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标题: “混”在银行----我所认识的国有银行 zt [打印本页]

作者: 天一    时间: 18.12.2002 22:39
                          重点本科,在国有银行工作五个年头,现已混到二级分行信贷部副经理职位。综观这五年,遍尝酸甜苦辣,曾历基层网点、存款部门、信贷部门(前台、审查、不良贷款)各个岗位的洗礼,也曾任部门经理、团支书、贷审会成员等职,加上自己的辛勤学习,自认自已差不多谙熟国有银行的套路。把一些看法与各位探讨: <br><br><br>  一、国有银行真的是没有竞争力,会被外资银行冲垮? <br><br>  对于这个问题,有些尚有在学校的弟弟妹妹还不清楚。在内部机制方面,国有银行是僵化的,但这有一个大环境的因素,四大国有银行占据全国80%左右的存贷款业务,可以说,任何一家银行有小小的动静(诸如支付困难等),我敢说马上产生金融危机,国民经济立即倒退。所以到时中央银行自然会新发钞票来弥补,损失转嫁在人民头上。可能各位不一定知道(内部录像,不对外公开),在某地(不说具体,防止对号入座)清理城信社风潮中,曾有十万人卧轨,要调万名武警、几天时间还疏散不了人群。小小的城信社就是如此,国家敢让网点遍布全国的国有银行产生危机?另外,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差,很大一部分包袱是1980年代的“拨改贷”遗留问题和多年来政策性发放的基本建设和扶贫贷款,政府会坐视不管? <br><br><br>  二、在国有银行真的没有前途? <br><br>  我不是这么认为的,以我自己为例,年固定收入3-4万元,有住房、养老保险等保障,每年从单位谋取福利不下三四万元(包括到各地考察-实质是旅游,吃饭报帐等),工作环境优越(室室有空调、办公设备齐全、车辆容易调配),还可利用银行的资源为自己创利(以我为例,利用个人贷款之机获得信息,转手炒卖房地产;利用拟上市公司客户的信息购买拟上市股票;利用变卖不良资产的机会从中取得手续费,以上获利不下数十万元)。你要我离开银行,不太容易再找到如此高薪的工作。即使有朝一日离开,也不会选择辞职这种愚蠢的方式,跟领导说好,买断工龄(约7-8万元),我有律师资格和银行信贷部门经理的资历,想来找一份工作也丝毫不困难。 <br><br>  我“混”在银行的经验介绍给各位,请不要见笑: <br><br>  1、做人谨慎,不要把自己的看法轻易透露出来。特别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会被分配到基层网点工作,因为与自己的期望值有很大差距,容易说出许多牢骚话,这些话如果被人有意识利用,则几年不能翻身。(在我的身边有太多的例子。) <br><br>  2、锻炼酒量,接近”红“人,见机行事。国有银行的酒文化非常发达,利用喝酒的机会,多了解内幕消息,选择接近领导身边的人,如有机会,则多多表现自己。 <br><br>  3、形象正派,轧实能干。要勤于参加集体活动,晚上利用时间多写几篇文章发表,显示比一般人要高的能力(作为一个大学生,很容易做到)。 <br><br>  4、了解单位的派别斗争,择善而从。不加入本单位的派别斗争,则永远没有政治前途。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各派的后台、实力,对自己是否有益,选择加入,然后通过派别的强大力量混到一个”官“职。(年轻人有许多优势,一是提拨年轻人可以表现高姿态,二是各派别也需要新鲜血液加入。) <br><br><br>  三、国有银行的真实情况?  据我了解的情况,更加触目惊心: <br><br>  1、资产不实。为完成所谓的数字指标,反映在报表的资产质量水份很大。一是很多贷款经过多次借新还旧,根本还不起本金。二是不良贷款处置后都用来收利息,不冲抵本金,本金挂在账上,资产已经没有了。三是新增贷款热衷于放给风险大的上市公司,动不动一两个亿,潜伏很大的未来风险。 <br><br>  2、负债不实。根据我所见,临时放贷、利用在途资金的伎俩来提高存款数字是非常常用的。 <br><br>  3、国有资产流失。特别反映在处理不良资产上,为完成当年所谓的任务,比市场价低50%以上卖出,当然领导也会得到好处。 <br><br>  4、费用惊人。别看领导对大家说,晚上不关空调的要罚多少钱云云。据我的经验,在接待上级、考察旅游上花钱是毫不吝啬的,两三个人一天就可花二、三万元。 <br><br>  5、利润虚假。一般在计提应收未收利息、收入挂账、内部划转上做文章,水份大得要命。 <br><br>  我作为银行的职员,对报纸上所说的所谓”国有银行盈利多少多少“,一直一笑置之,骗得了戴相龙、朱总理、老百姓,可骗不了我们银行员工。        以上说这么多,无非是想说,国有银行的问题是整个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不必太在意(特别是学校里的大学生,不要太相信那些不从事实际工作的“专家”发表的理论文章)。从事国有银行业,要“既来之,则安之”,积极寻求自己的对策,一样会过得好生活。至少在10年内,国有银行无忧。只要自已勤练内功,不会比在其它地方差。 我所认识的国有银行  <br><br><br>                          
