,很可能构成名誉权、隐私权、安宁权等侵权行为 。然而,网络法制的不确定性使得网络主体无法确定,如传统的法律要求在确定起诉对象的名称,而网络本身的虚拟性隐蔽了主体,造成起诉无法成立;另一方面,法律责任难以界定,如网络暴民的过激言论到底属于“个人”的责任还是“网站”的责任?这一问题至今仍是争议点之一。 Y3 ^+ E" [) s2 i7 p 0 ?" ?$ T X( q+ i' u F( x 因此,人具有的自然属性与相关监督约束规范的缺失之间的矛盾导致“网络暴民”的必然。人的自然属性缺陷一方面来自社会的工作、学习压力,另一方面来自传统道德的礼制规定,使得个人的欲望和情感难以满足,而监管缺失的网络恰给人提供这样一种发泄的环境。 E, v4 t1 s1 a) w) W B( y8 [6 L6 t. X) A
三、结语$ P* w. H4 W. R! j1 n
- K- A \# V4 M9 e" G “网络暴民”的形成是社会、文化、网络、法律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杜绝这一现象,需要多方配合及努力,一是有效提高人民的素质,提升网民辨别真伪的能力;二是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三是健全有效监督机制,推行网络实名制,形成有效的网络监管体系;四是加强道德体系建设,形成有效的网络自律环境。3 W1 e; v* F; A
) W4 W- d. A& i- B( ^0 Z
“网络暴民”是一个新近出现的词汇,其发生与发展有其必然的过程与规律,净化网络环境当从源头开始。(作者党日丽单位: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 H& |# z/ S; j 9 f; I! @; {8 V8 Y L, h4 U 注释:9 i C. h I3 M, w( }0 l) M
# z! z9 k! p3 I5 s9 n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P133. - l+ B5 |& \; q/ q5 U! }3 L' N# n/ d0 S& \$ R
2、http://www.donews.com/content/20 ... 6-b61744013295.shtm. . J& @+ e2 {; m , _. E& ?5 @. |' D1 {8 p 3、鄢烈山.慎言“网络暴民”.[N].南方周末.2006-4-27.% l: A* `) {( L, i7 P. i8 o! S
0 p7 o3 |; B8 z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1.P15. G# {. S$ C- I2 A) k2 m# E9 H7 A 2 e4 l P J. y+ T. Z 5、高维钫.电脑网络对当今哲学的挑战及应答[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4)P731.! t* [/ X; H/ b- p"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