作者: 天一    时间: 18.12.2002 22:40
                          (续篇) <br>作者:老朱皮 提交日期:2002-12-17 <br><br>??即兴一篇小文,想不到还颇受欢迎,还给了我不少的赞誉之词。看来,各位对我国的国有银行现状还有一些探究的兴趣,我也不揣冒昧,将陆续将一些有意思的话题与各位探讨。至于有的朋友说鄙视我,我也有话要说。我本人其实也是接受了最正统的教育,在校期间对西方经济学非常感兴趣,也曾经愤世嫉俗。但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每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个体,难道你要去做与风车博斗的唐吉柯德?而且,话又说回来,我这类人是钻空子,难道到民营企业去工作的人不也是钻空子吗?我们国有企业是不断地侵食国有资产的,那么又有哪几个民营企业、上市公司不是靠假账、偷税漏税、假外资、上市圈钱的方式获利?在这样的企业混难道就心安理得?说到底,在这个社会环境之下,各个企业、各个个体都是参与博弈的经济人,目前的现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的一个平衡模式,没有谁更高尚谁更低劣的说法。好了,闲话少说,再和大家说有关国有银行的话题。 <br><br><br>  ●资产剥离的真相。   我国于2000年成立四个资产管理公司,将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过去。我是全程参与剥离的过程,所有的内幕都逃不过我的眼睛。大多数人认为国有银行已经脱掉了包袱,能够轻装上阵了;不良贷款移至资产管理公司,能够最大限度的保值增值了,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br><br>  当年实行资产剥离时,中央下文要求在两三个月内完成资产剥离工作,时间相当紧迫,而国有商业银行又对资产剥离的政策、数额不甚了解,只是要求各下属行准备材料上报,因此,各行都将几乎所有的不良贷款材料准备上报。不料,实际上能剥离的不良贷款顶多是总额的30%,材料已经送到了资产公司。资产公司的人员是从拟剥离资产的商业银行分离过去的,对这些资产是否有价值本身就了如指掌,因此国有银行和公司方不断地交涉,公司方要求一定是手续齐全、不失诉讼时效的才接收,行方则要求按中央要求将最不可能收回的资产剥离出去。胶着状态之际,国务院召集有关部门开会,一声驳斥“为什么进度这么慢”,剥离工作便进入了快车道。如果将原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分为好(有足够资产清偿)、中(资产不足,但能清偿大部分)、差(难收回)三部分的话,剥离的结果是将国有银行中等或中等偏上的不良资产剥离出去了,最差的资产还留在国有银行。造成这些的原因有几条:一是中央的急令已让各方乱了分寸,资产公司因为考虑到以后的利益,趁机将好的不良资产接收过去;二是因为指标有限,各二级分行在不断降低条件,总是想占兄弟行的指标,最后两败俱伤。所以说,对国有银行来说,资产剥离的失败的。不过也有人从此获利,一是将自己审批有问题的贷款剥离出去,了结责任;二是某些领导帮助一些关系企业剥出,进入了“避风港”(因为资产公司回收率要求30%,国有银行要求100%,企业剥离出去实质是减少了70%的债务)。 <br><br>  全国资产剥离14000亿元,据国务院的下达任务,收回率大约是30%,因为这些资产都不是原国有银行最差的不良资产,如果留在商业银行,收回率至少在50%以上。资产剥离也给资产公司的人员以暴富的机会。因此,我敢说,资产剥离绝对是这两年来金融改革最大的失败,国有资产至少流失了3000亿元。而财政拨付的剥离资金以国债的方式存在,留待老百姓去慢慢消化吧! <br><br>                          




欢迎光临 德国开元华人社区 开元周游 (https://bbs.kaiyuan.cn/) Powered by Discuz! X3.2